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的典故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1、声名狼藉
释义:
声名:名誉。 狼藉:杂乱不堪。 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该成语出自《史记·蒙恬列传》。
典故故事:
秦始皇在世时,十分信任大将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个大臣,名叫赵高,此人身体强壮,并对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并命他当自己的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有一次,赵高因为受贿舞弊,犯了大罪,刚好蒙毅受理这个案件,蒙毅对赵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处赵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却念赵高是个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还为他恢复了官职。
赵高因此对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将军恨之入骨。后来秦始皇出宫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时本应由公子扶苏即位,可赵高却乘机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为秦二世,并用阴谋手段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害死。
赵高掌握了朝廷大权后,对胡亥说:“先帝在世时本打算立你为太子,蒙毅不赞成。于是立了扶苏,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则会有后患。”胡亥听了,就把蒙毅抓起来,逼蒙毅自杀。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过劫难,便大骂了赵高一通,说道:“从前秦穆公杀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这四个国君都因杀了良臣,他们的名声在诸侯各国间非常坏。希望皇上要引以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
说完,蒙毅自杀而亡。
2、拨云见日
释义: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拨云见日”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该成语出自《晋书·乐广传》。
典故故事:
晋代的乐广为太尉贾充所赏识,被荐举为河南尹。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请好朋友、大文学家潘岳替自己写一份辞呈。潘岳说:“你先将辞官的意思告诉我,方好动笔。”乐广简短地用一两百个词语表达意思,潘岳据之写成洋洋洒洒的一篇名扬当时的《呈太尉辞河南尹表》。
大家都说:“乐广不依靠潘岳的手笔,潘岳不依靠乐广的设意,那么就不会有这篇惊世之作。”
名士王衍,自视甚高,只佩服乐广,他说:“我跟别人交谈,总觉得对方话多,最近接触乐广,交谈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话也多。真正言简意赅的,天下只有乐广一人。”
太子洗马卫玠做了一个怪梦,日思夜想,得了心疾,茶饭无心,形憔神悴。乐广去探病,问清底细,告诉卫玠说:“眼未见怪,怪从心生,心中无怪,病由何生?”卫玠顿时醒悟,病就好了。卫玠说:“乐广胸中澄沏如水,疾病是上不了他的身的。”
卫玠的父亲对乐广的评价更高。他说:“乐广是人中的水镜,见到他,感到一片清明光洁,如同拨云见天。”
后人将“拨云见天”改为“拨云见日”。
3、厉兵秣马
释义:
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典故故事: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4、望洋兴叹
释义:
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出自《庄子秋水》
典故故事:
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进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
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
5、出人头地
释义:
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出自《宋史•苏轼传》
典故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
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
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
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
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 秦朝历史故事
秦始皇曾问李信欲破楚,须多少人马?李信表示二十万即可。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道:“非六十万不可。”始皇说:“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将兵二十万南伐楚。王翦因秦王不用其话,就托病辞官,归频阳养老。这时的秦军在李信的率领下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北),蒙恬攻寝丘(今河南临泉),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攻鄢、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军会师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终于大破李信军队,攻下两个营垒,杀死七名都尉,秦兵败逃。
秦始皇闻秦军失败,大怒。使他知道王翦确有远见,于是亲自到频阳向王翦谢罪,说:“我没有听从将军的话,李信终使秦军受辱,如今楚军逐日西进,将军虽有病在身,怎能忍心背弃寡人?”王翦辞谢说:“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乱,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始皇坚持要王翦领兵,王翦说:“若非要用老臣,必给我六十万大军。”始皇允诺。于是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始皇亲自送将军至灞上。王翦行前多求良田屋宅园地,始皇说:“将军既已出兵,何患贫穷?”王翦说:“为大王部将,虽立战功却终不得封侯,所以趁大王亲近臣下之时,多求良田屋宅园地,为子孙置业。”始皇大笑。王翦的军队行至关口后,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有人认为将军求赏太过分,王翦却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如今倾尽全国兵力,交付给我,我只有以多请田宅作为子孙基业的方法来稳固自家,打消秦王对我的怀疑。”
3. 【历史】“亡秦胡亥,兴汉刘邦”这句话出自哪里
《龙文鞭影复》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制童启蒙读物,最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作者的寓意是,看了这本《龙文鞭影》,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千里马”。《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最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
4. 秦之暴政是什么典故
早在秦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人说过,秦始皇“少恩而虎狼心”,“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尉缭语),虽然全国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但是秦始皇的卑劣本性恶性发展,他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严重违反了人民的愿望,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
陶俑秦始皇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和满足他穷奢极侈的生活,修建了许多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在京都咸阳和故都雍(今陕西凤翔东),本已有不少豪华宏丽的宫殿,但始皇并不满足,在与东方六国战争过程中,他就在咸阳大兴土木,每灭一国就仿造其国的宫殿样式在咸阳“北阪”依样修造,共造一百四十多处宫殿,以至“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在消灭六国后,更是大肆修造,如始皇二十七年(前220),“作信官渭南”。信宫又称咸阳宫,“因北陵宫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21)决定兴建朝宫于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这座朝宫的前殿就是有名的阿房宫。阿房宫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庭中可容纳万人,殿中能立五丈高的大旗。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中形容这一工程的修建说“蜀山兀,阿房出”,工程之大可想而知。此外还在关中修建宫殿三百所,关外四百多所,又“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这么多的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在咸阳附近的宫殿都以“复道甬道相连”。以上的诸书记载,已经得到考古材料的证明。
秦始皇不仅为他生前修建了豪华的宫殿,而且还为他死后准备了同样豪华的陵墓。这就是与阿房宫齐名的骊山墓。此墓位于骊山北麓(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高五十余丈,周围面积五里有余。墓内建有各式各样的宫殿,用明珠做成日月星辰,象征天体;用水银做成江湖河海,象征地形;以人鱼膏为烛,以期长明。还有各种珍奇异宝,陈列其中。
我们仅从现已发掘的秦始皇陵东侧的兵马俑坑,就可证明史书上记述并非夸大。在目前试掘的一号、二号、三号墓,面积共约二万七千多平方米,陶俑、陶马、步骑兵、武士俑共六、七千件。这仅是始皇陵整个工程中较次要的一部分,至于陵墓的主要部分一墓室内部的豪华宏丽从秦俑坑即可推知。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充分反映了他和他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贪婪、腐朽、暴虐的本性。
秦朝的徭役是极其繁重的。秦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左右,秦始皇把大批农民罚做刑徒,驱使他们终年从事奴隶式的劳动,仅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役使了民工“七十余万人”。从各地运送材料,临时征发的人还不在其内,像这移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惊人的。再加上防备匈奴的士卒三十万,戍守五岭的五十万,如果再加上修驰道及从事运输的人员,全国服役人数不下三百万,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以上。
使用民力如此巨大急促,实非民力所能胜任。秦法规定,间左贫民本来不应和罪人、赘婿和贾人一样被“谪戍”(充军),但由于戍役项目繁多,大量农民动辄被罚作罪人派去从事各种劳役,实际上等于部分的发闾左。甚至男子不够,由女子担负苦役即“丁男披甲,丁女转输”。董仲舒说秦的“力役三十倍于古”,虽不免夸大,但秦朝力役比前朝繁重确是事实。
秦的赋税也像徭役一样残酷。田租、口赋、刍藁以及各种杂税,据《汉书·食货志》说就要“收泰半(三分之二)之赋”,这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史书记载,秦朝官吏用清查户口的办法,按人口数目摊派赋税,即人头税,用簸箕夺走了农民仅有的一点粮食,这就是所说的“头会箕敛”。而所有收上来的赋税,全部“输于少府”,供皇室享用。在统治者敲骨吸髓的苛敛下,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的严重局面,许多人走投无路,“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秦朝严刑酷法更是令人发指。除在黥、劓(音义)、笞、院、腰斩、车裂、枭首、弃市等等外,还动辄“族诛”、“连坐”(即一人犯法,罪灭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各级官吏多为杀人刽子手,“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由于刑罚繁苛,造成了“赭衣塞路,图圊成市”的惨状。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陨石堕于东郡(今河南濮阳县),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字,秦始皇派御史去查捕,无结果,于是就把陨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死。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在出巡途中病死,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矫诏逼死应继承帝位的始皇帝长子扶苏,捕杀大将蒙恬,立少子(第十八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秦二世异常昏庸,比秦始皇更为残暴,在葬秦始皇时,他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又怕泄露陵墓内的机密,把修陵的工匠全部活埋在墓中通路。他继续修建劳民伤财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农民的反抗,他又征发五万人到咸阳服役,专门为他豢养大量的狗马禽兽,以供游猎取乐。咸阳的粮食不足用,便下令郡县大规模调运谷物、草料、运输的役夫还需自带干粮,不许食用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谷米。
胡亥信任宦官赵高,赵高是一个阴险毒辣的小人阴谋夺取帝位,他唆使胡亥,大杀功臣和诸公子,到后来连丞相李斯也受他陷害,被腰斩于咸阳市。胡亥在赵高的怂恿合谋下,任意胡为,本来已很严酷的刑法,更加严酷,人民随时会遭到残害,以致“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如此无度的浪费社会财富和滥发徭役,给生产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加上“法令诛罚,日益深刻”,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怒和反抗,以致“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暴动终于爆发,导致秦王朝的迅速灭亡。
5. 关于刘邦,周幽王,胡亥,刘禅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近义词:颠倒黑白 清代李渔《怜 香伴·拷婢》“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千金一笑 【典故】 源自春秋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周幽王纳褒姒后时常与之寻欢作乐,但褒姒从来不笑。周幽王于是下令谁能博得美人一笑者,赏之以千金。有奸臣建议,说先王时期建立的防外侵用的烽火台,一处点燃四处均响应,诸侯各国都将搬兵来救。周幽王采纳后与褒姒高坐观看,见诸候各军忙忙碌碌赶到发现受骗,褒姒果然大笑。当然,此后果有外侵时,周王点烽火求救,结果没人来帮忙了。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约法三章【典故】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6. 历史上有关秦朝的故事有哪些请列举3个.
秦朝统治时期,全国人口不过二千万,但是被征发筑长城、守卫开发南方、修筑奢华的阿房宫、造秦始皇大墓等等劳役,合起来共用了二三百万人之多,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赋税.兵役.徭役.刑法也很重百姓们的负担太重了,生活得很苦很苦。
公元前二零九年阳城(河南省登封县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杀头。
这些人走到大泽乡(安徽省宿县东南)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停下等待,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民工中有一个叫陈胜的,他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这里离渔阳有几千里远,怎么走也赶不上期限了,难道我们白白去送死吗?”吴广说:“咱们逃跑吧。”陈胜说:“不行,逃走被抓回来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白送死强,百姓们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该当皇帝的是他哥哥扶苏。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是条好汉,咱们打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去打二世,楚国的人一定会来帮助我们的。”
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
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一下子把大泽乡占领了,他们打起了“楚国”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
这支起义军打下了陈县(河南省淮阳),陈胜被拥戴为“王”,国号叫“张楚”。
在这支起义军的带动下,各地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但是因为起义军的战线太长,号令不统一,在秦军的猛烈反击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陈胜也被叛徒杀害了。但是由他们点起的反秦烈火到处燃烧起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7. 秦二世胡亥的名字有什么典故吗
您好。
首先非要说什么典故的话,可能就是秦始皇当初算命看秦朝的国运,说了一句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是塞外的湖人就派蒙恬去守长城,没想到这个胡是胡亥的胡。也算是一语成谶了。
希望采纳谢谢
8. 40个历史典故
1、大约四千七百年前,黄帝(轩辕)联合炎帝战胜了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后来黄帝又击败炎帝族,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因此,后人被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他的长子丹朱不肖,舜并未传位于丹朱,而是让位于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的方法治水有功,受舜禅让。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我国最早的可考文字甲骨文是从商朝开始的。
6、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ó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相传《周易》为其所著,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7、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8、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9、“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32、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ī)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33、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有七位文学家,合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gàn)、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zhēn)主导文坛发展。
34、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35、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6、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7、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3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à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39、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在奸佞(nìng)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40、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ě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ǒ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óng)、长沙王司马乂(yì)、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ì)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9. 李斯为胡亥继位用心良苦,胡亥为什么还是要杀死李斯
李斯本是拥护秦始皇的人,后听信赵高谗言,却为了胡亥继位用心良苦,可为什么胡亥最后还是杀死了李斯呢?据史籍记载,胡亥小时候就不怎么样。有一回秦始皇置酒宴招待群臣,其他儿子吃完就出去了,胡亥最调皮,看到大臣们把所穿的木屐都放在了门外,就跑过去作践一番,哪双好就毁哪双。
后来在胡亥打算继续建造阿房宫的时候,李斯站出来说,现如今天下大乱,还是暂停阿房宫的建造吧。胡亥却说,先皇兼并天下,以建造威武庄严的宫殿来显示功绩,你们不但不为我分忧,剿灭盗贼,还跑来说要禁止修建阿房宫,你们凭什么身居高位?于是僵了罪,心中更对李斯有了隔阂,最终李斯获得了个腰斩的下场。而赵高终于如愿以偿,黑吃黑,把胡亥也杀死了,自己坐上了皇位。所以胡亥之所以处死李斯,还是因为自己昏庸无能,听信赵高,最终处死了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李斯。
10. 中国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而杀掉自己的亲人的有那些典故。
胡亥 基本杀光了 皇族有继承权利的宗族子孙。
晋代的八王之乱也是为了皇位而内部的战争。
隋炀帝即为时对废太子。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李隆基的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