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瓮烤鸭典故
A. “请君入瓮”的典故是请谁入瓮
唐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揭发制度,版并奖励告密的人权。武则天手下的一些酷吏们便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不断改进刑具对犯人进行严刑逼供。其中,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最臭名昭著的酷吏。一次,有人向武则天密告周兴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前去审理此案。来俊臣与周兴平时关系不错,觉得很为难。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请周兴来府中闲聊,向他询问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犯人进行逼供。周兴不知来俊臣这次是冲着他来的,于是他得意地告诉来俊臣,可以准备一个大瓮,然后用炭火围烧,再把犯人放进去,这样,他一定忍受不了,对罪行供认不讳。来俊臣听后,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周兴正感到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周兴一听请君入瓮的意思,吓得魂飞魄散。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
B. 请君入瓮古文翻译
"请君入瓮"语出自<资治通鉴 唐武后天授二年>:"或告右丞周兴与丘神几通谋.太后命来俊臣回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答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灸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叩头请罪.此典故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译文:大臣周兴与人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招来周兴.两人共饮论事.来俊臣问周兴:"囚犯多不认罪,有何办法?"兴说:"好办.取一口大缸来,四周用火烧,将罪犯投入,何罪不承认."来俊臣马上叫抬来一口大缸,四周点火如法刨制.站起来对周兴说:"老兄,有人告你谋反,请你进去吧."兴立刻低头认罪.这一典故.比喻以其人的办法,降伏这个人.
C. 请君入瓮的典故
唐朝的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女皇帝。她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用严刑峻回法,消除异己答。因此,她手下的一些酷吏,便借机想方设法诬陷自己的政敌,并绞尽脑汁制造酷刑逼供。朝廷上下,笼罩着高压的恐怖气氛。
武则天的两名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有成千上万的人冤死在他们手下。有一次,周兴被人密告伙同丘神绩谋反。武则天便派来俊臣去审理这宗案件,并且定下期限审出结果。来俊臣和周兴平时关系不错,感到很棘手。他苦思冥想,生出一计。
一天,来俊臣故意请来周兴,两人饮酒聊天。来俊臣装出满脸愁容,对周兴说:“唉!最近审问犯人老是没有结果,请教老兄,不知可有什么新绝招?”周兴一向对刑具很有研究,便很得意地说:“我最近才发明一种新方法,不怕犯人不招。用一个大瓮,四周堆满烧红的炭火,再把犯人放进去。再玩固不化的人,也受不了这个滋味。”
来俊臣听了,便吩咐手下人抬来一个大瓮,照着刚才周兴所说的方法,用炭火把大瓮烧得通红。来俊臣突然站起来,把脸一沉,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太后命我来审问你,如果你不老老实实供认的话,那我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听了惊恐失色,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只好俯首认罪。
D. 请君入瓮的典故是什么
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Kindly Step into the Vat--Try What You Have Devised against Others
In order to suppress those who were against her, Wu Zetian, the empress of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appointed a few merciless persons to be judges. Two of them were extremely brutal; one was called Zhou Xing and the other was called Lai Junchen. They killed many upright civil and military officials as well as ordinary people by framing up cases against tham and by administering inhuman corporal punishment to them.
Once, Wu Zetian received a letter which informed against Zhou Xing. The letter aside that Zhou Xing was plotting a rebellion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Wu Zetian was furiously angry when she read the letter, and immediately ordered Lai Junchen to deal with the case severely. Hearing the order, Lai Junchen had misgivings about it. He knew that Zhou Xing could not be forced to tell the truth merely by using a letter informing against him because he was very sly and crafty. Lai Junchen also knew that he would not be for given if he should fail in dealing with the case, because the empress would certainly blame him and punish him. How could he solve the problem then? He turned the problem over and over in his mind, and finally thought out a "brilliant scheme".
Lai Junchen had a sumptuous feast prepared, and invited Zhou Xing to his home. The two of them urged each other to drink, and they talked while drinking. After the wine had gone round three times, Lai Junchen pretended to sigh, "When Ihandle cases in ordinary times, I often com across prisoners who stubbournly refuse to admit they are guilty. I wonder if you have any effetive measures." Hearing this, he took a sip of the wine. Lai Junchen immediately pretended to be very earnest, saying, "Oh, please do tell me at once." Smiling insidiously, Zhou Xing said, "Get a big vat, scorch it hot with charcoal fire all around, and then let the prisoner come into the vat. Will the prisoner fail to make a confession of his crime?" Hearing this. LaiJunchen nodded his head in approval repeatedly. He then ordered his subordinates to bring a big vat, and had a charcoal fire lit all around it as Zhou Xing had said. He then turned to Zhou Xing and said, "Someone in the imperial court has informed against you, saying that you are plotting a rebellion. The empress has ordered me to deal with the case severely. So I beg your pardon, but would you kindly step into the "Someone in the imperial court has informed against you, saying that you are plotting a rebellion. The empress has ordered me to deal with the case severely. So I beg your pardon, but would you kindly step into the vat?" Hearing this, Zhou Xing dropped his wine cup to the ground and the cup broke with a crash. Then he knelt down with a flop, nodded repeatedly and said, "I am guilty. I confess I am guilty."
This story appears in A General History as a Mirror of Past Events by Sima Guang of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is story, people have derived the set phrase "kindly step into the vat -- try what you have devised against others".
E. 笠翁对韵的下面几句中,有什么典故或者什么意思
提瓮:瓮(wèng),瓦罐。提瓮,汉人鲍宣的妻子桓少君喜欢打扮,鲍宣说:“版这和我们的家境很权不相称。”少君于是脱下美丽的服饰,而穿麻布衣,常提着水瓮到门外的水井中打水,并修妇道焉,时人赞之。
仰高红日近:史载晋元帝太子明帝幼时聪明,其父帝抱以临朝。恰逢有长安使者至,元帝问他:“日与长安孰近乎?”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次日日薄西山宴群臣,帝夸于众,明帝又以为日近。帝问其说,对曰:“举头见日(按:日指他的父亲晋元帝,这是古代崇拜皇帝的说法),不见长安。”众大奇之。
“歆”指刘歆,“向”指刘向,二人是父子,都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曾经多年整理皇家图书,对先秦典籍的整理、流传起了很大作用。
“机”指陆机,“云”指陆云,二人是兄弟,都是西晋初年著名的文学家。
F. 请君入瓮的典故
请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G. 这句话有什么典故
莲、鸿、频、云应该是歌伎的名字,关于晏几道的故事可以参看一下内容:
http://..com/question/22863381.html?si=1
《小山词》的基本旋律:生活失意后的抑郁和悲哀
宋代官僚体制,既给达官家族以相当的照顾,给予他们的子弟以大量的恩荫资格,又在使用上严格控制,防止形成威胁朝政的“势家”。达贵子弟如果不重新通过科举考试,就会始终被抑制在官僚阶级的下层。晏几道的生活道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与早年富贵公子的生活相比,晏几道出仕后的地位、生活、环境都是一落千丈。加上晏几道性格疏放,孤高自傲,阅世不深,是一个具有浓厚书生气的贵家没落子弟,处境就更加艰难。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
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决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这四点是晏几道的很好的画像。这样的性格与不幸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晏几道的创作道路。生活的变化使晏几道对世事多了几分深入的了解,流露在词中就多了些深沉的忧思。他的词大部分为应歌而写,是在酒席筵前让歌女们传唱的。同时,这些词也大都创作于生活巨变之后,他在《小山词跋》中对此有过详细交待,他说:“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这说明,晏几道所写的歌词已与“花间”娱宾遣兴之作有所不同了,其中不仅有个人悲今悼昔之所怀,而且还包括闻见所及之事。个人身世的变化在晏几道的创作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曾在这篇“跋”里叙述了这个变化过程,他说:“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而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又说:“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通过上引黄氏之序言及作者自己的题跋,再联系晏几道的创作,可以清楚看出,《小山词》的主要内容大都是描写他个人由贵变衰以后的抑郁和失意后的悲哀,对往事的回忆和困顿潦倒的深愁,成为贯穿他词作中的基本旋律。乃父晏殊词中旷达怀抱与闲雅情调已了无痕迹。不过,他在抒写个人浓重的哀愁与深沉的感伤之情时,由于是从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切肤之痛中概括出来的,所以不仅有其深刻内涵,而且还有其独到之处。黄庭坚说他的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王灼说他:“秀气胜韵,得之天然。”(《碧鸡漫志》卷二)冯煦说他:“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些,都是讲晏几道的词是从个人不幸遭遇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貌似浅近平淡,又多为小儿女语,但词中却活跃着内在的生命,千百年后仍能打动人心。过去词评家对小山词所以评价偏高,其原因也在这里。
晏几道的名篇之一是《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写作者同一个朝思暮想的歌妓重逢时的惊喜之情。上片回忆过去同这位歌妓一见钟情,相互爱慕,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某次酒宴上偶然相逢,这位女子就对词人格外垂青,“殷勤”劝酒。最难消受美人恩,词人因此也不惜一切地狂饮。更何况这种狂饮是在“舞低杨柳”的绝妙舞伎和“歌尽桃花”的婉转歌喉陪伴下进行的,酒不醉人人自醉。下片写长期分离之后难以割舍的柔情和重逢的惊喜。换头三句是重逢时词人面对恋人尽情的倾诉,由于重逢来得突然,两个人都怀疑这是梦境而不是现实。结尾两句从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中化出,加上“剩把”、“犹恐”等虚词,便化质直为空灵宛转,别饶韵味。这首词的构思比较别致,词人采取逆入顺写的手法。明明是重逢时的惊疑,却从当年相逢时的欢乐写起,层次分明而又多次转折,煞尾才落实到重逢时的情态。“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语言华美,对仗工稳,形象性、动作性很强,愈加深化今昔对比之情。
还有一首《临江仙》也很流传: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之作。词中的“小苹”即前引《小山词跋》中提到的“莲、鸿、苹、云”中的“苹”。在现存晏几道词中,涉及到“小苹”的作品较多。如《玉楼春》:“小苹微笑尽妖娆,浅注轻匀长淡净。”小苹似是娴静少女,一颦一笑,尽态极妍,淡妆浓抹却有一笑倾城的魅力:“小颦若解愁春暮,一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但是,由于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当年的好友或病或殁,小苹等人也不免风流云散,沦落他乡。每忆及此,作者又怎能不产生悲今悼昔的情杯?这首词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世事沧桑、欢会无常的感慨。
H. 请君入瓮典故求大神讲解!
请君入瓮的典故
在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她称帝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于是她便采取极端的残酷的镇压政策,以维护自己统治权威。同时还发布命令,对于那些告密的人给予重赏。即使是诬告,对于告密者也不予以处置。这样一来,告密的人越来越多,全国上下到处都变得人人自危。
由于武则天采取如此残酷镇压政策,以至于出现了许多酷吏,他们有的捕风捉影,想尽办法诬陷政敌;有的则不断想出新的刑具严刑拷打人犯,逼迫其认罪。当时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武王手下极为得力和有名酷吏。
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周兴、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
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勣,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
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勣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
说巧也巧。太监把武则天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
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了,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
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去。
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来俊臣也被处决了!
这便是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故事,形容自己布置圈套,想害别人,最后才发现是害了自己,但已无法挽回,只好自投圈套
I. 请君入瓮的历史典故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有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由此而来,比喻用某人的方法整治他自己。 比喻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或借指设计好圈套引人上当,始作俑者自作自受。
典故
溯源《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在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位女皇帝,她就是武则天。她称帝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于是她便采取极端的残酷的镇压政策,以维护自己统治权威。同时还发布命令,对于那些告密的人给予重赏。即使是诬告,对于告密者也不予以处置。这样一来,告密的人越来越多,全国上下到处都变得人人自危。
由于武则天采取如此残酷镇压政策,以至于出现了许多酷吏,他们有的捕风捉影,想尽办法诬陷政敌;有的则不断想出新的刑具严刑拷打人犯,逼迫其认罪。当时大臣周兴和来俊臣是武王手下极为得力和有名酷吏。
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周兴、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
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勣,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
有一天,武则天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勣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
说巧也巧。太监把武则天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
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了,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
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去。
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来俊臣也被处决了!
这便是著名的,“请君入瓮”的故事,形容自己布置圈套,想害别人,最后才发现是害了自己,但已无法挽回,只好自投圈套。
J. 瓮 作为 敲击乐器 典故出自哪里
瓮,瓶也。——《广雅·释器》
李斯公元前二百三十七年作《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是瓮作为乐器最早见于书籍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