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望夫楼典故

望夫楼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09 00:31:36

Ⅰ 望夫岛的由来谁知道

楼主所写可能有误,并无望夫岛一说,望夫石则说法颇多。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这是唐朝诗人王建的名作《望夫石》。
在我国,被称为望夫石以及望夫台、望夫崖、望夫山的地方很多,如辽宁绥中、安徽当涂、江西德安、山西黎城、广东电白等地都有望夫石;记载望夫石传说的文献、方志也不少,著名的有《水经注》、《寰宇记》、《舆地纪胜》、《太平御览》等等。纵观各地望夫石传说,版本虽有不同,但情节基本相似: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女子,因丈夫离家远行,久久未归,就天天上山到送别的地方远望,苦盼丈夫归来。然而许多年过去了,丈夫始终音讯杳无,最后这名望眼欲穿的女子就在山巅化成了一块石头。这一传说,虽是神话,但真实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贞不渝的爱情观,也折射了他们对严酷现实的无奈。
中国是一个生产神话的国度,很早就有关于化石的传说。那么历史上到底是谁第一个记载了“望夫石”的传说呢?换言之,望夫石传说的源头在哪里?
翻开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最早记载望夫石及其传说的是晋魏文帝曹丕(187—226)的《列异传》。文曰:“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南朝宋人刘义庆(403—444)在《幽明录》中,录入这一传说,原文是:“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石,因以为名焉”。这两则记载,不仅说明了望夫石的来历,而且清楚地指明望夫石的所在地点及形状。
那么故事中提到的“武昌阳新县”是否与现在的湖北阳新县有关联呢?据《阳新县志》载:“221年5月,析下雉置阳新县,县治设阳辛镇(今阳新龙港境内——笔者注),两县同隶武昌郡”,“412年,省下雉入阳新,并建高陵寨,隶武昌郡”,“528年析阳新置安昌县”。这些记载表明,阳新县于221年(三国)建县,528年(南朝梁)改名,隶属武昌郡,证明了传说发生地“武昌阳新县”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阳新县(地域范围略有变化——笔者注)。由此可以推断,望夫石传说的滥觞在阳新县。
人们或许要问:望夫石是否真有其石?它的故迹是否还在?回答是肯定的。如今,千年过去,这尊赫赫有名的望夫石仍然屹立在富河上游岸边的山冈上(位于古阳新之北,今属阳新县龙港镇大桥铺村——笔者注),俨然一个眺望远方的妇人,石上长满青苔,石下碧水悠悠。巧的是,这座山峰不知何时已改为“望夫山”。《阳新地名志》载:“太山尖(龙港最高峰,海拔662.9米——笔者注)位于县境西南,东有望夫山”。《阳新县志》载:“望夫山,有石高10米,状若妇人抱子,翘首远望”。《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载:望夫山“在湖北阳新县西南八十里,一名菁山。《武昌记》:昔有妇人,送夫出征,至此化为石,又履之迹犹存。《舆地纪胜》:上有望夫石,石上产芜菁”。这些实物和记载为望夫石传说起源于阳新,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
“仿佛古容仪,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诗人李白对晨曦中的望夫石画了这样一幅素描;“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年初望时”,诗人刘禹锡发出这样沉重的感慨。是啊,几千年的守望,矢志不移,几千年的相思,芳心不改,这份情,是何等执著、何等坚毅,望夫石呵,你承载的情愫太多、太重……

台湾版民间传说
望夫石的传说

在台湾南面的一座山尖上,有一块大石头,名叫望夫石。

从前,台湾岛中央山脉南面并不是陆地,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海边的一座山坳里,住着一对名叫阿龙和阿凤的年轻夫妇。白天,阿龙出海打鱼,阿凤在家纺线织布。晚上,阿龙坐在椰子树下的石凳上吹笛子,阿凤则随着笛声唱山歌。小两口的日子过得非常舒心。

有一天,突然满天乌云滚滚而来,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铺天盖地地下了起未。与此同时,不知从哪儿蹿出一条龙来。原来这一切都是它弄出来的。它上下翻滚着,搅得大海像开了锅似的。

这一天,阿龙没有出海,他正在家里修补渔网。而出海的渔民们则船翻人亡,连尸首都被恶龙吃掉了。接下来的十几天里,恶龙一直在兴风作浪。渔民们再也不能出海打鱼了,渔民们没有了食物来源,会活活饿死呀!阿龙几次想冒险去打鱼,都被阿凤拦住了。阿龙心急如焚。这天晚上,阿龙作了一个梦,梦见玛祖婆来对他说:“那条恶龙虽然厉害,可是只要有个勇敢的人能同他斗上七天七夜,就能使它元气大伤而死掉。”第二天,阿龙把梦见玛祖婆和玛祖婆说的话对阿凤说了,并拿定主意要出海斗恶龙,为民除害。阿凤见他主意已定,也不再阻拦,为阿龙做了七张大饼当干粮。阿龙却偷偷留下一张大饼给阿凤充饥。

阿龙来到海边,驾着小船向大海深处驶去。此时的恶龙好多天没吃到人了,正饿着肚子伏在海底。它见有人摇船过来了,急忙向上面吐恶气。刹那间,大海又像开了锅似的翻腾起来,巨浪滔天。阿龙的小船像一片树叶,时而越过浪峰,时而跌进浪谷。阿龙急忙吃下一块大饼,积蓄着力量.他努力使自己像钉子一样立在船头。这时,恶龙以为阿龙早已船翻人亡了呢,它想钻出水面来吃掉阿龙。可是当它刚一钻出水面就当头挨了阿龙一渔叉。恶龙疼得张牙舞爪地向阿龙扑来。阿龙劲头十足,沉着迎敌。阿龙每天斗饿了就吃一张大饼,立刻力气倍增。斗到第七天,阿龙没有大饼吃了,力气也弱下来了。恶龙也精疲力尽了。最后木船的船底被恶龙用角顶了一个窟窿,船渐渐地沉入了海底,阿龙与恶龙扭打在一起,也慢慢地沉入海底。船体把阿龙和恶龙都牢牢地压在了海底。

阿龙和恶龙同归于尽后,风消了,雨停了,天晴了,大海也平静 下来了。渔民们又能出海打鱼了。阿凤不见阿龙归来,她站在山尖上向大海望去.她望啊望啊,哭呀哭呀,不知哭了多少天多少夜, 把大海都哭退了一百多里,也不见阿龙回来。而阿龙的那只小船 却露出了海面.变成了船帆形的小岛。阿凤也变成了石头人,站在山尖上一直朝着大海望着。这就是望夫石的来历。

据说以前海水是甜的,是阿凤的眼泪把海水变得又苦又咸。

长岛望夫礁(位于山东烟台长岛县)简介
坐落在南长山岛脚下的望夫礁公园,园中有一礁石形状极像一妇女头戴围巾,怀抱婴儿迎风而立,好像在等丈夫归来,故此人称此礁为“望夫礁”。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有一年腊月二十八,一位渔夫被迫出海打渔,突遇风浪而一去不返,他结婚一年多的妻子悲痛欲绝,整天抱着不满月的孩子站在海边,希望有一天奇迹出现,她的丈夫能够平安归来。但是过了很多年,亲人没有归来,她变成了不动的石像伫立在那里。望夫石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石头,没有经过人工雕刻,由页岩与石英岩石交替叠压形成的。

1995年5月望夫礁公园开始投入建设,共建有有五大风景区、36个景点,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总面积2000平方米,这里集山、水、林于一隅,融岛屿、礁岩、滩石和美丽的传说于一体,显示了自然景观迷人的文化内涵。

Ⅱ 望夫石有什么典故

【望夫石的来由】
版本一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在沙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后就病逝,遗下女婴,邻居的妻子亦产下麟儿,她怜悯那孤女,为她哺乳。两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马,相处融洽。不久女孩的父亲亦逝世,孤女成为邻居的「童养媳」,长大后,跟男孩结婚,并育有一对儿子。有一年发生天旱,农作物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回就音讯全无。妇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著长子,攀登高山,遥望远洋,冀盼丈夫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时,突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於世上,但他们站立的位置却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岩,形似失踪母子三人。传说是其深情感动苍天,把他们化成石岩,永守山峰。
版本二
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孩子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孟姜女庙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好像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版本三
桂林地区山石怪异,各具特点,也有一处“望夫石”。
在桂林漓江边九牛岭下的的江峡叫黄牛峡,沿峡你能看到“群龙戏水”、“青蛙过江”等奇观,接着,就进入了斗米滩。在斗米滩,你能欣赏到望夫石。
关于望夫山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相传,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此地时,船不幸搁浅。眼看口粮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顶四处瞭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一直守在那里,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块石头。妻子见丈夫久去不回,便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刚走到山腰,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做石头。清代诗人李秉礼曾赋诗:江头望夫处,化石宛成形。两洗髻鬟湿,烟横黛眉青。 离魂悲壮宇,积恨感湘灵。何事远游客,征帆去不停。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 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 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
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 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瞭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 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 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Ⅲ 谁能说说“望夫台”的故事

故事——

很早以前,鄱阳县城有一贫苦青年陈明,饱读诗书,并练有一身武艺,见世态炎凉,不甘苟且,亦不求功名。他与梅小姐从小青梅竹马,两人长大后,更是情投意合,私定终身。家境比较富裕的梅小姐,不仅容貌美丽,而且知书明礼,爱情专一。

陈明的邻居秦文是个登徒子,家道富有,不求上进,对梅小姐垂涎三尺,多次欲染指梅小姐,均遭拒绝。

话说古县渡小山台后面有个深邃无底的大洞,洞内有一只修炼千年的老鼠精,能腾云驾雾,变幻莫测。一天,它驾起云头来到梅家附近,见梅小姐长得如花似玉,顿起邪念。晚上,它变作陈明模样,敲开梅小姐的房门,邀她出来幽会。梅小姐见是情人来了,羞答答地移步出门,一出就被老鼠精一阵风裹携而去。

梅小姐突然失踪,梅家上下心慌意乱,不知所措。陈明更是丧魂落魄,悲痛不已,他求神问卜,发誓找到梅小姐。卜者告诉他:“往东行五十里,大穴内求之必得。”陈明稍事装束,身佩宝刀,即刻起程。秦文假惺惺地陪同前往。

两人走了五十来里,在古县渡山台上果然发现一个大洞,深不见底。陈明决心身人“虎穴”,救出梅小姐。秦文拍着胸脯说:“老兄,救人要紧,尽管下去,上面一切由小弟负责。”于是陈明手握绳索下悬而人。

下得洞来,陈明发现梅小姐被捆绑在一块笔立的巨石上,石边有张床,上面睡着一个呼声大作的彪形大汉,不由火冒三丈。说时迟,那时陕,陈明咬紧牙关向大汉一刀砍去,正中要害,复砍一刀,已不见动弹,仔细一看,是只血淋淋的大老鼠死在床上。

这时,梅小姐已被惊醒,陈明替她解下身上的绳索。两人绝处逢生,不禁抱头大哭。梅小姐悲痛地诉说着:“妖魔把我骗来以后,几次勒逼我与它成婚,我都以死相拒。如果迟来片刻,我就难与你见面了。”

陈明安慰她说:“吉人自有天相,现在妖魔已除,我们赶快出去吧。”他把悬下洞来的绳索,缚紧梅小姐的身腰,并发出已同秦文约定的暗号。秦文知是有人上来,就用力将绳索往上拉扯。好久,终于把梅小姐扯出洞来。

梅小姐出洞后,对秦文的大力帮助表示感激,并请求秦文赶快拉出陈明。可是,秦文厚颜无耻对她说:“我秦文早爱上了你,今天,我把你救了出来,这该是天赐良缘。”一不做,二不休,他把拉起来的绳索往山下一抛,又往洞中推下几块大石,就转身抱着哭哭啼啼的梅小姐回家去。

回到家后,梅小姐一面向官府告发,捉拿秦文;一面带人去营救陈明。来到山台,只见荒烟蔓草,旧迹无存,原来那个大洞再也找不到了。

梅小姐矢志不渝,并结庐山台,终身不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梅小姐伫立山台,天天盼望夫归。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台命名为“望夫台”。

(3)望夫楼典故扩展阅读:

其他“望夫台”的相关故事——

湖北石首望夫台

赤壁大战后,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夫妻双双住在东岳山麓。两人相亲相爱,如漆如胶。这时,益州刘璋请刘备入川相助,谋士庞统也力主入川,夺取益州,以图大业,刘备忍痛割爱,告别新婚夫人,率兵入川。离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约定归期,洒泪相别。

刘备入川后,孙夫人无时不想念自己的丈夫,时常派人打听丈夫的行踪和消息。每当天高气爽或是喜鹊登枝时,她就登上宫后的东岳山,踮脚向夫君远去的方向瞭望。

望郎心切,尚嫌山低,她就派人垫石为台,以期看见丈夫的阴影。天长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双女人的脚印,经过1000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此石便为望夫台。

Ⅳ 四川兴文的僰王山的望夫台有什么典故么

苟旦在一次战役中殉职,其妻子,看见丈夫的阴影。天长日久,石台被踏出一道深深的脚印。这双女人的脚印,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然依稀可辨,此石便为望夫台。

Ⅳ 刘禹锡的望夫山的诗意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极为普遍。此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徐,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有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 “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作者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综上两方面,可以说此诗体现了刘禹锡绝句能将深入与浅出高度统一的艺术优长。

Ⅵ 关于望江楼的故事

元稹当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成都,在此之前,元稹早闻薛涛大名。新近丧偶的元稹到成都后,急于与薛涛相识,经朋友的介绍,二人相识,一见如故。从此二人诗乐唱和,相互倾吐真情,过着如胶似漆的日子,一幌就是四年。现存薛涛《洪度集》里的爱情诗,大多写于这段日子。“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鸳鸯草》)从这些爱情诗里可见当时元稹与薛涛爱得至深,已经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后来,他们因一些小事发生了不快,感情渐渐出现裂痕。薛涛负气离开了元稹,不久元稹也接到了调令,要赶回长安。此时的薛涛与元稹,心里都有些后悔,但都没有将心事说出来。元稹临行时,薛涛特地到停泊在锦江上的船上去为他送行。薛涛为元稹摆上酒菜,二人相对无言。元稹当时的心情也是十分复杂的,接到调令返回长安,不知前景如何,心中虽然爱着薛涛,又怕连累她,因为薛涛的心太细腻、人也太娇弱。薛涛深情地望着元稹,一心想和好如初,跟随他走遍天涯,可一个女子却难以开口。就这样,船启程了,薛涛站在岸边,默默地看着船的离去,脸上已是泪洒千行。
元稹离开后,薛涛已经没有了寄托,痛苦缠绕心头。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于是把自己对元稹的万千思念通通写在了诗笺上。她用自制的诗笺写了一百多首情诗寄给元稹,“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表达了薛涛对元稹无尽的思念之情。元稹接到薛涛的诗后,为薛涛的真情所动,使埋藏到心底的感情又萌生出来。“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表明了元稹依然爱着薛涛。
由于蜀山悬隔千里,元稹再也没有到成都来。后来,元稹调任浙江,遇到了另一个才女,就与其结百年之好。薛涛得知消息后,痛苦之情无以复加,发誓终身不嫁。薛涛后半身的作品,大多是幽愤的感人之作,主要是她失恋的缘故。
滨临江边位于望江楼旁的濯锦楼,在清嘉庆年间修建时,设计成一船舫形状,就是为了纪念薛涛为元稹送行而建的。薛洪度如果在天有灵,看到千年后,后人对她如此尊重,栖息于锦江边的灵魂一定是知足了。

Ⅶ 写望夫石由来的神话故事的名字

大禹率领众人开山治水到江淮,一只九尾狐引他来到一家农舍,他遇到了美丽的女子涂山氏,涂山氏敬仰大禹的英雄气概,两人成了亲。新婚第四天,大禹就告别妻子,踏上了治水的征程。

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 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

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7)望夫楼典故扩展阅读:

望夫石现在望夫石山风景区,位于叶县县城东南30公里处,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顶峰海拔三百多米。刚进景区,道路右侧有千年古刹毛仁寺。

望夫石山体呈现明显的阶梯层次,号称一山有三景,第一阶梯为平缓型,植被多以乔木和灌木为主;第二阶梯为陡坡型,以高大栗木为主;第三阶梯属峭壁型,植被以野生花草为主。

山顶最显眼就数那块始终矗立并翘首远望的巨石-望夫石。传说春秋时期一女子月夜立于山顶巨石翘首企盼丈天归来,天长日久化身为石,至今山顶巨石上还留有两个深深的脚印。

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Ⅷ 望夫石的中国典故

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传古有贞妇,其夫从军远戍,她伫立北山,期待丈夫归来,日久化为此石。
后用以指妻子盼夫归的深情。
对于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这类贞妇形象,现代诗人舒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以此张扬女性的个体生命价值。

Ⅸ 望夫门的故事

望夫门
一个跨越世纪的等待,成就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一)

1935年,大概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平静地生活在祖辈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了。

在南方,蒋介石组织了几十万军队,对共产党领导的领导中国苏维埃进行轮番

清剿。在东北,积蓄力量二十来年的日本人也蠢蠢欲动,妄图把满蒙和华北都

纳入到自己的膏药旗下。而在更为广阔的其他地区,天天上演着大大小小的军

阀混战。很多人死了,可也有很多人不甘寂寞“起义”了。一时间,到处是马

嘶,到处是炮鸣。1935年的中国,早已被彻彻底底搅沸了。

就连深藏在罗霄山脉深处的铜柳湾,也没能逃脱着沸腾的熬煎。这片只有

七八十户人家的区域,已经为他们的“刮民政府”“贡献”了上万斤的粮食。

那些欺压乡民的土豪,山匪,却摇身一变成了县府的头头脑脑。他们坦然地在

各种场合高喊着革命口号,号召乡民配合县府打击突围而来的红军。

日子渐渐过不下去了。可是人们猛然发现,自己连个逃难的地方都没有。

因为逃难来的人说:没有哪个地方象铜柳湾这样远离战火了。

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出路。有人实在忍受不了这种一干二净的穷困,参加

国民党军队,支持剿共大业去了。然而李德乙,这个铜柳湾数一数二的青年,

心里却有了自己的打算。国民党军队的所做作为他是耳闻目睹了不少,让他

参加这样的军队是想一想都觉得是惭愧的事。那么就只有一个选择了——参

加红军。铜柳湾人对这支队伍是了解的,因为1927年他们就见识过共产党的

队伍了。就这样,新婚五天的李德乙跟着在铜柳湾短暂停留的红军走了。

部队出发的时候,他哽咽的妻子吴翠英伤心地只说了一句话:“我……

等……你……”

(二)

战争空前宏大而惨烈,没有人相信参加红军的李德乙能活着回来。但在吴

翠英心中却只有一个信念:等待丈夫回来。乡下的日子太辛苦了,常常忙碌大

半年的收成被当作军粮抢走。即使揭不开锅,吃草根树皮,她也不愿离开她和

丈夫的那个小小的家,因为那里到处弥漫着丈夫的气息。慢慢地,她养成了一

个习惯——每天忙完农活回到这个冷清的家,她都要站到门口,手扶着门框,

把脚放在那方厚厚的门槛上,眺望远山,仿佛李德乙就在那罗霄山脉层层的迷

雾中,唱着响亮的山歌回来了一样。

丈夫的音信依然杳无。从四面八方的难民那里,吴翠英终于知道红军已经

转战到了陕西和甘肃,日本人开始闹事后,红军又改编为“八路军”,派遣到

山西抗战去了。然而再问,得到的只有摇头和失望。

她只能默默地祈祷,祷求丈夫能够平安,有朝一日回来守护他们的家。家

里太冷清,吴翠英就收养了两个孤儿,大的取名叫“李思”,小的较“李忆”。

生活自然更加艰难,但却苦中有乐。她期待着有一天,仗打完了,丈夫回到家

里,这里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一家人团团圆圆,尽享天伦之乐,这就是最大的

幸福了。于是,平凡的日子平添了几分美好的希望……

(三)

心理学家说:“时间因为痛苦而变长。”

十五年,对漫漫历史长河来说只是回收一瞥那么短暂。然而对苦难的中国

和它襁褓下的儿女们来说,那是多么漫长的煎熬。

共产党终于凭借着那些穷苦人的支持夺取了天下。战争一天天减少了。新

政府搞起了红红火火的土地改革。吴翠英分到了一份从地主家没收来的土地。

只要辛勤耕作,一家三口的吃饭应该没有问题。生活的希望再次被点燃。吴翠

英领着两个养子把原本破烂的房子修葺一新。

但是房子的男主人却始终没有回来。

无论吴翠英和两个养子怎么软磨硬泡,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只能给给他们一

句没有保证的话,让他们回家等候消息。谁都知道,要想寻找一个1935参军的

红军战士,简直比登天还难。更何况长征途中发生了那个多恶战,使不知多少

红军战士魂客他乡。怅然若失的吴翠英只能失望地回到家,踩着那方旧旧的门

槛,苦苦地等待,等待……等待哪怕有一个相似的身影走到她的视线里来。可

是连这个善意的错误都不曾出现过。

(四)

罗霄山脉依然保持着它上千年来的容颜不改,但孤独的吴翠英只能一天天

佝偻。她依然不忘每天踩着那方被丈夫踩过无数次的门槛,远眺罗霄山脉那无

尽的山峦。李思和李忆早已过了追问爸爸在哪里的年龄,娶了媳妇儿生了娃,

成了铜柳湾老老实实的庄稼汉。母亲的房子太挤了,于是,两兄弟就在不远的

地方盖了新的土坯大房。他们商量着把母亲接过来轮流照顾,但是谁也不理解

衰老的母亲为什么死也不离开那几间早已破烂不堪的老屋。她日日坐在门前,

象一尊灰暗的雕像,固守着自己的孤独,隔绝了世事的喧闹,那么静,那么

安详……

(五)

新千年后的一天,两个老农应邀把一方奇怪的木头捐献给了县历史博物馆。

馆长老邓郑重地接受了这件捐赠,并把这方有一个磨出来的缺口的木头命名为

“望夫门”,并加以注释:1935年,铜柳湾人李德乙参加红军,先后经历了长

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50年,在解放海南岛的战斗中,身为连长的李德

乙同志为救战友光荣牺牲没能等到凯旋回来。其妻吴翠英日日思念,倚门等待,

直到老去。大半个世纪的等待,踩出了这方饱含思念和深情的望夫门。每一个

活着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无数的人作出了这样或那样的

牺牲,他们是我们永远的英雄。

Ⅹ 望夫石的故事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

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10)望夫楼典故扩展阅读:

1、象征意义

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它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妻子对从役在外的丈夫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也反映了古时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中国典故

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传古有贞妇,其夫从军远戍,她伫立北山,期待丈夫归来,日久化为此石。后用以指妻子盼夫归的深情。

对于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这类贞妇形象,现代诗人舒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以此张扬女性的个体生命价值。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