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河南的典故

河南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15 00:29:40

Ⅰ 河南烩面有什么典故

1、唐太宗落难说

传说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难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农家收留。农家淳朴,宰家养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草草将活好的面拉扯下锅。李世民吃下,寒疾痊愈。即位后,李世民派人寻访,命御厨学艺,唐宫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后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渐演变成烩面。

2、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

河南烩面

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帮忙。杨翰林就是杨佩璋,长葛人,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杨翰林为了保护郭子,就把郭子兴聘到府上做厨子。

辛亥革命后,杨翰林偕郭子兴告老还乡。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没想到深得杨翰林赞许,并从此成为杨家的日常饮食。民国九年,杨翰林在长葛老家去世,临终前送郭子兴银两,让他再行开店,且叮嘱郭子兴不要将烩面失传。不料,长葛当时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办,时局不安,再无开店机会。郭子兴有一远房亲戚,于黄河岸边花园口附近,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里。烩面就是郭子兴此时传到郑州的。

3、日机轰炸郑州说

烩面是由长垣籍厨师赵荣光创制的。赵荣光喜面食,尤其对面条特别钟爱。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荣光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无意中发现店员吃的这种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饭店售卖。赵荣光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鲜美,于是,烩面便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

4、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

据说,尉氏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羊肉泡馍的粉丝说,河南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

5、山西回族传统面食说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朱元璋的儿子沈王朱模在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县)时,常到民间察访。有一年秋天,他行至南门外西和村和八义村一带时,偶遇一位给爷爷送羊肉老圪(gē)扯 (长治县一带百姓称宽面条为老圪扯)的回族少女。见沈王很饿,小姑娘就给沈王倒了半碗,沈王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

沈王回到王府,念念不忘那半碗“羊肉老圪扯”,就派人找到那位回族姑娘,聘为王府厨娘。沈王去世后,回族厨娘离开王府,在集市搭棚垒灶开了家面食馆,专营“羊肉老圪扯”,很多当地回民都跟她学习“羊肉老圪扯”的制作方法。由于“羊肉老圪扯”好吃,便渐渐传到了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河北、天津等地。

除了这5个传说外,还有100年前,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郑州老坟岗是烩面的诞生地,以及大禹治水、安史之乱等传说。

Ⅱ 诗经是不是河南的典故

不是,诗经是中国古代的民间作品集,包含了多个地区人们传唱的诗歌,不是典故

Ⅲ 河南有哪些经典历史传说

传说没有历史却是悠久的中国杜康文化之乡----河南汝阳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中版国权木兰之乡---河南虞城中国抬阁之乡---河南安阳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河南陕县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河南登封中国夏禹文化之乡---河南禹州中国羲皇文化之乡---河南新密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河南平舆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河南许昌中国陶瓷文化之乡---河南禹州中国腊梅文化之乡---河南鄢陵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河南济源市邵源镇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河南开封县中国盘古文化之乡---河南桐柏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河南上蔡中国梁祝之乡---河南汝南县中国盘古圣地---河南泌阳中国财神文化之乡---河南卫辉中国三皇故都文化之乡---河南周口中国嫘祖文化之乡---河南西平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河南西平

Ⅳ 河南的来历和故事

河南省简称豫,取地处黄河以南之意,唐代将黄河之南,淮河以北的地区划归河南道管辖;元代称河南中书省,明代称河南布政司,清代称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像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就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夏代禹时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历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Ⅳ 一则有关河南的典故、传说或诗歌

逐鹿中原算不算?

Ⅵ 出自河南的成语故事

白鱼入舟”比喻用兵必胜的征兆。例: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会盟镇。

话说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集聚力量,准备夺取天下。这一年,武王想看看支持自己的诸侯有多少,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就在黄河渡口盟津(今孟津县会盟镇,因武王在这里会盟过八百诸侯,后人称此地为盟津,后流变为孟津)会盟诸侯。武王过河,船行到河中间,突然有条白鱼跳了起来,不偏不正正落在武王的船上。武王大喜,俯身把鱼捡起来,激动地捧着鱼祭奠上天,感谢上天把天下托付给他。

一条鱼儿怎么会让武王这么激动?原来,这个小小的事件,对周武王来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鱼身上有鳞甲,和战士的甲胄有相通之处,于是,那个年代的人们就把鱼当作军队的象征;商朝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和周同音,舟也就象征了周王室。这一切联系起来,那就是商的军队要归周了,商的天下也要属周了。

在当时,周王室作为商的一个诸侯国,想攻打商王朝并取而代之,很多人都会反对。伯夷、叔齐后来就拉住周武王的马质问:“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却去打仗,这能算是孝吗?以臣的身份,却去杀君王,这能算是仁吗?”(见《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的话,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两个人的话,而是天下好多死脑筋臣民的话,以为君权神授,是千万动不得的。周武王要夺取天下,必须争得人心。而要争取这部分人的人心,只能以毒攻毒,以迷信来对付迷信。于是,那条鱼,就被周武王赋予了更多内涵。而其实呢,一条鱼跳到船中,只是一个偶然事件,哪里会成为代表天意――必然规律――的征兆呢?孟津那个地方,正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水流湍急,鱼儿逆水而上,常会跳起来,落到舟中的也是常有的事,根本算不上稀奇。

附:

《史记》原文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 “齐栗,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 “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

Ⅶ 出自河南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郑人买履(河南郑州)
郑: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一带。
解释: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的人。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用尺子量了量脚而把尺子放在坐位上,到集市上去买的时候却忘了带。待到挑好了鞋,才 想起没有带尺子,又跑回家去取。再到集市上时,集市已散,鞋也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鞋?买鞋的那个人说,我宁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 己的脚。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买椟还珠(河南郑州)
买椟还珠是写楚国一珠宝商去郑国做买卖。用名贵木材雕刻了一个华丽的匣子,内装珠宝。一郑人来买,他只买匣子,而不要珠宝。椟(dú独):匣子,买了漂亮的装珍珠的匣子,却将珠子退还。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
典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熏灼。玫瑰:美石。辑:通“缉”,装饰。
杞人忧天(河南开封杞县)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的国名,在今河南开封杞县一带。传说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天会塌下来,忧愁得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多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色彩较典雅。
典源:《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
守株待兔(河南商丘)
宋国是中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
守株待兔比喻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韩非子主张,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不断变化。为了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道理,他举了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故事说,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间耕作时,见一个兔子撞死在树桩子上。他不费气力,拣走了这只死兔子。 从此,他丢下农活不干,天天守在那棵树桩子旁边,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再没有拣到,而这个农夫却成了宋国人口中的笑料。
典源:《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洛阳纸贵(河南洛阳)
《晋书·左思传》载,文学家左思(字太冲)写《三都赋》时,精心构思,斟酌字句,费时十年,后又得皇甫谧作序,由是文重于时,“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由于传诵抄写的人很多,以致把洛阳的纸张都抬高了价钱,后形容行文之美,文章受人重视。
典源: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河图洛书(河南)
河洛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 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此外还有:三皇五帝、百家争鸣、精忠报国、唇亡齿寒、言不由衷、叶公好龙、中原逐鹿、白马非马、愚公移山、众志成城、阳春白雪、铁面无私……等300个成语都出自河南。

Ⅷ 简述一个有关河南的历史故事(含成语故事)

神龙文化: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乡。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汉字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并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黄帝时代仓颉造字、安阳甲骨文出土,上蔡人李斯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漯河人许慎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产生在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姓氏文化: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朝觐、拜祖的热潮。

农耕文化:农业最早是在中原地区兴起来的。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特色耕作技术、科学发明。裴李岗文化有关遗存中出土了不少农业生产工具,为早期农耕文化的发达提供了实物证据。

商业文化: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在商丘,中原地区产生了中华商业文化的许多第一。商代的商丘人王亥“肇牵车牛远服贾”,是第一个用牛车拉着货物到远地去做生意,被奉为商业鼻祖。第一个儒商河南浚县人子贡,不仅能做官而且善于经商致富。第一个热心公益事业而被后人称为商圣的南阳人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悄然引退,把才能用于经商。第一个爱国商人新郑市弦高,在经商途中遇到了秦师入侵,以自己的十五头牛为代价智退秦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职业商人诞生于西周时期的洛阳,第一个由政府颁布的保护商人利益的法规《质誓》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新郑,以“城门之征”为代表的最早的关税征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商丘,第一个有战略思路的产业商人为东周时洛阳人白圭,第一个商业理论家是今商丘人计然,最早的商家诉讼条例发生在春秋时的郑国即今郑州,第一个重商理论的倡导者为西汉洛阳人桑弘羊,唐代洛阳城内的管理市场的“三市之长”是最早的“市长”。世界上第一座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就北宋汴京(今开封),人口150多万,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写照。清代巩义康百万家族,写下了“富过十二代、历经400年而不败”的商业神话。

思想文化:伏羲演八卦,周文王作《易经》,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老子、庄子分别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法家韩非、商鞅、申不害,墨家墨子,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吴起,杂家吕不韦,东汉王充在洛阳著作《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

科技文化:四大发明,在中原孕育而发明。安阳“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鼓风技术,较欧洲早1000余年。《鹳鱼石斧图陶缸》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67件不可移动文物之首。“仰韶彩陶”造型精美,“唐三彩”驰名中外,代表了历史上瓷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科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年;创立的“浑天说”。唐代僧一行,不仅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计时器,而且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早1000年提出了“恒星自行”的观点。

中医文化:中原医学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黄帝被后人公认为中医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编著的《黄帝内经》至今仍是中医学工作者必读的指导性医学著作。东汉南阳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

诗文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河南篇目作品100多篇占三分之一之多。历史上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左思《三都赋》创造了“洛阳纸贵”的佳话。唐代三大诗人河南有其二,“诗圣”杜甫、诗人白居易。“贾谊、阮瑀、应玚、谢灵运、江淹、韩愈、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诗词明星灿若星河。

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又称功夫文化。中原武术文化技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形象地表明了少林武术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传奇,帮助戚继光抗倭立功的光辉业绩,使少林寺遐迩闻名。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创立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刚柔并济为特征,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为主旨,推广至五大洲。
中原功夫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少林寺》、《太极宗师》家喻户晓,电影《少林寺》被先后数次拍摄制作,如1976年邵氏兄弟出品、1982年李连杰主演、2011年刘德华成龙主演,皆取得不错的票房;少林功夫秀,近年来频繁亮相国际重要舞台,如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

民俗文化:百家衣和百家饭是河南的风俗文化之一。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