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春要捂的谚语

春要捂的谚语

发布时间: 2021-02-26 02:15:17

⑴ 俗语“春捂秋冻”,初春到底应该怎么捂

初春为什么要春捂?
中医养生保健学中讲究“春捂秋冻”,即早春的时候回不要急着脱掉冬装换春答装,预防倒春寒。早春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穿着宜偏暖些。对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或体质较弱者来说,应根据气候寒热变化,随时添减衣服。

香椿拌黄豆
医生介绍称,老年人体内产热本领较低,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故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因此立春以后,老年人仍要尽量减少出门次数,外出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高血压病人要注意正规持续用药。
另外医生还提醒,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往往在早春就穿起了裙子和靴子,这样对身体不利。
初春乍暖还寒要“春捂”,一般来说,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的袭击较为敏感,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⑵ 俗语春捂秋冻 春天怎么捂捂哪里才最健康

总说要“春捂秋冻”,那么“春捂秋冻”到底咋回事?
春天的气温变化很大,乍冷乍热,所以倒春寒的天气还是非常多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过早地、过快地脱了衣服,就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得一些传染病,还有流行性感冒等病。
所以我们提倡春天要适当地要捂一点。那么秋冻,秋天是由热转冷,寒冷的空气刺激,增强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更为残酷的严冬。
如何才能正确的做到“春捂秋冻”?

●如果春天到了15℃以上,维持两周的时间,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脱掉冬天衣服,换上春季的衣服。
●秋天呢,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除了从温度上来判断,在春秋换季的时候,我们应该遵循穿衣服要尽量做到上薄下厚,就是底下,足部、腿部要保暖。肚脐不能露,脚、关节这些都是不能露的!
春秋换季时候,穿衣服应该一层层地递减或递增。在昼夜温差超过8-10摄氏度的时候,也要适当增减衣物。
而且,有一类人群,只适合“春捂”,并不适合 “秋冻”。比如说,老年人、小孩,体质虚弱的人,包括像冠心病的病人,你要是给他冻,血管收缩以后,供血就会减少,就可能会突发心梗等疾病,这是大忌。另外,像糖尿病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也都是不能冻的。
温馨提醒:虽然“春捂秋冻”确实可以增强抵抗力,但还是要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来判断。想要提高抵抗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

⑶ 为什么老人们说:“春要捂,秋要冻”

春捂秋冻。这是一句老话。春天就算是天气渐暖,但是还是有料峭的寒意。秋天天气一点点变冷,不能一下子把衣服穿上,要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

⑷ 为什么老人们说:“春要捂,秋要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版脱掉棉衣,权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用现代观点来分析,这条谚语也是有理由的。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体内形成了一种生理性散热和保暖功能。冬天,为抵御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现出闭锁状态。东去春来,毛孔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秋天的降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逐渐添加衣着,以适应外界环境。过早地穿上棉衣,不经适度的寒冷刺激,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当然“春捂”和“秋冻”都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不能蛮干。

⑸ 俗语中的春暖暖秋冻冻有依据没

“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上下身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全身机体是否协调。

⑹ 俗语“春捂秋冻”后半句是什么

后半句是【不生杂病】

.....................................................................
注意事项:
.....................................................................
秋冻春捂要有“度”

专家解释说,“春捂秋冻”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有一定科学道理。春秋都是过渡季节,但有差异。在气温变化上,春季趋向回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热。秋季适当地少穿点衣服,能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有帮助。

市民们对“秋冻”的理解,不应仅限于“不忙添衣”上,应从广义上去理解。比如要加强耐寒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洗鼻,加强运动,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另外,“秋冻”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要有个“度”。人与人有个体差异,性别不同,体质不同,出门的时间早晚不同,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患有疾病,每个人对寒热的感受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自身的感受随时加减衣服,切勿盲目“秋冻”。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上下身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全身机体是否协调。

不过,作者认为,以上“捂”与“冻”的认识,虽然从科学上为“春捂秋冻”找到了大体能自圆其说的一种解释,但却并非古代养生家的原意。

因为,如前所说,我国是个四季特别鲜明的国家,季节变化对养生有很大影响。《黄帝内经》指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又说,“从之则苛疾不起,逆之则灾害生”。我国古代养生书籍中都把顺四时作为养生的最高准则。那么如何顺四时而适寒暑呢?

古人提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其中以晋人李之彦“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最为通俗易懂。古人还特别强调不要以为“只是微热微寒而强耐”。

由此可见,古人其实并不笼统地主张天冷了还要“冻”,天热了还要“捂”。所以,从远古《黄帝内经》直到清代的我国主要养生著作中都没有出现“春捂秋冻”这种提法。据作者初步考证,这个提法大体是近人根据古人春秋季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伸出来的。例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摄生消息论》中就有,春天 “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秋季则“寒甚方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而已。”唐代养生大师孙思邈也早有此类说法。

但这些话正好证明它们是针对气温相对稳定的室内养生而言的,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养生方法。否则,大自然大热大寒,急热急寒天气出门进门时,还能不慌不忙地只加减一件薄夹衣吗?再如,俗话说,“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可是,如果阳历6月阳光下上街还穿着棉衣,他不成了怪人?秋季情况相反,但道理是一样的。这也就是“春捂秋冻”养生谚语在现代许多养生书刊中仍根本不提,而报刊上反常有“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应“因人制宜”;甚至还有“春捂秋冻,没病找病”提法的原因所在。

作者认为,古代养生防病之法,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和病人的。而他们适应外界冷暖变化的身体调节能力已弱,可我国天气的冷暖变化又剧。因此不加条件限制笼统地提“春捂秋冻”肯定是不适宜的。而且,更重要的,“春捂秋冻”仅仅是特定条件下的室内冷暖养生法,远不如古人无条件的“急脱急着”来得既响亮又便于记忆。而这,也才正是古人冷暖养生的原意。

⑺ 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为何要捂

原因其实确实很简单理解,人的体温基本恒定在37 ℃ 左右,我们自己调节体温,如排汗和中枢调节,以及通过增加或减少衣服,冬季保暖衣物保护后,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平衡。如果你过早地脱下冬装,将自己暴露在稍微温暖但不稳定的温度下,体温调节机制将无法建立新的平衡,尤其容易引起身体冷热失衡,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进而受到疾病的侵袭。

以免孩子因出汗脱衣而感冒,当孩子晚上睡觉时,父母可以把孩子换成薄睡衣,以防孩子晚上过热时感冒,春天要捂有一定的道理,受冬季低温影响,人体血管正在收缩,在春季的时候,随着温度的升高,我们的血管逐渐松弛,身体的血液循环开始加速流动,从而提高个人身体的免疫力。

以上俗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季为何要捂的问题,就分析到这里为止。

⑻ 俗语“春焐秋冻”有没有什麼科学依据啊

民谚:春不减衣,秋不加帽
春不蒙首,春不露背
春捂秋冻,百病不碰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
好好保养身体,多听听古人的话,呵呵。

“春捂秋冻”有科学道理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春与秋虽都是过渡季节,但仍有差异。我国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
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因此劝君别过早地脱棉衣,宜多“捂”些时候,这对春季养生保健有利。秋季“不冷”,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又因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春天,北方冷空气还会不断入侵我国,其频率和强度都超过秋季。为适应频繁的冷暖变化与较强的风力,春季的衣着应比秋季更保暖。
http://www.bjmb.gov.cn/qxkp/shcwqd.asp

*“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身体各系统尚未成熟的婴幼儿来说,更有积极意义。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宝宝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于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宝宝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就是就在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给宝宝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炎热的夏季,人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千方百计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以防受热中暑。进入凉爽的秋季,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缓点劲,这对它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以产生一种舒适感。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这叫“低温习服”。就是说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常不稳定,秋风乍起,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给宝宝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的调节,同时要靠增减衣服来保证。如果春未和深秋,仍让宝宝捂得过多或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度了。每年的3月和11月左右是宝宝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这与气温变化大,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

根据我国的传统观念,总是比较怕宝宝冻着,不怎么怕捂着,认为宝宝身体娇嫩,抗寒能力低,冻着爱生病,不注意积极增强宝宝的御寒能力。其实捂得越多,越爱着凉生病,在一定范围内,少穿比多穿好。
http://www.yi.com/baby/html/200009/14000000346820.html

"春捂秋冻"有没有道理
"春捂秋冻"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口头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春天的天气刚刚转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脱得太多,应该捂着一点。进入秋天,天气刚刚转凉的时候,也不要过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让身体稍微冻着一点。"春捂秋冻,百病难碰",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所以,春捂秋冻这句话有一定科学道理。
我们知道,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人体又是怎样保持正常体温的呢?一是靠身体内部自己调节,例如皮肤下面的血管扩张和收缩,出汗的多和少,都能调节人体热量的发散;二是靠增减衣服来帮忙,碰到天气热的时候,就少穿点衣服。这样,可便于身体散发热量。要是天气转冷,就多穿点衣服,避免身体的热量散失太多。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度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度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春捂秋冻"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口头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春天的天气刚刚转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脱得太多,应该捂着一点。进入秋天,天气刚刚转凉的时候,也不要过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让身体稍微冻着一点。"春捂秋冻,百病难碰",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所以,春捂秋冻这句话有一定科学道理。
我们知道,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人体又是怎样保持正常体温的呢?一是靠身体内部自己调节,例如皮肤下面的血管扩张和收缩,出汗的多和少,都能调节人体热量的发散;二是靠增减衣服来帮忙,碰到天气热的时候,就少穿点衣服。这样,可便于身体散发热量。要是天气转冷,就多穿点衣服,避免身体的热量散失太多。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度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度阶段,天气虽然冷起来,但有个转变的过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又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http://www.ml.gov.cn/kpwindows/headpage7/read.asp?id=130

“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唯独关节不能“秋冻”

进入深秋,天气转凉,西安市各大医院接诊的关节炎患者开始增多。由于关节周围的末梢神经对温度和气压变化特别敏感,因此,西安第五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肖李冰提醒,在秋冬交替的季节,要注意关节保暖,防止关节炎的始发和复发。

■“春捂秋冻”不利关节

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有关资料显示,关节炎在我国的总发病率约为13%%,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外伤性关节炎等。按照“春捂秋冻”的养生经验,很多人在秋天有意识少穿点衣服。对此肖主任指出,“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关节却不能“秋冻”,因为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就会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使得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其中,骨关节炎可引起肌肉疼痛、炎症或行动不便。类风湿关节炎则可侵袭关节膜、软骨组织和骨骼,其主要症状是发炎,包括关节充血、发热和疼痛等。外伤性关节疼痛是由于某种意外或事故,使肩膀、手腕、肘部、膝盖等部位的关节在没有发生骨折的情况下出现外伤引起关节疼痛。

■关节保暖适当运动

肖主任提醒,秋季关节保暖主要是适当加衣,而不是专门带上护膝护肘等。由于护膝护肘的透气性和活动性不如平常的衣服,尤其是对有关节炎的老人,反而不利于关节部位的血液循环。晚上睡觉前要洗热水澡或浸泡热水浴对舒缓关节肌肉的僵硬有帮助。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一定除了要注意保暖,还要注意控制运动量。关节不好的人最好选择冲击力小的温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原地活动腰髋或四肢等。另外,由于进入秋天以后,日照量减少,而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需要在阳光中的紫外线参与下在体内进行合成,因此有条件最好每天多晒晒太阳,增强人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促进肠道钙、磷的吸收,有利于促进骨骼正常钙化。要注意饮食调理,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钙,如牛奶、大豆等食物。
http://www.h1010.com/show.asp?uid=11987

春秋季节中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冬季中人的肌腠处于收敛状态,以抵御寒冷。到了春天,皮肤汗孔转为排汗散热,此时如突然减衣,受风着凉易于致病。本文作者进一步从气象角度(外因)阐明何以同是过渡季节,同是气温多变,而春要捂秋却要冻的道理。

原来,这是因为春秋季节中气温变化的方向是相反的,因此房屋因惰性造成的春敌季室内外气温差的符号也是相反的(春季室内冷于室外,秋季相反)。由于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升降温特急,室内气温变化远远落后于室外,因而使室内外温差达到了十分显著的程度。这样,春季中从室外(特别是温魏的阳光下)走进室内,如果不添衣春捂,时间一久,特别是老弱病人就会受凉得病。

秋季情况相反,进屋要少穿衣,即“冻”。极而言之,冬季中室内有暖气,室内外温差更大,北方人还有进屋先脱衣的习惯,以免出汗伤阳。其道理是一样的。
http://..com/question/3576542.html

⑼ 关于春的谚语

农业
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
“春分”秧壮,“夏至”菜黄。
春雨贵如回油,点滴无白流。答
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
冬雪是麦被,春雪烂麦根。
冬雪年丰,春雪无用。
春光一刻值千斤,廿四个节气勿等人。
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

健康
“春捂秋冻,百病难碰”
"春捂秋冻"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口头语,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春天的天气刚刚转暖,不要一下子就把衣服脱得太多,应该捂着一点。进入秋天,天气刚刚转凉的时候,也不要过早地穿太厚的衣服,让身体稍微冻着一点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所以,春捂秋冻这句话有一定科学道理。

⑽ 形容初春和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人捂得很严实有人穿的很轻薄的谚语是什么

“二八月乱穿衣”。就是形容初春或初秋时,天气冷热多变,人们穿衣服没有一定之规,有的人捂得很严,实有的人穿的很单薄的意思。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