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古代谦让的典故

古代谦让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12 14:26:11

1. 古人谦让的事例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

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3、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4、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晋军凯旋时,上军副帅士燮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

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做法很赞赏。

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郤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

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与郤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景公称赞栾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

晋军将领互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
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晋侯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

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

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5、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2. 古人宽容谦让的典故

孔融让梨、将相和、负荆请罪

望采纳o(︿_︿)o

3. 关于礼貌谦让的典故

谦虚礼貌的孔子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诚实守信的孔子、曾子、季布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百折不挠的桥玄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百折不挠:形容不管经受多少挫折,决不屈服、退缩。折:挫折。挠:弯曲。

激夫获贵的御者之妻

眼看丈夫满为御

害羞感叹求离去

夫惭恳解竟提升

不逊乐妻贤内助

晏婴,战国时齐景公之宰相,体躯短小,惟才干超人,名闻诸侯,而其御者(车夫) 体甚魁梧,却为俗子。 一日御者挥马鞭过其门,意气扬扬,状甚自得,其妻窥状,至为感叹,是夜求御者离去,夫闻其故; 答以: 宰相身高不及六尺(约今之四尺二寸),名闻天下,备受诸侯敬仰,尚能谦虚,而君身高八尺,为晏婴驱车,竟扬眉得意,前途岂有可为! 御者愧甚,从而改变,谦虚和谒,晏婴称奇,追问其故,乃告以受妻激之实情,晏婴以知过能改,遂提升御者为大夫。

敬亲感贼的姜诗夫妻

能事严亲值佩钦

请看龎氏奉姑心

寄邻纺织犹怀敬

感动赤眉不敢侵

汉朝姜诗,事母至孝,其妻庞氏,敬顺尤笃。母好饮江水,庞氏每天必往六七里程外取水,煮羹烹茶奉姑,一日因遇强风迟归,母因渴甚,而有微词: 姜诗大怒,遂离弃得,庞氏寄住邻家,日夜勤苦纺织,以所得微资,经常买佳肴,托邻妪转给其姑,经久,邻妪始以实相告,其姑惭愧,即令其回家团聚,姜诗夫妻之孝行,因而名传四方。时有赤眉贼路过该地,贼首呼喊: 惊大孝者触鬼神之怒,众贼未敢抢刧而过,其孝感岂不大乎。

4. 古代谦虚礼让的故事成语3个

故事 | 铁杵磨针芝兰之室
成语故事 | 铁杵磨针。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啊?”“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回答到。李白说:“可是铁杵那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李白又说:“可是您的年纪那么大”,老婆婆说:“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
铁杵成针的故事孤山子阅览室...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绘本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别错过,记得要...wyk1014
绘本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别错过,记得要收藏。1.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出自哪里?3.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他出于好奇,就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让孩子明白:对于孩子目前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要用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来振奋自己,刻苦钻研,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持之以恒,长期以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达成所愿。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康岭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作文素材,坚持本心,取得成功一人饮酒醉d...
评论 | 给力0不给力0 2014-09-27 23:09 夜醉美″迷醉心扉 | 来自:作业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顺德一中高中部2013届高三(6)班 阮锦碧 有人从《华严经》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词凝练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由此可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然,并不是每个政府职员都受不住诱惑,忘记初心,绝大部分的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最终为官清廉,受人民拥护。谨记,唯不忘初心,方得初心。
唐宋诗词趣话(173)老刘tdrhg
唐宋诗词趣话(173)李白与铁杵磨针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婆婆,在一块大石头上磨着一根铁杵。老婆婆告诉他要做一根针,李白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杵,什么时候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受感动,受到很大启发,决心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流的伟大诗人。
历史上有哪些历史人物因为一句话而受到启发而...尤里蒙提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家。他来到山下小溪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瞎磨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么?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已修改)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icanner
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 2016-11-21 蛙趣儿童视频。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跟着学365成语故事24:铁杵磨针赚他一大把
跟着学365成语故事24:铁杵磨针。
磨杵成针沵沵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干部应该承受压力和打磨西部小城2
干部应该承受压力和打磨。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大诗人。
【读书故事】李白铁杵磨针江山携手
【读书故事】李白铁杵磨针。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③,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④。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李白听了很惊奇,脱口而出地说:“这么粗粗的铁棒做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十分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完仍低下头磨她的铁棒。《蜀中名胜记》记,李白年少时曾此读书,“铁杵针”一典即出于此(见《四川通志》)。
铁杵磨成针 点化的不仅是李白谁不让见
铁杵磨成针 点化的不仅是李白。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李白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最近又发现玄天上帝也有铁杵磨成针的经历,现在我把两个典故列出,请大家参阅。李白遇磨铁杵婆婆(资料图 图源网络)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七·“一树百获”和“磨杵成...风声书馆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七·“一树百获”和“磨杵成针”因此说人的培养是一树百获毫不过分。明代曹学佺《蜀中广纪·上川南道·彭山杲》引《杲志》云:“杲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磨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杵,是捣物的棒槌,要把铁杵磨成针谈何容易,李白因此收到启发教育,发愤读书,终有所成。这种成才的锻炼,也就如铁杵磨针的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自强不息500...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6月...知行合一6oa...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2106年5月...知行合一6oa...
中文名:铁杵磨针。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弟子规:第九单元xgj123456
【白话解说】长辈叫人,要立刻代替长辈叫唤;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时候,张良就依约前来,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说:“我们约定好了,你却比我晚到,不能把道传给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张良先赶到了,且毫无倦怠之意,老人很高兴,拿书给他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如果要再求教于我,就到山东省谷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张良读这本书后,能随机应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人称这本书为“黄石公书”。司马光教子。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你未必知道木头1018
李白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怎么可能呢?”老婆婆就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很惭愧,回去好好学习,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老太太说“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没准过些年就会出现李天飞同学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李天飞同学把铁杵卖了换羊肉串了。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内容:
铁杵磨针的主角到底是谁?真的是李白吗?快乐老年435...
铁杵磨针的主角到底是谁?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真武大帝问她:“你磨针做什么”老太太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真武大帝很惭愧,回山继续修道。铁杵磨针,其实就是一个道教故事!
《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成语考悟。成语《铁杵磨针》典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就问那个老妇人要做甚么?老妇人说:要做针,李白觉得她很愚蠢,老妇人说:功夫到家了,自然就会成功。结论:“铁杵磨针”是唐代社会武姓太婆业余消遣活动的一种!

5. 有什么关于"谦让"的典故

仁义巷的故事!---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在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回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答的祖宅所在地。仁义巷的来历很是动人,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郭朴的老家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地方。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阁老刚下朝回府,就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信中说,邻居王山盖房时,多占了咱家一墙宽的宅基,想让他派人回来压压对方,为她出气。
郭阁老看完书信,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郭夫人接到回信,急忙拆开细看,只见信中写着四句诗:“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它几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人顿时明白了,马上让家人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给王山使用。
王山很受感动,他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这当中的地方便闲置起来。后来,从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小巷。人们为了感念郭朴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坦白的说,我就是安阳市的人,安阳确实有一条小巷叫仁义巷,那里还有郭家祠堂。郭家的祖上确实在明代地位显赫,而且在安阳获得好的名声。我自己觉得,这个版本的真实性更大。

6. 古代有哪些关于“谦让”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文公退避三舍,这不是谦让啊!
这是军事策略,表面上是说自己退90里,让对方渡河过来再决一死战,但就是趁别人过河的时候他又率领军队杀过去了!

7. 古代和睦谦让的事例

六 尺 巷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8. 求古人谦让的典故(孔融让梨除外)

典故一:
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典故二: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9. 有什么关于"谦让"的典故

典故一:
有个皇帝决定要奖赏臣子们每人一只羊。但那些羊有大有小,有肥回有瘦,要怎样分配才不答至于导致争议呢?皇帝把这个“难题”抛给了手下的臣子。第二天早朝时,百官们各抒己见,向皇帝提出了很多的分羊办法。正当百官争论得脸红耳赤时,宰相默默地来到圈羊的地方,把其中一只最瘦、最小的羊牵走了。于是大家在互相谦让中很快地就把羊分了下去。
典故二:
明朝时,山东有位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城为官。一天,他接到家母来信,说家里盖房子因为一堵墙与邻居发生争执,希望他能站出来出面说说话,将邻居的气焰压一压。董笃行接信后立即回了一首诗,叫手下星夜送往家中。诗中这样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董母读后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于是就主动将有争议的那堵墙让给了邻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