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为师典故

为师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08 13:40:48

❶ 尊重老师的历史典故

1.孔子与他的弟子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❷ 求拜师的典故

师文,春秋时郑国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曾从师于师襄。他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
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弟子。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决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弟子。
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说:“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师文弹二十五弦琴时,整天弹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语:“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说明师文有极其丰富的音乐内心世界。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却讲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他说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这便亦是成语“得心应手”的由来,他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

❸ 有没有关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典故

有的,亲

❹ 能者为师成语典故

【释义】:有才能的人就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当别人的老师。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事例】:“老闻,你只管讲,~嘛。”———— 池莉《霍乱之乱七》
【用法】:作宾语;指人谦虚。

❺ 关于拜师的典故

师文,春秋时郑国一位杰出的音乐大师,曾从师于师襄。他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
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弟子。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决不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弟子。
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说:“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
《吕氏春秋·审分览》记载:师文弹二十五弦琴时,整天弹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语:“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说明师文有极其丰富的音乐内心世界。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却讲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他说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这便亦是成语“得心应手”的由来,他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亲近良师亲近益友,学习应对,即学习礼貌懂规矩。《三字经》告诉我们应从这三方面着手开始一个孩子的学习。春秋时郑国有个乐师叫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个了不起的音乐大师叫师襄。于是师文就远远地跑到鲁国去拜师襄为师。谁知这个师襄眼界很高轻易不招弟子一再回绝。师文当然一再坚持希望拜他为师,终于感动了师襄收他为徒。但过去了两三年师襄突然发现师文弹琴很怪,为什么怪呢?师文很勤奋经常在那弹奏练琴,按理说这没什么不好。但师襄发现师文都是弹几个乐章弹几个片断,从来不演奏整篇乐曲。师襄觉得很纳闷“你跟我那么亲近,学了两三年居然连完整的曲子都不会弹,看样子你是没什么天分啊。得了你回去吧,不要在这浪费时间了。师文怎么回答?“老师,我并不是不会弹完整的曲子,而是我知道如果我一旦能演奏完整的曲子,您就会认为我满师了,就要让我走了,就不会再有机会亲近老师了,所以我故意不弹。”师襄一听:“哦,你这学生还有这个心事,你弹一个来听听。”师文马上就演奏了一曲,非常完整。师襄终于认识到这是怎样的一个学生。破格同意师文慢点出师,你愿跟着我还是跟着我。师文就接着亲近他的老师,细细琢磨老师的技巧。师徒两人后来都成了齐名的一代音乐大师。这就是一个亲近老师的故事
张良拜师-礼尚典故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求采纳。。

❻ 有关老师的典故

桃李天下: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❼ 关于老师的典故

西席
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天下: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❽ 有关古代 !! 尊师重教的典故

有关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陆佃千里求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等。

1、程门立雪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

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2、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3、陆佃千里求师

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陆佃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决定到外地拜师求学。当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

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知识面很是广泛。

(8)为师典故扩展阅读

尊师重道,汉语成语,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出自范晔《后汉书·孔僖传》。

尊师重道,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政府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端木赐_网络、尊师重道_网络、陆佃_网络

❾ 古代师生之间的著名典故,越多越好

程门立雪来

“程门立雪”这源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