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门不入典故
破釜沉舟: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望梅止渴: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高山流水: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曲高和寡: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释是音调高了能够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来解释:过于优秀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释是音调高了能够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来解释:过于优秀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乐不思蜀:故事发生在三国,涉及人物是刘禅,司马昭.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过门不入: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孺子可教: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张良,是汉朝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灭掉,当时张良曾雇人刺杀秦始皇。但是刺杀失败了,秦始皇到处搜查他,张良就在下邳这个地方隐蔽了起来。 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 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 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 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 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 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 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 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 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 一些本领。 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 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 来找我。" 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 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 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 《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 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注〕: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这句成语,用于年长人称赞年轻 人有培养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轻人。
起死回生: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本名秦越人。据传他少时曾从长桑君学医,擅长诊脉,能够洞察内腑五脏的症结,医术极为高明。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Ⅱ 中华成语典故主人公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主要功绩
思想上,杨时一生精研理学,特别是他“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的著述颇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杨龟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体系,被后人称之为“程氏正宗”。杨时还用《华严宗》、《易经》的内容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学》、《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诚“形色”、“天性”等概念来丰富、扩充自己的思想。对“理一分殊”“明镜”等学说有新的创见,还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张载“气”的唯物主义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罗从彦、李侗、朱熹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我国的古代哲学,特别是思辨哲学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流传到国外,在南朝鲜、日本的影响很大。
政治上,他在担任地方官吏时,所到之处“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时(1098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在浏阳任知县时(1093年),积极上书朝廷,反映实情,赈济灾民;在余杭任知县时(1106年),顶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为其母筑坟的害民之举,在萧山任知县时(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画像祭祀他。杨时在朝廷任职时,不畏权势,据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见识,所行不乏爱国之举。他以“弃军而归”“帅臣失败”为由,对贪生怕死的童贯“明正典刑”,他还上疏斥责奸相蔡京等人聚敛“花石纲”,以为此举有“误国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废除之,并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将李纲,但杨时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甚至认为奸相蔡京所作所为是“继神宗为名,实扶王安石以图身利”,“今日之祸,安石启之”,要求“追夺(安石)王爵,毁去配享之像”,这表现了杨时复古、保守的一面。
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学习要坚持不懈。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
信念坚定,不畏艰辛。
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相关人物
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是河南洛阳人,生于湖北武汉黄陂区。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据史料记载,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黄陂生活16年,留下了多处遗迹,如“程门立雪”、“聪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黄陂区党史办退休干部陈瑞华和区文化馆原馆长黎世炎对“二程”的研究始于1994年。10年中他们跋涉千里、查阅史料百万字,走遍了黄陂及周边地区,经核对证实,分居在黄陂的“二程”后裔实属嫡系。他们自“二程”祖父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来黄陂,到2004年,已有40代子孙,分居在黄陂的35个湾组,多达1.5万人。周边的孝昌县丰山镇、红安县二程镇等处,也居住着少量“二程”后裔。
两位老人对“二程”的研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市图书馆研究员、文史专家徐明庭对“二程”后裔的考证与发现给予了肯定。他们的论文《对“二程”夫子在黄陂人文资源的考察》,也引起了美英等国汉学家关注,并赞颂两位老人为“二程”新儒学研究拓宽了新视野。
“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二程在黄陂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程是指宋代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他们出身于官宦世家。兄长程颢字伯淳,长期居住洛阳聚徒讲学;程颐前后从事讲学和著书达30余年。二程思想各有侧重,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则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传世。因二人在重大问题上意见一致,后人对他们的思想言论不加细分,便将两人的语录和著作合编成《二程全书》。
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他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君王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行以顺道”,以德为主,与法制兼顾。这些思想自成一家,独成体系。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这套思想体系称为伊洛学派。后来,经过朱熹的提倡、研究和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Ⅲ 过门不入的成语典故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成语故事
上古时代,曾出现过一次大洪水,长达20多年,受灾面积很大。
当时正是舜当政期间,他派(治水未遂而被尧处死的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吸取了其父治水的教训,采用疏通的方法,依地形规划水道,引洪水入河、入海,终于平定了洪水。
然而治水过程中还有几段插曲: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在涂山(今浙江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可婚后4天禹就出去治水了。
治水13年中,禹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一次孩子已长大,要留下父亲。而禹一次也没进入自己的家门,因为时间太过匆忙了。
过门不入
释义
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典故
溯源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亦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注释
过:路过;入:进入。
成语故事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就这样,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鲧死了3年尸体却没有腐烂,有人用刀剖开他的肚子,禹就从里面跳出来了,而鲧自己却变成了一头黄熊隐入到山中去了。
禹长大后,暗暗发誓,一定要继承父亲的事业,治服洪水。后来,舜就派禹去治水。禹为了吸取父亲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应该一番辛苦的考察后,禹了解到只用堵的方法治水是不行的,于是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治水的工作非常的辛苦,禹为了治水,直到30多岁才结婚。据说,大禹在接到舜帝使命出发治水时,和妻子涂山氏才新婚第四天。大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十三年没有回一次家。
传说禹有三次带人修路过自己的家门,他都没进去看看。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至今,乡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禹三过家门不入的事传遍了各地,人们都很受感动。
因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年老以后,大家都推选禹作为继承人。舜死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
后来,人们就用“过门不入”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
大禹小传。
大禹,姓姒,亦称大禹,夏禹,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远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九年也没有成功,结果被舜杀死。后来,禹继承父亲的事业,担当起治理洪水的重任。他从冀州开始,踏遍九州进行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终于治水成功。
大禹曾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Ⅳ 成语故事的典故和意思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渴得很,为了激励士气,曹操就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很大的一片梅树林,梅子特别多,又甜又酸,到时我们吃个痛快。"士兵们听了,一个个都流出口水来,不再嚷渴了,行军的速度也加快了。
破釜沉舟
项羽担任了援赵大军的主帅,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然后又下令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将士们都愣了,项羽说:“没有锅,我们可以轻装前去,立即挽救危在旦夕的赵国!至于吃饭嘛,让我们到章邯军营中取锅做饭吧!”大军渡过了漳(zhāng)河,项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就谁也活不成了。
项羽指挥楚军很快包围了王离的军队,同秦军展开了9次激烈的战斗,渡河的楚军无不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个个如下山猛虎,个个都奋勇拼杀。沙场之上,烟尘蔽日,杀声震天。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杀死了秦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被打得走投无路,放火自焚(fén)而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急忙后退。那些旧贵族派来的援军,看到项羽大获全胜,又是佩服,又是害怕。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高山流水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
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了。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曲高和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释是音调高了能够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来解释:过于优秀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
字面解释是音调高了能够附和的就少了。
可以用来解释:过于优秀能够和它相提并论的就少了~
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到了唱更高级的歌曲时,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宋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品行高超,一般的人不能了解,所以有人说三道四。
“和”(音贺)指跟着别人唱;“寡”是少的意思。
这个成语后来比喻言论、作品很深,能理解的人很少。有时也用来讽刺别人自命不凡
乐不思蜀
故事发生在三国,涉及人物是刘禅,司马昭.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
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
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
,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
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
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
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过门不入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孺子可教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张良,是汉朝的政治家。在年轻的时候,他的国家韩国被秦国灭掉,当时张良曾雇人刺杀秦始皇。但是刺杀失败了,秦始皇到处搜查他,张良就在下邳这个地方隐蔽了起来。 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当他走到一座桥头时,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 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 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 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 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 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 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 有一点奇怪,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 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 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 一些本领。 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 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 来找我。" 张良只好回来。过了五天,天还没有亮,张良就来到桥头,这次又老人 先到了。老人再次责备他,又让张良五天后再来。 又过五天,这一次张良没有到半夜就来到桥头。这次老人还没有来。 张良等了一会,老人才提着灯笼来。 老人见张良感到满意,说:"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之后,将一本 《太公兵法》送给了张良。 此后,张良认真读它,反复读它,反复钻研。终于帮助刘邦打败秦王朝, 建立了汉朝。张良成为开国功臣。
〔注〕: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孺子可教”这句成语,用于年长人称赞年轻 人有培养成材的前途。
孺子:指小孩子,也可指年轻人。
起死回生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本名秦越人。据传他少时曾从长桑君学医,擅长诊脉,能够洞察内腑五脏的症结,医术极为高明。
一次扁鹊到了虢国,听说虢国太子暴亡不足半日,还没有装殓。于是他赶到宫门告诉中庶子,称自己能够让太子复活。中庶子认为他所说是无稽之谈,人死哪有复生的道理。扁鹊长叹说:“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试着诊视太子,应该能够听到他耳鸣、看见他的鼻子肿了,并且大腿及至阴部还有温热之感。”中庶子闻言赶快入宫禀报,虢君大惊,亲自出来迎接扁鹊。
扁鹊说:“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谓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阳主上主表,阴主下主里,阴阳和合,身体健康;现在太子阴阳二气失调,内外不通,上下不通,导致太子气脉纷乱,面色全无,失去知觉,形静如死,其实并没有死。”
扁鹊命弟子协助用针砭进行急救,刺太子三阳五会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过来。扁鹊又将方剂加减,使太子坐了起来。又用汤剂调理阴阳,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这件事传出后,人们都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绝技。
haha
Ⅳ 出自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 过犹不及 八仙过海,各显神... 矫枉过正 过江之鲫 事过境迁 闻过则喜 三过其门而不入 白驹过郄 八仙过海 时过境迁 大喜过望 丰屋之过 得过且过 事不过三 有过之而无不及 百代过客 过眼云烟 蒙混过关 八仙过海,各显其... 事过情迁 瞒天过海 言过其实 弃过图新 雨过天晴 记功忘过 计过自讼 操之过急 事过景迁 弃瑕忘过 过河拆桥 骐骥过隙 三个臭皮匠,赛过... 改过不吝 不过尔尔 雁过留声 雁过拔毛 人非圣贤,孰能无... 不求有功,但求无... 有过之无不及 青过于蓝 过河卒子 过目成诵 过五关斩六将 秋风过耳 过门不入 观过知仁 过眼烟云 老鼠过街,人人喊... 闭门思过 招摇过市 才气过人 过隙白驹 过屠门而大嚼 有过之,无不及 改过自新 计功补过 挢枉过正 过从甚密 过时黄花 不曾序过 过目不忘 委过于人 雨过天青 过桥拆桥 容头过身 走过场 过五关,斩六将 过庭之训 东风过耳 过桥抽板 过街老鼠 才识过人 微过细故 将功补过 意望已过 刀过竹解 过化存神 矫枉过中
攻过箴阙 言之过甚 飘洋过海 过府冲州 列功覆过 挢抂过正 行不贰过 将功折过 水过鸭背 赦过宥罪 声闻过情 窗间过马 老鼠过街 救过不赡 泥菩萨过江 饰非掩过 进思尽忠,退思补... 才过屈宋 过路财神 神经过敏 驹光过隙 护过饰非 代人受过 悔过自新 耻言人过 云烟过眼 文过遂非 朝过夕改 迁善改过 使功不如使过 供过于求 雁过拨毛 省愆寡过 改过迁善 矫枉过直 掩过饰非 衣锦过乡 饰非文过 过程控制 过为已甚 过而能改 云过天空 知过必改 过都历块 过甚其词 齿过肩随 文过其实 补过拾遗 补过饰非 风流罪过 烟云过眼 驷之过隙 遂非文过 名声过实 顺过饰非 退思补过 枉矫过激 过甚其辞 过市招摇 枕席过师 掩鼻而过 操之过激 悔过自责 矫枉过当 名过其实 漫天过海 福过灾生 闭阁思过 过屠大嚼 求过于供 闭合思过 风流事过 操之过蹙 改过从善 救过补阙 怙过不悛 生功止过 操之过切 饰非遂过 知过能改
饰非养过 当面错过 改过作新 肝胆过人 如风过耳 谈过其实 救过不暇 飘风过耳 掩过扬善 救过不给 使愚使过 引过自责 以功补过 驷之过蠙 冲州过府
Ⅵ 成语典故代人物
1
成语抄故事中的人物
背水一战(韩信 ) 指鹿为马(赵高) 入木三分(王羲之 ) 纸上谈兵( 赵括)惊弓之鸟( 更羸) 铁杵成针(李白 ) 闻鸡起舞(祖逖 )过门不入(大禹 )韦编三绝(孔子 ) 单刀赴会(关羽) 对症下药(朱熹)破釜沉舟(项羽) 七步成诗(曹植)卧薪尝胆(勾践)凿壁借光(匡衡) 鞠躬尽瘁(诸葛亮)图穷匕见(荆轲) 乐不思蜀(刘禅) 杀妻求将(吴起)精忠报国(岳飞)草木皆兵(苻坚 ) 围魏救赵(孙膑 )投笔从戎( 班超 )望梅止渴(曹操
Ⅶ 成语典故
爱屋及乌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安居乐业 安步当车
矮子看戏 暗渡陈仓 暗箭伤人 按部就班 按图索骥
B 百发百中 百无聊赖 百闻不如一见 百折不挠 败军之将
抱瓮灌畦 抱薪救火 伯乐相马 杯水车薪 杯弓蛇影
别无长物 八仙过海 八面玲珑 筚路蓝缕 闭门造车
拔山举鼎 包藏祸心 拔苗助长 博士买驴 背水一战
半途而废 补天浴日 宾至如归 敝帚自珍 鞭长莫及
兵不厌诈 兵不血刃 比肩接踵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不可同日而语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求甚解 不觉技痒 不耻下问 不寒而栗
不速之客 不稂不莠 不刊之论 不苟言笑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学无术 不自量力 不可多得 不甚了了 不屈不挠
班门弄斧 别开生面 病入膏肓 步履蹒跚 并行不悖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不遗余力 不可救药
C 差强人意 沧海桑田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乘风破浪 草木皆兵
垂 头 丧 气 巢毁卵破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沉鱼落雁
赤膊上阵 出尔反尔 初出茅庐 才高八斗 朝中有人好当官
此地无银三百两 唇亡齿寒 痴人说梦 从善如流
D 独当一面 多多益善 呆若木鸡 弟子掩目 东施效颦
打草惊蛇 道听途说 洞见症结 东食西宿 登 徒 子
得其所哉 倒履相迎 倒行逆施 大材小用 大公无私
大势已去 短兵相接 对牛弹琴 东山再起 对症下药
当局者迷 董狐之笔 顶天立地 单者易折 大义灭亲
得过且过
E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
F 方寸之地 飞鸟惊蛇 非驴非马 吠形吠声 佛头着粪
防微杜渐 冯唐易老 风马牛不相及 废学如断织 斧 正
覆水难收 奉公守法 扶桑 分庭抗礼 负重致远
负荆请罪 腹 稿
G 高枕无忧 高山流水 贾人渡河 割席分座 孤注一掷
耕前锄后 功亏一篑 狗尾续貂 刮目相看 瓜田李下
顾曲周郎 归马放牛 过河拆桥 过门不入 狗肉朋友
管中窥豹 刚愎自用 攻难守易 管窥锥指 管鲍之交
挂 羊 头
卖 狗 肉 各自为政 瓜代有期 解铃还需系铃人 改过自新
H 含沙射影 汗流浃背 汗马功劳 邯郸学步 汗牛充栋
害群之马 合浦还珠 胡服骑射 黄梁美梦 火树银花
虎口余生 侯门如海 后生可畏 后顾之忧 后来居上
涸辙之鲋 狐假虎威 狐疑不决 鹤立鸡群 华而不实
画虎类犬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画饼充饥 顽石点头
好逸恶劳 画荻教子 囫囵吞枣 沆瀣一气
J 机不可失 鸡口牛后 鸡鸣狗盗 鸡犬升天 鸡口牛后
疾风知劲草 家徒四壁 渐入佳境 竭泽而渔 居心叵测
见钱眼开 见卵求鸡 坚壁清野 家喻户晓 江郎才尽
惊弓之鸟 精卫填海 井底之蛙 嗟来之食 捷足先得
九牛一毛 锦囊妙句 居安思危 蕉鹿自欺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锦上添花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锦绣前程
尽善尽美 近水楼台 见怪不怪 积羽沉舟
K 旷日持久 开卷有益 空穴来风 刻舟求剑 困兽犹斗
快刀斩乱麻 看人下菜碟 空 城 计 口不二价 口蜜腹剑
脍炙人口 口若悬河
L 狼狈为奸 滥竽充数 乐不思蜀 老马识途 劳思逸淫
临时抱佛脚 乐此不疲 鹿死谁手 利令智昏 鲁侯养鸟
乐极生悲 厉兵秣马 梁上君子 两袖清风 马革裹尸
螺蛳壳里做道场 捋 虎 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洛阳纸贵 浪子回头金不换
量体裁衣 临渴掘井 弄 巧 成 拙 路不拾遗 两儿辩日
柳暗花明
M 毛遂自荐 毛将焉附 梦笔生花 目不见睫 模棱两可
盲人摸象 盲人瞎马 名缰利锁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名落孙山 梅开二度 门庭若市 门可罗雀 木人石心
目无全牛 沐猴而冠 莫 须 有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
磨穿铁砚 磨杵成针 明目张胆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买椟还珠
满城风雨 马首是瞻 目不识丁
N 南山可移 南辕北辙 南柯一梦 内助之贤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怒发冲冠 难兄难弟 难至节见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O 呕心沥血
P 皮之不存 破甑不顾 破镜重圆 破釜沉舟 破鼓众人敲
匹夫之勇 抛砖引玉 蓬莱仙境 牝牡鹂黄 平漫屠龙
扑朔迷离 赔了夫人又折兵 鹏程万里 披荆斩棘 贫贱之交.知人不易
剖腹藏珠 片言折狱
Q 窃符救赵 奇货可居 歧路亡羊 骑鹤上扬州 骑虎难下
千虑一得 千变万化 千金买骨 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齐大非偶 齐眉举案 杞人忧天 取而代之 黔驴技穷
欺世盗名 请君入瓮 钱可通神 巧取豪夺 强弩之末
罄竹难书 七擒七纵 七步之才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秦镜高悬 青出于蓝 千里送鹅毛 起死回生
R 人浮于事 人面桃花 人人自危 人琴俱亡 人给家足
人心如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言可畏 人自为战 人弃我取
入木三分 入吾彀中 如椽之笔 如火如荼 如嚼鸡肋
如坐针毡 绕梁三日 让枣推梨 如鱼得水 人不要脸鬼都害怕
人杰地灵
S 三寸之舌 三人成虎 三纸无驴 三令五申 三生有幸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三折其肱 三句不离本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山鸡舞镜 杀鸡吓猴 杀鸡焉用牛刀 杀彘教子 塞翁失马
桑榆 桑梓 桑中之约 桑林祷雨 视死如归
始作俑者 市道之交 势如破竹 实事求是 十行俱下
食言而肥世外桃源 拾人牙慧 食不甘味 司空见惯 尸位素餐
四面楚歌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死有余辜 水深火热 死不瞑目
死无葬身之地 死诸葛逼走活仲达 盛气凌人 赏罚分明 上下其手
生灵涂炭 水滴石穿 少见多怪 舍本逐末 束之高阁
失斧疑邻 什袭而藏 受宠若惊 守株待兔 熟能生巧
身无可击 树倒猢狲散 神机妙算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三顾茅庐
三思而行 生死存亡 始终不渝 士别三日 四分五裂
死灰复燃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上行下效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
T 天下无双 天涯海角 天衣无缝 天花乱坠 天夺之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满天下 桃园结义 铜钿眼里翻跟头 桐叶封弟
推心置腹 同流合污 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图穷匕现 投鼠忌器
投鞭断流 探骊得珠 螳臂当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谈虎色变
贪小失大 痛饮黄龙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屠龙之技 退避三舍
天经地义 铁杵磨针 投笔从戎 推 敲 弹冠相庆
W 妄自尊大 网开三面 望洋兴叹 望梅止渴 望尘莫及
完壁归赵 围魏救赵 危如累卵 畏首畏尾 为虎作伥
闻鸡起舞 闻一知十 问道于盲 问一得三 玩物丧志
亡戟得矛 五车八斗 五十步笑百步 误付洪乔 物以类聚
无巧不成书 卧薪尝胆 外强中干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亡羊补牢
未雨绸缪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吴牛喘月
X 徙宅忘妻 先发制人 相煎太急 心腹之患 洗耳恭听
胸有成竹 县官不如现管 小时了了 悬梁刺股
Y 揠苗助长 掩耳盗铃 晏子使楚 殃及池鱼 仰人鼻息
以人为镜 以火救火 以身试法 贻笑大方 颐指气使
衣锦还乡 一鼓作气 一意孤行 一诺千金 一丘之貉
一箭双雕 一举两得 一鸣惊人 一败涂地 一木难支
一误再误 一饭千金 一发千钧 一事无成 一字千金
一身是胆 一衣带水 一狐之腋 一枕黄粱 一网打尽
一暴十寒 一字之师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一国三公 一寒如此
一不做、二不休 一言九鼎 一傅众咻 一问三不知 一厢情愿
一知半解 一毛不拔 一代楷模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一挥而就
因势利导 迎刃而解 犹豫不决 叶公好龙 愚公移山
月下老人 欲速不达 与虎谋皮 远亲不如近邻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言犹在耳 眼不见为净 夜郎自大 鱼目混珠 庸人自扰
运筹帷幄 鹬蚌相争 有志者事竟成 远水不救近火 越俎代庖
以卵击石 异曲同工 言归于好 一目十行 一钱不值
一日千里 一丝不苟 一窍不通 因人成事*三寸之舌 月怀一鸡
运斤成风 郢书燕说 约法三章
Z 曾子杀彘 纸上谈兵 志在四方 自相矛盾 知难而退
至死不悟 指鹿为马 知已知彼 智者千虑 炙手可热
作威作福 作茧自缚 左提右挈 纵虎归山 众志成城
掷地金声 郑人买履 郑卫之音 朝三暮四 作壁上观
左右逢源 助纣为虐 只要铜钿,不要面孔 争先恐后 债台高筑
置之度外 沾沾自喜 坐怀不乱 枕戈待旦 专心致志
知子莫如父 织锦回文 中饱私囊 做贼偷针起 众叛亲离
走马看花 中流砥柱 臧仓小人 臧毂亡羊 纸 醉 金 迷
Ⅷ 过门不入有什么典故
是远古传说中大禹治水是的故事。
《孟子·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Ⅸ 典故“过门不入”的出处
过门不入
典故抄
典故
禹是鲧的儿子袭。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还听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没有时间进去看看。禹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题名: 过门不入
所属朝代: 夏代
拼音: gùo mén bǜ rǜ
出处
《列子·杨朱》:禹……过门不入,身体偏枯,手足胼胝。
Ⅹ 只要名,不要故事的历史成语
退避三舍 洛阳纸贵 草木皆兵 按图索骥 后来居上 邯郸学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骊得珠 望洋兴叹 掩耳盗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请君入瓮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齿寒 闻鸡起舞 指鹿为马 不寒而栗
不学无术 鸡鸣狗盗 势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脱颖而出
嗟来之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精卫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过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门可罗雀 寸草春辉 天衣无缝 不名一钱
未雨绸缪 出尔反尔 乐极生悲 乐不思蜀 礼贤下士 对牛弹琴 曲高和寡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囫囵吞枣 投笔从戎 敝帚自珍 余音绕梁
杯弓蛇影 画龙点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气 夸父逐日
抛砖引玉 围魏救赵 过门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断流 为虎作伥 一衣带水
推敲 车载斗量 分道扬镳 开卷有益 天经地义 井底之蛙 马革裹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