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文言文里典故

文言文里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06 08:50:27

① 古文典故

塞翁失马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他的父亲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重点词解释

塞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怎么就;
居:经过;
将:带领;
堕:掉下来
髀:大腿;

寓意:好事与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
对一件事情不要过早下结论。
万事都有利弊两方面。
切忌不可得意忘形。(我指的是儿子骑马时候。)

② 文言文成语典故

凿壁来借光《西京杂记源》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③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5、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6、齐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译文: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7、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8、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9、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除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④ 文章里面的典故一般有什么作用 特别是文言文里的.

起到:举事例、引用的作用,给读者以真实感和说服力.

⑤ 什么是文言文中的典故

经典啊
呃……
铭:《陋室铭》
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序:《腾王阁序》

⑥ 20条成语典故,文言文的。急啊!!!!!!!!!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邯郸学步: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汉书》

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庄子·齐物论》

螳臂当车: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而勇士归之。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韩非子》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韩非子·说林上》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叔父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少文既高尚,诸子群从皆爱好坟典,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知。(选自《宋书》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鲁侯养鸟: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也,非以鸟养鸟也。

名落孙山: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宋·范公偁《过庭录》

指鹿为马: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 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平漫屠龙: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冯妇: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 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沉鱼落雁: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⑦ 请问几个古代文言文的意思或者典故

戒书

《独断》曰:“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又称戒敕。《文心雕龙·诏策篇》:“戒敕为文,实诏制切者。”可见是对于各地太守的命令。

此外,《独断》还记录了“天子命令之别名”,即命、令、政:“出君下臣名曰命”、“奉而行之名曰令”、“著之竹帛名曰政。”可见当时各种文体的区分十分明晰。

蔡邕《独断》卷上记载大臣呈递文书也有四种:“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文心雕龙·章表篇》:“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一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1、章

《独断》曰:“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当是谢恩时作也。《文心雕龙·章表篇》称:“章者,明也。……前汉表谢,遗篇寡存。及后汉察举,必试章奏。”其特点是“对扬王庭,昭明心曲。”任昉《文章缘起》认为上章始于“后汉孔融《上章谢太中大夫》”。其实蔡邕有《戍边上章》就是这种“昭明心曲”之作。这篇文章作于光和元年,蔡邕四十六岁。由于犯颜直谏,被流放朔方,故作此文,回顾自己进入东观之后立志续补《汉书·十志》的经过。深感“既到徙所,乘塞守烽,职在侯望,忧怖焦灼,无心复能操笔成草。”“臣窃自痛,一为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究竟。……臣谨因临戎长霍圉封上”。《后汉书》本传:“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事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这篇文章披肝沥胆,近似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2、奏

《独断》曰:“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其中者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也。”当是按劾时作也。《论衡·程材篇》:“进退失度,奏记言事。”《后汉书·班固传》注:“奏,进也。记,书。”这种文体,秦时称奏,《文心雕龙·章表篇》:“秦初定制,改书曰奏。”奏以按劾。按《汉书·艺文志》春秋家有奏事二十篇,原注:“秦时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同时,或曰奏记,或曰上书,或曰奏札、或曰奏状。如汉代董仲舒有诣公孙弘奏记,任昉《文章缘起》以为奏书之始。此文仍存于《古文苑》卷十,题《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后汉书·百官志》:“兰台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书。”《后汉书·班彪列传》 李贤注:“汉官仪曰: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

3、表

《独断》曰:“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诣尚书通者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章口报闻。公卿使谒者,将大夫以下至吏民,尚书左丞奏闻报可。表文报已奏如书,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帛囊盛。”当是陈请时作也。《释名·释书契》:“下言于上曰表,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又曰上,示之于上也。又曰言,言其意也。”任昉《文章缘起》以为淮南王刘安《谏伐闽表》为这种文体的最早创作。让表,始见于汉东平王刘苍《上表让骠骑将军》。表的核心还是表明心迹,故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称:“表者,标也。”用“表以陈请”最为明晰。多数奏表是以公开形式上呈的,或陈请,或让封,或推荐。如张溥编《蔡邕集》中《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表》、《尚书诘状自陈表》、《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就是陈请表;《荐皇甫规表》、《荐太尉董卓表》、就是推荐表;《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让尚书乞在闲冗表》等就是让封表;《巴郡太守谢表》、《辞金龟紫绂表》(阙)就是谢恩表,等等。大臣奏表还有一种更加公开的上书方式,就是露布。《三国志·王肃传》注引《世说》:马超反,劫贾洪作露布,钟繇识其文,曰:‘此贾洪作也。’《文章缘起》引此以为露布之始。其实,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而是一种公开上书的激烈方式。《汉书》记载,何武为刺史,劾奏属吏,必先露章。《后汉书·礼仪志》:大丧则“诸侯王遣大夫奉奏,吊臣请驿马露布。”又汉桓帝时地震,李云露布上书,移副三府。露布又谓之露版。《文心雕龙·檄移篇》曰:“露布者,盖露版不封,播诸视听也。”[13]还有秘密上奏的形式。《后汉书·蔡邕传》:“又特诏问曰:‘比灾变互生,未知厥咎,朝廷焦心,载怀恐惧。每访郡公卿士,庶闻忠言,而各存括囊,莫肯尽心。以邕经学深奥,故密特稽问,宜披露失得,指陈政要,勿有依违,自生疑讳。具对经术,以皂囊封上。’”史载:“章奏,帝览而叹息,因起更衣,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就是说,“其言密事得帛囊盛”者,近臣也不得而闻。但是曹节却偷看了蔡邕的奏章,结果,蔡邕以此获罪。在《尚书诘状自陈表》中,蔡邕抱怨说:“臣实愚赣,唯识忠尽,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实欲以上对圣问,救消灾异,规为陛下建康宁之计。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疑怪。尽心之吏,岂得容哉?诏书每下,百官各上封事,欲以改政思谴,除凶致吉,而言者不蒙延纳之福,旋被陷破之祸。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乎?”《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记载公孙瓒初平二年上书讨伐袁绍文中有“矫刻金玉以为印玺。每有所下,辄皂囊施检文称诏书”之句,章怀太子李贤注:“《汉官仪》曰: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表启的特点诚如《文心雕龙·奏启篇》所言:“表奏确切,号为谠言。谠者,正偏也。王道有偏,乖乎荡荡,矫正其偏,故曰谠言也。……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其文体除开头结尾有所要求外,行文用散体,唐宋以后多四六体。

4、驳议

《独断》曰:“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台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赣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当是执议时作也。《文心雕龙·议对篇》:“迄至有汉,始立驳议。驳者,杂也;杂议不纯,故曰驳也。”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这文体是否始于汉代,尚可讨论。《韩非子·存韩篇》在韩非上书秦王后,“诏以韩客之所上书,书言韩子之未可举,下臣斯。臣斯甚以为不然。” 李斯作《上秦王驳议韩非书》。题目虽然是后人所拟,但是,其内容正符合驳议的要求。《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难夏育请伐鲜卑议》,设五不可反对出兵征讨,用来反驳夏育的《上言讨鲜卑》表。《宗庙迭毁议》等均属于驳议一类。此外,蔡邕的《历数议》、《答斋议》、《和熹邓后议》、《朱公叔谥议》等可谓事切情举,文洁理辨,符合《文心雕龙·议对篇》“动先拟议,明用稽疑”的要求。

⑧ 一段文言文中包含的典故

周武王去世时,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们怀疑周公专所为将不利属于成王,故挟武庚叛乱。后被周公旦平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放逐.

而汉武帝的情况和以上差不多,武帝去世的时候,给汉昭帝立了霍光,上官桀等人为辅政大臣,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霍光诛族灭.

⑨ 文言文有哪些常用的典故

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意“问鼎”比喻篡夺政权,今常比喻谋求夺得。

⑩ 什么是文言文中的典故

[diǎn gù]

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版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权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