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牧的典故
『壹』 谦冲自牧有关的典故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原文: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
出自《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对上。疏,奏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文章分三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第一段作者先打了两个比方,使主要观点更加显豁,得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下来,从反面论证,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史实,告诫太宗“谒诚以待下”,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第三段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开头直接分条列出十条建议,最后指出,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从谏如流,文武并用,则可垂拱而治。
『贰』 汉朝典故,多种文艺作品的题材 四个字 xx牧x
苏武牧羊
『叁』 孙期牧豕的故事
《后汉书》记载,东汉末济阴人孙期,专攻《易》与《尚书》。孙期家贫版,但事母甚权孝,在草泽中为人牧豕,以奉养母亲。由于学问好,很多人都拿着经书在草泽里跟着他一起学习。黄巾义军路过其家乡,相约不得侵犯孙先生家舍。郡守举其为官,牵羊担酒去请他,孙期驱豕入草泽,牧豕如初,不应荐举。孙期的人格魅力暂且不提,单讲他牧豕一事。在那时,牧豕早就成为一种人们谋生的职业。人类是智慧群体,动物猎得多了,一时还吃不了,就挑一些性情温顺的圈养起来;久而久之,驯养文化便应运而生。而在“豕”字的线条里,便可清晰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说文》云:“豕,彘也。竭起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
『肆』 10个以上的历史典故(带历史人物的)
三顾茅庐 人物:刘备,诸葛亮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前后三次,终于感动了诸葛亮出山相助。
鸿门宴 人物:刘邦,项羽
秦末汉初,项羽率军至函谷关。驻扎新丰鸿门,准备讨伐刘邦。谋士范增劝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不听,第二天项羽在鸿门设宴,刘邦赴宴,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完壁归赵 人物:赵惠文王,秦昭王,蔺相如
赵惠文王得到和氏壁,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派蔺相如带璧去秦国,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并威胁秦王划城斋戒,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在秦王斋戒时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返回赵国,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指鹿为马 人物:赵高
秦赵高自知权利大,想要检验朝官是否俯首听命,便在朝会时献上一只鹿,并指着它说是马。秦二世胡亥笑着说:“丞相搞错了,指鹿为马!”又问左右群臣是鹿是马,有人沉默不语;有人害怕赵高而回答是马;也有人则据实而言。事后赵高阴谋杀害了那些回答是鹿的人。从此,人人自危,没有人再敢说赵高有错
乐不思蜀 人物:刘禅,司马昭
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卧薪尝胆 人物:勾践,夫差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攻伐越国。越败吴胜,夫差将越王勾践,王后以及越国大臣带回吴国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勾践为夫差尝粪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最终打败吴国。
望梅止渴 人物: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行军的速度很慢。曹操心里很是着急。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士兵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伍』 带“牧”字古诗有哪些
唐代: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译: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唐代: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译: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唐代: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译:田里的牧童烧化着丢弃的刍狗,路上的行人在观看墓前的石麟。
唐代:无名氏《胡笳曲》: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译:汉朝自从没有了李广将军,胡人单于明目张胆到边境挑衅。
唐代:白居易《东城桂三首》:苏之东城,古吴都城也。今为樵牧之场。
译:苏州的东城,是古代吴国的都城,现在是砍柴放牧的场所。
宋代:陈亮《送文子转漕江东二首》:昔叹当年无李牧,今知江左有夷吾。
译:先前感叹当年没有李牧将军这样的人物,现在才知道江南有夷吾。
唐代: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译: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唐代:李白《雉朝飞》: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译:雌鸟的新羽毛刚刚长出,色彩鲜亮,我这个老而无妻的人看到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凄凉。
唐代:王维《宿郑州》: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译:老农从青草丛生的地边归来,村童还在濛濛细雨中放牧。
唐代: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译: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陆』 带牧字 古诗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歌 西鄙人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回清明 杜牧
牧羊驱马虽答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河湟 杜牧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荒村 于谦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 雷震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棍经时杜牧情。——感旧 黄仲则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
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代东武吟 鲍照
主意思政理,牧人官不轻。——送田使君牧蔡州 马戴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度关山 曹操
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赠张徐州谡 范云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新安吏 杜甫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塞上听吹笛 高适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石鼓歌 韩愈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登高丘而望远 李白
够了不?不够HI我
『柒』 为什么把教会中的一种职业叫做牧师这和牧羊或者相关什么典故有关系吗
应该不能叫职业,而是教会的一种职份,是神特别拣选呼召的人。
『捌』 请问,牧神是个什么神有什么典故
牧神潘(Pan)--希腊神话(西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中他是神使赫耳墨版斯(商业之神)的儿权子。
潘(Pan)是半人半兽神,头上长着一对山羊角,下半身长着一条羊尾巴与二条羊腿。是爱喧闹和喜乐的神。一切荒野、丛林、森林、群山都是他的故乡,他是牧神也是山林之神。潘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用芦笛吹奏出美妙的曲子,经常吸引山林中的仙女倾听。潘虽然是出色的音乐家,但由于他的外貌,他所追求的每一位仙女都逃避他,常常造成悲剧,而潘所吹奏的音乐亦比阿波罗的七弦琴逊色得多。
德彪西的管弦乐《牧神午后》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他这首音乐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马拉美的著名诗篇《牧神午后》启发而写的。
『玖』 宰相出于州牧出于什么典故
出自:来 东周·战国源 韩非 《韩非子·显学》。韩非选拔官员名言。
名言解释:
战国·韩非《韩非子·显学》。
州部:古代基层行政单位。卒伍:士兵的队伍。这两句大意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拾』 苏武牧羊是怎样的典故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好些年不敢派兵到汉朝边境来骚扰。有时候,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访问,表面上做出想跟汉朝和好的样子,其实是来探听消息,想为他们再次进行骚扰做准备。为了表示友好,汉朝也派使者去回访,送去一些中原地方的土特产。可是匈奴单于很不讲信用,他们经常扣留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为了报复,也扣留匈奴来的使者。这样,日子一久,双方互相扣留的使者就有十多起了。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鞮dī〕单于新立,他怕汉朝出兵打他,派使者到汉朝来求和,并且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都送了回来。
汉武帝觉得这个新即位的单于还懂道理,决定好好报答他的善意,就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还带了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回匈奴去。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拿着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使节”,出发到匈奴去。“使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棍棒,顶部略弯,挂着一串串毛做的绒球,是用来表示使者的身分的。苏武到了匈奴,把带去的匈奴使者当面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哪里知道匈奴单于反复无常,他看到汉朝给他送去那么多礼物,不但不感谢,反而骄横起来了。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和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之后迅速返回汉朝。
苏武正在准备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意外事件。原来,早在苏武去匈奴以前,有个叫做卫律的汉朝使者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的为单于出谋划策,干尽了反对汉朝的坏事。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他出于义愤,一心想找个机会收拾卫律。苏武出使匈奴,虞常高兴极了,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偷偷地和张胜商量说:“听说汉朝皇帝很痛恨奸贼卫律,我决定暗地里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有什么不幸,希望皇上能够好好照顾他们。”张胜赞成虞常的计谋,并且拿出钱财和货物支持虞常。可是,由于虞常办事不够仔细,计谋泄露了,他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去审问。
苏武牧羊事情发生后,张胜恐怕牵连上自己,才把虞常跟他合计的经过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般地步,你才告诉我,看起来我也要受牵连了。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我到匈奴的公堂上去受审。就等于我们汉朝受了侮辱,太丢脸了,还不如趁早自杀的好。”说着,他拔出刀来就要往脖子上抹。张胜、常惠赶快跑过去制止,把刀夺了下来。
卫律审问虞常,用尽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虞常经受不住酷刑,终于攀连上了张胜。因为张胜是苏武的副使,单于命令卫律去叫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我这次出使匈奴,是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好。如今我出庭去受审,使汉朝受到了侮辱,我虽然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又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急忙把他抱住,夺下刀来,可是苏武已经受了重伤,血流如注,晕过去了。卫律赶快找来医生,包扎抢救,老半天苏武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常惠哭着把苏武抬回营房,张胜却被单于抓去关在监牢里了。
因为苏武很有骨气,视死如归,单于也暗暗佩服,他希望苏武能够投降,像卫律一样替他效力。他早晚派人来问候,想要软化苏武,劝苏武投降。
苏武恢复健康以后,单于命令卫律提审虞常和张胜,叫苏武去旁听。在审问的过程中,卫律当场把虞常杀死。接着,他举起宝剑威胁张胜说:“你身为汉朝副使,居然参与谋杀匈奴大臣的阴谋,也应当把你杀了;你要是肯投降,可以免你一死!”张胜害怕了,就跪下请求投降。卫律回过头来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当跟他连坐。”苏武从容地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们的密谋,跟他们又没有亲属关系,凭什么叫我连坐!”卫律说:“你也赶快投降,否则把你也杀了!”说着,举起宝剑向苏武砍来。苏武脸不变色地迎上去说:“你有胆量杀堂堂汉使,你就杀吧!”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力吓不倒他,就收起宝剑,露出一脸奸笑对苏武说:“苏先生,我劝你还是投降吧!你看我投降匈奴以后,单于很重用我,封我为王,如今我手下有好几万人,牛羊满山,享尽了荣华富贵。你今天投降,明天也就会跟我一样。否则,你将自白地死在匈奴,葬身于荒原乱草之中。天高皇帝远,又有谁能够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对于卫律的胡言乱语,根本不予理睬。卫律却还是恬不知耻地接着说:“你如果听我的话,投降匈奴,我就跟你结为兄弟。今天你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那就难上加难啦。”苏武听卫律说要跟他结为兄弟,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侮辱,指着卫律的鼻子,大骂道:“你身为汉朝使臣,却投降匈奴,真是忘恩负义,厚颜无耻。像你这样的人,我真不想见你。你仗着匈奴单于信任你,随便杀人,还想挑动汉朝和匈奴打仗,真是罪大恶极!你今天杀了我,将来总有一天有人来荡平匈奴,杀死你这个奸贼!”
卫律用尽了威胁利诱两套手段,都不能使苏武投降,就只好去回报单于。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更加希望苏武投降。他下令把苏武放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想用饥饿来迫使苏武投降。匈奴地方的气候十分寒冷,天空经常飘着鹅毛大雪,西北风整天呼呼地吼叫。但是,意志坚强的苏武丝毫也不动摇,他蜷卧在地窖里,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嚼毡毛,过了好些天也没有死。
对于苏武这样的硬汉子,匈奴单于实在奈何不了他,就只好下个命令,把苏武送到北海边上(今苏联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十分明白,单于是决意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地方,终年自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也很稀少。苏武饿了,就掘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充饥。过些日子,单于又派人来劝苏武投降,苏武依旧斩钉截铁地坚决拒绝了。每天,苏武一面牧羊,一面抚弄着出使的时候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使节,内心深溟地怀念着自己的父母之邦。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可苏武还是紧紧地攥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不肯撒手,连晚上睡觉也紧紧地抱在胸前。就这样,苏武在荒凉严寒的北海地方,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古代人物像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和议。汉朝要求匈奴放苏武回来,匈奴欺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又一次派使者到了匈奴。苏武的助手常惠,买通监视他的匈奴兵,在夜里偷偷地去见汉使,把苏武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使者,并且教给使者向单于要回苏武的办法。
第二天,使者去见单于,提出放苏武回汉朝的要求。单于说:“我们早就说过,苏武已经死了。”使者照着常惠教给他的一套说:“你们匈奴惯会骗人,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单于听使者这么说,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没有说实话,并且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送他回汉朝。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苏武、常惠等九个人回到了久别的首都长安,晋见了汉昭帝。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准备了牛羊等祭品,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把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时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那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大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表示钦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