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的典故
⑴ 六祖慧能的故事短点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版师,得黄梅五权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⑵ 六祖惠能避难石的故事,网开一面成语的来源
网开一面[ wǎng kāi yī mià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 wǎng kāi yī miàn ]
本作网开三面内。《史记·殷本纪容》记载,汤走到野外,看见打猎的人,四面都张满了网。并且祷告说,天下四方的鸟兽,都到我的网里来。汤说,这样一来,就把鸟兽都搞光了。于是把网收起了三面给鸟兽留下一条生路。现多比喻从宽处理罪犯,给以改过自新的出路。
出 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先生意欲网开一面;以存忠厚之意;这却使不得。”
例 句
人民政府的坦白从宽政策,~,给投案自首者指出一条出路。
⑶ 六祖和偈典故是怎样的
六组就是慧能,你说的应该是这个故事
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和尚们的谈论,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惠能禅师听到了。惠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惠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惠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惠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惠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惠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惠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惠能,让惠能连夜逃走。于是惠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曹溪宝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惠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南北争端
⑷ 达摩祖师至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
一、初祖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536)
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四行观、血脉论、悟性论、破相论、安心法门、无心论、绝观论、禅观七门。
二、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荣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略说修道明心法要、示向居士偈。
三、三祖僧璨大师
禅宗三祖僧璨(?-606)
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
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传法道信。后适罗浮山,优游二载,却还旧址。逾月士民奔趋,大设檀供。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唐玄宗谥鉴智禅师、觉寂之塔。出家前曾得风疾,后虽治愈,然头发脱落殆尽,未能复元。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信心铭
四、四祖道信大师
四祖道信( 580-651 )
俗姓司马,河内(治所在河南沁阳)人,少年出家,以僧璨为师,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后至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破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大弘达摩禅法,并创立自家门风。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门徒达五百余人。付法于弘忍,开东山法门,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达摩所籍之教为《楞伽》的心性说,同时融入了《般若》的离言扫相,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他提出的随心自在,无碍纵横,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传灯法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五、五祖弘忍大师
弘忍(601—674)
弘忍,俗姓周,湖北黄梅人,生于隋仁寿元年(601)。七岁时,从四祖道信(580—651)出家,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传灯法本:最上乘论
六、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慧能
惠能(638~713),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传灯法本:六祖坛经、金刚经口诀。
阿弥陀佛!
⑸ 六祖慧能度的43人的故事
读读《坛经》不就知道了吗,该书字字珠玑,而且也不至于断章取义。
⑹ 六祖慧能的故乡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回祖师,得黄梅五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慧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
⑺ 六祖慧能的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
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出于此)
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7)六祖慧能的典故扩展阅读: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⑻ 六祖惠能生平有什么典故
六祖惠能是禅宗“顿悟派”的创始者。据说佛教禅宗传到他时已经是第六代,故称六祖。六祖法名惠能,俗姓卢,初唐时人。父亲卢行滔曾佐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出生,三岁丧父,长大后靠打柴卖钱养活母亲。二十四岁出家为僧,拜弘忍为师。初作杂役僧,在寺内劈柴造饭,后因与师兄神秀比赛作偈(即诗),他作的偈对禅宗教义理解深刻,论述透辟,因而得到五祖弘忍的信任,秘传袈裟给他。惠能得到袈裟后,夤夜逃往岭南(今广州)。据《坛经》记载,师兄神秀曾派人跟踪刺杀惠能,但没有成功。原因是惠能说服了刺客,且收为弟子,二人一同逃往岭南。到岭南后,隐名埋姓十六年。在高宗仪凤元年(676),一次在岭南法性寺旁听众僧辩论关于风吹幡动的禅理,有僧云是风动,有僧云是幡动。他插言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法性寺住持印宗法师听此话出语不凡,料想惠能定有来历,绝非寻常之辈。请进大殿问明情况,印宗便自动让位,请惠能主持法性寺。从此,惠能便以禅宗祖师身份活跃于佛门,与北方神秀相对立。因惠能主张“顿悟”,称“顿悟派”;神秀主张“渐悟”,故称“渐悟派”,两派的主张集中表现在二人比赛作偈时的偈中,现引录如下,并稍加解释:
神秀渐悟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抚拭,
休教惹尘埃。
惠能顿悟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译作道树或觉树,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彻底觉悟的。有学者解释,先天所具有的佛性为菩提,或者说断绝一切尘世烦恼的大智大觉为菩提。佛教把人的肉体看作是摆脱烦恼的最大障碍,如果身体变成彻底觉悟的道树,当然就无所谓烦恼了。六祖从佛性纯然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不能用具体形象去表示,故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而渐悟派则认为,佛徒要到达真正觉悟,需要不断修行,经常注意克服是非杂念,即时时勤抚拭,像打扫灰尘一样,不要被世俗生活所沾染。惠能顿悟派则认为,人要具有佛性,不必慢慢修行,世间一切都是虚无的,谈不到抚拭不抚拭,心净自然成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觉即是佛”。意思说佛是人主观兴起的一种信念,只能到心中去找,不必到客观世界中去寻。自己心灵清净就成了佛。他强调的是主观修养,自我意识。念佛念经、坐禅、修功德之类,都是蠢人的举动。有觉悟的人自净其心,不干那些傻事。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心但无不净,西方距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不到;但行直心,到如弹指。”惠能把过去佛教那一套繁琐的戒律统统否定了,剩下的只有他的心——主观精神。这种简便易行的修炼方式,很适合统治者和广大文人士大夫的口味,所以很快就流传开来。惠能开创的禅宗顿悟派学说,对唐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加以改造后形成的新的佛教体系,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
⑼ ,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究竟领悟到了什么而成为第六代祖师的请结合《坛经
阿弥陀佛!
这位善信,你还是不了解禅宗,禅宗为心法,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当时佛陀灵山拈花一笑,一千二百五十多佛弟子没有明白,只有大迦叶破颜欢笑,法喜充满,手舞足蹈。所以,佛陀才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无相实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今日傅嘱大迦叶,只有大迦叶,才能继承如来的家业。
六祖慧能大师,为大根器乘愿而来,出生即有二异僧送来名字,家贫失学,少而丧父,自小砍柴赡养母亲,因在东家送柴,听闻念诵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当头雷震,醍醐灌顶,心生智慧涌现,此时,已经开悟!问与东家,这是什么经文,东家一听大喜,指引他去五祖黄梅处学法。慧能去到五祖处,因家居南岭,对五祖说了一句,地分南北,佛性不分南北。此一句,五祖心中了然,已经登堂入室。至于到碓房踏碓舂米三月,慧能大字不识,也没有念佛修行,神会偈语激发,而道“本来无一物的境界”,而五祖问,米舂好了吗?慧能答,舂好了,只差过筛。这些,都未曾有五祖的指导教授。
佛在金刚经里曾说过“我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意思是,我在燃灯佛那里,没有什么方法而能得到正等正觉,正等正觉也不是燃灯佛赐给我送给我的,而是自心灵性,灵明自性妙觉真心如来藏本自具足的,这也是开悟证道的体现。
所以,六祖慧能才说出了那几句;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对你问的问题,我只能回答;六祖慧能于五祖处,无有法,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⑽ 历史上的禅宗六祖慧能,是怎么击败神秀的
那是在黄梅东山寺,弘忍大师为了物色接班人举行的一次作偈大会上,慧能以自己所作的一首名偈有力驳斥了神秀自以为高明的偈子,因此得到了众多同门的赞誉,弘忍大师也看到了他所表现出来的悟性和慧根,于是就暗中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神秀在这次竞争中就被击败了。
慧能得真传当时正在后面干活的慧能听了这首偈子后,认为神秀写的不够正确,于是也写了一首偈子让和尚们传出去,内容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家包括弘忍大师见了这首偈之后都非常惊讶,很明显慧能这首偈子更高于神秀一个层次。慧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达到这种悟性让弘忍非常欣赏,当天夜里弘忍就把慧能秘密叫到自己的房间,把自己的衣钵和禅法传给了慧能,为了避免产生矛盾争执,他让慧能连夜离开寺庙到南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