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五体投地的典故

五体投地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20 15:43:59

1. 五体投地一词是否来自于佛教故事

【五体投地】(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五轮】1、五体的别名,人的两肘两膝和头部等五处都作圆形,所以叫做“轮”,这五轮著地作礼,叫做“五体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
【五体】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凡礼敬三宝,必须五体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表虔诚故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右膝],疏云: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也。
[二、左膝],疏云: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也。
[三、右手],疏云: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地震现瑞,证大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左手],疏云: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众生远离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也。(四摄法者,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也。)
[五、首顶],疏云: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也。
【顶礼】(术语)五体投地以吾顶礼尊者之足也。归敬仪下曰:“经律文中,多云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顶也。彼所卑者足也,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礼之极也。”

2. 五体投地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五体投地
《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公元636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646年)
楞严经卷一:“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又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去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公元707年后)
示 例
1.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清·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
2.“黄道台这番说话,说得袁伯珍~,钦佩莫名,从此就把回家的心思,抛在脑背后去了。(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五回)
3.《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杨太曦忙上前恭谨施礼道:‘对大人的高风亮节,伯雄真的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时常引以为楷模!’”
佛教相关
佛光辞典
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另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载,凡礼敬三宝时,必须五体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达虔诚。以五体行礼,其义有五,即:(一)行礼者于右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得正觉道。(二)行礼者于左膝着地之时,愿使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于正觉道中。(三)行礼者于右手着地之时,愿如世尊坐于金刚座上,大地震动,呈现瑞相,证入大菩提。(四)行礼者于左手着地之时,愿使众生远离外道,以四摄法摄取难调伏者,令其入于正道。(五)行礼者于首顶着地之时,愿使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释门归敬仪卷下、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三、法苑珠林卷二十、释氏要览卷中](参阅‘稽首’6117、‘礼’6582)
佛学
五体投地
(梵pan~ca-man!d!ala-namaska^ren!a van-date)
印度礼法之一,为佛教最郑重的礼拜法。即两膝、两肘及头顶着地的致敬法。又称五轮投地、五轮着地、举身投地顶礼、接足礼。《毗婆尸佛经》卷下云(大正1·158b)︰‘时彼天王遥见世尊,五体投地,礼世尊足而作是言。’又《梵摩渝经》云(大正1·884c)︰‘即兴整服五体投地,三顿首曰︰归佛、归法、归命圣众。’皆是其例。
在印度,五体投地为最敬礼,相当于《大智度论》卷百所举三种礼中第三的上礼。《大唐西域记》卷二所举九种致敬法中,也有五体投地及五轮俱屈之名。其作法是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褰衣,先右膝着地,再下左膝,接着二肘着地,舒二掌过额,承空作接佛足之念,再以头着地,良久方成一拜。而将中指、拇指相拄,或以掌承面,或掩地,皆非本仪。《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云(大正14·699a)︰‘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于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今我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法。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
此即五体投地作法之次第及意义。晚近,在中亚一带发现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图画。
礼拜方式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3. 收集整理至少4个古人炼字、炼句的典故

贾岛推敲
王安石改诗(春风又绿江南岸)
1
唐代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十分好学,一有空闲就捧起《春秋》来读。他经常把叔孙婼的“婼”(chuò绰)字,误读为“吹”字音。长期在他身边的一个侍从,老是听他把这个字读错,便很不满意,但对自己的主人又不好明说,只有憋在心里。后来,侍从的不满情绪还是被李相觉察到了,李相就问这个侍从:“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流露一股不满的情绪,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怕直说了于己不利。可不说又不行,正在这为难之际,他忽然灵机一动,便婉转地答道:“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李相连忙站起来,把侍从接在自己的座位上,拜侍从为“一字之师”。
2
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此二者为有一字误读而经他人匡正的例子;以下事例均为有一字运用欠妥而经他人改良者——
3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
4
高适,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也是唐代的杰出诗人。早年久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所作多边塞诗。其诗大多意境雄浑,情调苍凉,间有清丽俊秀的咏景佳作。一天,高适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5
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今山西代县)人,诗作风格清婉,多写自然景物,间或写民间疾苦,著有《雁门集》。有一次,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个老人看见这联诗后,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一见此情,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写得的确不凡,摹景状物,别有意境。只是上半联已有一个‘闻’字,下半联又用一个‘听’字,字虽有异,却皆隐‘耳’意。恰犯诗家大忌。” 萨都剌豁然大悟,忙问:“依您之见,改什么字为好?”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唐人诗中不是有‘林下老僧来看雨’的佳句吗?不妨把其中的‘看’字借来一用。” 萨都剌试着把“闻”雨改为“看”雨,仔细玩味,觉得果然更好。上半联的“看”字隐“眼”意,下半联的“听”字隐“耳”意,不仅更符合诗的“工对”,而且愈发显得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萨都剌急忙上前施礼,称老人为“一字之师”。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虚好学的人,随处可得“一字师”。这种事古代有,近现代也有。)
6
1957年1月,毛泽东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席间,谈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在各人的理解不同。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 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
7
吴玉章在1942年曾写了一首《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诗中用“纵横百余里,‘回乱’成荒地”两句描述了当时的南泥湾的状况和历史。句中的“回乱”指清朝年间,南泥湾一带回民起义,遭到清朝政府的残酷镇压,从此南泥湾更加荒凉。后来,《红旗飘飘》编辑要用这首诗,吴玉章应允了。他正抄写这首诗,服务员小张在一边看一边搔着头皮,思索了好一会,说:“‘回乱成荒地’这句不妥贴,您虽然在‘回乱’上加有引号,但从字面看,还是把南泥湾的荒废归咎于回民起义了。”吴玉章一听,忙停下笔谦逊地讨教:“对,你提得好,这句是不妥,你看怎么改才好?”随即,吴玉章把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找来参加他们对这句诗的研究,最后定稿时把“回乱”改为“剿回”二字。这一改,揭示出南泥湾的荒废是封建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造成的,使读者看到了历史的真面目。事后,吴玉章同客人们谈到这位才十六、七岁的小服务员时,不无感慨地说:“他是我的一字师啊。”
8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9
1935年,著名书画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托抄写百花诗。在写到其中一首藤花诗时,误将“茸”字写成了“葺”字。当时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遥游公园的新华艺专毕业生,时才25岁的金尘僧见到了王先生的笔迹后,毅然提笔写下了一首名为《戏呈白龙山人王一亭文》的诗寄给了这位艺坛老前辈。诗是这样写的:“丹黄甲乙究瑕疵,自昔曾闻一字师;那许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诗时未经思索细辨就信手写了这个错字。事隔不久,一首名为《七律•奉酬尘僧先生》的答谢诗送到了金尘僧的案头。诗云:“多君只字摘瘢疣,极目天涯未易求。自省衰年多事偾,频经尘劫念生浮。摇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悭酒一瓯。半偈有缘共佳话,阑干倚遍海云瘘。”海云瘘,正是王一亭先生书屋之名,这首诗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写来的,诗中表示了他对这位一字之师的真挚酬谢。其勤奋好学,勇于改过的谦谦君子之心,跃然纸上。

4. 五体投地成语故事

【小孩子让孔子五体投地】
孔丘在鲁国办教育。一天他带领学生驾车出游内,路上遇见一群儿童在玩容打仗的游戏,发现其中一个没有和他们一起游戏。
孔丘就停车问这个儿童:“为什么只有你没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儿童回答;“游戏没有好处,衣服破了不好缝是一个原因,再说往上会辱及父母,往下可能殃及兄弟姐妹;而且还有争斗,劳而无功,所以不玩。”说完接着用瓦片修城。孔丘批评他:“你为什么不给我让道?”儿童回答“从古到今,只有车让城,没有城让车的道理”。孔丘于是把车改道,下车问道:“你一个小孩,怎么那么多诡辩?”儿童回答:“人生下来3岁就可以离开父母了,兔子生下来3天就可以在野地里跑,鱼生下来3天就可以在江湖里游泳,这是天生自然的事情,怎么叫诡辩?”

5. 请说出下列成语的详细典故

原文]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易经·蒙》卦)
[注释]
〔译文〕人们一般不会自我伤害,遭受伤害,必然是真实情况;我以假作真,并使敌人信而不疑,离间计就可以实现了。抓住敌人“幼稚朴素”的心理进行欺弄,就能顺着他那弱点达到目的。

〔新解〕“苦肉计”是通过自我伤害取信敌人,以便麻痹对方或进行间谍活动的谋略。

施用迷惑敌人的手法,若违背人们分析判断事物的习惯时,敌人就不容易一下子看透它的本质;不按“人之常性”行事,就如同水中看侧影一样,使对方得出与事物本质颠倒了的结论。这就是“苦肉计”成功的奥秘。

“苦肉计”的用法多种多样,目的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其中的一种。

它的特点,在于利用“人不自害”的常理,作出必要的牺牲,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这种谋略,在近代和现代的间谍战中仍不少见。

【古兵法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原文今译】: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离间计就可以实行了。这样,就如同蒙骗幼童一样,蒙骗敌方,使他们为我方操纵。这是吉祥之兆。

【出处原文】:孔明曰:“不用苦肉计,何能瞒过曹操?”

出处译文】:孔明说:“如果不采用苦肉计,怎么能瞒得过曹操?”这句话出自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而用“苦肉计”最早的记载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中要离断臂刺庆忌的故事。

6. 五体投地,指的是那五体投地又是什么意思

两手、双膝和头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两手、双膝和头同时着地。比喻钦佩到了极点。
成语查询
成语:

成语查询-查询结果
成语: 五体投地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典故: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例句: 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

五体投地可以说是佛教礼节中最高的一种礼法。也称“顶礼”。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这样的: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时,一般还要称名号。拜完后还要打个问讯礼。如果顶礼的是僧人,则要称“顶礼xx法师(或和尚)”。但在礼僧时需注意。一、如果礼拜时,礼拜的对象正在躺着,这时就暂不要礼。二、礼拜的对象如果是和佛菩萨像处相反方向时,礼拜不能背对佛菩萨像,面朝下(以佛菩萨像为上)去礼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7. “五体投地”“三教九流”都分别指哪些

典故: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三教:
佛教、道教、儒教。
九流:
上九流:
一流佛祖 二流仙 三流皇帝四流官 五流烧锅 六流当 七商 八客 九种田
中九流:
一流举子 二流医 三流风水 四流批 五流丹青 六流相 七僧 八道 九琴棋
下九流:
一流巫 二流娼 三流大神 四流帮 五剃头 六吹手 七戏子 八叫花子 九卖糖

另一种说法是:
"三教九流"这词的意义曾经是坡为高雅的。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释、道三种教派。儒,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就被人们看做宗教了。释,指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是东汉时创立的一种宗教,讲究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法。河南嵩阳书院里有一尊三神像,在一个头上雕出了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的面孔。
"九流"的说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指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墨、道、法、杂、农、阴阳、纵横等学术流派。后来,人们把宗教、学术中的各种流派统称之为"三教九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人们又把它作为贬义词,泛指那些在江湖上从事各种行当的人。

另一说法
三教:
儒教 孔子(-551~-479)《十三经》
佛教 乔达摩.悉达多 (-565~-485)《大藏经》
道教 张陵(34~156?)《老子五千文》《正一经》
九流:
儒家 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庄子
墨家 墨翟
法家 韩非商鞅
名家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苏秦 张仪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氏春秋》

8. 五体投地是什么典故什么是五体

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

五体投地可以说是佛教礼节中最高的一种礼法。也称“顶礼内”。容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这样的: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时,一般还要称名号。拜完后还要打个问讯礼。如果顶礼的是僧人,则要称“顶礼xx法师(或和尚)”。但在礼僧时需注意。一、如果礼拜时,礼拜的对象正在躺着,这时就暂不要礼。二、礼拜的对象如果是和佛菩萨像处相反方向时,礼拜不能背对佛菩萨像,面朝下(以佛菩萨像为上)去礼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9. 有没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关于成语“五体投地”的故事

【小孩子让孔子五体投地】
孔丘在鲁国办教育。一天他带领学生驾车出游,路上遇见一群儿童在玩打仗的游戏,发现其中一个没有和他们一起游戏。
孔丘就停车问这个儿童:“为什么只有你没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儿童回答;“游戏没有好处,衣服破了不好缝是一个原因,再说往上会辱及父母,往下可能殃及兄弟姐妹;而且还有争斗,劳而无功,所以不玩。”说完接着用瓦片修城。孔丘批评他:“你为什么不给我让道?”儿童回答“从古到今,只有车让城,没有城让车的道理”。孔丘于是把车改道,下车问道:“你一个小孩,怎么那么多诡辩?”儿童回答:“人生下来3岁就可以离开父母了,兔子生下来3天就可以在野地里跑,鱼生下来3天就可以在江湖里游泳,这是天生自然的事情,怎么叫诡辩?”

孔子与神童
孔丘问:“你是哪里人?姓什么叫什么?”儿童回答:“我是穷山僻壤的本地人,姓项名橐,没有字。”孔丘说:“和我一起出游,好不好?”儿童回答“家有严父,需要我做事;家有慈母,需要我奉养:家有贤兄,需要我做帮手;家有弱弟,需要我照顾,家有明师,需要我好好学习,没有时间出游。”孔丘说:“我车上有32个棋子,和你下棋怎么样?”
儿童说“皇帝因为喜欢下棋而不理朝政,诸侯喜欢下棋而没有政绩,学生喜欢喜欢下棋而学问没有长进,小孩喜欢下棋而输了家业,丫环喜欢下棋而误事挨鞭子,农民喜欢下棋而耽误种田,所以不下棋。”
孔丘说“我教给你平定天下怎么样?”儿童说“天下没有办法平定。或者有高山,或者有江河,或者有王侯,或者有奴婢。平了高山,鸟兽就没有了家,填平了江河,鱼鳖就没有了家。没有了王侯,百姓就没有人管理,没有了奴婢,谁来伺候君子?天下这么大,怎么平定的了?”。
孔丘说“你知道天下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水没有鱼?什么山没有石?什么树没有枝?什么男人没有媳妇?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牛没有犊?什么马没有驹?什么雄没有雌?什么雌没有雄?什么为君子?什么是小人?什么是不足?什么是有余?什么城没有市?什么人没有字?”
儿童答道“萤火没有烟,井水没有鱼,土山没有石,枯树没有枝,神仙没有媳妇,玉女没有丈夫,土牛没有犊,木马没有驹,孤雄无雌,孤雌无雄,贤为君子,愚为小人,冬日不足,夏日有余,皇城无市,我项橐没有字。”
孔丘说“你知道天地的纲纪,阴阳的始终,什么是左?什么是右?什么是表?什么是里?什么是父?什么是母?什么是夫?什么是妇?风从何来,雨从何至?云从何出?雾从何起?天地相距几千几万里?”
儿童回答“九九还归八十一是天地之纲纪,八九七十二是阴阳的始终,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夫,月为妇,东为右,西为左,外为表,内为里,风从苍梧来,雨从郊市至,云从山出,雾从地起,天地相距千千万万余里,东西南北都有。”。
孔丘问“你说是父母亲近还是夫妇亲近呢?”儿童回答“父母亲近,夫妇不亲近。”孔丘说“夫妇生则同枕,死则同穴,为什么不亲呢?”儿童答“人生没有媳妇,好比车没有轮。没有轮可以再造,必定有新的。贤良人家的妇女,必定选配高贵的丈夫,十间大房,必须有栋梁。三窗六牖,不如一户之光。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父母之恩是最亲近的。”孔丘说“你是圣贤呀”。
儿童说“刚才你问了我许多问题,我都一一回答了。现在我只要你一个问题:“鹅鸭为什么能蜉水?鸿雁为什么会叫?松柏为什么冬天还绿?”孔丘答“鹅鸭能孵水,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鸿雁可以叫是因为脖子长;松柏冬天绿是因为心坚。”儿童说“不对。鱼鳖也能孵水,不是因为脚方;青蛙也会叫,不是脖子长;绿竹冬天也绿,不是心坚。”
儿童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孔丘说“刚才问地,何必谈天?”儿童接着问“地上有多少房子?”孔丘说“仅说眼前事,何必谈天说地?”儿童说“要说眼前事,请问你有多少眉毛?”孔丘苦笑而不能回答,然后对他的学生说“后生可畏。”说完就上车走了。

10. 为什么说佩服的"五体投地"有何来历

【五体投地】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此成语的详细解释是:佛教最恭敬的礼节。两手、双膝和头同时着地。比喻钦佩到了极点。
成语查询
成语:

成语查询-查询结果
成语: 五体投地
拼音: wǔ tǐ tóu dì
典故: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例句: 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

五体投地可以说是佛教礼节中最高的一种礼法。也称“顶礼”。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这样的: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时,一般还要称名号。拜完后还要打个问讯礼。如果顶礼的是僧人,则要称“顶礼xx法师(或和尚)”。但在礼僧时需注意。一、如果礼拜时,礼拜的对象正在躺着,这时就暂不要礼。二、礼拜的对象如果是和佛菩萨像处相反方向时,礼拜不能背对佛菩萨像,面朝下(以佛菩萨像为上)去礼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回答者:zhxr63 - 魔导师 十级 5-14 16:10
http://..com/question/7266082.html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