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典故
A. 玉门关故事五十字
玉门关的传说
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商队从边陲于阗运玉到中原都要经过此地。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喜欢晚上凉凉快快赶路。因此,每当马队走到这里,总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马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马迷途”的名字就是这样叫起来的。
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到“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呼的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引着商队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听懂了大雁的话语,并转告领队的老板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B.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什么历史事件
将军空老玉门关的历史典故:
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
该句出自元代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卖花声·怀古》
元代 张可久
原文: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2)玉门关典故扩展阅读:
《卖花声·怀古》创作背景: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组成。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卖花声·怀古》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
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C.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蕴含什么典故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D. 玉门关在哪里 玉门关有什么历史故事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E. 历史典故十三勇士入玉门,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虚构的
导读:从汉朝开拓西域以来,历代王朝在西域驻扎军队、设置管理机构。由于西域关键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经济价值,所以不断吸引着游牧政权的目光。从汉到唐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的在西域的博弈就没停止过,为了国家利益这片土地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十三勇士入玉门”、“白发龟兹”就是其中著名事件,本文我们详细讲述东汉重开西域都护府后不久发生的十三勇士入玉门事件。将士对祖国的忠诚以及袍泽间患难与共的情义感动这一代又一代人。
两千将士冒着风雪,放弃所有物资徒步翻越天山来到疏勒城下。援军胜利与耿恭部会师,此时包含耿恭在内的将士还有26人。从疏勒城到玉门数千里,没有物资的汉朝军队要翻越天山还要与匈奴人作战。归国途中不断有将士倒下,在回家信念支持下不断向祖国进发。在抵达带玉门关的时候仅剩十三人,这场堪称汉朝版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动才算完成。
小结:
汉朝将士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付出了巨大代价救回了耿恭等人。这种精神让西域各国敬佩,也让匈奴胆寒。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汉朝不断出击匈奴。最终北匈奴被赶走,西域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版图。
F.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
楼兰:指边境敌人。
根据《汉书》的记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西汉时期,楼兰是个小国,地处通往西域的要道。因楼兰阻碍汉朝使节通往西域,汉武帝曾派兵征服了这个小国。
楼兰老国王去世后,新楼兰王受匈奴使者的指使,背叛了汉朝,多次杀死汉朝前往大宛国的使臣。汉朝准备再次派人征服楼兰。
这时朝廷有个担任骏马监的小官傅介子,自告奋勇,要求出使大宛国。大将军霍光见他如此有胆识,便派他带领人马前往。傅介子不负使命,马到成功,迫使楼兰王向汉朝谢罪。傅介子又趁着夜色,率领勇士杀死了匈奴使者,平安到达了大宛。
汉昭帝时期,楼兰国仍反复无常。大将军霍光又派傅介子带着大批珍贵礼品和精干勇士,前往西域,宣称此行专程赏赐属国。
楼兰王十分贪财,听说汉朝皇帝派使者到西域赏赐附属国,一点防范也没有。傅介子在驿馆布下埋伏,邀请楼兰王到驿馆赴宴,一举杀死了楼兰王,平定了楼兰,建立了战功。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6)玉门关典故扩展阅读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楼兰之名始见《史记》所载,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刘恒的信,楼兰归属匈奴。公元前60年,属汉朝西域都护府。楼兰是西域最东边的丝绸之路上的当道小国,汉匈为争夺西域都欲控制楼兰,楼兰在汉匈之间“不两属,无以自安”。公元前77年,西汉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杀楼兰王更其国名为鄯善,汉朝应鄯善之请求,派兵在其境内的伊循城内屯田。
G. 东汉时期“十三壮士归玉门”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典故
现在将士们正在外面受苦,如果陛下不管他们,以来寒了将士们的心,放纵了匈奴。二来也让忠诚良将对陛下的通知失去了信心,如果匈奴下次来犯,陛下哪还有可信的人可用?当时的汉章帝只有19岁,哪里会作这么长远的打算,因此他决定放弃对远在塞外作战士兵的救援,因此便有了以上的那段对话。
但是回家的路并没有那么顺畅,匈奴一次次的进攻,最后回到玉门关时,原来的26人只剩下了13个,这就是十三壮士归玉门的故事。故事是历史的,精神是温暖的,在职不要忘记保家卫国,在情不要忘记兄弟情义,这是汉朝的故事,也是华夏的血性。
H. “门”字上有三个点代表什么典故 旅游到甘肃一带嘉峪关、玉门关时,匾额的“门”字有三个点,求典故
我猜测也许是福、禄、寿三星吧!门楣之上,必有神灵吧。
I. 将军空老玉门关。是什么历史典故。
班超出使西域
J. 将军空老玉门关的全文解释
卖花声·怀古
朝代:元代
作者:张可久
原文: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