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牛典故
钻牛抄角尖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袭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椎牛飨士 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椎牛歃血 古时聚众盟誓,杀牛取其血含于口中或以血涂嘴唇,表示诚意。
椎牛发冢 亦作“椎牛发
❷ 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庖丁解牛:魏惠王时,庖丁解牛的技术令人赞叹,挂牛头卖马肉的故事见于《晏子春秋》。而弦高贩牛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对泣:牛衣对泣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出自于太史公司马迁。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牛角之歌:春秋时,宁戚很穷,想见齐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机会,在车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闻而赞其为“非常人”,命后车载之,拜为上卿。见《吕氏春秋·举难》、《晏子春秋·问下二》。汉刘向《说苑·尊贤》亦载此事。后以“牛角之歌”、“牛下歌”为穷士自求用。
❸ 有什么关于牛的典故 成语 百科知识之类的么
牛刀小试 牛鼎来烹鸡 牛鬼蛇神 牛骥同自皂 牛刀割鸡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九牛一毛 土牛木马 对牛弹琴 木牛流马 老牛破车 老牛舐犊 汗牛充栋 如牛负重 吴牛喘月 泥牛入海 童牛角马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鲸吸牛饮 目无全牛 卖剑买牛 九牛二虎之力 牛头不对马嘴
❹ 关于牛的传说。
古时,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王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属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王一问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坏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里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
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同时,祖祖辈辈是帮助农夫干活儿。”
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斗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于是,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人未停止啃青草。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一至推举他为生肖。
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还会当上生肖首领呢。
在绚十二生肖的时候,玉帝挑选出十二种动物以后,还有一个麻烦的问题,就是排定先后的次序。
当时,在这件事情上有了争执。特别是由谁领头的问题,议论纷纷。玉帝说:“你们中间牛最大,就让牛领头做第一肖吧!”
大家都满意,连老虎也赞成。不料小小的老鼠却翘起大拇指说:“应该说,我比牛还要大!每次,我在人们面前一出现,他们就叫起来说:‘啊呀!这个老鼠真大!’却从来也没有听见人说过:‘啊呀,这头牛真大!’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我实在比牛大!”
老鼠这一番话,简直把玉帝弄糊涂了。玉帝说:“难道真有这样的事吗?我看不见得吧?”
猴子和马都说老鼠胡吹。但是老鼠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要是不相信,可以试一试!”
鸡、狗、兔、羊等都同意试一试,玉帝也同意了,他就带了十二种动物到人间去。
事情真如老鼠所说的一样,当大水牛在人们面前走过的时候,人们纷纷议论说:这头牛真大。这时,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去,用两脚直立起来。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果然立即就惊呼起来:“啊呀,这只老鼠真大!”
玉帝亲耳听见了人们的惊呼。他皱皱眉头,无可奈何地说:“好吧,既然人们都说老鼠大,我就让老鼠做第一肖。至于牛,就屈尊第二吧!”
这样就算确定下来了。现在的十二生肖就这是样:老鼠是第一肖,牛是第二肖。
牛凭是凭着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4)出牛典故扩展阅读:
古代牛文化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的组成部分。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周礼·月令》记载:“出土牛以送寒气。”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唐、宋两代最兴盛,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康熙《济南府志·岁时》记载:“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作五辛盘,俗名春盘,饮春酒,簪春花。
里人、行户扮为渔樵耕诸戏剧,结彩为春楼,而市衢小儿,着彩衣,戴鬼面,往来跳舞,亦古人乡傩之遗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为小春牛,遍送缙绅家,及门鸣鼓乐以献,谓之送春。”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人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浙江境内迎春牛的特点是,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即叩头,拜完,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抢得的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❺ 关于牛的典故和诗词
关于牛的典故抄和诗词
牛的典故:
饭牛而歌
宁戚在喂牛时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1.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李白《咏石牛》
2.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牧童词》 唐·张籍
3.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田家词》 唐·元稹
4.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饮牛歌》 宋·陆游
5.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唐·顾况
❻ 与牛有关的故事传说,谁有
1、瑶族牛生日的传说
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
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
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
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瑶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瑶家有一首民谣"四月八,丢犁耙,七月半,谷满仓,收回万担粮,全靠牛帮忙。"四月初八这天,瑶家人最爱护牛,把牛当作神明来祭礼侍奉,要让牛丢下耙犁休息一整天。
这天,任何人都不准鞭打牛,不准斗牛,更不准杀牛,连骂牛亦不准。头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洗一次热水澡,将全身梳刷得干干净净,还要将牛栏摆弄得整整洁洁。
铺换一次新草,用红纸画上或者剪成佛符贴在牛栏上,驱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这天,牛吃的东西更是别致精彩,清晨,人们就争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越早越好,"抢头"。
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鸡蛋给牛吃,在瑶家,小孩过生日有吃鸡蛋的习惯,可见对牛的崇拜。拜家有句俗话:"人过生,吃人参;牛过生,吃苦参。"
下午,就用苦参熬泥鳅喂牛,使牛健康长寿。到晚上,瑶家人还要选出最好最强壮的牛来聚会,瑶家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熊熊的篝火,敲着长鼓,唱着欢快的歌儿翩翩起舞。
2、卧牛石的传说
在饮马河的靠山乡有一个自然村,相传从前这里有一块形似卧牛的大青石,虽然后来河流改道将这块石头冲入河里,可是卧牛石的传说却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着一头灰驴和有头黄牛,黄牛黄牛终日每年每日老老实实的干活,而灰驴却处处偷懒蹭猾。拉车的时候灰驴把车套拽的很直,但却一点力气也不用。
使重量全部落去黄牛的身上,农夫见黄牛累的浑身是汗,而灰驴却一点汗也不费,他就认为灰驴比黄牛的力气大,耕地的时候,黄牛只是低头默默的拉梨。
而灰驴的眼睛总盯着农夫,一见农夫走近,它就赶忙伸出舌头去舔农夫的手,给农夫留下了一个忠心的印象。
有一天,黄牛和灰驴在草地上吃草,农夫躺在松软的草地上睡觉。突然,一只饿狼从草丛里窜了出来,向农夫扑去,吓的灰驴躲到草沟里一动也不动;黄牛却迎了上去。
挡在饿狼的前头同饿狼搏斗起来,虽然被饿狼咬伤了两块毛皮,但饿狼也受了伤,它依然奋勇直前,将饿狼撵到草地深处的沼泽里。
灰驴见饿狼跑远了,从水沟里留了出来把农夫唤醒,引呀到刚才搏地方,农夫看到草地上有狼毛和血迹,知道自己在睡觉的时候来过狼,他以为是灰驴救了他。
感动的用手替灰驴挠痒痒,对从沼泽里回来的黄牛却一理不理。种荞麦的时候,农夫将一袋荞麦丢在路上了。黄牛找了一上午终于在路旁的草丛中找到了。
它用两只尖尖的角将装有荞麦的口袋驮了回去。回到村中的时候,灰驴从门洞里窜了出来亲热的说“牛大哥,看把你累的,让我帮你拿吧。”
说着,用嘴叼过口袋送进农夫的房间。从此,农夫认为灰驴有忠实有勤快,黄牛有赖有馋,他把好的草料都给灰驴吃,剩下的给草料和秸秆才给黄牛吃。
第二年春天,农夫要去饮马河南岸去买棉花,他嫌黄牛不中用,只用灰驴架车出发了,回来的时候,正赶上饮马河涨水,农夫做在车上用鞭子指引灰驴从浅滩处过河。
行至河中间时,水湍急。漫过车厢。灰驴觉的横流不如顺水拉车省力,于是不听农夫的吆喝,径自向下流拉车,不管农夫怎么鞭打和吆喝,灰驴也不听,结果连人带车冲入了松花江。
那疏懒成性的灰驴也被江山淹死了。黄牛在家耕完地,每天都卧在河岸上等它的主人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连等了几年。黄牛都没有等回农夫,它自己却卧在那里变了一块卧牛石。
3、金牛湖
从前,西湖叫做金牛湖。那时候,这湖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大水,沿着湖岸是黑油油的肥沃的土地。周围的老百姓都在那里种着庄稼,用湖水来灌溉,稻穗儿长得圆溜溜的象一串一串的珍珠。
农闲了,大家就湖上打鱼捞虾。人们和睦相处,过着安乐的日子。在这湖底,住着一条金牛。只要天晴久了,湖水慢慢地浅下去,湖里的金牛就出现了。
老远的就能看见它那金晃晃的背脊,昂起的牛头和翘起的双角,它嘴里吐出一口口大水,湖水立刻又涨得满满了。
有一年夏天,算起来已经九九八十一天没有下雨了,旱得湖底朝天,四周的田地硬得象石头,裂缝有几寸宽,嫩绿的秧苗都枯黄了。老百姓干渴得眼睛凹进去,浑身没劲。他们天天盼望金牛出现。
一天早晨,正当大家站在湖边盼望金牛的时候,突然传来“哞 ”的一声,只见金牛从湖底破土而出。它摇摇头,摆摆尾,口吐大水,霎时间湖水又涨满起来。
老百姓喜得流出了泪水,正在感激金牛,金牛抬起头,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哞”地叫了一声,又隐没在湖中了。
这件事很快地传开了。地保传给衙役,衙役又报告了钱塘县官。县官一听,捧着肚子笑呵呵地说:“这真是一件活宝贝,要是把它拿来献给皇帝,一定能升官司发财!”
当下吩咐手下人,赶紧去把金牛捉来。那些衙役、地保匆匆跑到了湖边,抬头望望,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水,哪里有金牛?问问附近百姓,大家一见是衙门里的人。
不是说没看见,就是悄悄地避开了。衙役们没法可想,只得回报了县官。县官心里生气,拈着八字胡须,想啊想的,想出了一条坏主意。
他对手下人说:“既然如此,就把老百姓都去叫来,把湖水车干。谁不来,就斩谁!”住在湖边的老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被赶来了。
他们在县官的威逼下,只得架起水车,含着眼泪车湖水。车啊车的,一连车了九九八十一天,累得大家精疲力竭,最后那一天,终于把湖水车干了。
果然,金牛卧在湖底,它那身上的金光照得天地通亮。县官被金光照得连眼睛也张不开,但他还呼喝着衙役们,赶快下湖去抢金牛。
说也奇怪,那金牛好象生根似的,掀也掀不起,抬也抬不动。老百姓都暗暗地在心里高兴。县官一看搬不动,就对百姓说:“谁能抬起金牛,赏白银三百银!”
可是,老百姓都站着不动,气呼呼地不理他。县官见老百姓不理他,就大声怒吼道:“今天若不把金牛抬起,就将你们统统杀头!”
县官的话刚说完,那金牛大叫了一声,象是睛天霹雳。只见飞沙走石,地动山摇,县官吓得面色如土,双腿发软,心想逃走,可是一步也走不动。
这时,那金牛转着圆溜溜的眼睛,站了起来,又仰天长叫了一声,从口中吐出一股白花花的大水,直冲县官、衙役,一下把他们全都卷到巨浪中去了。
立刻,湖水又满了起来。从此以后,湖中的金牛不再出现了,湖水再也没干过,人们忘不了金牛。他们在湖的旁边城墙上筑起一座高高的城楼,天天爬上城楼去盼望金牛。
4、牛郎织女牛做媒
相传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和六姐妹在天宫给天织彩衣。地上有个牛郎,哥嫂对他不好,牛郎分家另过,只给他一头老牛。
牛郎依靠老牛的帮助,日子渐渐好起来。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说七姐妹要下到温泉洗澡,牛郎可趁机把织女的衣服藏起来,让她答应做妻子。
牛郎照老牛的说法办了,在温泉旁说服织女,二人结成了夫妻。婚后,二人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还生下一儿一女。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庭问罪。
牛郎追不上织女,抱着一双儿女痛哭。老牛又说话了:“我快死了,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你穿在身上就能飞上天与织女相见。”老牛死后,牛郎披着牛皮,挑着孩子,上到天界寻妻。
正当牛郎与织女要相见时,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划,银河变成天河,迫使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后来,天帝和王母娘娘受到了感动,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日相会。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
传说,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们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仙乐奏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他们日日在盼望着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5、青牛到人间
相传很久以前,地上并没有牛,犁田耙田都是用人力,非常艰苦。有一天,太上老君来到人间,看到人们光着身子,满身大汗拉着犁,拉着耙在耕种。
太上老君便走上前对那些犁田的人说:“老伯,你们休息休息呀!”人们说:“眼看季节都过了,我们怎能休息呢?”太上老君听了,再也不答话,便默默走了。
在回天的路上,太上老君一直想着人们耕种时那辛苦的情景,到了天宫还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前面突然传来几声“嗷嗷”的叫声。
太上老君抬头一看,只见不远处一公一母两只大青牛在闲游,太上老君心里一动,便走到那两只青牛面前,打起了招呼,“牛老弟,你们真是清闲呀!”
公青牛说:“有什么办法,整日无事可做,吃饱了便睡,睡足了便玩。”太上老君说:“牛老弟,你整日这样清闲,感到闷吧?”青牛说:“当然闷啦,可有什么办法?”
太上老君听了,心里高兴死了,对青牛说:“好呀,我现在叫你们到一个好去处,保你们一生都不感到寂寞。”“到哪里去呀?”两只青牛听了,也是心里一喜。
太上老君说:“我命你们到人间去,为人民做好事,包你们一生快活。”“为什么要我们到凡间去?”青牛听了非常惊讶。
太上老君认真地说:“是呀,难道你们不愿意吧?人间下面有九万山岗,十万田垌。那九万山岗长满了柔嫩的青草,我亲自尝过了,味道比天上的要好得多。
我不骗你们,不信你们就到人间看看。”“是吗?”青牛听到太君说凡间的草好过天上的,心里有些动了,但转念一想,又对太上老君说:“那九万山岗的草,怎能够我们吃呢?
我们在天上吃仙草都要吃几十个岭头。”太上老君听到这里,知道两只青牛动了凡心,就说:“唉呀,是我记错了,那凡间是十万山岗,九万田垌,连那九万田垌也都生满绿油油的草。
草长得可快啦,你刚吃完,回头来吃过的又长出来了。那十万山岗的景致非常好,边吃边游山玩水,包你们一生都快活。”两只青牛听了,满心欢喜,说:“好吧,我们愿到凡间去。”
说完,就跳出南天门,直奔人间。青牛将近凡间,从上面看到那十万山岗果然是绿油油一大片,景致也比天上的好得多,高兴得从高高的云头就跳下去。
跳到地面,青牛的前蹄一跪,牛头猛然撞在地上,把上颌的牙齿全碰掉了。所以直到今天牛也是没有上牙的。原来,凡间应是十万田垌,九万山岗的。
由于太上老君为了照顾青牛,就把凡间大地换成山岭多过田垌了。那两只青牛到了人间,后来被人们捉住了,驯熟了它们,教它们拉犁耙,为人间耕种。
青牛见到人们对待它们很好,又见到满坡满岭的嫩草,确实比天上的好吃得多,就也不再想回到天上去了,一心一意,勤勤恳恳的在地下为人们做事,后来,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❼ 谁有关于牛的故事、典故、成语及其意思等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个神话传说作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牛郎织女”多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老牛舐犊 《后汉书·杨彪传》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曹操对杨修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 牛刀小试 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牛刀”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试,稍微用一下,含初步显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试”比喻有本领的人初次任职,就已经表现出才干. 庖丁解牛 《庄子·内篇·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士口。 吴牛喘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一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吴牛喘月”多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对牛弹琴 汉·牟融《理感论》载:“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讲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见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他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尽管琴声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只顾低头吃草而不理会琴声。“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 马牛襟裾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全句说:如果人不通晓古今,就如同马、牛穿着人的衣服(即衣冠禽兽)。现在,“马牛襟裾”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多比喻衣冠禽兽。
❽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
钻牛角尖
椎牛歃血
椎牛发冢
壮气吞牛
执牛耳
争猫丢牛
一牛鸣
一牛鸣地
一牛吼地
以羊易牛
一牛九锁
羞以牛后
休牛散马
休牛归马
犀照牛渚
犀牛望月
蹊田夺牛
问牛知马
蜗行牛步
吴牛喘月
亡羊得牛
兔角牛翼
土牛木马
童牛角马
屠所牛羊
司马牛之叹
鼠入牛角
散马休牛
杀鸡焉用牛刀
如牛负重
气吞牛斗
气克斗牛
骑牛读汉书
敲牛宰马
牵牛织女
气壮如牛
齐王舍牛
骑牛觅牛
气喘如牛
气冲斗牛
气冲牛斗
牵牛下井
庖丁解牛
牛头不对马面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牛之一毛
牛衣夜哭
牛衣岁月
牛衣病卧
牛羊勿践
牛星织女
牛童马走
牛听弹琴
牛蹄中鱼
牛蹄之鱼
牛蹄之涔
牛溲马渤
牛农对泣
牛马襟裾
牛口之下
牛角之歌
牛骥同皁
牛骥同槽
牛骥共牢
牛黄狗宝
牛高马大
牛鬼蛇神
牛角挂书
牛头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不喝水强按头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溲马勃
泥牛入海
牛刀小试
牛衣对泣
牛骥同皂
牛鼎烹鸡
牛刀割鸡
牛毛细雨
牛郎织女
牛角书生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目牛无全
买牛息戈
买牛卖剑
马牛其风
马浡牛溲
猕猴骑土牛
卖剑买牛
马牛襟裾
目无全牛
马面牛头
马勃牛溲
犁牛之子
犁牛骍角
老牛舐犊
老牛破车
扛鼎抃牛
襟裾马牛
裾马襟牛
九牛一毛
九牛二虎之力
鲸吸牛饮
九牛拉不转
茧丝牛毛
鸡口牛后
鸡尸牛从
九牛一毫
呼牛作马
汗牛塞栋
汗牛充屋
汗牛充栋
呼牛呼马
归马放牛
割鸡焉用牛刀
隔山买老牛
风马牛
风牛马不相及
饭牛屠狗
风马牛不相及
放牛归马
服牛乘马
对牛鼓簧
多如牛毛
对牛弹琴
带牛佩犊
吹牛皮
槌牛酾酒
吹牛拍马
充栋汗牛
椎牛飨士
床下牛斗
初生牛犊不怕虎
喘月吴牛
版筑饭牛
搏牛之虻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缍。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这个神话传说作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牛郎织女”多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老牛舐犊
《后汉书·杨彪传》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杨修,聪明博学,智慧过人。曹操对杨修万分嫉恨,又因杨修是曹的对头袁术的外甥,怕以后会有后患,所以就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被杀,老父杨彪万分痛惜。一次,曹操问道:“你为什么瘦得这样厉害啊?”杨彪悲伤地说:“我像老牛舐犊一样爱我的儿子,现在小牛死了。我这老牛怎么能不瘦呢?”后来,人们以“老牛舐犊”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挚感情。牛刀小试
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牛刀”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牛刀,宰牛用的刀,比喻大才;小试,稍微用一下,含初步显一下身手的意思。“牛刀小试”比喻有本领的人初次任职,就已经表现出才干.
庖丁解牛
《庄子·内篇·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琦,砉然响然,奏刀瞻然,莫不中音。”“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士口。
吴牛喘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一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吴牛喘月”多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对牛弹琴
汉·牟融《理感论》载:“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讲的是古代有一位大音乐家公明仪弹得一手好琴,有一天他漫步郊野,看见有一头牛正在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激起了他为牛弹奏一曲的欲望。尽管琴声优美极了,可是那牛却依然只顾低头吃草而不理会琴声。“对牛弹琴”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无的放矢。马牛襟裾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全句说:如果人不通晓古今,就如同马、牛穿着人的衣服(即衣冠禽兽)。现在,“马牛襟裾”比喻人不懂得礼节,也多比喻衣冠禽兽。‘;
气冲牛斗
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牛斗,誓将真节报君仇。”气:气势;牛、斗: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
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讲的是齐侯率诸侯之军侵入蔡国。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楚子派使者到诸侯军队说道:“国君您居住在北海,我居住在南海,这就象风马牛不相及。没料到君王竟到了我们的领土上,这是什么原因?”成语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风:走失;及:到。
初生牛犊不怕虎
《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意思是说: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
以羊替牛
古时候,
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
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
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
。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
羊,
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
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
一天,
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
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
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
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
“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
说:
“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
“这头牛本来没
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
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
“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
齐宣王严肃起来,
接着说:
“这样子吧,
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
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
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
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饭牛而歌
宁戚在喂牛时唱歌,
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
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
一向以佳
话流传。
屈原在
《离骚》
中歌而咏之:
“宁戚之讴歌兮,
齐桓闻以该辅。
”
汉代王逸注曰:
“宁
戚,卫人;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
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从昏放牛薄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
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
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刘宽让牛
东汉刘宽,以仁厚谦和著称。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故而“海
内称为长者”
。
累官至大尉,
勤于职守。
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
“让牛”
,
被范晔写进
《后汉书》
。
说的是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走在路上,
有人丢了牛,认定眼前拉车的牛就是自己的。
刘宽
并不争辩,下车步行而归。过了些时候,丢牛者得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
叩头谢罪说:
“真是对不起您这位长者,请责罚我吧!
”刘宽说:
“物有相似,事会出错,亏
你能把牛送还,为什么要谢罪呢?”此事一经传开,州里都佩服刘宽的宽厚仁慈。
吴牛喘月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人满奋,字武秋,官至尚书令。一次他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但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见此情景,满奋面现难色。晋武帝笑着问他为什么犯难,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一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原来吴地(今江淮一带)的牛,多为水牛,最为怕热,太阳一晒它就发喘。久而久之,一旦看见月亮,便误以为是太阳,也喘息不停。对于这一典故,诗人们极感兴趣,时有吟咏。如李峤诗“在吴频喘月,奔楚屡惊风”,李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等。
骑牛过关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被尹喜发现,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后来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道教思想,他写的《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老子死后葬槐里,就是现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弦高贩牛
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秦国军队。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谋败露,便撤兵而回。
牛衣对泣
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读书,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
九牛一毛
汉朝名将李陵带兵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对牛弹琴
说的是古时有个音乐家叫公明仪,擅长弹琴。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就地给牛弹琴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个劲地吃草,不理他。公明仪细揣摩领悟到了,不是牛没有听到琴声,而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仲文断牛
讲的是南北朝后周时,有个聪明的少年叫于仲文。这天,村子里的任姓和杜姓人家各丢了一头牛。两户人家派人去找,但只找回了一头牛。任家、杜家都说这牛是他们家的,告到州里,州官无法断案,有人建议请于仲文来帮助处理此案,于仲文叫人用鞭子狠命地抽打那头牛,他在一旁冷眼观察,见任家的人很心疼,而杜家的人蛮不在乎。他随即向州官说明了看法。接着,让两家都把自家的牛群赶来,把被打的牛放开,只见那牛直奔任家的牛群。于仲文立即宣布,那头牛是任家的。
搏牛之虻
《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❾ 关于牛的传说故事
瑶族牛生日的传说
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
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
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
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感谢牛王,瑶家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瑶家有一首民谣"四月八,丢犁耙,七月半,谷满仓,收回万担粮,全靠牛帮忙。"四月初八这天,瑶家人最爱护牛,把牛当作神明来祭礼侍奉,要让牛丢下耙犁休息一整天。
这天,任何人都不准鞭打牛,不准斗牛,更不准杀牛,连骂牛亦不准。头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洗一次热水澡,将全身梳刷得干干净净,还要将牛栏摆弄得整整洁洁。
铺换一次新草,用红纸画上或者剪成佛符贴在牛栏上,驱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这天,牛吃的东西更是别致精彩,清晨,人们就争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越早越好,"抢头"。
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鸡蛋给牛吃,在瑶家,小孩过生日有吃鸡蛋的习惯,可见对牛的崇拜。拜家有句俗话:"人过生,吃人参;牛过生,吃苦参。"
下午,就用苦参熬泥鳅喂牛,使牛健康长寿。到晚上,瑶家人还要选出最好最强壮的牛来聚会,瑶家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熊熊的篝火,敲着长鼓,唱着欢快的歌儿翩翩起舞。
(9)出牛典故扩展阅读
牛科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为了贮存草料、躲避敌害,它们的胃在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还具有“反刍”的习性,使食物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角与鹿类有极其明显的区别。通常情况下,1岁以后的雄兽和雌兽的头骨上都长有一对粗大的角,角的形状在各种之间有所不同,但都是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
外边包着一层角质套,角质套可以脱下,角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动物也因之被称作“洞角”动物。角不分叉,外面还有一层坚硬的角套,角套为空心,套在骨质的角心上,并且随着角心的生长而扩大,所以也把它们叫作“洞角类”。
与鹿类具有的实角不同,牛科动物的角上没有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换角套外,一般牛类的洞角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而且不更换角套。鼻颈光滑湿润,如出现干燥,即为患病的征兆。
❿ 牛的典故和诗词
关于牛的来典故和诗词
牛的自典故:
饭牛而歌
宁戚在喂牛时唱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1.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李白《咏石牛》
2.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牧童词》 唐·张籍
3.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田家词》 唐·元稹
4.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饮牛歌》 宋·陆游
5.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唐·顾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