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温良恭俭让典故

温良恭俭让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18 10:52:07

『壹』 自强不息的典故

司马迁遭宫刑(大概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吧)而发奋写出名传万古的《史记》。

司马迁(前135 ~ 前87)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十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十九岁为补博士子弟。二十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广闻博识、学问丰富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说的厚实基础。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封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愤懋而死。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遗愿。今大汉兴盛,海内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记载,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一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甲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后,他秉父遗志看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天汉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不作声。武帝问他有什么意见,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百言不讳地说:「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解,是在故意贬低当时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顺利的李广利,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判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汉武帝时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钱五十万减死一等。但家境并不富裕的司砬

『贰』 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典故出自哪里啊

出自《一千零一日》中《杜兰铎的三个谜》。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这里又称《图兰多》)在中国掀起波澜。1998年在北京清帝祭祀的太庙前,由祖宾·梅塔指挥、张艺谋导演、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演出了歌剧《图兰多》。几乎与此同时,有“四川鬼才”之称的魏明伦也在全国政协礼堂导演了由四川自贡市川剧团演出的川剧《杜兰朵》。伴随着这个剧的演出和传媒的炒作、包装,戏剧界、评论界、观众也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一个关于原始文本的阐释、误读、曲解的问题摆在了评论界的面前。在中国人看来,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不过是个“外国人臆想出来的故事”,因此对其中的不合理性就产生了怀疑。全剧的“戏核”是中国公主图兰多公开用猜谜的方式征婚选婿,未能猜破谜底的求婚者统统被杀掉了。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公主变成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君,这种怪戾的暴行不仅令人费解,也缺乏任何正常的文化心理学基础和人类行为学的合理解释。在中国民间,曾流传有“抛彩球”择婿的故事,史书中也曾记载过不少的残暴君主,但无缘无故地借“选婚”为名,杀死诸多慕名前来求婚者的事,却闻所未闻,匪夷所思,不合中国民情。剧中为了能为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寻找托词,解释说图兰多是因为祖母被鞑靼人所杀才用这种方法复仇,这显然也很不尽情理。关于中国公主要杀死求婚者的原因在里有较为合理的解释,是父皇要她嫁给配不上她的西藏王子,“她拒绝嫁给西藏王子为妻”。[⑥]‘还说如果强迫她嫁人宁愿死掉”。并且要求父皇“你永远不要强迫我嫁给答不出我三个谜的男子为妻。”并进一步向父皇提出:“凡是答不上我三个谜语的求婚者,你要用锁链把他锁起来,拉到刑场上去!”其实皇帝把那些答不出谜底的求婚者拉到刑场后,就带到一个很舒服的房间去,等待机会再恢复他们的自由。公主报复心理起因于对包办婚姻的强烈不满,是对她父亲(皇帝)的一种反抗。因为卡拉夫王子在见到杜兰铎的画像后,“他感觉得出杜兰铎不单只能憎恨和蔑视她的求婚者,不过一旦遇上了合适的男子,她也会以全部的身心去爱他的。”歌剧未能表现出中国公主的另一方面,即对真挚爱情的渴望。人性深刻的反省中缓缓结束,让人掩卷沉思。

『叁』 三分钟能演讲完的历史典故,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1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2104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2104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5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

悌,敬爱兄长。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融4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1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1)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1,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1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2层意思,即立身之“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1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3忍让。刘备“3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1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1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3忍让。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2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1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3暮4,心怀2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5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所以又有“1诺千金”、“1言9鼎”这样的格言。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7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1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1种无形资产。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1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

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1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1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1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1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2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1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对“愚忠”要分析。

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1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1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1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1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厶),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1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1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2102章)。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
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1个故事。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亦是人们所常说的"慎独"。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说没有人时仍然谨慎自律,而是说要慎于内心修养。内心别人是看不见的,故谓之“独”,心虽然看不见,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不可不谨慎。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类文革时的“狠斗私心1闪念”。)

内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的“吾日3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讼 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资料
启功先生在10年前的《学林漫录》第103集(中华书局,1991)上发表《自讼2则》1文,谈到自己在同刊第101期上的《坚净居随笔》(1985)中,误将清人汪容甫墨迹小立轴上所抄录的柳宗元的两段文字当成书者自己的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向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先生深致谢意,又向读者深致歉意,并且10分诚恳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误的原因。

将书者所书当成书者所作,这其实是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古代后人所编前人诗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这毕竟又是1个错误,这个错误1般人难以发现,能发现的人又未必会注意。黄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启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字来自曝其误。但他不仅原原本本地写了,最后还不无幽默但又是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来,真有错、最诚心的1次自讼"。

7.见利思义

“义”和“利”(概称为“义利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见利思义”,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的论述最为人们所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2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况不是总会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要做到的是“见利思义”和“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对君子而言,谈论“义”更能明白,因为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谋取“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讲“利”。资料:“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关键是“理直气壮”,亦即取之有道。

8.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是1个勤劳的民族(略)。传统美德讲“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从人格修养着眼。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后人总结说:治生之道,只须守1“俭”字。1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

9.笃实宽厚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1个农业经济的社会,笃实宽厚是农民的本色,我们不能因为已进入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反朴归真”就是要回归这种本色,因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笃实”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干工作。上升到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谈丧国,实干兴邦。

“笃实”是对己,“宽厚”是对人,古人概括为1个“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贡问:"有1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现代人常感觉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丢失了这种恕道。(注:武侠中的“冤冤相报何时了”,鲁迅“1个都不宽恕”的社会背景,伦理的范畴与法的范畴。)

10.勇毅力行。孔子说:"3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仁”的大问题时,却是“当仁不让”。把重视内在修养和必要时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结合起来,才是1种完美的人格。

  • 挑一个重点写。典故的话可以岳飞、诸葛亮、文天祥等。

『肆』 古人以勤俭为美德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

古人以勤俭为美德三国时期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戒子篇》

《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作者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伍』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其中一字的典故!!

子曰:复“朝闻道,夕死可矣制。”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陆』 文质彬彬的出处典故

1.文华质朴配抄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朴实。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后汉书·章帝纪》:“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
《南史·庾杲之刘怀珍等传论》:“ 怀珍 宗族文质斌斌,自宋至梁 ,时移三代,或从隐节取高,或从文雅见重。”
明·刘基《梅颂》:“文质彬彬,德之仪兮。”
章炳麟《论式》:“如曏者一二耆秀,皆浮华交会之材,哗世取宠之士,嘘枯吹生之文,非所谓文质彬彬者也。”
2.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 陈教授文质彬彬从容不迫地说。”

『柒』 求助:公务员面试关于某句名言典故的理解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捌』 求有关"自强不息"的历史典故.

名人名言-勤奋来

★人生在勤,不索源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

『玖』 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典故

富强:
1.安内攘外
2.安如磐石
3.安如泰山
4.独立自主
5.富国安民
6.富国强兵
7. 富国裕民
8. 富轹万古
9. 家道小康
10.家给人足
11.强本节用
12.强不凌弱,众不暴寡
13.太平盛世
14.兴邦立国
15.兴邦立事
16.足兵足食
民主:
1.百家争鸣
2.百口同声
3.百人百性
4.广开言路
5.广谋从众
6.民保于信
7.民贵君轻
8.民和年丰
9. 民惟邦本
10.人各有志
11.人心所归
12.人心向背
13.天下为公
14.乡举里选
文明:
1.不贪为宝
2.礼多人不怪
3.礼轻情意重
4.礼让为国
5.礼尚往来
6.礼之用,和为贵
7.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
8.文德武功
9.文江学海
10.文经武纬
11.文人墨士
12.文韬武略
13.文行出处
14.文以载道
15.文章绝唱
16.文宗学府
17.尊师重道
18.尊贤爱才
和谐:
1. 爱老慈幼
2.爱民如子
3.爱人以德
4.安邦定国
5.安定团结
6.安富恤贫
7.安国宁家
8.安居乐业
9.安老怀少
10.安良除暴
11.国富民安
12.国泰民安
13.和睦相处
14.和平相处
15.和气致祥
16.和衷共济
17.家道从容
18.天平地成
19.天下大定
20.天下归心
关于社会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1.八仙过海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不自由,毋宁死
4.各安生业
5.各奔前程
6.各得其所
7.各尽其才
8. 各抒己见
9. 各有所好
10.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11.海阔天高
12.海纳百川
13.四海为家
14.四通八达
15.随心所欲
16.随遇而安
17.心甘情愿
18.心折首肯
平等:
1. 不平则鸣
2. 大同世界
3.等礼相亢
4.等量齐观
5.多劳多得
6.法不阿贵
7. 法不徇情
8. 公平合理
9. 公平无私
10.公事公办
11.公正廉明
12.平等互利
13.平起平坐
14.天道好还
15.天公地道
16.一视同仁
公正:
1. 不偏不徇
2. 不畏强御
3. 不徇私情
4. 大中至正
5. 高抬明镜
6. 公道原在人心
7. 公明正大
8. 公正无私
9. 管法不容情
10.官法如炉
11.冷面寒铁
12.赏罚分明
13.赏立诛必
14.赏善罚恶
15.天道无私
16.正明公道
17.正直公平
18.正直无私
法治: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2.伐罪吊民
3.罚一劝百
4.法成令修
5.法出一门
6.法脉准绳
7.法无可贷
8.规矩准绳
9. 规天矩地
10.规行矩步
11.天网恢恢
12.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13.正法直度
14.正理平治
15.正色直绳
16.正身明法
17.治国安邦
18.治国安民
关于公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
1.爱国如家
2.爱国一家
3.赤心报国
4.寸土不让
5.敌不可假
6. 浩气长存
7. 还我河山
8. 江山之恨
9. 鞠躬尽瘁
10.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11.守土有责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同生死,共患难
14.同心敌忾
15.一寸山河一寸金
16.以身许国
17.以天下为己任
18.亿兆一心
敬业
1.大展宏图
2.面壁九年
3.铺谋定计
4.勤能补拙
5. 勤学苦练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日夜兼程
8. 戎马生涯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 事预则立
11.夙夜在公
12.天道酬勤
13.孝悌力田
14.兴家立业
15.行成于思
16.业精于勤
17.业峻鸿绩
18.自强不息
诚信
1.诚恳笃实
2.诚信为先
3.诚至金开
4.讲信修睦
5.说到做到
6. 说一不二
7. 物微志信
8. 心口如一
9. 信守不渝
10.言必信,行必果
11.言而有信
12.言行抱一
13.言重九鼎
14.一诺千金
15.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6.一言之信
友善
1. 蔼然仁者
2. 爱如己出
3. 和蔼可亲
4. 和风细雨
5. 和如琴瑟
6. 和颜悦色
7. 积德累善
8. 敬业乐群
9. 平易近人
10.亲如手足
11.清风高谊
12.情情美美
13.情同一家
14.善气迎人
15.天长地久
16.通情达理
17.温良恭俭让
18.相敬如宾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