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典故
① 有关辩论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舌战群儒、
② 辩论题:利他比利己好 求辩论材料(实例,典故)!在线等!!
比如公车让座——让给更需要的人,比我自己坐着好(我未必非需要坐不可,孕妇老人却是坐着才安全,从社会效益讲,利他们比利我好)
再比如给救护车让路——摆明了人家是“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可有些司机素质不怎么样,宁可自己抢前一步,前进3、5米,就是不让你过,你说可不可恨?
你要典故,给你个典故,
有人可能会对你提出的其他帮助他人,自己最后也得到帮助的事例提出反对,认为在宣传“因果报应”之类的,那么这个可是真实故事,有史书记载的:
关于帮助与回报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英国、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19世纪,英格兰的一位议员在大雨滂沱中赶到苏格兰去演讲,他的车子在穿越苏格兰乡村时陷到泥里出不来,所有人都非常着急,议员也下去推车。一个小伙子看见很着急,跪着帮忙弄车,把自己家的牲口牵出来,在车轮下面垫木头,连拖带拽把车弄出来。弄出来之后小伙子已经浑身上下成了泥人,议员非常过意不去,要给小伙子一笔报酬,但小伙子坚决不要。议员让小伙子说一个人生的愿望,许诺一定帮他实现。小伙子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一个医生。”议员说:“好吧,如果你考上大学,学费我来包。”小伙子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秀,真的考上了最好的医学院,议员兑现诺言供他上学直到从医学院毕业。从此以后大家天各一方彼此没有什么消息。事情过去了半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丘吉尔在摩洛哥得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大家到处去找能医治的药,最后发现两年前有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医生发明了一种新药。丘吉尔用了这种新药后奇迹般地好了。亚历山大?弗莱明就是当年苏格兰乡村的那个小伙子,而议员恰恰是丘吉尔的父亲。
不是每个人帮助了他人,现世报马上就转到他的父亲、儿子、亲人身上,但每个人应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享受我们的生命力量。一个人就像太阳一样把温暖辐射出去照耀他人,举手之劳帮助他人,他内心的快乐是巨大的,也许不需要回报,但是久而久之地帮助他人,社会就形成一种习惯。我在欧洲发现每个不认识的异国人都在冲彼此微笑,过来脸色冷漠的人可能是我的同胞,我们不习惯在异地他乡看到中国人后很高兴地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而恰恰是异乡人在打招呼。大家可能有这种经历,在酒店坐电梯,有可能每个人都是冷冷的,但只要有一个人问“您到几层?”就会有人说到几层,然后说“到了”、“谢谢”。有的时候,从一个国家、一个社区整个的风俗到一次电梯中的相遇,其实只需要一个人作为引子首先打破僵局。
========
利他是一种美德,道德这个东西,并不是马上能见效的,但可以确信,如果人人都遵循内心的道德高标准,这个世界肯定更美好,而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必定会比我们说付出的多得多……
③ 有哪些古代辩论或吵架的典故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回孟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答死其犹未悔。 ——屈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④ 古今中外的辩论家有哪些人他们的名句或者典故有哪些
中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管仲,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苏代,姚贾,公孙衍。各诸侯国的士和大夫:齐国-邹忌,晏婴。赵国-触龙。郑国-烛之武。用人会说只有那些纵横家才是辩士,其实不然当时百家争鸣,没有一家是绝对的权威,只有被当权者赏识才能被任用,所以需要辩论。成语典故就太多了,主要在《韩非子》与《战国策》中这两部书更实际一些,举例子生动形象。其他的书重理论,讲的不朴实难为当政者采用,所以战国末年就剩下纵横家与法家强势,最后秦始皇用韩非子的主张统一天下。例如:
华而不实——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
深不可测——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负薪救火——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知子莫若父——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聪明睿智——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
根深蒂固——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出生入死——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
讳疾忌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
“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
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
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
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
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
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远水不救近火——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吹毛求疵——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
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手足胼胝——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
视死如归——三军既成陈,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请以为大司马。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
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如虎添翼——毋为虎傅翼,飞入邑,择人而食之。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长袖善舞——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反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字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 《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 《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 《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 《战国策·秦策》
反璞归真 《战国策·齐策》
高枕无忧 《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 《战国策·楚策》
狐假虎威 《战国策·楚策一》
画蛇添足 《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 《战国策·齐策一》
狡兔三窟 《战国策·齐策四》
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一》
亡羊补牢 《战国策·楚策四》
具体的典故实在是太多了。
外国的感觉就是那些改革家,思想家,哲学家。古希腊-古希腊七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丁等(算辩论家吗)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近代的德国-黑格尔,马克思等。名言警句就不太了解了。
⑤ 关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辩论会正方的一辩要说的内容。里面要有国学名句(古训)、典故和事例。谢谢。很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方辩词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种种环境的影响。谈到这一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西晋思想家傅玄曾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现在常用来比喻经常与优秀人才一起交往,自己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的确,生活中,我们都会在不经意间接受来自环境的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品行。古往今来,有许多真实的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了“近朱者赤”的道理。《论语·里仁》云:“见贤思齐焉。”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会通过努力,去赶超他们。同样地,如果一个人总是与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的品性也会变得恶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这样的例子。
解放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环境对人性格的影响之大了。古时孟母三迁,正是由于深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联系到现在,我们仍是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眼睛不够明亮,内心亦不够成熟,“近墨”难免变“黑”,故而何不“近朱”呢?因此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尽量做到“交益友而不交损友”。让我们通过与益友的交往,不断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⑥ 求一些关于 辩论 的古文名言或典故,有哪位高人能帮我,谢谢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轲
亦余专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属悔。 ——屈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⑦ 求一些关于 辩论 的古文名言或典故,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专孟轲
亦余心之所属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⑧ 有哪些古代辩论或吵架的典故
不知道大家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么,有点暴露年龄,里面有纪晓岚和和珅,他俩属于水火不容的那种关系,和珅本来嘲讽纪晓岚,结果被纪晓岚反讽,和珅有苦说不出,毕竟是自己先挑衅。
⑨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辩论事例有哪些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和朋友惠施出游,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交谈。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跃出说:“鲦鱼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跃出水面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我站的位置比鱼高)
2、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公孙龙成名的得意之作,要他放弃,那他公孙龙也就不成其为公孙龙了。所以公孙龙回答孔穿说:“先生的话错了。我所以出名,只是由于白马的学说罢了。现在要我放弃它,就没有什么可教的了。”
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
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公孙龙引经据典地说:“白马非马的说法,也是仲尼(孔子)所赞同的。”意思是:孔子所赞同的,你孔穿还能不赞同吗?
3、两小儿辩日
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9)辩论典故扩展阅读:
辩论的三要素:
1,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不可能自己同自己辩论,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2,辩论必须针对同类事物或同一问题,即存在着同一论题。
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例如,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一个人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由于两人所认识的对象不同,因此两个观点不能构成辩论。
只有当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3,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
没有这些共同承认的东西,辩论只会是一场混战,不可能得出结论。总之,辩论诸方有共同的话题,而又有不同意见。从哲学观点看,辩论的诸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⑩ 辩论的相关典故
《资治通鉴》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 平原君好养士, 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 其中有个公孙龙, 善于做“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 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 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 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 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 孔穿无以对答, 一会就告辞了。 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 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份论述头头是道, 先生觉得如何?” 回答说:“是的, 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 说起来虽然如此, 实际上是困难的。 我想再请教您: 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 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且属事实, 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 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 平原君也哑口无言。 第二天, 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 他的道理胜过言辞, 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 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邹衍路过赵国, 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 邹衍说:“不行。 所谓辩论, 应该区别不同类型, 不相侵害; 排列不同概念, 不相混淆; 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 表明自己的观点, 让别人理解, 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 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 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 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作为凭据, 用巧言饰词来互相诋毁, 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 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 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 咄咄逼人, 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 有害君子风度, 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 从此, 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