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西施响廊典故

西施响廊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06 05:04:39

『壹』 西施响屐舞有什么样的典故

那是在春秋时期

『贰』 京剧西施唱词 响 屧 廊 前如何读

响(xiang)团字、屧(sie)尖字、 廊(lang)、 前(cian)尖字。

『叁』 唐诗中的典故有哪些

唐诗中有很多典故,明白了它的意义,借鉴到我们的作品之中,能让我们的诗词更丰满、更具知识性,@古月万戈把唐诗中的典故介绍给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欣赏吧。(内容来自@古月万戈。)
(一) 庄周梦蝶:(1)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大意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快乐悠然,不知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发现还是庄子。于是,不知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阿依实特摄影

(一) 庄周梦蝶:(2)后世广为引用"庄周梦蝶"典故,诗人用这一典故表达:(a)人生如梦;(b)对故国及亲友思念;(c)恬淡闲适的心情。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一) 庄周梦蝶:(3)白居易在仕途受挫时,在《疑梦二首》写到:“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周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崔涂表达思念故土。《春夕旅怀》:“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钱起《衡门春夜》:“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 完

(二) 杜鹃啼血:(1)典出《十三州志》。“其后有王名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令,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云:'我望帝也。' "

(二) 杜鹃啼血:(2)杜鹃即子规鸟,别称杜宇、望帝,啼声悲切。传说战国时蜀王杜宇禅位于鳖令。杜宇死后精灵化作杜鹃鸟,春天夜夜悲鸣直啼得嘴边淌出血来,染红杜鹃花。这就是”子规啼血“来历。这个典故说明:(a)思念家乡;(b)忧国忧民;(c)愁思和怅惘的心境。如沈佺期”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二) 杜鹃啼血:(3)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贺《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二桃杀三士(1)典出《晏子春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田开疆各拿一桃,后自愧弗如,三人自杀。

(三)二桃杀三士(2)晏婴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个勇士,后世以”二桃杀三士“比喻用阴谋手段,谗言诡计使他人内部争斗,自相残杀。如诸葛亮《梁甫吟》中云“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唐诗也常用此典,如卢象《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闲阴七贤地,醉餐三士桃。”“历下”齐国之地。

(三)二桃杀三士(3)李白《梁甫吟》诗云:“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借三壮士死于阴谋诡计,抒发自己的感慨。另有《惧馋》诗:“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以“二桃杀三士”的典故,点明谗言之可畏。摄影古月万戈 << 雪 >>

(四)西施浣纱(1)西施浣纱之地,就是若耶溪。其源头在若耶山,山下有一深潭,相传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樵岘麻潭”。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人,生于浙江诸暨,天生丽质,貌美如花。当时,越称臣于吴,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与范蠡设计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送于吴王。

(四)西施浣纱(2)夫差见西施大喜,在姑苏修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划青龙舟,整日与西施戏水,又为西施修建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为他修建:“响屐廊”。西施穿木屐,裙系响铃,,在木板上舞动,铃声和大缸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沉溺其中,不理朝政。终致亡国。

(四)西施浣纱(3)后人多用西施浣纱来形容极美的事物。如李白诗《子夜吴哥.夏歌》“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以西施采莲咏夏。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以西施之美喻孟云卿文采出众。李贺《美人梳头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

(五)知音:(1)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中月色迷人,于是弹琴。突然,琴弦断了。俞伯牙见有人站在岸边。使人询问。答,是打柴的,琴声优美,于是聆听。问什么曲子,答,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俞伯牙高兴请他到船上。这人就是钟子期。钟子期指出俞伯牙弹的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所造。

(五)知音:(2)当俞伯牙琴声雄壮高亢时,钟子期说高山的雄伟,琴声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十分欣喜,遇到寻觅不得的知音。两人相见很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中秋在此相会。第二年俞伯牙如约到汉阳江口。不料钟子期已染病逝去。遗言,将坟墓修至江边,中秋可以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五)知音:(3)俞伯牙得知悲痛不已,在钟子期坟前凄楚地弹了古曲《高山流水》。弹完后,长叹一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两位知音的故事感动后人,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古琴台。至今人们用“知音”形容真挚友谊。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

(六)伯乐一顾(1)典出《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一顾”指伯乐对马的回望,后世用“伯乐一顾”表示名人重视身价倍增。

(六)伯乐一顾(2)《后汉书。隗嚣传》记载:“数蒙伯乐一顾之价,而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宋朝王观国《学林。铜斗》云:“凡物不以美恶,稍为名士所称,遂以可贵。。。'伯乐一顾',其价十倍。”后来用于喻指有权势者的赏识。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相马专家孙阳,时人就以伯乐称他。

(六)伯乐一顾(3)唐诗中常见如张九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诗:“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 李峤《舞》:“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 戴叔伦《古意寄呈王侍郎》:“夜光贮怀袖,待报一顾恩。” 孟郊《寄陕府邓给事》:“一顾生鸿羽,再言将鹤翩。”

(七)楚王好细腰(1)记载于《战国策。威王问于莫敖子华》篇。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士大夫为了细腰,节食减肥,饿的头昏眼花。坐着的人需要扶墙才能站起来,车上人扶着横木才能站起。饿死大家心甘情愿。莫敖子华说:大王(指楚威王)喜欢贤人,引导大家争当贤人,楚国不难出现五位前贤样的人。

(七)楚王好细腰(2)莫敖子华讲述了过去楚国五位名臣的事迹,楚威王羡慕不已。感叹万分。莫敖子华用了“楚灵王好细腰”的故事,动员楚威王引导群臣争做贤臣。后世用“细腰”,“楚宫腰”,“楚女腰”,“楚腰”等用作歌咏楚女的典故。也用于赞美女子身材苗条。

(七)楚王好细腰(3)在杜甫《清明二首》中:“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刘禹锡诗《踏歌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李贺诗《洛姝真珠》:“市南曲陌无秋凉,楚腰卫鬓四时芳。” 在杜牧《新柳》诗中:”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都用了”楚王好细腰“的典故。

( 八)金屋藏娇(1)汉景帝离世后梁王夺位,刘彻是太子。馆陶长公主帮助刘彻当上皇帝即汉武帝。他与馆陶长公主女儿陈阿娇青梅竹马。幼年时曾说要娶表姐为妻,并为阿娇盖一金屋。汉武帝登基后,履行诺言,为阿娇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册封她为皇后。这就是后来千古传颂的婚姻传奇故事,“金屋藏娇”。

(八)金屋藏娇(2)“金屋藏娇” 是指一个男子,对原配正妻许下的结发誓言和婚姻承诺。后世用“金屋” 来泛称男人宠爱的妇女住处。也泛指皇帝后宫。或喻指皇后和妃子们得到的宠幸。“金屋藏娇”常用来指男人,宠溺爱妻或爱妾。王翰《古峨眉怨》“传声走马开金屋,夹路鸣环上玉墀。”指的是这段故事。

(八)金屋藏娇(3)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此处“金屋” 喻指杨贵妃得到唐玄宗的宠幸。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云:“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薇。” 诗中咏杨贵妃,借“金屋” 将她与受到汉武帝宠幸的陈阿娇相比。

『肆』 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

咏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

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

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种说法:

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

关于浣纱溪:

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才改为西子祠。乡人祀西施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一直俗呼“(先施)娘娘庙”。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建筑规模现仍清晰可辨,有殿五楹,余屋三楹,演台一座。庙前有苎萝亭,临溪。亭前有小桥,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浣纱溪畔还有范蠡庵、起埠庙。范蠡庵乡人称日思庵,以范蠡在此访得西施,有功于越,乡人思之,故名。起埠庙又称后江庙,相传越灭吴后,西施与范蠡归越隐居,在此弃舟上岸,故称起埠庙。苎萝村附近还有施家渡,相传是当年西施回越都的下船处。现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殆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这不仅仅是传说,萧山临浦的西施古迹,至今犹存。据明·嘉靖《萧山县志》(宁波天一阁藏本)载,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萧山就有苎萝乡西施里的建制。该志所附的《县境之图》,明白地标绘了苎萝山在萧山临浦施家渡。

『伍』 "廊叶秋声”到底是什么意思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作者是以“响屧廊”的典故增一层皴染。相传吴王内筑此廊,“令足容底木空声彻,西施着木屧行经廊上,辄生妙响。”词人置身廊间,妙响已杳,而廊前的木叶,在酸风的吹拂下,飒飒然别是一番滋味——当日之“双鸳”(美人所着鸳屧),此时之万叶,不知哪个是真,哪个是幻?作者又不禁感慨系之矣!

『陆』 西施的所有故事

西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临浦苎萝山村。同范蠡同卒于陶(定陶)。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失西施图片欣赏(20张)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又闻“据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郭羡妮饰演的西施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对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1、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西施图片欣赏(20张)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沉海说”的理由是: 《墨子?亲士》篇中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
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 逸篇》中说:“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修文御览》转引《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明代杨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录《修文御览》所引《吴越春秋?逸篇》之文亦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在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中,也是对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绘。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2、隐居说

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隐居说”的理由是: 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它的记载是“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这和《吴越春秋》类似,但结局不同,认为“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西施和范蠡隐居,古人的诗词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诗里就写道:“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苏轼的《水龙吟》词里也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杜牧《杜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 《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入五湖。”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是同时代的作品,但在记载西施的结局上却也迥异,这是西施结局出现不同版本的开端。至于以后历代古诗词中出现西施结局的不同说法,均是以此为依据的以讹传讹。笔者认为,确定“沉海说”与“隐居说”哪个更有道理,必须查阅更早些的作品,同时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两个概念:一是对《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对“鸱夷”的理解。 一是对“西施”的理解。“沉海说”认为,比《吴越春秋》和《越绝书》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写着“西施之沉”。从墨子的所处年代来看,他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前376年,而越灭吴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并成长于春秋末期,即吴越故事的尾声阶段,又是紧邻吴越的鲁国人,或耳闻或目睹吴越故事的壮烈活剧,当是最权威的见证人。他的记载应该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但笔者以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个美女,不仅《墨子》中提及,《庄子》、《孟子》、《韩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断定这个西施跟吴越争霸时的西 浣纱图
施是不同的两个人(详见《西施虚实考》)。《亲士篇》写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贲、吴起,在司马迁《史记》中都有记载,可以断定历史上都确有其人,以此推论,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但司马迁在写到与吴越争霸相关的人与事时,却只字不提西施,这就证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吴越争霸时的西施。 二是对“鸱夷”的理解。“鸱夷”是什么意思?“鸱夷”本指夏商时青铜所制的鸟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用皮革制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称之为“鸱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记载:“秦巩间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鸱夷。”所以鸱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张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说”理解“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并继续引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里面的记载:“吴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这段话中的“鸱夷”是伍子胥的代称,伍子胥死后,被装在鸱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献给吴王的,吴亡后,越王把西施沉江,随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随范蠡泛舟五湖。但笔者依然以为,《吴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记并不是历史的真实。以此为据并不可信。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鸱夷”,杜牧认为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因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笔者以为,以“鸱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为范蠡隐居,图的是隐姓埋名,不让越王追杀,他不可能取一个与西施之死、与伍子胥之死联系在一起的“鸱夷”这样醒目的名字。
3、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4、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柒』 关于西施的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其实西施的美貌我们谁也没见过,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其实据考证,她们都有缺陷。人物点评西施是大脚,古代都讲究女子小脚,故此西施发明了长裙,长可遮脚。貂蝉是小耳朵,古人讲究耳大有福,故此貂蝉发明了簪子。王昭君是溜肩膀,故此其发明了垫肩。杨贵妃倒还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审美观,那就是胖(不过据说杨贵妃身高才一米五多),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杨贵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别的喜欢沐浴,故此其发明了花瓣浴。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审美观和现代人的不一样,所以所谓古代四大美女,在现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两个结局之一是: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之二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手,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捌』 响屧廊的释义

1.
2.相传吴王筑此廊,令足底木空 声彻,西施着木屧行经廊上,辄生妙响。
唐 皮日休 《馆娃宫怀古回五绝》之答五:“ 响屧廊 中金玉步, 采苹山 上绮罗身。”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古迹》:“ 响屧廊 ,在 灵巖山 寺。相传 吴王 令 西施 辈步屧,廊虚而响,故名。今寺中以 圆照塔 前小斜廊为之, 白乐天 亦名‘鸣屧廊’。” 宋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山》:“﹝ 砚石山 ﹞又有 响屧廊 ,或曰 鸣屐廊 ,以楩梓藉其地, 西子 行则有声,故以名云。” 俞锷 《无题》诗之十:“望夫梦化点头石,倩女魂飞 响屧廊 。”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