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劝人的经典故事

劝人的经典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3-15 16:34:32

㈠ 历史上的劝诫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

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见,后者专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为后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大概他对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满意,不想让其流传后世,想亲自把一下关。而褚遂良并不买皇帝的账,他说:“自古以来的史家传统,就是记录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恶,作为后世的借鉴。只听说君王努力不犯过失,没有听说过要亲自观史的。”
太宗问:“我要是做了不当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那是我的职责,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会如实记录。”
旁边的另一位大臣插话说:“即使遂良不记下来,天下人也会记住的。”
太宗毕竟是个开明的皇帝,也就不在这件事上较真了。从此之后,他对褚遂良更为器重了。
在是否征讨高丽、如何防守高昌、立谁为太子、如何教育太子等国家大事件,褚遂良上书数十次,大多意见被采纳。尤其是关于皇位传承的问题,关乎大唐江山的安危,他抛开太宗的慈父私情,剖析得入情入理,深深打动了太宗,甚至使其泪流满面,涕泗交下。
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书令的重任。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逝。死前,他召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内弟)到病床前,当着太子的面说:“你们忠心耿耿,我心里十分清楚。我死之后,就把皇子托付给你们二位了。就像当年汉武帝托付霍光,刘备托付诸葛亮一样。太子心肠软,政事你们可为他做决断,使大唐永保社稷。”他又对太子说:“只要有他们二位在,你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
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
海瑞,字汝贤,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后入京做了户部主事。
那时,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不理朝政,许多大臣一味迎合,争着向他禀报吉祥的征兆。
海瑞又了解到,过去,御史杨爵曾上疏,劝谏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结果被拷打,还做牢八年,几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后,在没有人敢上疏劝谏了。
海瑞经过考虑,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给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劝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尽心朝政,洗刷数十年积下的错误。

他在奏疏的最后说:“陛下不理朝政,却急于升仙,超脱世俗,耗费精力,劳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风捉影的事,希望达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认为会一生劳苦,最终也不会有成果。现在朝中的大臣们拿着俸禄,喜好阿谀奉承,小臣们害怕得罪又不敢出声。臣忍不住愤恨,所以冒死上疏,愿意尽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听从。”
明世宗接到奏疏,顿时火冒三丈,将奏疏扔到地上,对左右侍从说:“赶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帝边说:“听说他上书的时候,知道触犯君主应该杀头,已经买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诀别,让家童仆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专等发落呢。”
明世宗愣住了。后来下诏把海瑞关进监狱。穆宗继位后海瑞才获释。

㈡ 劝人的经典句子

关于劝人的句子
1、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2、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种惩罚。
3、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4、有志气的人发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6、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7、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8、制心处,无事不办。
9、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0、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11、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12、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13、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14、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5、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6、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7、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18、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9、大家都知道,生气是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20、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21、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22、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23、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24、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25、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26、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27、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28、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29、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0、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31、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3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33、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34、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㈢ 历史有那些经典劝谏的故事

历史上的经典劝谏故事:
1、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时间了。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于是强迫自己散步,每天走三四里,稍微增加了喜欢吃的食物,对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不能(像您那样散步)。"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

左帅公说:"老臣的犬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衰老,私心又疼爱他,希望(您)让他补充黑衣卫士的人数,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答应您!年龄多大了?"(触龙)回答:"十五岁了。虽然还小,但想趁我未死之前来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小儿子吗?"(触龙)回答:"比女人爱得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女人爱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老臣认为老太太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老太太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帅公说:"从现在算起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龙又)问:"不仅是赵国(没有),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候的,其继承人有在侯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这些被封侯的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灾祸及其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俸禄优厚却没有劳,而且拥有的贵重宝器多了。现在老太太让长安君的地位高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贵重的宝器,却不趁现在(您健在时)让他有功于国,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老太太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太后说:"(您说得)对。任凭您怎样支使他吧!"

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的故事
褚遂良的差使,前者是向皇帝提意见,后者专门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以作为后世的史料。太宗有一次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事情,我能不能看一看?”大概他对自己做的一些事情不满意,不想让其流传后世,想亲自把一下关。而褚遂良并不买皇帝的账,他说:“自古以来的史家传统,就是记录下君王的一言一行,或善或恶,作为后世的借鉴。只听说君王努力不犯过失,没有听说过要亲自观史的。”
太宗问:“我要是做了不当的事情,你一定会记下来吗?”
褚遂良说:“那是我的职责,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会如实记录。”
旁边的另一位大臣插话说:“即使遂良不记下来,天下人也会记住的。”
太宗毕竟是个开明的皇帝,也就不在这件事上较真了。从此之后,他对褚遂良更为器重了。
在是否征讨高丽、如何防守高昌、立谁为太子、如何教育太子等国家大事件,褚遂良上书数十次,大多意见被采纳。尤其是关于皇位传承的问题,关乎大唐江山的安危,他抛开太宗的慈父私情,剖析得入情入理,深深打动了太宗,甚至使其泪流满面,涕泗交下。
贞观二十一年,褚遂良被授予中书令的重任。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逝。死前,他召见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内弟)到病床前,当着太子的面说:“你们忠心耿耿,我心里十分清楚。我死之后,就把皇子托付给你们二位了。就像当年汉武帝托付霍光,刘备托付诸葛亮一样。太子心肠软,政事你们可为他做决断,使大唐永保社稷。”他又对太子说:“只要有他们二位在,你就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
5、海瑞上奏疏劝谏嘉靖
海瑞,字汝贤,广东琼山(今属海南省)人,明代著名清官。他先是任地方小吏,后入京做了户部主事。
那时,明世宗朱厚熜整天求神斋醮,不理朝政,许多大臣一味迎合,争着向他禀报吉祥的征兆。
海瑞又了解到,过去,御史杨爵曾上疏,劝谏明世宗不要迷信鬼神,结果被拷打,还做牢八年,几乎送掉性命,自此以后,在没有人敢上疏劝谏了。
海瑞经过考虑,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给明世宗上了一道奏疏,劝他不要再迷信鬼神,要尽心朝政,洗刷数十年积下的错误。
他在奏疏的最后说:“陛下不理朝政,却急于升仙,超脱世俗,耗费精力,劳碌心神,去探求那捕风捉影的事,希望达到茫茫然不可了解的境地,臣认为会一生劳苦,最终也不会有成果。现在朝中的大臣们拿着俸禄,喜好阿谀奉承,小臣们害怕得罪又不敢出声。臣忍不住愤恨,所以冒死上疏,愿意尽微薄的力量,希望陛下听从。”
明世宗接到奏疏,顿时火冒三丈,将奏疏扔到地上,对左右侍从说:“赶快把海瑞抓住,不要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帝边说:“听说他上书的时候,知道触犯君主应该杀头,已经买下了一副棺材,和妻子诀别,让家童仆人也都走了,他在朝中专等发落呢。”
明世宗愣住了。后来下诏把海瑞关进监狱。穆宗继位后海瑞才获释。

㈣ 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有哪些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

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绩称疾不入。

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5、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㈤ 安慰人的小故事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快乐和痛苦其实都是人生的财富,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人生的画卷就浅了底色。抱怨是没有用的,你笑也好,哭也好,无人听你的诉说;幻想是没有用的,你走也好,停也好,我们要面对的,是现实中血淋淋的残酷。

曾经的故事,曾经的牵挂,曾经的孤独,曾经的愤懑,曾经的放不下,却在这个有泪的夜里悄悄的消失了。泪流了,梦醒了,痛过了,伤走了,你去了,这是缘,这是份。相信你,相信命,相信我,相信缘,相信一切已经过去了,相信明天会很好的面对一切,相信真实的自己永远会微笑…。

㈥ 历史上有关劝说的经典的案例

魏征的故事 (一)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 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 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 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㈦ 求历史上的小故事:劝人耐心的。

海大鱼

靖郭君准备在自己的封邑恭筑城,他的门客多次劝阻都不听,并吩咐:
"不要替这些人通报."这时一个门客求见,说:"我只要求让我讲三个字
就行了,如果多一个字就把我处烹刑."于是靖郭君接见了他.门客快步走
向前,说了一声:"海大鱼."转身就走.
靖郭君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说:"等一等,你的话还没说完."
门客:"我可不能拿性命开玩笑啊."
靖郭君:"没关系,你再说下去."
门客得到允许,便说道:"你不曾听到海里的大鱼吧,网儿兜不住,钩
几钓不上,如果不小心到了没水的地方,那么小小的蚂蚁也可任意欺侮它了.
现在,齐国就是你的水啊,你要筑城脱离齐国,就和鱼儿离开水一样啊!"
靖郭君觉得言之有理,停止在恭筑城了.

春秋时,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花费无数钱财,浪费大量人力。有人劝他不要再修了,他不但不听,还说:“谁要再劝我停工,一律处死。”有个叫荀息的大夫求见晋灵公。灵公弯弓搭箭召见,只要荀息有半句规劝的话,就会被一箭射死。荀息说:“臣能将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9个鸡蛋。”灵公一听,不是劝他停工,就让荀息堆堆看。荀息谨慎地把棋子一个个叠起来,然后又把一个个鸡蛋加了上去,周围的人连气也不敢出,灵公也惊呆了,叫道:“这太危险了。”荀息说:“这不算啥,还有比这更危险的!”灵公说:“愿意听一听。”荀息说:“九层之台,造了三年,尚未完工,致使男的耽误耕地,女的耽误织布,国库也快空了,邻国正计划乘机侵略,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那时大王还有什么办法呢?”灵公听了,立即下令停建九层之台。

秦王政平了假父之乱后,当年四月,天大寒,降霜雪,百姓多冻死,民间纷纷扬扬说是秦王子不认母所致,大夫陈忠进谏秦王,请求把太后从雍城迎归咸阳,以尽孝道,秦王大怒,将陈忠杀之,陈尸于皇宫门前楼下,贴了一张榜文说,“有以太后事来谏者,视此!”相继谏者有二十七人被杀,尸积成堆。齐国沧州人茅焦,在咸阳旅游,听到此事后决定去劝说秦王,第二天来到皇宫门前楼下伏尸大哭,声言上谏大王,秦王政得知茅焦仍是为太后事而来,并准备做28宿,怒不可遏,让手下人烧上一大锅开水,准备煮茅焦,当此之下,茅焦若有半句话不慎,就会被扔到开水锅里。茅焦慢慢腾腾走到台阶前跑下,说要给秦王讲讲生死存亡之计,看大王愿不愿意听,秦王表示可以讲,茅焦说了一番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后讲,我看危险哩!秦王听此,气消了不少,说:“你指的是什么事,我愿听听。”茅焦接着说:“今天下所以尊秦,并非独看你秦国强盛,也看大王为天下之雄主,手下人才济济。今天你车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扑两弟,有不友之名;迁母于外宫,有不孝之行;诛戳谏士,有纣之治。你想统一天下,却做这等事情,怎能让天一睥人服你。历史上这种教训已经很多了。我知道自己必死,但死后,不会有第二十九个人来劝你,到那时,大家看你这样霸道,必然离心离德,秦国的江山必然败到你手中。我要讲的完了,请让我下锅吧。”茅焦站起角衣往大锅处走,秦王急忙下殿,扶起茅焦,挥着右手让左右人员赶快把开水锅撤了。茅焦说:“大王已张榜拒谏,不烹臣,无以立信。”秦王又让左右收起榜文,命内侍与茅焦穿衣、让坐,感谢茅焦说:“以前劝我的人,总是数落我的罪过,没有人讲国家存亡大计,上天让先生开我茅塞,我怎么能不听呢。”茅焦再拜之后说:“大王既然听我的话,请赶快备车往迎太后,楼下死尸,都是忠臣,好生安葬。”秦王一一都照办了。并且拜茅焦为老师,封为上卿。

㈧ 劝说的小故事(生活中的,要贴近生活)

有一位阿姨在一次回家的路上,她捡到了一条很粗的金链子,其实是骗子设下的陷阱。骗子走过来对阿姨说:“这条链子见者有份,我也看见了,我们把它分了,怎么样?”那位阿姨因为当时贪心,便答应了:“怎么个分法?”骗子见阿姨上当了,心里暗暗高兴,得意洋洋地说:“你把脖子上的金项链给我,这个大的给你,再给我500块。”
贪心的阿姨一下子就爽快地答应了。回到家,阿姨的老公见他送给阿姨的金项链不见了,问道:“你的金项链呢?”“我把它换了,换了条大的,你看!”阿姨把换来的项链给叔叔看,叔叔一看,说:“你真傻,被人骗了都不知道,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这条是假的!”“啊!!我还给了他500块钱呢!”阿姨叫到。叔叔一副伤心的样子,长叹了一声,说:“算了,就当是买个教训吧。”这件事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能有私心和杂念、爱贪图小便宜,否则就会被上当受骗,就跟这位阿姨一样,因为一是的贪心,而换来了一个沉重的教训。

㈨ 寻找小故事——安慰人的,激励人的

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
——斯特那夫人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黑格尔

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
——巴尔扎克

㈩ 历史上经典劝谏故事有那些

历史上经自典劝谏故事有:

1.汉文帝与周勃

汉文帝时绛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位,有人上书皇上,诬陷周勃有谋反之意,廷尉逮捕了周勃并准备治罪。薄太后对文帝说,绛侯当年手持皇上玉玺统领北军剪除吕氏,那时候他都没有谋反,如今没有了职权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难道还会谋反吗?文帝幡然醒悟马上赦免了周勃并恢复了周勃的爵位和封邑。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