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灌溉典故

灌溉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3-06 03:22:07

⑴ 西门豹治水典故

西门豹治水典故: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下来的就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新娘是哪儿来的,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子,巫婆就带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过去了,没钱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女孩儿被他们拉走。

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儿一起沉下去了。

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西门豹问: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呢,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伯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西门豹带着卫士,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巫婆叫徒弟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西门豹一看,女孩儿满脸泪水。

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说完,又叫卫士把官绅的头子投进了漳河。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

说着又要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他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漳河也没有发大水。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1)灌溉典故扩展阅读:

西门豹智慧过人、相信科学这些品质主要体现在他惩治当地巫婆和官绅。魏文侯时期,西门豹刚担任邺地的县令,听闻当地的老百姓为河伯娶妻的事情而苦恼,百姓经济困难,生活痛苦。

于是,西门豹在河伯娶妻的当天,用将计就计的办法惩治了巫婆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解决了百姓的烦恼。

西门豹当官时期,总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自己做事的出发点。西门豹为了提高粮食产出量,增加农民的收益,于是征发老百姓开挖水渠,将漳水引来灌溉农田,原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沃土。

老百姓得到水利之后,由贫穷变得富裕,后代的官吏想要合渠,但是百姓们认为这是西门豹开凿的,因此不愿意改变。

西门豹在百姓中的地位是极高的,西门豹同时也是一个敢作敢为,有话直说的人。魏文侯因为听信了小人的谗言,想要罢免西门豹的官职,在魏文侯的压迫下,西门豹并没有感到害怕。

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魏文侯也更加信任他了。尽管有小人会在魏文侯面前说三道四,但是西门豹敢作敢当,并没有因此而刻意去讨好他们。

⑵ 关于一些典故

魔高一尺,到高一丈。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交遍天下友,知心有几人?

成语“抱瓮灌畦”有什么典故

“抱瓮灌畦”比喻安于拙陋的纯朴生活。后用于讽喻安于拙劣、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

出自《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意思是: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子贡对他说:“老人家,您为什么不用汲水工具来灌溉呢?例如有一种叫做‘桔槔’(jié gāo)的,利用它来灌溉,一天能浇一百畦,又快又省力,您难道不知道吗?”老头听了,很不高兴,勉强笑道:“谁说我不知道呢!但是,我不愿意用那种玩艺儿。我这样干了快一辈子了,还不是过来了?再说,我也习惯了。”

由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讽喻安于拙陋,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就常引用“抱瓮灌唯”,也叫“抱瓮灌圃”。生活要敢于尝试各种新事物,提高生活的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不顺应这一规律,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读书也如此,要不断扩充知识,更新头脑中的世界。

⑷ 关于黄河的典故

黄河的传说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⑸ 竹子典故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92;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养竹歌为周庄吴逵子道赋 华幼武
高轩公子良不俗,不种奇花种修竹。奇花照眼一时红,
修竹虚心万年绿。春雷击地新笋生,龙角森森那忍触。
自锄暖土厚栽培,手挈银瓶细浇沃。深根扫除蝼蚁窟,
香叶终期凤凰宿。日使沾濡雨露恩,岁寒且惮冰霜酷。
猗猗绕户矗琅干,还舞连烟比淇澳。招摇皓月金琐碎,
勾引清风生戛玉。炎天展簟卧苍雪,春日听莺泛 。
可能一日暂相忘,坐对此君看不足。君不见白乐天,
重言养竹如养贤。又不见东坡诗,无竹士俗不可医。
君今有竹善培养,会看直指青云上。

翠涛轩 吕诚
五月二十八日重过翠涛轩,清坐终日,薄暮而归,
赋此盖书所见也,翠涛为竹而得名,余不能辞矣。
幽人爱竹不吃笋,养得修篁个个长。五月六月雨不落,千枝万枝风自凉。
苍雪逼人时展簟,翠涛惊梦午移床。涓涓清润乌皮几,楚楚高搀薜荔墙。
密影扫阶敷琐碎,馀音拂水度笙璜。孙枝迸地浑疑占,老节凌霜色更苍。
三径旋开真得计,七贤避世故佯狂。因怀梅友称三绝,却笑荷花似六郎。
白鹤归时云动荡,青鸾啸处夜微茫。对之可使食无肉,衰矣空惭鬓有霜。
隐几无心开卷帙,卷帘随意炷炉香。日中见斗瞻霄汉,月下吹箫引凤凰。
物外襟怀差可共,闲中滋味淡相忘。不寻酒伴鸡豚社,误落诗名锦绣坊。
时复开樽排合匝,每怜学子走 。兴来坐久无聊赖,老去频过也不妨。
他日成材惟汉简,於今触目尽琳琅。振衣散策归来后,江路迢迢又夕阳。

题朱九龄翠筠轩 许恕
有脚不踏东华尘,有眼不看长安春。 然天地至清气,多在丛篁流水滨。
轩名翠筠俯空谷,个个梢长如玉立。一秋明月照潇湘,六月凉风洒淇澳。
轩中之人清且闲,心不在乎山水间。左图右使移白日,四檐环佩声珊珊。
不可一日无君子,澹然风致颇相似。翠实常分丹风雏,箨冠曾奉青霞士。
北郭道人静者徒,爱看黄岩烟雨图。拟约嵩溪听萧瑟,醉来踏遍青珊瑚。

对竹 黄庚
门对南邻竹,青青玉万竿。虽然无地种,且得隔篱看。
露叶晴犹湿,风枝夏亦寒。但教休翦伐,何用报平安。

居竹轩 倪瓒
翠竹如云江木春,结茅依竹住江滨。阶前迸笋从侵迳,
雨后垂阴欲覆邻。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碧筒饮 张雨
采绿谁持作羽觞,竹林人共晚樽凉。玉茎沁露心微苦,
翠盖擎云手亦香。饮水龟藏莲叶小,吸川鲸恨藕丝长。
倾壶误展林郎袖,笑绝耶溪窈窕娘。

种竹 洪希文
移得霜根趁雨栽,墙阴踏破一方苔。甫能引汝清风到,
未暇招渠俗子来。猿讶便立书案立,鹤之早避钓船回。
不妨更了岁寒计,早晚栽松兼种梅。

盆竹 释善住
瓦缶不多土,娟娟枝叶繁。岂知幺凤尾,元是古龙孙。
苍雪洒禅榻,细香浮酒樽。王猷来此见,应亦为消魂。

养竹成大林 谢应芳
养竹成大林,频年竹生孙。美竹非不多,恶竹亦已繁。群奴为洗之,
往哉聆我言。美者慎勿伤,去恶必去根。勿虞尔斧缺,勿惮尔力烦。
宿莽荡无余,清风仍满园。

题崔原亨竹深处 成廷圭
余家有竹数竿,人号之居竹轩,原亨城西时则有竹亦数竿,
人号之竹深处,余与崔君通家来往,所好相同,故及之。
居竹轩中亦自宽,不愁无地著琅干。文公胸次空千亩,
李侗门前只一竿。天与老夫医恶俗,日凭童子报平安。
崔家别墅尤高致,迟子归来守岁寒。

雪竹山房 贡性之
此君节操独凌寒,冰雪丛中更耐看。帘幕影迷金琐碎,
佩环声动玉阑干。只疑玄圃翻琼树,错讶瑶台舞素鸾。
百战几时能著我,万竿深处一凭阑。

竹菌 周砥
竹迳拾竹菌,中林露襄襄。宛转童竖歌,顷新易满筐。
粲然丹砂质,携下白云乡。眄来意忻喜,执爨属初当。
溉 沃灵液,登俎达馨香。腊毒惧厚味,餐霞秘仙方。
得此与疏笋,萧然侑一觞。含和适胜歆,茹美贵清凉。
熟谓可乐饥,庶亦洁中肠。非但紫芝曲,愿继采薇章。

翠贡亭 赵秉文
修竹百十个,老柏四五行。日出烟雾散,露叶翻青光。
时携一壶酒,来此据胡床。鸟啼白日静,花落春风香。
君看苍翠间,法身露堂堂。既物元非真,离物又非忘。
掩卷忽而笑,风枝奏笙篁。

咏竹 王吉
夜里照时金琐碎,清风拂处玉玲珑。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咏竹 玄虚子
寒岩鸦秀无多种,惟有琅干过岁华。直节正当恬养素,虚心恰合道生涯。
迎风瑟瑟清未冷,戴雨潇潇净更嘉。谁并真常君子器,偏宜仙洞道人家。

咏雪竹 朱元璋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

徐氏瞻绿轩 宋玄僖
绿株似君子,长年不厌看。沉岑风雨夜,牢落雪霜寒。
开径连书屋,临流足钓竿。眼中高节在,早晚侯平安。

新篁 高启
南池雨后见新篁,袅袅烟梢渐出墙。风度乱翻交箨响,露垂微挹粉痕香。
帘前嫩色含初暝,琴畔疏阴已送凉。野饭羞烧林下笋,留添碧玉嫩竿长。

种竹二首 李东阳
种竹幽堂下,凉生暑气微。爱长过我屋,看绿上人衣。
坐久月初出,梦回风渐稀。一竿如可钓,吾欲问鱼矶。
剩买城中地,多应为此君。凉生别院雨,绿补后溪云。
秋至不改色,梦醒时一闻。廛居或未免,聊尔洗尘氛。

竹 吴宽
然数君子,落落俱长身。东家每借看,步去不嫌频。
移栽幸许我,己自前年春。自我得此辈,园居岂为贫。
但忧积雨霁,日暴少精神。终然勤灌溉,枝叶还如新。
因兹悟为学,黾勉在斯辰。

竹 文徵明
分得亭亭绿玉枝,雨馀生意满阶除。凌霄已展疏疏叶,护粉聊营短段篱。
肯信移来真是醉,不愁俗未不能医。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

题竹轩 王世贞
吾宗雅语世所闻,何可一日无此君。汝今卜居但种竹,凡草不敢骄相群。
箨龙个个迸春雨,凤尾枝枝干碧支。景呼阿段汲溪润,洗出潇湘双泪文。
慎莫学辟疆驱大令,又莫学张 逃右军。扁舟但过医俗士,把臂相将醉夕曛

种竹 王向晋
斫取江干老竹根,携归家去长儿孙。他年劲节干霄起,招得丹山彩凤骞。

咏竹 王德操
幽居思伴侣,惟有此君宜。萧疏既同我,清空亦可师。
吟时声应和,步处影相随。不作人间态,炎凉意便移。

竹粉 邓雪霄
万竿晴拂渭川烟,解箨琼枝自晶然。湘水裙摇珠佩冷,葛陂云护玉龙眠。
看来翻恨何郎妒,栽处应将汉暑连。六月林间犹带雪,可留清韵待群贤。

竹粉 于若瀛
新抽翠筱碧於妆,高质辉辉抱节长,操干未须逢越女,解苞遗是试何郎。
痕消乍染三湘泪,素积忧疑五月霜。仆射盘中劳记事,未裁斑管已含光。

题钱理竹平深处 汤胤绩
瘦不胜衣强着冠,肩舆一罄子猷欢。日光碎布金三顷,秋色高攒玉万竿。
幸备酒筹催急鼓,忍看 笋簇深盘。九天雨露虽如许,长屐无由数就看。

雨竹 刘崧
沧波石面晚阴凉,翠筱娟娟过雨香。何许鹧鸪啼不断,黄陵祠下是三湘。

题竹 戈汕
岁暮看吾辈,萧疏赖此君。横枝驯怪石,直节藐寒云。
松傲低为伴,梅清艳不群。有时当积雪,秉烛倚宵分。

栽竹 吴中蕃
以少屋为贵,虽多君益珍。依然犹卉植,所具独精神。
和岂皆从俗,清非不近人。山家能有比,撕亦未全贫。

水中居 王
水绕柴门竹绕栏,归来寓居是盘恒。一溪沆瀣通元气,万个琅干耐岁寒。
对景只求诗兴好,临流肯放酒杯干。衰迟幸入康庄境,任彼红尘蜀道难。

斑竹诗 李淑媛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嶷庙,日落苍悟山。於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

偶题竹上 释际源
冷翠何冥密,幽寻独坐时。扉开流水过,风静到云迟。
懒性知终弃,虚心幸自持。偶然吟未稳,清响动高枝。

过友人斋头看竹 吴绮
北郭东门访隐论,琅干万个碧无尘。邻家莫比王猷比,看竹还应为主人。

闲坐咏竹 爱新觉罗?玄烨
门外千竿细竹,窗前万朵鲜花。秋寒众色皆变,惟尔霜姿可嘉。

种竹 吴正治
退食少尘事,疏篁惬远心。门无俗客到,时有暮蝉吟。
密叶侵阶绿,幽香入阁深。那知炎暑厉,移榻就清阴。

听竹庵 涂斯皇
修篁摇翠影,小筑回清幽。虫语团庭绿,蝉声带水秋。
寒云依石涧,独树表荒丘。坐卧欲忘返,萧然何所求。

新笋 王世祯
绿竹畦中笋数竿,穿丛一日几回看。呼童早起浇新水,待听风声送雨寒。

⑹ 古人耕种的典故有哪些

  1.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2. 炎帝就是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农业的鼻祖“专神农属氏”,他是远古时期的帝王,也是“三皇”之一。因为他的家族生活在姜水的河边,所以他们姓“姜”。他后来发明了农业的耕种法,所以叫他“神农”,又因为他重视火德(古代五行之一,就是金、木、水、火、土),而火的性质是炎热,所以叫他“炎帝”。传说炎帝的母亲是被神龙绕身而怀孕的,生下他后,是个牛头人身的小孩,而且头上有角。

    炎帝教人们学会了种地、收获,所以他是农业的发明人,是农业神,所以叫“神农”。除了农业,他还教人们灌溉,发明许多的农具,例如斧头、锄头,他还发明了五弦琴,让大家累的时候弹唱娱乐。他还是桑麻、陶器的发明人,指导人们种桑树和麻,然后用蚕丝和麻线织布,做衣服。

    为了给人们治病,神农还亲自品尝野草,找到治病的草,所以他经常中毒,他这种献身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现在民俗把他称为“药王”,所以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就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神农本草经》。炎帝后来因为劳累病死了,有的说是在尝草药时中毒死的。

    炎帝和黄帝后来联合打败了蚩尤,组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这就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中国人经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⑺ 关于“灌溉”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抱瓮出灌、旱涝保收、沾溉后人、抱瓮灌园、醍醐灌顶。

1、抱瓮出灌

抱瓮出灌是抱着水瓮求灌溉的意思,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

出自《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译文:凿隧入井出处,抱着水瓮求浇水灌地。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安于现状。

2、旱涝保收

不管发生旱灾还是涝灾,都能保证收成,人民生命财产有保障。这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广泛使用于农业,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旱涝保收可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沾溉后人

沾溉:沾润灌溉,引申为使人受益。使后来人得到好处 。出自《新唐书·杜甫传赞》。

4、抱瓮灌园

抱瓮灌园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o wèng guàn yuán,意思是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出自《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

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

(7)灌溉典故扩展阅读:

抱瓮灌园典故: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地〉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卬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

译文:

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

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

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⑻ 大禹治水的典故内容

简洁版:
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在浙江省绍兴市嵇山门外,人们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庙,气势雄伟,古木参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庙,已成为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

详尽版: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番外篇: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⑼ 谁知道愚溪诗序中的几个典故出自哪里

《愚溪诗序》解读

--------------------------------------------------------------------------------

《古文观止》评说《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於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河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垒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於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於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甯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於理,悖於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於世,而善凿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於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诗,记於溪石上。
大意:
(一)自「灌水之阳有溪焉」至「故更之为愚溪」
说明「愚溪」命名的由来。(余以愚触罪,家是溪)
(二)自「愚溪之上」至「咸以愚辱焉」
说明「愚溪」附近丘、泉、沟、池、堂、亭、岛亦皆以「愚」名。
(三)自「夫水」至「可也」
说明「愚溪」名「愚」的理由。(类余之无以利世)
(四)自「宁武子邦无道则愚」至「余得专而名焉」
说明余(作者)才是「真愚」。
(五)自「溪虽莫利於世」至「记於溪石上」
说明作「八愚诗」的缘由(在「愚溪」使「愚者」乐而不能去也)。
主旨:(藉「愚」辱溪)抒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抑郁之情。(篇外)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诗序);内容为抒情文。

--------------------------------------------------------------------------------

《愚溪诗序》赏析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 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

研究性学习建议

本文夹叙夹议,情寓其中的特点
夹叙夹议,托物兴辞,蕴藏着深刻的寓意。文中叙和议常结合于一处,难以截然分开,但可大致分辨。第一段都是叙述。第二段大部分是叙述,但在段末以议论点出八景皆名“愚”的含意:“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之”。原来将这些景都称之为愚,是因为自己遭贬的缘故。这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悲愤之情自在其中。第三段叙愚溪种种“无以利世”,段末点出“而适类于予,然则虽愚而辱之,可也。”夹叙夹议中蕴含自己被压抑的愤慨。第四段以议论为主。在全篇中,它仍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作者从古人议起,落实到自己,于比较中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表达了自己悲愤之情。第五段议中有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是叙,全篇仍是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被弃于冷寂凄清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不正是同作者一样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也只有这落寞的愚溪。他慨叹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正是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之鸣。作者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这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文中用典的句子及其作用
用典在古代散文中很常见,本文有很多用典的句子。建议以课本注释为依据,学生有疑时,教师适当点拨。
1.“古有愚公谷……”典故出自刘向《说苑·政理》,其主题是揭露社会的政治黑暗,柳宗元引用这个典故的根本用意也在于此。引用这一典故,使《愚溪诗序》表达的思想倾向清楚、醒目。
2.“夫水,智者乐也。”语出《论语·雍也》。与下文“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形成对照。溪“见辱于愚”自有苦衷,因为这溪“无以利也”,这一点又“适类于予”。第四段中写愚溪“清莹秀澈”风景十分优美,“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这是写溪水可爱,这不正是“智者乐水”吗?作者哪里会真的是愚者呢?更何况作者的感情已完全与愚溪风景融为一体呢!这一典故的引用使作者正话反说的意图更加清楚。
3.“蚊龙不屑,不能兴云雨”语出《荀子·劝学》表面写愚溪的无用,实际是以溪喻己,“蚊龙”指当朝统治者。这是正话反说,表达愤激之情。
4.宁武子“邦无道则愚”语出《论语·公冶长》。
5.颜子“终日不违如愚”语出《论语·为政》。这两个典故与作者的“愚”形成了对比。这两个人不但不是真愚,而且是智者、睿者,相比之下,作者当然不愚的。这是用这二典的作用之一。而宁武子“邦无道则愚”,作者却偏说自己“遭有道”而愚极,这是反话正说,更加深刻地暴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这是用二典的又一作用。
6.“超鸿蒙”出自《庄子·在宥》,“混希夷”出自《老子》。作者引用这两个典故,是说自己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妙虚寂境界之中,从而将自己的悲愤之情寄托于愚溪风景之中,解脱自己的苦闷,表现自己高洁的志向。

关于从诵读、疏通字词入手的建议
本文是自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诵读: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短句
2.小组互查(以3~4人为宜)。
3.全班齐诵,请1~2个学生简述本文内容写的是什么?
第二步疏通课文:要求充分利用课文所给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自译
2.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以小组形式每人一句的翻译也可。)
3.老师集中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出示投影检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的过程,逐句逐段翻译的过程,也是逐步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的过程,是理解和分析课文的基础,须给予重视。
关于如何解决重难点的建议
领会作者“托物兴辞”,以“愚”自命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难点。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理清文章线索入手,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而探究作者何以将景物都以“愚”名之,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题有“愚”,文章先后共出现了27次“愚”,“愚”字贯穿全文。作者在文中一再提到“愚”,显然是有所指,这就需要我们分析揭示,其实作者在文中不是客观的描摹自然风景,而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作者在对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地描绘中,或隐或现的折射出本人的影子。愚溪具有“清莹秀澈”的美景,却在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欣赏,无人涉足,甚至无人过问,这不正是作者的遭遇吗?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作者,同情作者遭遇的也只有这寂寞的愚溪,他既是替愚溪鸣不平,恰恰也是为自己鸣不平,借此倾吐自己的抱负和才能被埋没、遭打击的不平。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文章通篇就是写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种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同时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作者把溪水命名为“愚溪”的原因
作者把溪水题名为“愚溪”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愚溪本有两个名字,本地人为此争论,难以统一;作者“触罪”遭贬,来到此处安家定居,想到古有“愚公谷”,于是给溪更名为愚溪。第二,从全文来看,愚溪本身的种种条件“无以利也”“适类于予”;自己在“有道”之世却违理、悖事,“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因此能“专而名焉”。
作者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为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和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蕴蓄着自己被埋没受屈辱的愤懑、不平和抗议。
文中的“愚”意味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反语。(文中的“有道”确是反语。)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扼杀了,其中有多种原因,但此时柳宗元总结教训,应该能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策略上犯了什么错误,因而会痛感自己的“愚”。“愚”在不知政敌怎样坏,“愚”在对形势的复杂估计不足。所以自责“愚”,显然也是痛感和痛斥政敌的坏。“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自己真是天下第一愚人,其中表达的是愤世嫉俗的不平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抗议。

--------------------------------------------------------------------------------
分段解说
第一段解说
第一段, 交待溪水的地形方位——“灌水之阳”,“东流入于潇水”,介绍两种不同的命名——有的给这条溪冠以姓氏称为“冉溪”,有的根据溪水可以染色称为“染溪”,叙出改名的三种原因:一是作者“以愚触罪”,贬谪到此;二是古代就有“愚公谷”之论;三是当地居民为溪水的命名争论不休,“故更之为愚溪”。

第二段解说
第二段, 由“愚溪”带出“愚丘”“愚泉”,从“愚泉”生出“愚沟”“愚池”,而“东为愚堂”“南为愚亭”“中为愚岛”,又就愚池着眼写生。叙出“八愚”,紧扣文题。

第三段解说
第三段, 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正说,接着笔锋一转,极状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不可以灌溉”“大舟不可入”“不能兴云雨”。愤慨于自己的才能被压抑,如同愚溪的虽有“虽有山之奇”而“无以利世”。

第四段解说
第四段, 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又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正话反说,词兼褒贬,自有一番深意。
前四段可以说,既嘲尽愚溪,又自嘲不已。

第五段解说
第五段, 用“溪虽莫利于世……”几句,与第三段“见利于世”抑扬对照,代溪解嘲;以“予虽不合于俗……”诸语,与第四段“违于理,悖于事”抑扬对照,自为解嘲。名曰“愚”实则不愚。遂将溪之愚,己之愚写作一团,达到了“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诗序。

中心意旨
愚溪,原名冉溪,在永州(今湖南永州市西南)。柳宗元贬居永州的第六年移居于此。他写了《八愚诗》(今已失传)。歌咏愚溪景致。本文是诗的序言,说明作诗缘由。文章借为溪水改名之事,以“愚”字驾驭全篇,舒徐委婉,含蓄深沉,表现了作者受排斥,遭屈辱,不能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愤懑和牢。

相关背景
本文的写作背景:公元805年就是顺宗李诵永贞元年,王丕、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入主朝廷,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把矛头直指豪门贵族、藩镇、宦官,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之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这场运动只维持了146天,便被宦官勾结豪门贵族镇压下去。结果顺宗李诵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李纯。李纯上台后,杀了王叔文,逼死了王丕,柳宗元也是因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的。柳宗元到了永州,为了排遣他淤积在心中的愤懑不平,写了一组寄情山水的诗。已经佚失的《八愚诗》及《愚溪诗序》就是此时所写。

课文赏析

《愚溪诗序》是唐代散文名家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已亡佚)著的序文,全篇凭其一气以贯之的二十四个"愚"字连缀成文,氤氲着作者沉沉的郁愤之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
柳宗元少有大志,早年就"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立志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之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永贞元年(805),33岁的柳宗元风华正茂,大刀阔斧地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以期大展鸿图。殊不知,天降横祸,革新触犯了某些大贵们的利益,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还算不幸中的幸运者,只远贬永州,但这"幸运"丝毫也不能减轻他的苦痛:朝廷肆意地扼杀了他的政治生命。从此,柳宗元没有刘禹锡再召回京时"前度刘郎今又来"的风光了,只好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就这样,十四五年的贬谪生活几乎断送了他本应充满活力的政治青春,其间的冷寂、凄凉、激愤,有多深,有多浓,谁能体味到呢?
《愚溪诗序》便是柳宗元身贬永州第六年(810),迁居城郊愚溪时的产物。序文入手就擒住一个"愚"字。引来齐桓公时的一老翁作为千古知已,惺惺惜惺惺地流露出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政面前的卑微、无奈和不满。柳宗元想起愚公谷,潜意识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想以此削减心灵的寂寞,从而获得某种生活的激情。无独有偶,在柳宗元之前的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历遭坎坷仕途之后,也曾用愚公谷指代他的往处,并作《愚公谷》一诗以抒怀:"吾家愚谷里,此谷本来平。虽则行无迹,还能响应声。不随云色暗,只待日光明。缘底名愚谷,都由愚所成。"或许,王维的孤傲情志又进一步点燃了柳宗元定名愚溪的信心。
"愚溪"一呼,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便接踵而应了。"八愚"本来"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只不过"以余故,咸以愚辱焉"。"八愚"为非生物,应该无所谓愚笨与聪明的,而柳宗元在赋予它们以愚笨之性时,愚溪的形象已经融入到作者之身了,很明显,柳宗元写愚溪就是在替自己画像。
愚溪是美丽的("清莹秀澈"),活泼的("锵鸣金石"),甚至也是多情的,"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 (《愚溪对》)。柳宗元特别钟情于愚溪,除创作了我们已不可考的《八愚诗》外,现在柳集中与愚溪有关的诗就有五首(《旦携谢山人至愚溪》《溪居》《夏初雨后寻愚溪》《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冉溪》)。我们仅从《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中。就可以窥探柳宗元对愚溪的深情。诗是这样写的:"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风凉夜来雨。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读这首诗,我们就宛如欣赏了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美丽图画,使人开朗、舒畅。特别为人称道的是中间两句,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晨风吹拂,仿佛从睡梦中惊醒一般洒落下来,别有情趣。所以,柳宗元心情愉快,即使没有朋友相伴,也可以与这里的景物尽享主宾之乐了。可见,贬谪之后的柳宗元能在大自然中忘却尘世之忧,这不能不说是愚溪优美的造化了。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约是水的灵活流丽容易激起人的智慧罢了。现在,人是四岁晓辞赋、十三岁富文名、二十一岁中进土、二十六岁取博学宏词科的柳宗元,水是如此"清与美"的溪流,两者碰撞出的应该是耀人耳目的灵性火花了。可是,柳宗元却有意用"愚"字,贬损自己,甚至贬损景物。个中滋味也只有柳宗元苦苦消受。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强调"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种"文"在于"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杨评事文集后序》)。因此,"愚"字真意则在于抒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功能,继承自屈原、司马迁以来"不平则鸣"的创作传统。柳宗元的"愚"就成了他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永贞革新的失败留给他的不是深深的悔恨,而是对黑暗现实的不屈斗争。"愚"字就是他借正话反说的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正因为如此,柳宗元才敢于向世人宣告自己"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的独特人生追求,以至于想凭着老庄神游太空的洒脱与豪迈,悠然超越于尘世,与茫茫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寂然无声,寥然无形,这"愚"已是超脱人境的大智大慧了。
"愚"又是柳宗元发泄心中无尽牢骚和悲愤的烟幕弹,可以蛊惑别人,隐蔽自己。柳宗元在文中尽情嘲弄他所谓的愚溪:"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但是,我们已经从柳宗元的另一篇散文《愚溪对》里读到了愚溪的出众"气质"和"才能"。那么,面对愚溪,柳宗元为什么会有这般 牴牾的描述呢?究其原因,这大概是他借愚溪之"愚"来愚弄社会,嘲讽社会的一种方式。愚溪有它独特的个性美,只不过不为当时的俗人所赏识罢了。宁武子是这样,柳宗元更是这样,他们都拥有着常人不能具备的高风亮节,而不容于"有眼不识荆出玉"的社会。"愚"的所有权当然就不属于愚溪、柳宗元之类,"愚"的真正归属应该在于这个贤愚不分的社会了。你说,本来愚昧不堪的社会地在大肆压制那些超凡脱俗的智者,这不令人义愤填膺吗?愚溪愈"愚",柳宗元愈"愚",社会的"愚"疾就愈病入膏肓。柳宗元在《愚溪对》中更是运用反讽的写法,极力描绘了自己之愚笨:"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这段话用隐晦的比喻方法刻画出一个不谙机巧、不随流俗、见险不能止、身陷困境而不知戒慎的"愚笨者"形象。这段文字恰好揭示了"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底蕴。这样一来,作者就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故"辞意殊怨愤不逊,然不露一迹"(何焯《义门读书记》)。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全在一个"愚"字上作文章,托物自况,曲折地渲泄了作者"心有蓬塞而不得其路"的压抑和悲愤心情,愚景、愚己都在愚人、愚社会,细细品读,情味无限。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