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典故
⑴ 历史典故大全(简短)
历史典故: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了。
历史典故: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
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历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历史典故: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⑵ “典故”什么意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典故
基本解释:
--------------------------------------------------------------------------------
①典章和掌故:熟于朝廷典故。
②诗文中引用古书里的故事版或语句:稼轩作词多权用典故。
词语分开解释:
--------------------------------------------------------------------------------
典 : 典 diǎn 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典籍。字典。词典。经典。引经据典。标准,法则:典章。典制。典故( 详细>>
故 : 故 gù 意外的事情:事故。变故。故障。原因:缘故。原故。有心,存心:故意。故杀(有意谋杀)。?
⑶ 关于舍弃的典故!很急的!!!
舍弃:
1. 抛弃;割舍。
《百喻经·贫儿欲与富者等财物喻》:“此物虽尠,可得延专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属弃掷着水中?” 清陆以湉 《冷庐杂识·为学之道》:“ 戴太史 震 曰:‘吾昔畏 姬传 ,今不畏之矣。彼好多能,见一人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 姚 闻之遂不作词,且多所舍弃,以古文名世。”
2. 抛掉。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
舍与得,需要大智慧才能悟到真谛。人世间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主人。事物在取舍之间,自有它的定数。是你的,终归是你的,怎么也跑不了;不是你的,巧取豪夺也没用。
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贪财的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翻船,船夫劝他丢掉金子,可他舍不得,却最终舍掉生命。身陷绝境,除自身之外,一样也留不得。想必,这财主一定是守财奴式的土财主,他不懂舍得之道。
⑷ 常见典故有哪些
一字千金,yī zì qiān jīn
[典源]:《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著所闻.写成<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同类事还有刘安聘天下辩通人士著<淮南子>书成亦布于都市,悬千金以示众士.见<文选.杨修答临淄侯签>.又王献之曾写字给一老妇卖,得钱千金,见王献之的<自论书>.后人讲一字千金涉及书法的则指此事.
[释义]:吕不韦将<吕氏春秋>一书置于门,增损一字,赏予千金。后遂用"一字千金,金悬秦市,千金字",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金];"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程先贞<寄张户部韦豹清渊即次韦豹过平原见访韵>:"连城片玉留声价,一字千金借品题".
[金悬秦市]:卢照邻<双槿树赋>:"金悬秦市,杨子见而无言;纸贵洛城,陆生闻而罢笑."
[千金字]:王维<上张令公>诗:"市阅千金字,朝闻五色书".
一鸣惊人yī míng jīng rén
[典源]:《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谙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事于上相类。
[释义]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鸟三年不飞不鸣,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后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齐禽。”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鸣惊人]苏轼《次韵秦观秀才见赠》:“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鸣惊倒人。”
[一鸣]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政已标三尚,人今伫一鸣。”黄庭坚《王圣美三子补中广文生》诗:“三级定知鱼尾进,一鸣已作雁行连。”
[一飞鸣] 苏轼《秦少游发殡而葬之者》:“时来聊复一飞鸣,进隐不须烦伍举。”
[冲天翼]贯休《遇叶进士》诗:“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
[三年翼]杨亿《清风十韵》“五斗酲初折,三年翼自高。”
[齐禽]司马光《送高陟归金陵》:“卞玉已三献,齐禽会一冲。”
七擒七纵qī qín qī zòng
[典源]:《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后遂用“七擒七纵,七纵七擒,七纵擒,七擒略,纵擒,擒孟获”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擒七纵]季子安《粉蝶儿*题情》:“俏冤家风流万种,他也待学七擒七纵。”
[七纵七擒]贯休《送人征蛮》:“七纵七擒处,君行事可攀。”
[七纵擒]陆游《东窗独坐书怀》:“洁斋入静三熏沐,宴坐降魔七纵擒。”
[七擒略]李白《书怀赠南极陵常赞府》:“将无七擒略,鲁女惜园葵。”
[纵擒]黄辉《襄阳隆中》:“王略无偏正,天威有纵擒。”
[擒孟获]王顼龄《喜湖南诸路大捷和学士李容斋前辈韵》:“早擒孟获趋滇水,急断卢循入广州。”
人面桃花rén miàn táo huā
[典源]: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释义];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到城南郊外散心,邂逅一美女,次年在访,物在人去,题诗感叹不已。后遂用“人面桃花,桃花人面,桃花面”形容美女。用”题诗崔护,崔护重来,谒浆崔护,乞浆见女。“指有艳遇之人,又有表示未遇的惆怅。
[人面桃花] 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
[桃花人面]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薄沙笼。”
[桃花面]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常疑即见桃花面,甚近来翻笑无书。”
[题诗崔护]白朴《清平乐》:“桃花帘外重重,一言半语想通,萦损题诗崔护,几回南陌春风。”
[崔护重来] 苏轼《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粹》:“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也,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谒浆崔护]陈克明《粉碟儿*怨别》:“偷香韩寿,谒浆崔护。”
[乞浆见女] 苏轼《上已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应帘空复小桃枝,乞浆不见应门女。”
干将莫邪gān jiàng mò yé
[典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阖闾]以故使剑匠作为二枚,一曰干将,一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侯天伺地,阴阳同光。干将曰:‘昔无师作冶,金铁之类不销,夫妻俱入冶炉中,然知成物。今吾作剑不变化者,其若斯耶?’莫邪曰:‘师知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刀濡,遂以成剑。” 又晋干宝《搜神记》,《列士传》〈拾遗记〉等谓干将、莫邪为楚人也。其铸剑事各书所载不一。
[释义] 干将,春秋时吴国人,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后遂用“干将,莫邪,镆铘,干镆”,比喻宝剑,或比喻良材美器。
[镆铘]黄庭坚〈次韵师厚病间十首〉:“胸中有镆铘,老境要志弱。”
[干将]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
[莫邪]苏轼〈乔太傅见和次韵答之〉:“莫邪当自跃,岂复须炉碳。”
[干镆]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大风歌dà fēng gē
[典源]:《史记*高祖本记》:“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①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②高祖击筑,③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释义]汉高祖刘邦还乡,在沛县置酒宴故老乡亲,自为歌,慷慨伤怀。后遂用“大风诗,大风词,大风篇,大风曲”指这首歌,用“歌大风,唱大风”表达治国安邦的壮怀。
[大风诗]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大风词]林宽《歌风台》:“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大风篇]王德贞《奉和圣制过温汤》:“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
[歌大风] 李世民《过旧宅二首》之二:“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唱大风]朱德《赠友人》:“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⑸ 急!古诗运用的典故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汉阳:今武汉汉阳,与江南岸的黄鹤楼隔江相望。
汉阳树,泛指在黄鹤楼上所见大江对岸的各种树木。
鹦鹉洲:本为汉阳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今已与汉阳陆地相连。东汉末年,祢衡在江夏(今武昌)作《鹦鹉赋》,后为黄祖所杀,葬于此洲,故得名。
【作者】:李商隐
【题目】:暮秋独游曲江
【内容】: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译文】:
荷叶生时春恨也生了,
荷叶乾枯时秋恨已成,
虽然深深知道只要身在,情也在,
却只能眺望江边流水,呜咽成声。
【典故】:
李商隐与荷花女
唐诗人李商隐是泾川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人称他是个多情郎,有多首荷诗赠予以上人。世上争艳,万紫千红,为何李商隐如此钟情于荷花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感伤的爱情故事。
相传李商隐与王小姐相恋结合以前,曾有一恋人,小名叫“荷花”。荷花天生丽质,清秀可人,心地善良淳朴。李商隐年青有为,相貌出众,才华横溢。两人情投意合非常恩爱。在“荷花”的陪读下,李商隐的才学进步很快,两人一起渡过了一段幸福甜蜜的时光。就在李商隐快要进京赶考的前一个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回天无术,只能日夜在病塌前陪伴“荷花”。随着病情的加重,一朵娇艳的“荷花”不幸早早地凋零了。“荷花”的早逝,给诗人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打击。后来诗人每见到湖塘里的荷花,心中便泛起阵阵忧伤。他自始至终也不能忘记那清秀美丽的“荷花”姑娘。《暮秋独游曲江》中:“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意思是说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只要身在人世,对伊的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
流不尽的江水声。所以,“翠减红衰愁煞人”是面对荷花,写缅怀“荷花”的内心悲戚。不论这个传说真实与否,多情文士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与荷花结缘则是勿庸置疑的事实。
⑹ 急求典故
虞集的抄文集《道园学古录》、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有好多,请问你是指哪一首?归有光的《见村楼记》的主人李延实是李宪卿的第五个儿子,已经进学为秀才,归有光与其父是朋友,其父此时已经过世。所以这篇散文充溢着对亡友的怀念之情,文章的本意不再见村楼本身。
⑺ 急!急!急!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
1《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
3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4不受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的来历)——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嗟来之食
释 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 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5.请问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8.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9.《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0.《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5.《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6.晋·陶潜《桃花源记》
17.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9.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⑻ 相煎太急的典故(详细)
曹植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专生,相煎何太急属?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⑼ 古代的典故
东山再起: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终南捷径:唐卢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翼征召,后果以高士名 被召入仕,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官之捷径耳。”见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后因以“终南捷径”比喻谋求官职或名利的捷径。②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马放南山:见《书*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颖达疏:“此是战时牛马,故放牧之,示天下不复乘用。”因以“马放南山”比喻不再用兵。《说岳全传》一回:“其时天下太平已久,真个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五谷丰登,万民乐业。”
防微杜渐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三生有幸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国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和他的朋友李源善很要好,有一天,二人一同去旅行,路过一处地方,看见一个妇人在河边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裹圆潭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⑽ 急功近利的典故故事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意见,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很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