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仇人典故
1. 一个典故,一个很有名的人,皇上让他推荐一个人来管理某个地方,他推荐了他的仇人,而皇上再让他推荐一个
外举不来避仇,内举不避自亲
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春秋晋国大夫
晋平公问於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2.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啥意思
你给了一个人很小的帮助,他会把你当恩人看待;如果你一直帮助他,突然有一天不帮了,他就会把你当仇人一样仇恨,因为不能再坐享其成了。
同类俗语:升米恩,斗米仇
读音:shēng mǐ ēn ,dǒu mǐ chóu
意思:指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
(2)帮助仇人典故扩展阅读
【典故】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
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诸公,各位先生,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济人可一时而不可一世。可以去帮助人,但不可使其对自己产生依赖性之恶习。
3.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的典故
【典故】: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
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谢。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当给予成为一种习惯,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句金玉良言在启发人们助人要讲求大智慧(有原则)的同时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反思自己要知足,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要智慧地接受,并要深怀感激。
4.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出自哪里
“一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二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不够,再一联想到你堆满了仓的米,他会觉得你给得太少,凭什么你有满仓的米,他却只有几碗米,而且就这几碗米,还要对你千恩万谢?有了想法,麻烦就来了。
升米恩,斗米仇。
【释义】:在关键的时候,送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会怀感恩。如果久而久之帮助太多,会使人贪得无厌,一旦失去援助就会反目成仇。
【引申】:在他人困难中救济一下,即使是小小的帮助,他也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导致他永不满足,最后反目成仇!
典故故事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 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谢。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
5. 为什么说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
说法是一斗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是指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他人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会心怀感恩。如果久而久之给予的太多,就会使人贪得无厌,会把这些给予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停止援助就会心生怨恨。
【典故】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平时关系还不错。其中一家人因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这两家 本来没有什么恩怨的,可是,这一年,老天爷发怒,降下了灾祸,田中颗粒无收。这穷的一家没有了收成,只好躺着等死。这个时候,富的一家买到了很多粮食,想着大家邻居的,就给穷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这穷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认为这真是救命的恩人呀!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往富人家感谢。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这穷的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后,他的兄弟说了,这斗米能做什么?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够我们明年地里的种子,这个富人太过分了,既然你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和钱,才给这么一点,真是坏的很。
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真不是人。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这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当给予成为一种习惯,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句金玉良言在启发人们助人要讲求大智慧(有原则)的同时也在暗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反思自己要知足,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要智慧地接受,并要深怀感激。
【原语】: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石:同"旦",音dàn)
【转换】: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石米是仇人;升米恩,斗米仇。
【释义】:在关键的时候给予他人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人会心怀感恩。如果久而久之给予的太多,就会使人贪得无厌,会把这些给予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停止援助就会心生怨恨。
【引申】:在他人困难中救济一下,即使是小小的帮助,他也感激涕零,但帮助太多了,导致他永不满足,形成依赖性,一旦不再帮助,就会对给予他帮助的人心生怨怼与愤恨。
6. 有句俗话意思就是帮人一时是帮助他、帮他一世就是仇人、那个典故怎么说
这个应该是受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吧!就是你是给他鱼还是教他捕鱼的意思!不知对否!
7. 形容人在困难中得到别人帮助有什么典故
一饭千金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勤劳的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随从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地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千金” 的。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有个爱妾。魏武子生病后,对他的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打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掉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8. 历史上关于互相帮助而成功的典故
东晋初年,中原地区沦丧于胡人之手,皇室贵族只求偏安江南,对收复中土缺乏斗心,只知苟且偷生。虽然如此,仍有一些爱国之将,每每以北伐为任,时刻希望收复中土,而祖逖就是其中志士。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这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来源了。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
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
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
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
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
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
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9. 帮助他人的典故,,,,急
《司马光砸缸》
10. 帮助别人还被别人误会典故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几乎妇孺皆知的口头语,出处来专自民间故事传说属。
传说1:二郎神的哮天犬私自下凡祸害人间,刚开始修行的吕洞宾奉命拿法宝“布画”去收降。哮天犬被收入法宝“布画”后,吕洞宾担心哮天犬困于其中被化成灰,心生慈悯,擅自放哮天犬出来,结果反被不知好歹的哮天犬趁机咬了一口。...[1]
传说2:吕洞宾成仙得道之前,原是个读书人。他的好友中有个同乡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为人忠厚,是一个老诚君子,读书又很勤奋,吕洞宾很赏识他,与他结拜为金兰兄弟,并请他到自己家中居住,希望他能刻苦读书,以后能有个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