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典故烟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也说“学步邯郸”。
黄粱一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后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常用此语。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而大彻大悟,三生浮屠。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窃符救赵: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纸上谈兵: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Ⅱ 邯郸成语典故言讲稿!!!! 快快快快 拜托
自己从下面的文章里摘抄两三千字就可以了吧?
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与现代文化渊源关系十分密切的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文化体系。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是这个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以其丰富的内容、独有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成语典故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邯郸被称为“成语典故之都”,很难再找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成语典故文化能与邯郸的这种文化相比拟。作为邯郸城市文化典型代表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有五大特征,研究和推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条目众多,内容丰富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自身的一定历史密切相连的。就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而言,纷繁的邯郸历史是衍生和传承这种文化的基础,并随着邯郸历史的发展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如前所述,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散见于多种形式的文化记载中。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全国是
不多见的。就现代学者研究而言,郝在朝先生编著
的《邯郸成语典故》[1]一书收录了1584条;申有顺、梁
辰、马延良、乔永生先生编著的《邯郸成语典故辞
典》[2]收录了4811条,其中主条3015条,附见条1796
条,内容涉猎邯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风
俗、人物等诸方面,集邯郸古今成语典故研究之大成,
容邯郸古今历史为一集,可以说是邯郸成语典故文
化特征的一个诠释。
毋庸置疑,条目众多,内容丰富是邯郸成语典故
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曾提出过
一些质疑,主要表现在对一些成语典故的界定上还
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里我们姑且不再去论及。但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怎样去判定邯郸成语典故条目
数量的多少,都在推动着这种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
2.使用广泛,通俗易懂
广泛性与通俗性是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又一个
特征,也是现今大众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当下语
境下的“大众”与“大众文化”,早已脱离出世俗规定而
有其特定意味和内涵。所谓大众文化既不是革命史
叙述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大众”,也不是传统意义
上被主流排斥或边缘化作为草根阶层的“底层民众”,
其确切所指是今天的普通劳动群众,他们是能够消费得起大众文化的主体。在这种语境下,邯郸的这
种成语典故文化广为传颂,许多成语具有鲜活的生
命力,“毛遂自荐”、“负荆请罪”、“黄粱美梦”常在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赋予了新
的内容,拓宽了使用范围。
显然,在当前语境中,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作为一
种大众文化,被作为文化产业、媒体文化、消费文化、
视听文化、商业娱乐文化等加以界定和理解,实际上
它表征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使用方式,从而使得
这种文化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内容。
通俗性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文化是人们
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自身感情的过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易经·系辞》
中说:“乾以易之,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
知则有亲,简从则有功”。文化的通俗性决定了文化
的大众性,进而决定了发展性,乃至于文化存在之命
运。同样是文化,晦涩难懂的古埃及文化早已不再
流传,而通俗易懂的欧美文化却能风靡全球。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化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
语等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其通俗性起了
关键作用。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具有这一明显特征。邯郸成
语典故的内容就发生在邯郸这块土地上,多少世纪
以来,祖祖辈辈的言传身教已经使这种文化逐步向
民间文学的形式演变,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
对这种文化本身就有一种亲切感,文字记载、图画戏
剧都在反映着他们及他们祖先生活的场景。
耳濡目染之下,这种文化已经潜入他们记忆的
深处。在这种情景之下,通俗文化从精典文化中解
放了出来,成为普通大众在文化市场中消费的对象,
进而使普通民众有了享有文化的消费权益,不仅丰
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开辟了文化普及的新途径,还
推进了文化民主化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新的文化空间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对
民众现代人格、观念、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培育,都有着
不可漠视的价值。可以说,具有微观政治学意味的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正以现代的面貌和精神,对正在
走向现代化进程深处的当下大众的形象塑造有不可
忽视的意义。
3.彰显时代,传承性强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又是一定
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
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彰显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如
此。它是时代的产物,又反映着历史与时代,无不打
上时代的烙印。“胡服骑射”、“围魏救赵”、“纸上谈
兵”“完璧归赵”等一系列成语典故无不隐掩着战争的
风云,从而把一幅幅铁马金戈、枕戈待旦的历史场景
在人们的眼前展现了出来。这种成语典故文化,既
是对赵国历史文化的浓缩,又体现着时代的显明特
征,这种特征是这些成语典故文化跳荡于历史中的
生命,每思及此,它就会被人们从历史中牵引出来,并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对于人类始
终具有存在的价值,继承传统文化,接受文化传统,是
人生的主要行为之一。在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样的
破坏,都不能使文化完全绝迹。邯郸成语典故文化
从产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时光不仅
没有损磨它的光辉,反而使得它更加多采靓丽,个中
原因,一方面是它的历史价值所在,更重要的方面是
人们继承和发展的结果。这种传承性特征体现出来
的是邯郸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再现的是邯郸人对
自己历史文化沿革的尊重,它把邯郸市接连不断的
历史通过成语典故凝聚起来,从而给了人们一种更
有趣味的解读历史的方式。
4.寓意深刻,教育性强
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
度上有赖于它所拥有的文化。打开邯郸成语典故字
典可以看出,这种文化不仅寓意深刻,哲理性强,同
时,不少成语典故已经成为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座右
铭,无论是对于今天的人还是后来的人都有着强烈
的教育意义和鼓舞作用。“毛遂自荐”鼓励人们要敢
于张扬个性,突破自我,说到底是一种奉献爱国精神;
“将相和”则说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国家利益
放在第一位,这和林则徐所说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讲的是一个道理,只是林则徐所处的
时代比“将相”所处的时代要晚得多。如果说“纸上谈
兵”铸就了赵人一国之训的话,那么,“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就是对这则成语的最好说明,它告诉人们不要
忘记历史的训鉴。当然还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至理名言。这些成语典故文
化提醒人们,不能接续历史,就不能开辟未来。这种
接续的愿望和能力,使人类得以发达起来,也使得这
种文化有了永恒不灭、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也是我
们所说的邯郸成语典故具有教育性的原因之一。5.遗迹横陈,可考性强
毫无疑问,邯郸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
城市。之所以这样说,除了它所拥有的博大的精
神文化之外,还在于它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这些遗存是邯郸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留给后人
的一份宝贵财富。就邯郸成语典故而言,它有着
印证实物的意义。
如前文所述,相传建于战国时期的丛台至今
仍然屹立于邯郸的都市中,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不
同,总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令人浮想联翩。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梅良玉与陈杏元的丛
台诀别,彷佛就在眼前。由此及彼,学步桥仍然横
亘在沁河之上,雕栏玉砌,风景依然,是邯郸市内
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几许清风吹过,桥下的流
水也会泛出一些涟漪来。人们在工作之余,也会
信步向这里走来,或是访古,或是问幽,在古今间
享受着一种恬淡。回车巷今天还在邯郸市人民路
南的一个小区中,整条小巷一直散发着历史的幽
香,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们。不仅如此,在邯郸
市的周围还有许多这样的遗迹聚落,永年的吕仙
祠与黄粱梦,似乎在告诉人们邯郸道长、黄粱梦
短;涉县的娲皇宫又似乎在说着抟土造人、女娲补
天;临漳的铜雀台上似乎又响起了清商音乐、建安
诗篇……。由此而对应的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凝结
着历史的真实,使人浮想联翩,这在其他城市中确
实是不多见的。
二、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重要历
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证明,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是中国历史
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祖祖辈辈的邯郸人以持
续不断的生命实践,铸就和享有了邯郸文化的灵
魂。文化使邯郸的发展香火不断,文化使邯郸人
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文化是邯郸生命体内的血
液,包含着独特的遗传基因。人类历史中的一切
终将化为过眼云烟,惟有文化长存与不朽,这是一
个历史的结论。因此,研究和推广邯郸的成语典
故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研究和推广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弘扬和培
养邯郸的城市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发
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
文化精神,没有高尚的文化品格,就没有坚定的发
展方向,就不可能立于先进文化之林。对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精神的火炬,是前进
的号角。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不能够与世长
存的。就邯郸而言,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打造
邯郸的城市文化精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
邯郸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邯郸先民以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情怀,开放包容的
性格,矢志不渝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和时代精神一道,
已经植根于邯郸人民的生活中,镌刻在邯郸人民
的心灵上,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由此而孕育出来的伟大精神,必将会对邯郸城市
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代研究邯郸地方文化的工作者,应该遵循
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自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
大实践,努力推进区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利用本
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努力创作出适应
时代的文艺作品,用以繁荣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是
当代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庄严使命。
2.研究和推广成语典故文化,对于推动邯郸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未,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
集会上通过的《巴黎宣言》曾大声呼吁:“如果人类
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
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这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声
音。它说明,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和吸
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把科学精
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片面追求科学技术的发
展,冷落或漠视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将会给社
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事实证明,没有深厚
人文素质的城市和国家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反之,将会给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谁忽视了这一点,谁就将会犯一个极大地错误。
多少年来,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散发着人文
主义的清香,弥漫在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沁人
肌肤,润人心肺,催生着和谐文明的花朵。它的内
涵是由邯郸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记忆构建起来的
精神岛屿,离开了它,这个城市就没有了立足之
处,就可能退回到蛮荒时代。因此,开展对邯郸成
语典故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是邯郸城市与区域发
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邯郸城市及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动力所在。
3.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人们
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进化史说明,地球上的生命在三十六亿年的演化过程
中,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并最终产生
了理性的生命———人。从人诞生的那一天起,他
就和文化齐头并进。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说明,文化是
做人的根本。在文质彬彬这一成语中,首先强调
的是个“文”字,没有文化就不能文质彬彬,缺少文
化就难以达到文质彬彬。所以,加强文化修养,提
高文化素质是做人高境界的第一要素。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好素
材。邯郸成语典故“学不可己矣”是说人要坚持学
习,注意养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说人只有
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是故无
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忄昏忄昏之事者,无赫赫
之功。”[3]这就把人的文化修养推广到一个更为广
阔的领域。它说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人
修养也是一项终生的事业,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
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取得成绩,才能使自己的人生
境界日臻完善。显然,这种文以养人的思想在今
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难想象,一个没
有文化修养的人、一个没有知识的人能够谈得上
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这无疑是不可能的。
文化孕育文明,使人类脱离野蛮时期,步入文
明时代;文化培育文雅,使人脱离粗俗,进入温文
尔雅之境界;文化启迪智慧,使人走出愚昧,奔向
文明智慧之世界。
4.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加
邯郸文化的吸引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
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巨细纷繁,既有浩如烟海的
儒、释、道、医、易等诸多文献典籍,还有书法、绘
画、文学、音乐、戏剧、武术、杂技等具有永恒魅力
的艺术。这些穿越时空的不朽之作和艺术表现形
式,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对整个世界也有强
大的吸引力。
吸引力是指把别的物体、别人的力量或别人
的目光引到自己这方面的力量。它不靠任何强迫
性的手段,只是凭借自己的魅力,把别人的眼球吸
引到自己关注的地方上来。吸引力的特征体现在
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对文化工作者的吸引力;二是
文化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对群众的吸引,对市场
的吸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吸引。有没有文化吸引
力,决定文化工作者的得与失,决定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的兴与衰,决定着文化交流渠道的宽与窄,决定着文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城市和社
会的发展。
如何提高和增强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已成为
政府和文化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事实证明,
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内容丰富,文脉绵长,立意独
特,寓意深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财
富。怎样利用这一资源,加大文化吸引力,使更多
的人投入到这一研究和推广中去,显然需要我们
认真地去进行考虑。
难能可贵的是,邯郸的这种成语典故文化已
经召开了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并把一些知名
学者吸引到了这种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中去,这是
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它可以使更多的人从邯郸
的成语典故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促使更多的
人在文化春风的吹拂下快乐的生活。这对于提升
邯郸的文化形象,扩大邯郸文化的影响无不有着
十分重要的意义。
5.研究和推广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
加邯郸文化的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众所周
知,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谁掌
握了文化市场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国
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一般地说,文化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与相异文化形态机制的竞争,表现为国家与
国家之间的文化竞争。这方面的竞争主要是文化
价值观念、文化生产力的整体竞争,既具有相互借
鉴、相互促进的同一性,又具有相互冲突、相互撞
击、相互排他的性质;另一种是文化形态机制内部
的竞争,表现为一个国家社会内部之间的文化竞
争。这主要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水平、效益、规模的
竞争,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激烈之势。
这两种不同范畴的文化竞争力,都是文化发
展的集中体现,是文化创造力的强烈诱因。在竞
争中创造,在创造中竞争,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一
个基本规律。
实践证明,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竞争是发
展的内驱力。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有大
的发展,就一定要提倡竞争,鼓励竞争,保护竞争,
只有竞争,才能使各种文化有所发展,才能使文化
生机盎然。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要提高竞争力,无疑必须
在研究和推广上很下功夫。这种研究和推广应该
体现在多个层面,既要有论文论著的涌现,又要有动漫产品的制作,既要有现代传媒的大力传播,又
要借助电影、连续剧的展演,让成语典故文化走出
邯郸,回馈邯郸。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促进邯郸
的文化生产力,才能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研究和推广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
强邯郸文化的和谐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
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理想,也是总结历史经验而得
出的新的科学人文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始终离
不开文化和谐力的整体性作用。
文化和谐力是指通过文明的方式和文明的手
段来促进和谐。诸如引导、梳理、微调、感染、潜移
等文明方式去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文化既是和谐
社会的特征,也是宏观社会的精神动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
早在《左传》中就极力提倡和谐思想,提出了“太
和”的观念,指各种事物间、不同对立面相互配合、
统一进而达到平衡状态。孔子、孟子讲和,荀子认
为“合则一,一则多力”,认为一个组织内部人们的
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礼记·礼
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思
想都表达了人们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哪怕
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家和
万事兴”。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具有增加文化和谐力的重大
作用。无论从道德观念出发还是从自然法则中去分
析,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渗透着这种古老文明的精
髓。它教育人要与人为善,重德修为,敦厚大度,一诺
千金。同时,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人禽共处,和谐相
生。这种文化像春雨又似春风,把一缕缕清风吹入
人们的心底,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邯郸文化带
来的快慰。“将相和”“邯郸鸠”可为典型例证。因此,
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中的和谐力因素,对于我
们构建和谐社会是不无启发的。
7.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强
邯郸文化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伟大的
国家,一个有前途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充满理想情
怀、重视价值理念、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的民族。
它依靠凝聚力的强有力支撑,会把信仰和理想高
高地置于社会主流精神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严复在《天演论·制私篇》中说:“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者灭”。这里的“群”,就是
指一个国家要有凝聚力,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坚不
可摧的社会整体。显然,所谓凝聚力,就是把分散
之力,零乱之力,细微之力,积聚、黏合、融合在一
起,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反映到文化上,
这种凝聚力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把文化多
层面的自身内质力量联合在一起,即在让主流文
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各自发展的同时,又将其
汇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来;二是通过综合
文化之力,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影响、团
结、凝聚全民族、全社会之力,为文化繁荣、祖国富
强、社会进步服务。
邯郸成语典故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多少
世纪以来,这种文化把邯郸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
起,他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
人斗,其乐无穷,创造出了数不清的生命奇迹,抒
写了邯郸历史的辉煌,并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
今天,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同样需要继承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一切可以
凝聚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同心同
德,一心一意,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进行到底,使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所
有这些,对于增强邯郸文化的凝聚力和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8.研究和推广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对于增强
邯郸文化的永恒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社会都处于永恒的
变迁中,承载这种变迁的就有文化的推动、引导、
延续作用。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进行文化的创造,
是文化发展永恒的一条重要规律。
人类具有永恒的生命———文化。全国人大常
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曾指出:“政治是经常变
化的,经济有着利益的暂时性,文化则具有恒久
性。”这是一个精辟的论断。不难看出,文化的永
恒力就是指文化有永恒的生命、永恒的价值和永
恒的力量。无论何时,文化对于人、对于社会、对
于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都具有永久的作用力,都
具有永恒的影响力。
文化力具有永恒性,不论是物质的、社会的,
还是意识形态的,都可以经由社会的机制,从一个
人到另外一个人,从一个民族到另外一个民族,从
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传播。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是在时间中从一个时)代流传到另外一个时代,这里没有
生物学与有机体的限制。
邯郸成语典故的研究和推广,使得这种文化
的永恒性在延续,也使得这种文化的精神在拓展,
它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撞击、吸纳、融合,
必将使自己保存有永恒的生命力,并对社会的发
展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这是不用怀疑的。
Ⅲ 邯郸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
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胡服骑射、毛遂自荐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如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
Ⅳ 邯郸本地人,都喜欢抽哪种烟
红钻 抽的劲足 价格实惠 广大老青少年皆喜 物美价廉
Ⅳ 河北邯郸市这个名称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邯郸这个名称的典故主要是由于历史上有一座山叫做邯山,在邯郸之中,也有人说是因为邯郸的邯的半边是旦的反写,是指太阳出生的地方。
Ⅵ 邯郸的来历与历史
“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古本《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殷纣王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至迟在殷纣王时期邯郸一名就已经出现,证实邯郸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 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战国时,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158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赵王迁降秦,邯郸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赵国。次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立张耳为赵王,都城仍设邯郸。九年,刘邦封其爱子如意为赵王,并重建邯郸宫城,富丽堂皇温明殿即建于此时。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河南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东汉末叶,豪强并起,割据混战,邯郸罹难兵燹灾祸,开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国公,于邺城建都。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安民,大兴水利,营建魏都,开修道路。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金凤、冰井三台。西晋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邺城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郸此时沦为一般的县城,隶属于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郸属广平郡,东晋后又改属魏郡。代之而勃兴的魏都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隋唐时,邯郸先后归属或复辖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尔小县。曾盛极一时的邺城亦被焚为废墟,城毁人迁,一蹶不振。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至馆陶一带,是宋辽交兵的古战场,这里曾演绎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到金朝时,大名曾为藩国大齐的都城,公元1130年刘豫在此称帝。至元朝,这里仍为大名路总管府治,依然是邯郸东部的繁华重镇。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今永年老城)。民国初,废广平府,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县直归省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晋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创建了以邯郸为中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从此奠定了邯郸作为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获得解放。从此这座饱经沧桑、历尽三千年盛衰荣辱的古城终于秋风萧瑟换了人间。邯郸解放后,邯郸县城始建为邯郸市,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政府设在邯郸市)。1949年3月,撤消邯郸市,降为邯郸镇,同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邯郸镇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管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邯郸镇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6年峰峰市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Ⅶ 邯郸特色烟是什么烟
邯郸没有特色烟,有特色酒是丛台酒。
Ⅷ 邯郸有哪些典故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
在汉语言文字当中,有一种非常简洁、独到的词语表达方式——成语。它以人们长期以来概括出的、一般由4个字组成的词组或短语,来精辟地表达出某种意思。它大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简洁明了,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主要是出于人们表达上的习惯,琅琅上口,比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另一部分则蕴涵着特定的历史典故,讲一个具有传世或警世作用的历史故事,来揭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道理。成语是汉语文字艺术中的瑰宝,特别是后一部分,其所蕴藏的文化含量,已远远超出了文字的范畴。
在成语形成的过程中,与邯郸这座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在汉语全部万余条成语中,竟有1584条之多出自邯郸。而且这些成语大部分属于有历史典故的部分,比如“围魏救赵”、“胡服骑射”、“完壁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背水一战”等,这一非常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映衬出邯郸文化底蕴的厚重。
邯郸有许多因成语典故而得名的文物古迹,比如学步桥、回车巷、黄粱梦吕仙祠、毛遂墓等,到那里不仅能欣赏历史遗存,而且能感悟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成语这一语言文字艺术的奇葩,邯郸在市区内修建了一座“邯郸成语典故苑”,邀请著名书法家将100多条成语典故书写、篆刻于奇石、碑林、亭台之上,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 邯郸学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天浴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价值连城 伤弓之鸟 步履蹒跚
路不拾遗 管窥锥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纸上谈兵 鹬蚌相争
黄梁美梦 旷日持久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智者千虑
胡服骑射 犹豫不决 前倨后卑
瓜田李下 难至节见 邯郸学步
Ⅸ 邯郸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
发音 hán dān xué bù
释义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价值连城
发音 jià zhí lián chéng
释义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怒发冲冠
发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释义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完璧归赵
发音 wán bì guī zhào
释义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发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释义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奉公守法
发音 fèng gōng shǒu fǎ
释义 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两鼠斗穴
发音 liǎng shǔ dòu xué
释义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胶柱鼓瑟
发音 jiāo zhù gǔ sè
释义 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徒读父书
发音 tú dú fù shū
释义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纸上谈兵
发音 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众人国士
发音 zhòng rén guó shì
释义 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漆身吞炭
发音 qī shēn tūn tàn
释义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发音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释义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旌旗蔽日
发音 jīng qí bì rì
释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同日而语
发音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指相提并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胡服骑射
发音 hú fú qí shè
释义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文的少数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不可同日而语
发音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旷日弥久
发音 kuàng rì mí jiǔ
释义 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太子丹曰:‘太傅这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地坼天崩
发音 dì chè tiān bēng
释义 坼:开裂;崩:倒塌。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排难解纷
发音 pái nàn jiě fēn
释义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示例 况且~是我辈的常事,何足为奇。(清·李渔《意中缘·设计》)
犹豫不决
发音 yóu yù bù jué
释义 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
天崩地坼
发音 tiān bēng dì chè
释义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天崩地裂
发音 tiān bēng dì liè
释义 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交浅言深
发音 jiāo qiǎn yán shēn
释义 跟交情浅的人谈心里话。
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覆巢无完卵
发音 fù cháo wú wán luǎn
释义 覆:翻倒。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碢骐驎不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旷日持久
发音 kuàng rì chí jiǔ
释义 旷:荒废,耽误。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Ⅹ 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有多少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2005年10月26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举行命名颁牌仪式。
成语典故文化是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历史典故脍炙人口,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为使成语典故文化发扬光大,邯郸市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专家认为,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
(10)邯郸典故烟扩展阅读
成语简介:
1、邯郸学步: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他们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各异,但都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他什么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2、胡服骑射: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3、黄粱美梦:有个人在邯郸店里向一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得知他的情况后便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此人在梦中享尽了荣华富贵。最后,一梦醒来,发现小米饭还没煮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成语典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