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军字的典故

军字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09 16:35:24

Ⅰ 军字开头的成语

军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解释: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不厌诈 (jūn bù yàn zhà)
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法从事 (jūn fǎ cóng shì)
解释:按照军法严办。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示例:吴七一本正经回答:‘三天交不出船来,请~。’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临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解释: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示例:元帅~,将至壕边,觑南唐一鼓而下也。 ★明·无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释: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状 (jūn lìng zhuàng)
解释: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军政司立了军令状,倘中军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张~在你这里。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

Ⅱ “无湘不成军”是什么典故

有用之学(无湘不成军的由来)
湘军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民间起兵,一是书生带兵。
郁达夫最喜欢的诗人黄仲则诗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湖南湘乡的老书生罗泽南却用行动证伪了这句话,并赢得生前身后的“青眼”。“无湘不成军”一语在今日已成套话,其实,这句话由“无湘乡,不成军”衍变而来。而“湘乡”二字当日也不是用来指称曾湘乡(国藩),而说的是以罗泽南为首组织起来的湘乡团练。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抗日期间任教于兰田国立师范学院(湖南涟源),撰《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就直接说“无泽南,无湘军”。

由此可知罗泽南在湘军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泽南少时,家境十分贫困,父亲不事生产,母亲多病体弱,全靠伯父接济。

伯父也不宽裕,实在没办法过日子了,就到当铺应急,伯父一件布袍来来回回竟曾当走过七次!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泽南的性情却甚平和。

十一岁那年,根据家门左边是药店、右边是染坊的地理特征,他写了副门联:“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寥寥十二个字,泽南的安贫乐道,醇和忠厚跃然纸上。

只是,更大的考验在后头。

从十九岁起,十年之内,他的母亲、大哥、大嫂、伯父以及三个儿子先后逝世,妻子也因伤心过度而哭瞎了眼睛。

人伦惨变,令人难以承受。当此艰难时世,泽南愈发表露了硬汉本色,他“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这种身无分文、心怀天下的精神状态,泽南保持了十五年。

咸丰二年,太平军自广西北上,势如破竹,杀到长沙城下,湘乡人开始组织团练;修炼了十五年的泽南终于有了试验“所学深浅”的机会。

他带领弟子们训练乡民,“以宋儒理学治兵”:白天打仗,夜里讲学,上马杀敌,下马读书。

军队这种机构,极易流于“以义为利”(拿命换钱)的庸俗化,而导致最终的失败,只有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到位的军队才有可能在艰苦环境中崛起,并保持百折不挠的韧劲。

湘军初起,宋儒的坚忍刻厉之学,就起到了很好的政治教育效果。起兵后,泽南率军转战于湘、鄂、赣三省,历经大小数十战,时称名将。

咸丰五年三月,泽南在湖北洪山作战,右额中弹,继续指挥作战七日,终于不治。

临死前,他给前去探问的胡林翼留下十二个字的的绝笔:“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Ⅲ 军字头成语

军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不厌诈 (jūn bù yàn zhà)
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法从事 (jūn fǎ cóng shì)
按照军法严办.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示例:吴七一本正经回答:‘三天交不出船来,.’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临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示例:元帅~,将至壕边,觑南唐一鼓而下也.★明·无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状 (jūn lìng zhuàng)
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军政司立了军令状,倘中军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张~在你这里.★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

Ⅳ 充军的历史典故

发遣罪人充军,秦汉时就有, 宋、元创设,明正式入律,开始主要是出于卫所兵制充实军士的需要,后来成为重刑苦役制度,分极边、烟瘴(均4000)、边远(3000)、边卫(2500)(清为近边)、沿海附近(1000)(清为附近)等执行刑罚场地。充军劳役监分布所在,最远四千里,最近一千里,分发地区南北方向有一定限制,按刑罚所及的对象和刑期,有终身(本人毕生充军)和永远(本人死后由子孙亲属接替)两种。充军重刑在明朝是极为盛行的。清朝也存在,其一般在定罪后由兵部发配。与明律不同:不连带家人,情节轻的可“更赦放逐”,不必“永远”。P221明朝是附加刑,清朝成为独立刑种。
“充军”之名大概在元代前后才正式出现,直到明代才开始作为一种刑名普遍行用。但把罪人发入军伍,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并行用不断。隋唐以前,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只是偶尔行用,具有随意、临时的特征。如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曾“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其中就有把“逋亡人”等犯罪之人补充军伍进行作战的;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曾发天下“七科”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其中发入军伍的多数也是有罪之人。南北朝时期,逐渐出现了降死戍边的规定,如北魏高宗时期,大臣源贺上书,提议,“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高宗遂令“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魏书·源贺传》)这一时期,不仅把犯罪之人发往军中,而且使得“发罪人为兵”成为降死一等的重刑。
到了元代,更是成为一种称作“出军”的新流刑。出军是从蒙古族古老的惩治方式中脱胎而来的,从元代建立以来一直得到实施,并且有日见倚重的趋势。出军与当时行用的另外一种流放形式“流远”一样,主要的去所在素为“瘴疠”之地的湖广与北鄙的辽阳。罪犯一般是南人发北,北人发南。出军的罪犯到达配所之后,主要是“从军自效”,以增强边方镇戍军伍的实力。原则上,除了大赦,出军与流远的罪犯要终老发配之地。与传统流刑相比,其惩治力度之强不言而喻。出军与流远起初并行,至元仁宗、元英宗年间,出军逐渐进入流远刑,使流远刑成为一种包括多种惩治方式,具有多种层次的刑罚,并进而进入了国家法定的刑罚体系。《经世大典·宪典》规定的五刑制中,流刑被正式界定为“流,则南之迁者之北,北之迁者之南”(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刑》)。这标志着包括了出军的元代的流远刑成为一种新的流刑,并正式代替了五刑制中传统流刑的位置。
明代是“充军”正式形成制度并大规模行用的时期。隋唐以后流刑的惩治力度不足,是每个以五刑制为国家刑罚体系的朝代都曾经面对的问题,却仅有元明两代以发罪人为兵的大量行用来解决。明初朱元璋高举“祖述唐宋”,尽革胡风的大旗,却承继了元代的出军,发展出了明代的充军。
明代,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卫所制度是明初太祖时期模仿北朝隋唐的府兵制而创建的一种军屯性质的军事制度,是明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世袭为兵,列为军籍。最初,每个军士受田15亩以维护生活。之后,某些地区增加到50亩。这样,使得军队能够自给自足,从而使朝廷无须从国库按月拨发粮饷便能维持一支庞大的边防力量。军人独立成籍,并世代负有服军役的义务。自明初确立军籍与军户之后,国家再无新定军户之事。也就是说,明初确定军户以后,在正常的渠道内,明代的军户一直没有增加的机会。
为了维持卫所制度,保证军伍的充实,首先要维持军伍本身的实力,即保证军官军人的惩治在军伍之内实行,从而保证军伍本身的力量不至流失。因此,充军制度最先在军伍内部实施。《大明律》制定“军官军人犯罪免徒流”文,规定:
“凡军官军人犯罪,律该徒流者,各决杖一百。徒五等,皆发二千里内卫分充军;流三等,照依地里远近,发各卫充军。该发边远充军者,依律发遣,并免刺字。若军丁、军吏及较尉犯罪,俱准军人拟断,亦免徒流刺字。”
这样做既保证了对军人犯罪的惩处,又免除了由于对于军人惩处造成的军人的流失,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然而,自从15世纪后期开始,卫所制度便呈现出衰败的征兆。地方将领贪污腐化,把卫所军官当作有利可图的职位,以便中饱私囊;士兵被拼命压榨,使得他们一有机会便极力摆脱军户身份。据史载,到了16世纪初,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甚至达到了其总数的80%。兵户数量的持续减少,无疑导致了国家兵源的紧张。
为了解决国家兵源的不足,缓解兵源紧张,就必须想办法补充军伍人数。在这一思路下,充军的对象便扩大开来,把大量非军籍的平民罪犯发往军伍为兵,以补充军伍人数的不足,从而更持久地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兵士。
与历史时期的“发罪人为兵”相比,明代充军的实施规模最大。这首先体现在法规的设置上。明代200多年间,充军法规的发展持续不断。明洪武初年,只是偶有充军记载。二十六年定充军罪名22款。加上《大明律》46款,共68款。但发展至嘉靖年间为213款,万历增加至243款。法规的增加,自然使充军的适用范围相应扩大。从明初到明末,充军针对的对象与罪行都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明初,充军的对象以军官军人为主,尽管在洪武一朝,也有相当数量的非军籍人充军,但充军为军官军人特设的特征比较明显。然而随着充军法规的发展,充军的对象逐渐普遍化,至弘治《问刑条例》,上至文武官吏,下至军民百姓,都在充军之列,尤其是军官军人与非军籍人的充军条目大致相当,明初充军为军官军人特设的特征逐渐淡化。同时,充军的罪名也不断增加,吏、户、礼、兵、刑、工各方面均有相应的适用罪行。

Ⅳ 护军的典故

一、《史记·陈丞相世家》谓周勃等攻击陈平,云:“臣属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二、《汉书·张陈王周传》:孝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既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东诛吴、楚,胜则宗庙安,不胜则天下危,能用臣之言乎?”亚夫下车,礼而问之。涉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肴、黾厄陿之间。且兵事上神密,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二日,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雒阳,使吏搜肴、黾间,果得吴代兵。乃请涉为护军。
三、《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
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Ⅵ 第一个字是“军”的成语有哪些

军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解释: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不厌诈 (jūn bù yàn zhà)
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法从事 (jūn fǎ cóng shì)
解释:按照军法严办。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示例:吴七一本正经回答:‘三天交不出船来,请~。’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临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解释: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示例:元帅~,将至壕边,觑南唐一鼓而下也。 ★明·无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释: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状 (jūn lìng zhuàng)
解释: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军政司立了军令状,倘中军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张~在你这里。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llbyzlgq 八级 1 | 我的知道 | 消息 | 网络首页
个人资料 退出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地图网络文库 帮助 | 设置

网络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军字开头的成语
检举 | 2007-4-5 10:43 提问者: gp_chen | 浏览次数:21774次
请各位帮帮忙~!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检举 | 2007-4-5 10:44 满意回答 军不血刃 (jūn bù xuè rèn)
解释: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不厌诈 (jūn bù yàn zhà)
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
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法从事 (jūn fǎ cóng shì)
解释:按照军法严办。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敢有趁灌犯法,辄以军法从事。”
示例:吴七一本正经回答:‘三天交不出船来,请~。’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40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临城下 (jūn lín chéng xià)
解释: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
示例:元帅~,将至壕边,觑南唐一鼓而下也。 ★明·无名氏《曹影下江南》第三折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如山 (jūn lìng rú shān)
解释: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示例:汝等只知刁明忠来襄阳原为探母,情有可原,却忘记~,凡不听约束者斩无赦。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22章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军令状 (jūn lìng zhuàng)
解释: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4回:“既各分任,就叫军政司立了军令状,倘中军有失,妾身之罪。”
示例:我立一张~在你这里。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l

Ⅶ 终军的人物典故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上异此二物,博谋群臣。军上对曰:“臣闻《诗》颂君德,《乐》舞后功,异经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窜屏葭苇,与鸟鱼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临境 ,而东瓯内附,闽王伏辜,南越赖救,北胡随畜荐居,禽兽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摄。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若罚不阿近,举不遗远,设官竢贤,县赏待功,能者以保禄,罢者退而劳力,形于宇内矣。履众美而不足,怀圣明而不专,建三宫之文质,章厥职之所宜,封禅之君无闻焉。……

Ⅷ 40个典故,大约20字的典故 急急急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牢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如何?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画饼充饥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渡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情为画饼充饥
5、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以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祥,我偏不这样想,我们干脆之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怎么?”刘琨欣然赞同。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中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完成了他报效国度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足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计划领导20名门客前往完成这项任务,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国立刻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无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咱们今日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尽管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求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许发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过世,刘琮投降曹操,情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去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赞同联刘抗曹
8、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明,让光明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许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以为很奇怪,问他为啥这样,他说:“我但愿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9、刻舟求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也可称为途经江的人),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本来的地方。
10、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十分喜好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好龙,就来到叶公家访问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观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匆忙躲起来。本来,叶公喜好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11、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急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麼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呀?」他答复说:「我宁肯信任尺码,也不信任自己的脚!」
12、自相抵触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歌颂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牢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歌颂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锐利,关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大概同时存在的。
13、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看见一只兔子箭平常地飞驰过来,撞在棵大树上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回家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啥也没等到。他却不甘愿,从此,每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14、悬梁刺骨
孙敬字文宝,十分喜爱学,早晚多不休息,等到傍晚困了的时,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梁上。后来成为当世大儒。
15、程门立雪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简单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简单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奉养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身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一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16、拔山举鼎
项羽在少年时代不喜好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赌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书,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认真钻研。 听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健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17、杯弓蛇影
秦王苻坚兵败后逃跑,在逃跑过程中觉得一草一木多是追兵,疑神疑鬼,最终中箭而逃。
18、按图索骥
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简单,就拿着这本书四处找好马。但是他只会照书本去找,最终一无所获。
19、柳营试马
西汉时期,由于诸侯权势强大,中央政权不能有用把持诸侯,晁错的削藩政策正式引发“七王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发兵救梁。周亚夫柳营试马,切断叛军后路,断绝其粮草提供,使叛军不战自溃,周亚夫发兵乘胜追击

20、病入膏肓
战国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一场重病。于是,决定去请秦国名医秦缓。一天夜里,晋景公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两个人在说:“秦缓就是再厉害,只要我们分别住在膏的下面和肓的上面,他也会拿我们没辙。”过了几天,秦缓来到晋国,经过检查之后,秦缓说:“大王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果然,过了几天,晋景公就去世了。

21、沧海桑田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麻姑到来说她奉命去巡视蓬莱,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现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远说那里又要扬起尘土来了

2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庙,在庙里按始祖的等级依次排列设置灵位,每逢有大的行动、节日,帝王们就进庙祭祖,称为“啰”礼。很多人对啰礼不理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鲁国的宗庙违背了周礼,他避而不谈,指着手掌说:“知道啰礼的人治国就了如指掌

24、长风破浪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

25、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从前宋国一个农夫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三天过去了,禾苗没见动静。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对儿子说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儿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6、一叶障目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蝉翳叶”的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气愤说看不见。他就拿这片树叶去街上行窃,被抓后说:“我一叶障目,你们能看见吗?”

27、千呼万唤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诗歌为民请命,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因此被贬到江州做司马。他来到浔阳江边与即将离别的朋友送行,风吹着芦苇传来阵阵凄凉。他们上船喝起了酒来,江面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他们驱船靠近,千呼万唤才见到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28、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后来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29、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30、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31.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32、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33、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马的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蛤蟆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34、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北宋时期,赵鼎21岁中进士受到宰相吴敏的赏识,调到都城开封任职。金兵南下,宋钦宗惊慌失措,赵鼎主张抗金到底,可是宋钦宗不予理睬。北宋灭亡后,赵鼎仍然坚持抗金,秦桧迫害他,他只好写下:身骑箕,尾归天上,气壮山河壮本朝

35、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春秋时期,实力弱小的息国从郑国发动战争,结果被打败。原因是不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分不清敌人与朋友,不团结邻国,结果没过多久息国被楚国消灭

36、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37、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38、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39、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40、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Ⅸ 有没有含有"军"字的诗,最好有全诗的解释

1.木兰诗全文_古诗文网
作者:郭茂倩 (宋代)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选自《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版)。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名,多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北部。行,古诗的一种体裁。李贺(790—816),字:长吉,富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代诗人。家居富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变白发飘落,哪会有南山之寿?果然,他27岁就去世了。李贺作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诗鬼”。
本篇以乐府旧题写当时战事。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虽然没军字)

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肓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Ⅹ 带军字的成语

军令如山
败军之将
贻误军机
常胜将军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