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名人典故
㈠ 关于管理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小故事或名人事迹
回答即可得2分,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札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札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亲约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
~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於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挣脱束缚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著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束缚的严格形式。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听不见声音的巨人~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热情的火山~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由於「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乐声飞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
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乐圣不擅人间事~
由於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沈,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第九号交响曲」的「快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快乐颂」。他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於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於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后的春雷响起了~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著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㈡ 名人自主管理的故事,30分以后就没用了。急!!!!!!!!!
“亡羊补牢”新解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早他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可能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接受了邻居的劝告,赶快堵上那个窟窿。
第二日早上,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他仔细查看后发现,原来羊圈不止破了一个窟窿,狼可能从其它窟窿钻进来,还是把羊叼走了。邻居又劝告他说:“把羊圈修一修,堵上所有的窟窿吧!”接受了邻居的劝告,赶快堵上所有的窟窿。第三日早上,他发现还是少了一只羊。羊圈已经没有窟窿,狼是从哪儿来的呢?领居也无计可施,于是他只好求助于村里一位长者。长者绕羊圈查看了一圈说:“狼叼走羊不是因为羊圈破了窟窿,而是你的羊圈修得太矮了!”于是,他听从长者的话把羊圈加高,并自己思考决定每天定期来检修羊圈有无窟窿和损坏。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寓意说明:羊丢了,不查明原因就去堵上表面那个窟窿,却不知真正的原因是羊圈修得太矮。把羊圈修补起来,定期检查羊圈的情况,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不分析根本的原因,盲目得去纠正,往往会一错再错;分析出犯错的根本原因,及时采取系统的补救措施,并在补救的基础上加以预防,才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其实,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广大管理者又何尝不是经常犯“亡羊补牢”的毛病?1、屡改屡犯。工作中经常出现失误,知错就改,再错再改,只知纠正错误,却不知预防错误再犯,一错再错的结果是给企业带来无尽的损失。2、治标不治本。发现问题和错误不知找到问题或错误的源头,而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只解决表面问题,却对问题的根本视而不见,最终造成小问题延误成大问题。3、经常救火。异常情况层出不穷,各部门上至主管领导下至一般职员,每天忙上窜下,不时充当救火队员;企业经营管理中难免会出现异常情况,但如果异常情况过多且过于频繁,便说明企业的系统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4、失去思考能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广纳良言、集思广义是无可厚非,但针对每一种建议或处理方法,均有其适合的土壤及空间,企业决策者只可参考借鉴,不可盲目搬从。俗语有云:“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故企业决策人万不可失去自身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如何彻底纠正“亡羊补牢”的毛病呢?以曾水良和李晓东为代表的民企治理专家团队结合部份代表性民企案例和人性分析,试着开出以下几味药方:1、鼓励犯错,但杜绝犯同样的错!不犯错就不会有进步,不犯错就不会有创新!所以,我们首先需要鼓励犯错。但在鼓励犯错的同时,需要坚绝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一直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称赞颜回说:“颜回不二过”,说得即是这个道理。2、企业管理要注重本标兼治!重标不重本,往往只能解决一时的表面问题,问题的根本仍然存在;而重本不重标,则解决问题的周期过长,解决不及时很容易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3、频繁救火是企业管理不系统的标志!企业一旦险入频繁救火的怪圈,最终是扑灭了这处,那处又起来,每日管理者与执行者疲于奔命,从而使企业进入无限期的管理内耗之中,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如果出现频繁救火的现象,需要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管理梳理,并且要理顺管理流程,从而系统的解决频繁救火的问题。4、独立思考能力是企业自我救赎的基础。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同样,每一个企业领导人都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来判断和指引企业发展的方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在日常企业管理中,需要做的不光是解决补上窟窿一类的表面问题,还要找出羊圈本身就不够高的根本问题,从一个系统的管理角度出发,然后建立防患于未然的日常检查机制,防微杜渐,增强企业独立思考能力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将危机化为无形,使企业能够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
㈢ 读名人管理时间的故事并讨论为什么管理时间很重要
因为时间是按不停的流逝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说呢,必须要利用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㈣ 关于做事专心的名人典故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李白)路过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太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㈤ 从古到今的一些名人以身作则管教下属的故事
“身为一名主管,要比员工付出加倍的努力和心血,以身示范,激励士气。”
前日本经联会会长土光敏夫,他是一位地位崇高、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土光敏夫在一九六五年曾出任东芝电器社长。当时的东芝人才济济,但由于组织太庞大,层次过多,管理不善,员工松散,导致公司绩效低落。
土光接掌之后,立刻提出了“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脑,董事则要十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口号,来重建东芝。
他的口头禅是“以身作则最具说服力”。他每天提早半小时上班,并空出上午七点半至八点半的一小时,欢迎员工与他一起动脑,共同来讨论公司的问题。
土光为了杜绝浪费,还藉着一次参观的机会里,给东芝的董事上了一课。
有一天,东芝的一位董事想参观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轮。由于土光已看过九次,所以事先说好由他带路。
那一天是假日,他们约好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土光准时到达,董事乘公司的车随后赶到。
董事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董事以为土光也是乘公司的专车来的。
土光面无表情地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去搭电车吧!”
董事当场愣住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原来土光为了杜绝浪费,使公司合理化,乃以身示范搭电车,给那位浑浑恶恶的董事上了一课。
这件事立刻传遍了整公司,上上下下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随意浪费公司的物品。由于土光以身作则点点滴滴的努力,东芝的情况乃逐渐好转。
·土光敏夫说:“要督促政府达成革新,再也没有比国民一齐监督更有效的 方法了。”
㈥ 跟计划有关的名人故事,典故,就是做事有条理的名人,名句或者名篇都可以
华罗庚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都可以应用。 怎样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排好。 比如,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 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办法丙: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这是小事,但这是引子,可以引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有用的方法来。 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它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箭头图来表示:箭杆上的数字表示,这一行动所需要的时间,例如15表示从把水放在炉上到水开的时间是15分钟。 从这个图上可以一眼看出,办法甲总共要16分钟(而办法乙、丙需要20分钟)。如果要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应当主要抓烧开水这个环节,而不是抓拿茶叶等环节。同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总共不过4分钟,大可利用「等水开」的时间来做。 是的,这好像是废话,卑之无甚高论。有如走路要用两条腿走,吃饭要一口一口吃,这些道理谁都懂得。但稍有变化,临事而迷的情况,常常是存在的。在近代工业的错综复杂的工艺过程中,往往就不是像泡茶喝这么简单了。任务多了,几百几千,甚至有好几万个任务。关系多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往往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或往往因为抓的不是关键,连夜三班,急急忙忙,完成这一环节之后,还得等待旁的环节才能装配。 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或先或后,关系不大,而且同是一个人的活儿,因而可以合并成为: 用数字表示任务,上面的图形可以写成为: (?洗水壶 ?烧开水 ?洗茶壶茶杯、拿茶叶 ?泡茶) 看来这是「小题大做」,但在工作环节太多的时候,这样做就非常必要了。 这里讲的主要是时间方面的事,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还有其它方面的许多事。而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这种方法,需要通力合作,因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下定义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筛选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罗庚同志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为以后矩阵几何学等,作下了奠基。
㈦ 古代名人典故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30、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三国时,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刘禅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㈧ 30位历史名人,30个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
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典故: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后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典故: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后指能够给别人纠正一个错别字或者指出哪一个字在文章语句中欠佳的老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虽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指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6、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扶持秦国王子异人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封吕不韦为丞相。为了提升名望让众人服气,吕不韦命三千门客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7、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典故: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韩信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故乡见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后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典故: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后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9、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典故: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后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0、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1、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后指人民起义。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后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14、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典故: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后指文人从军。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纣王帝辛对内统治手段残暴,对外连年征战用兵,导致商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武王姬发在征讨商纣前说:“我周王姬发将征伐商,因为今日的商君纣暴虐无道,任意糟蹋鸟兽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残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为逃亡罪犯的头领,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获得了志士仁人的协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祸乱。”最后商周决战于牧野,纣王惨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书经》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纣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后来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后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7、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18、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后指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9、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沉舟(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典故: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后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2、东窗事发(秦桧)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飞、李纲等坚持抗金,奸臣秦桧主张投降,就与夫人在东窗下密谋除掉岳飞。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久秦桧与儿子病死,妻王氏请僧人做法事超度他们,法师说:“太师叫我转告,东窗事发了。”
后比喻阴谋已败露。
23、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后被推荐程颐门下。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后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24、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典故: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因为政治革新被贬职回京,司空李绅设宴款待他,席间命歌妓以歌舞劝酒。刘禹锡感慨万分,当场写诗一首:“高髻云鬟宫样装,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后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梦笔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曾经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使用的笔尖头开出了鲜艳的花朵,一张张白纸自动飞到他眼前,他高兴极了,就抓起妙笔飞快地写了起来,落在纸上的却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他的许多著名的诗篇流传至今。
后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6、力透纸背(颜真卿)
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典故:南宋陆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代表作有《关山月》、《农家叹》、《示儿》等。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陆游的诗:“陆游的诗才气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语句精练,力透纸背。”
后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27、洛阳纸贵(左思)
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典故: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游,而且相貌丑陋,说话还有点口吃。他的父亲左雍对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当着他的面,对自己的朋友说:“左思这孩子的学习,还赶不上我小的时候呢!” 这事对左思的刺激很大,从此他便潜下心来,发愤读书,终于写的一手好文章。后整整用了十年写出《三都赋》这一文学巨著。起初,不为时人所重,后经黄埔谧、张华等名流推荐,于是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以至洛阳纸价也昂贵起来。 后来,人们便用“洛阳纸贵”来形容文章作品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8、背水一战(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典故: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在通过韩信的一番排兵布阵后,汉军取得了胜利,战后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后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29、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0、乐不思蜀(刘禅)
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三国时,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刘禅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㈨ 名人典故
楚汉之争
原本项羽有优势可以灭掉刘邦,但是却选择了分地而治,分天下而管,导致后来刘邦的发展,并最后将项羽逼到乌江自刎,喊恨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