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山典故
⑴ 梁山伯的军师——无(吴)用出自哪个典故
天机星智抄多星吴用
吴用,表字学究袭,道号加亮先生。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
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宋江闹华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
⑵ 关于黄帝、禹的历史典故
龙去鼎湖抄
典出《史记·封袭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涘,龙涘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涘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炎黄子孙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禹寸陶分
三过家门而不入
河图洛书
⑶ 谁能帮我注释一下这段话里的疑难词,包括人名,地名,还有典故大体写了什么急急急 臣等诚欢诚
出自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首二 进表》。《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项重大工程。工程项目竣工时,项目负责人提交了工作总结报告——《进<四库全书>表》。《进<四库全书>表》不仅回顾了编纂《四库全书》的前后经过,也概述了中国历代图书管理。《进<四库全书>表》文辞雅驯,用典繁多,余不揣谫陋,罗陈札记于后以就正有道。
这段话,内容太丰富了。一点一点的来吧。
臣等诚欢诚忭27),稽首顿首28)上言29):窃惟神霄30)九野31),太清32)耀东壁33)之星;悬圃34)三成35),上帝36)扩西昆37)之府。文章有象,翠妫38)遂吐其天苞39);绘画成形,白阜40)肇41)图其地络42)。书传苍颉43),初征雨粟44)之祥;箓授黄神45),始贮灵兰46)之典。洞庭秘简47),稽大禹48)所深藏;柱下49)丛编,付老聃50)以世守。秦操金策,圣籍虽焚;汉理珠囊,遗经51)故在。儒生密宝,维孔鲋52)之承家53);谒者54)旁求,见陈农55)之奉使。蝌文56)以后,篇章自是滋多;麟阁57)所储,条目于焉渐备。杖吹藜火58),夜讎59)《别录》60)之编;衣染炉香,坐校《中经》61)之簿。王仲宝62)区其流别63),定新志之九条64);阮孝绪65)撮其丛残66),括旧传之五部67)。勘书妙画,世摹展氏之图卷68);幔卷飞仙,史载隋宫之迹。唐武德69)讫乎天宝70),钿轴71)弥增;宋景祐72)继以淳熙73),牙签74)再录。南征俘玉75),元迁三馆76)之幮77)。北极营都78),明运十艘之椟79)。
札记:
27)诚欢诚忭,非常欢喜,非常欢悦。
28)稽首、顿首,古时一种跪拜礼。《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贾公彦 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顿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九拜原是祭祀鬼神时的礼节,后来演变为君臣、长幼、尊卑之间的礼节。
29)上言,进呈言辞。
30)神霄,道教谓九天中之最高者。《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既见,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
31)九野,犹九天。《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列子?汤问》:“八紘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张湛 注:“九野,天之八方中央也。”
32)太清,天空。《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太宁,中及万灵。” 陆佃 注:“太清,天也。”
33)东壁,星宿名,即壁宿(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末一宿。有星二颗,即飞马座γ和仙女座α星)。因在天门之东,故称。《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 《晋书?天文志上》:“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
34)悬圃,也称玄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语出《楚辞?天问》:“昆仑悬圃,其凥安在?”王逸 注:“昆仑,山名也,其巅曰县圃,乃上通于天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昆仑、悬圃,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
35)三成,三重,三层,指昆仑山。《尔雅?释丘》:“三成为昆崘丘。”郭璞 注:“昆崘山三重,故以名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三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36)上帝,天帝。
37)西昆,本指西方之昆仑山。相传其为古帝王储藏图书之所。见《穆天子传》二。《文苑英华》五六四唐上官仪《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历选皇犹,稽河图于东序;详观帝箓,披册府于西昆。”
38)翠妫(guī),水名。传说黄帝于此受图箓,后因用为典故。《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河图挺佐辅》:“﹝黄帝﹞乃召天老而问焉:‘余梦见两龙,挺白图,以授余于河之都。’天老曰:‘河出龙图,雒出龟书……天其授帝图乎?’黄帝乃祓斋七日,至于翠妫之川。大鲈鱼折溜而至,乃与天老迎之。五色毕具。鱼泛白图,兰叶朱文,以授黄帝,名曰録图。”
39)天苞,谓河图。《水经注?洛水》引《春秋说题辞》:“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孔颖达 疏引《春秋纬》:“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40)白阜,传说中古代地图发明人之一。《太平御览》卷三十六“地部一”引《春秋元命苞》:“神农世,恠义生白阜,图地形,脉水道。”(白阜为神农图画地形,通水道之脉,使不壅塞也。)
41)肇,开始。
42)地络,土地的脉络。
42)苍颉,又作“仓颉”,传说中的创造文字之神。《世本》:“黄帝使苍颉作书。”张注引汉《苍颉庙碑》云:“苍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太平御览》引《春秋孔演图》:“仓颉四目,是曰并明”。又引《书断》云:“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苍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像,采乎众形,合而为字,是曰古文。”《水经注?洛水》引《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淮南子?泰族训》:“苍颉之始作书,以辩治百官,领袖万物。愚者得以不忘,智者得以志远。”又《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43)雨粟,天降粟米如雨。《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45)黄神,黄帝。箓,图箓,符命。黄帝授箓之传说,见注38)。又,唐?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一百二:“《河图》曰:‘黄龙负鳞甲成字,以授黄帝。帝令侍臣写之,以示天下。’”
46)灵兰,传说为黄帝藏书室名。《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47)洞庭秘简,似乎指大禹所得“金简玉字”一事。明?杨慎《古今风谣》:“禹得金简玉字书,藏洞庭包山湖。”(《诗纪前集》三)
按:《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括地志》:“《吴越春秋》云:‘禹案黄帝中经九山,东南天柱,号曰宛委,赤帝左阙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青玉为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禹乃东巡,登衡山,血白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卧,梦见绣衣男子自称玄夷仓水使者,却倚覆釜之山,东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齐于黄帝之岳,岩(岩)〔岳〕之下,三月季庚,登山发石。”禹乃登宛委之山,发石,乃得金简玉字,以水泉之脉。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见底,谓之禹穴。’”又,南朝?刘宋?盛洪之《荆州记》曰:“南岳周回数百里,昔禹登而祭之,因梦玄夷使者,遂获金简玉字之书。”
48)大禹,对夏禹的美称。《书?大禹谟》:“日若稽古大禹。”孔 传:“禹称大,大其功。”夏禹,夏代第一个君主,姓姒,鲧之子,传说他曾领导人民治平洪水。《左传?昭公元年》:“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49)柱下,相传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或老子《道德经》的代称。《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李贤 注:“柱下,老子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50)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管理图书的官员(即柱下史),后退隐。留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
聃,《正字通》俗耼字。《说文》:“耼,耳曼也。从耳冉声。”段注:“曼者,引也。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如‘曼肤’,‘曼<耳录>’之‘曼’。《史记?老子列传》曰:‘姓李氏,名耳,字耼。’《史记索隐》、《老子音义》、《后汉书?桓帝纪》注、《文选?游天台山赋》注所引皆如此。今本《史记》作‘名耳,字伯阳,谥曰耼。’浅人妄改者也。字伯阳,见唐固《国语》注。”
51)遗经,流传下来的经书。
52)孔鲋,又名甲,字子鱼,孔子九世孙。秦末儒生。“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孔丛子?独治》)。秦始皇欲焚书,孔鲋先得知于陈馀,与其弟子襄将儒家典籍“藏之祖堂旧壁中”(《孔氏祖庭广记》)。陈胜起义后,孔鲋“为陈王涉博士”(《史记?孔子世家》)。后因政见不合,以目疾辞退。死于陈下。相传《孔丛子》为其所作,论集孔子、孔伋、孔穿、孔谦、孔鲋等人言行事迹,凡二十一篇。因《汉书?艺文志》未载,又其内容多与《伪孔传》、《家语》大致相同,故后世学者多疑为伪托之作。
53)承家,继承家业。
54)谒(yè)者,官名。春秋战国时已有,为国君或卿大夫侍从官员,掌接待宾客,或奉命出使,朝会负责保卫。《国语?齐语四》:“谒者以告,公遽见之。”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谓谒者掌傧赞受事。陈农为汉成帝时谒者,曾奉命收集天下佚书。
55)陈农,西汉时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后因以借指搜求佚书之人。
56)蝌文,即蝌蚪文,古文字体的一种。笔画多头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称。
57)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三辅黄图?阁》:“ 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
58)藜火,晋?王嘉《拾遗记?后汉》载:西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夜默诵,有老父杖藜以进,吹杖端,烛燃火明。取洪范五行之文、天文舆图之牒以授焉。向请问姓名,云“太乙之精”。
59)讎(chóu),校对。《韵会》:“雠,挍也。谓两本相覆挍如仇雠也。” 左思《魏都赋》:“雠挍篆籀。”注:“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
60)《别录》,中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西汉刘向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题《七略别录》,亦有称《别传》、《书录奏序》、《七略》等。原书二十卷,唐末已佚,现有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严可均等人辑佚本。相较而言,姚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最善,虽出较晚,但博采众长,后来居上。姚氏独具特识,辑录全文八篇;《辑略》增补三十余条,立说精确,尤发前人所未发;取舍比较精当,配隶斟酌尽善;所辑多达一百八十一条,旁采之博,超越前者;篇首叙文,论述详明;小注、案语,考订精核。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史学家和目录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一生经历了西汉昭、宣、元、成四帝,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著作有《尚书洪范五行传》、《五经通义》、《五经要义》、《世说》、《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多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刘中垒集》。
刘向《别录》的问世,在当时为学人提供了一部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图书目录,从而提高了目录学的地位和作用,最终使目录学成为读书治学之门径。对于后世,则成为历代编纂各种图书目录的范例。如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唐代元行冲等编的《群书四部录》,毋煚的《古今书录》,宋代王尧臣、欧阳修等编的《崇文总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直至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无一不遵循刘向《别录》所开创的叙录体内容提要的体例。故史称刘向为中国目录学之祖。
61)中经,秘府所藏经籍。汉代有“中五经”之称。(见《汉书?刘向传》)三国?魏?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中经”。晋荀勖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中经新簿》。(见《隋书?经籍志》:“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又《晋书?荀勗传》:“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勗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中经新簿》,晋代皇家书目。晋荀勖据魏郑默《中经》编辑而成。共十四卷。该书分书籍为甲部(六艺)、乙部(诸子)、丙部(史书)、丁部(诗赋、文集),是中国第一部把图书分成四部的图书分类目录。该目录共收书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已亡佚。《隋书?经籍志》评论该书,“但录题及言,盛以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辨”,这是该书的缺点。
62)王仲宝,即王俭(字仲宝),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谥文宪,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南朝文章,以用事为贵,数典为工,王俭是当时风气的推动者之一,《南史?王谌简传》说:“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自此以后,齐梁文翰,率以富博为长。不过,王俭本人的多数文章用典还不算太繁琐。他的文章大多是讨论礼制的议论文,纯用散体,少见骈偶。王俭在目录学上很有贡献,他依刘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对旧例颇有突破。又写定《宋元微四年四部书目》,现均不传。今存《王文宪集》,系明人张溥所辑。
63)流别,本指水的分支。引申为文章或学术的流派。《晋书?挚虞传》:“﹝挚虞﹞又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唐?刘知几《史通?书志》:“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汉》定其流别,编为《艺文志》,论其妄载,事等上篇。”
64)九条,《隋书?经籍志》:“元徽元年(473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古今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
65)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南朝齐、梁时期目录学家。梁普通年间(520—527年),他博采宋、齐以来公私图书记录,仿《七略》分类法,把当时四万余卷图书分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伎”、“佛法”、“仙道”七个部类,撰成《七录》一书。《七录?序》称:“总括群书四万余卷,皆讨论研核,标判宗旨。”《隋书?经籍志》云:“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
66)丛残,琐碎零乱的。
67)旧传五部,《隋书?经籍志》:“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恒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
68)展氏之图卷,似乎指展子虔的画作。展子虔,隋代画家。尤擅长山水画,《宣和画谱》称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其山水画山水、人物比例十分相称,改变了过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那种不协调的空间关系,把山水画的发展推向到一个新的阶段。展子虔是从六朝到初唐过渡时期的继往开来的重要画家。唐代画坛曾以“顾(恺之)、陆(探微)、董(伯仁)、展(子虔)”并称。据有关文献记载,他作品很多,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弋猎图》、《朱买臣覆水图》、《法华变相图卷》、《南郊图》、《杂宫苑图》、《仙山楼阁图》、《游春图》等。现仅存宋徽宗(赵佶)题作展子虔所作《游春图》,但可能是中唐画家临摹本。
⑷ 双飞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什么典故
梁山伯
死后,
祝英台
被爹娘
逼嫁
,在送嫁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墓,于是她脱去嫁衣,只剩白色丧衣。这时,墓盖裂开,祝英台跳进去后,坟墓上就飞出两只白蝶。就这样啦!
⑸ 车牌号豫v57525是河南哪个城市的
截至2020年,抄我国没有豫袭v的车牌,豫是河南省的车牌代码,河南省没有豫v的车牌。
河南省(豫)分地区车牌代号如下:
豫A 郑州市,豫B 开封市,豫C 洛阳市,豫D 平顶山市,豫E 安阳市,豫F 鹤壁市,豫G 新乡市;
豫H 焦作市,豫J 濮阳市,豫K 许昌市,豫L 漯河市,豫M 三门峡市,豫N 商丘市,豫P 周口市;
豫Q 驻马店市,豫R 南阳市,豫S 信阳市,豫U 济源市。
(5)岐伯山典故扩展阅读
车牌号代表该车所在地的地市一级代码,规律一般是这样的,A是省会,B是该省第二大城市,C是该省第三大城市,依此类推。
车牌号的第一个是汉字:代表该车户口所在省的简称:如四川就是川,北京就是京,重庆就是渝上海就是沪,第二个是英文:代表该车所在地的地市一级代码,规律一般是这样的,A是省会,B是该省第二大城市,C是该省第三大城市。
出现号牌的原因也是为了查找每辆车方便,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随时可以分清每一个车,有什么事情也可以方便找到车主。
⑹ 古代医者仁心的典故
1、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又居姬水,后改为姬姓。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远古传说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2、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张仲景赞赏不绝地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去治疗各种病症。他自说:“越人之为方,不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可以说,扁鹊奠定了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
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3、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利用某些具有麻醉性能的药品作为麻醉剂,在华佗之前就有人使用。华佗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五禽之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动作是模仿虎扑动前肢、鹿伸转头颈、熊伏倒站起、猿脚尖纵跳、鸟展翅飞翔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4、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后来,张仲景成为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
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著作,约有五百三十卷。
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内篇属于道教的著作。
但其中有部分是总结我国古代炼丹术的名篇;外篇说的是人间得失,世道好坏等事。其中《钧世》、《尚博》、《辞义》等篇,是著名的文论著作。
《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收录的方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药容易,价钱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挂在肘后随行,即使在缺医少药的山村、旅途,也可随时用来救急。
葛洪治学严谨,几十年如一日,自经史百家到短杂文章,共读了近万卷。他对苦读常常流露出得意之情。
他说:“孜孜而勤之,夙夜以勉之,命尽日中而不释,饥寒危困而不废,岂以有求于世哉,诚乐之自然也”。
⑺ 梁山伯的军师吴用与这句歇后语相关的典故
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版。当年梁山好汉正权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
⑻ 伊尹,“伊尹汤液”的典故
一、伊尹其人
伊尹是夏末商初之人。其事迹可见《尚书》《论语》《吕氏春秋》《列子》《楚辞》《孟子》等多种前秦古籍,《尚书·君奭》记载:“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论语》曰:“大贤唯有伊尹。”《孟子》记载:“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由于后世多把伊尹比附圣贤,他的生平事迹甚至生卒地至今也有多种说法。他的故事大致是这样:伊尹名伊,或挚,尹为官名。伊尹的出生便有一段传奇的记载,《吕氏春秋·本味》说:“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抛开神话的部分,伊尹出生在伊水之滨,洪水过后,成为孤儿。
伊尹自幼被庖人所养,长大了也就自然成为有侁氏的庖人。但他与一般庖人不同,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被时人称为“贤”,后来连汤也知道了。“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这是的商正在兴盛之际,伊尹也愿投明主。汤想了一个主意,“请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有侁氏国的国君就糊里糊涂地把一个人材作为陪嫁送给了汤。
后来伊尹辅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成为有商一代的开国元勋。汤在位29年后逝世了,伊尹又辅佐汤的第二个儿子外丙继位,外丙即位三年便去世了,伊尹又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王,中壬即位四年后去世,伊尹便立汤的孙子太甲为王。太甲即位后,逐渐不守法度,昏庸暴虐,不仁不义,于是伊尹就把他流放到外地三年,而由伊尹亲自代理朝政,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流放的过程中经过反思,十分悔恨,洗心革面。伊尹立即将其迎回朝,把权力一起交给他。重新即位的太甲果然以仁义行事,以诚意待人,诸侯们又重新拥护这位国君。这时的商代国力鼎盛,人民安居乐业,伊尹作了《太甲训》三篇,歌颂太甲的功德。伊尹一生辅佐了4位商王,死后商王感念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用天子之礼来厚葬他。《尚书》序称伊尹撰有汝鸠、汝方、汤誓、咸有一德、伊训、肆命、徂后、太甲等,今本已不全。
二、伊尹与医药的关系
根据学者考证,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权为相之外,更为重要的身份他还是一个巫师。[1]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家大事小情皆要通过占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巫师具有崇高的地位。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师,上古巫、史、医合一,巫师本身多兼有医的功能,如蜚声远近的巫彭、巫咸等皆以擅长医术闻名,《说文》释“尹”作“治也”。古文字学家康殷就指出:尹,“象手执针之状,示以针刺疗人疾病”;官名尹“同样是医疗治调之意的引申·转化”[2]。“伊尹”同时具有来自伊水的医和相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伊水的巫师。
在《汉书·艺文志》中托名伊尹的著作有属于道家者流、小说者流、兵家者流等,而后世医家都认为在医家者流的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也是伊尹所著。玉函山房辑佚书有《伊尹书》一卷,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也有伊尹篇。
商代给后代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殷墟甲骨文,甲骨文的产生就是由巫师主持祭祀鬼神,占卜吉凶,其中还有关于后代祭祀伊尹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伊尹”、“伊”、“伊奭”、“黄尹”诸称皆指伊尹。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如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身、疾足、疾止、疾育、疾子、疾言、蛊、龋等,还有疾年、雨疾、降疾等,虽然不能说与伊尹有直接关系,但伊尹肯定参与过类似占卜活动。
三、伊尹配享先医祠
《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医家都认为此书为伊尹所撰。晋代皇甫谧就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3]南朝梁陶弘景在列数古代医哲先贤时也不忘伊尹的功绩:“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4]明李梴也历代上古医家圣贤中也记载:“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5]
元代王好古撰有《汤液本草》一书,他坚信汤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6]
历代医家皆对伊尹创制汤液的故事深信不移。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清代陆以湉记载了京师先医庙的沿革情况,在先医庙诸位名医中,伊尹赫然在位:“京师先医庙,始于明嘉靖间。(按:元贞元间建三皇庙,内祀三皇并历代名医十余人,至是始定为先医庙。)本朝因之,中奉伏羲,左神农,右黄帝,均南面,句芝、风后,东位西向,祝融、力牧,西位东向,东庑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少师、太乙、雷公、伊尹、仓公淳于意、华佗、皇浦谧、巢元方、药王韦慈藏、钱乙、刘宗素、李杲,皆西向,西庑鬼臾区、俞跗、少俞、桐君、马师皇、神应王扁鹊、张机、王叔和、抱朴子葛洪、真人孙思邈、启元子王冰、朱肱、张元素、朱彦修,皆东向,以北为上,岁以春冬仲月上甲,遣官致祭。”[7]
还有人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三圣人”的说法:“隐医医之为道,由来尚矣。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万世之下,深于此道者,是亦圣人之徒也。贾谊曰:古之至人,不居朝廷,必隐于医卜。孰谓方技之士岂无豪杰者哉?”[8]
清代徐大椿则认为汤液并不是伊尹发明的,而是至商代伊尹时开始盛行而已:“《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等数方是已,迨商而有伊尹汤液之说,大抵汤剂之法。至商而盛。非自伊尹始也。”[9]
四、《伤寒论》与《汤液经》
1985年,当代名医姜春华在《中医杂志》撰文指出《伤寒论》与《汤液经》的渊源关系。[10]依据除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之外,还有一部敦煌石室唐写卷子本的传抄本——梁·陶弘景《用药法要》。该书说:“诸名医辈张玑……等,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并细数了其中的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朱乌汤、大小玄武汤、大小阳旦汤、阴旦汤等。其实关于《伤寒论》来源问题历代医家并不避讳,王好古曾说:“殷伊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11]清代陈修园也指出:“明药性者,始自神农,而伊尹配合而为汤液。仲景《伤寒》、《金匮》之方,即其遗书也。”[12]
伊尹的《汤液经》在宋代时民间还有残存,如《普济本事方》在大柴胡汤方的最后一味药大黄后即以小字说明:“伊尹《汤液论》大柴胡同姜枣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13]再如朱肱《类证活人书》在桂枝加葛根汤方后注中也说明:“伊尹《汤液论》桂枝汤中加葛根,今监本用麻黄误矣。”[14]《阴证略例?伊尹汤液论例》也进一步指出:“朱奉议云仲景泻心汤比古汤液则少黄芩,后人脱落之。许学士亦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八味,今监本无大黄,只是七味,亦为脱落之也。以是知仲景方皆《汤液》也。”[15]
伊尹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医药行业神,但大多数民众相信,汤液是由他发明的,汤液的发明提高了医药的疗效,成为中医药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⑼ 岐伯山的伯的读音
岐伯山它的伯
读音是
bó
望采纳,谢谢
⑽ 郑州岐柏山啥意思
黄帝的老师叫岐伯,《黄帝内经》里有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河南新密有个岐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