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子弹典故
❶ 有个典故,蒋纬国在上海被一大亨打了三巴掌,蒋介石要了三架飞机!
被打的是蒋介石的外甥俞洛民不是蒋纬国,飞机是10架,打人的是英租界巡捕督察长陆连奎。
本文摘自《文史春秋》2004年08期,作者:徐世尧,原题为《陆连奎:旧上海滩的督察长》
陆连奎虽然为所欲为,在上海滩呼风唤雨,但终于有一日在自己开办的中央旅社里栽了跟斗,而且跌得鼻青眼肿。
某日,陆连奎到浙江路中央旅社与情人幽会。他们挽着手正上电梯时,恰巧一位拎着皮箱的青年也上电梯,因为人挤,无意把皮箱角碰在陆连奎“秘密夫人”的玉腿上。
这位小姐姓刘,长得妩媚可爱、楚楚动人,是陆连奎新近搭上关系的,所以更为宠爱。“哎哟!”刘小姐一声尖叫,陆连奎朝那青年瞪了眼,顿时火冒三丈。本想当场发作,但知道这位青年是住旅社的客人,自己是老板,他忍住了,挽了刘小姐径直上楼,送进了他自己的房间。安顿好情人,就去找那拎箱青年的房间。门被敲开后,陆连奎气势汹汹地问:“你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啊?快打开箱子,我要检查。”陆存心找其麻烦。谁知那青年根本不买他的账,反唇相讥,毫不让步。
“啪”,一记耳光打在青年脸上,陆督察长忍无可忍了。
“你敢打人,好!我告诉你,打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陆连奎一听此言,更是火上浇油,心想我堂堂巡捕房督察长,在自己管辖的公共租界打人还要付出 代价,岂非天大笑话!就是杀人,你奈何得了我吗?想到这里,陆连奎拍拍腰里的手枪,逼近那个青年:“好!好说!既然打耳光有价钱,那我再来几下,左右开弓两下耳光,一共多少钱?请开个价钱,明天我开支票付总账!一两百万我也付得起!”说着顺手又给那青年一个耳光。青年人被打得双颊血红,满脸浮肿起来。陆连奎嘴巴一歪,手下人就把那青年抓起来押走了。
万籁俱寂,月光似水,好一个宁静的夜呵。
此时,陆连奎正与刘小姐在席梦思上亲亲热热,“叮铃铃……”一阵急促而清脆的电话铃声在午夜响个不停,“你是陆连奎吗?我是上海市长吴铁成。我问你,知道你刚抓的什么人吗?……不知道?我告诉你,他是蒋委员长、蒋主席的外甥俞洛民!”听到“蒋委员长”四个字,陆连奎惊得目瞪口呆,失魂落魄。天下人都可以得罪,可蒋介石家的人是万万碰不得的呀,自己偏偏倒霉撞上了,想想白天打那青年的光景,陆连奎的头皮发麻了。
他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哆哆穿好衣服,根本不顾那睡眼惺松的小美人,慌慌张张把锁在302室的青年请到自己的房间,陪着笑脸左一个俞先生,右一个俞先生,请求原谅。连夜设宴为俞先生压惊,还要小情人亲自斟酒夹菜。俞洛民看了发笑,他这次到南京领军饷,回上海时想买点东西,故入住中央大旅社,想不到会遇到这样一个蛮不讲理的大亨。
蒋介石听说自己的外甥在上海被打,而那个狂徒还夸口,打人一两百万也付得起时,并不恼火,微笑着对吴铁成说:“这位陆先生很有钱,好吧!我外甥被打就不用他赔偿了。现在国难当头,为了抵抗日军侵略,就叫他捐10架飞机吧!”
陆连奎闻知这一消息,犹如当头吃了一记闷棍,脑袋“轰”然一声,嗡嗡响个不停。他原想赔上一两万元了结此事,想不到蒋委员长竟要10架飞机。天哪,我哪有这么多钱啊?别说10架,就是一两架,倾家荡产恐怕还不够这个数。陆连奎的威风没有了,他哭丧着脸,找到好友国民党中央委员褚民谊,说自己在上海只开了中央旅社和中央饭馆,还有游泳池和一家百货公司,把性命搭上也捐不出10架飞机,请褚民谊帮忙求情。后经褚民谊多方奔走,托关系讨价还价,结果以捐献一架飞机抵消了两记耳光之债。
陆连奎打耳光赔飞机的事很快传开了,上海老百姓拍手称快,那些平时受陆连奎欺压、敢怒不敢言的“冤家”更是弹冠相庆,终于出了一口恶气。连师傅黄金荣也特意摆了一桌丰盛酒菜,端着酒杯笑骂陆连奎“背时”了。
陆连奎遭此一劫,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了……
《文史春秋》2004年08期,作者:徐世尧
❷ 是战国四公子的一个典故
冯瑗客孟尝君?
贴一段,和你说的不太一样。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回,便拿粗答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他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❸ 中国八年抗战的典故
中国空军与日军激战8年,创造了无数辉煌:抗日天神高志航指挥我们的战斗机在回8.13空战中击落日机6架,答自己无一伤亡,使中国空军一战成名;飞行员阎海文在飞机中弹跳伞后落入日军包围,敌人要他投降,他拔出佩枪杀了几个鬼子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前高呼:“中国无投降之空军!”;飞行员沈崇诲在飞机被敌人舰炮击中后毅然驾机撞向敌舰,与敌同归于尽,让鬼子领教了中国的神风特攻...中国空军的200多架飞机在开战不久就打光了,后来国家集中有限的财力坚持打掉多少就买多少。后在美国援华航空队的帮助下,坚持到了1945年,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芷江会战,中美联合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鬼子也尝到了被飞机狂轰滥炸的滋味,此次战役是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❹ 清溪小姑是谁有什么典故
清溪小姑
南北朝的刘宋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赵文韶,在京城(今南京)担任太子宫中的扶侍。他寄住在紫金山脚下清溪河的中桥,与尚书王叔卿的家只隔着一条巷子,相距大概二百来步。在一个月色明朗的秋夜,赵文韶抬头仰望着明月,心中生起浓烈的乡思,他斜靠在自家的门框上,唱起了《西夜乌飞》这首歌,歌声如泣如诉,凄婉哀怨。正唱着,忽然看见一个穿着一身青衣,年纪大概十五六岁的丫鬟,向前走来对他说:“王家娘子让我来告诉您,听到您一个人在这里唱歌,是否感到很孤寂?我们正在玩一个门人逐月的游戏,您是否愿意一起参加?”当时四处的人声还没有静下来,赵文韶对来人丝毫也不怀疑,于是彬彬有礼地回答青衣女,邀请王家娘子马上过来。
不一会儿,王家娘子到来了,她大约十八九岁,款款而行,姿态容貌都十分可爱,随身还带着两个丫鬟。赵文韶问她家住在哪里,她举手指了指王尚书的房子。她对赵文韶说:“我是因为听到您的歌声,所以前来相见,难道只能听那一首吗?”赵文韶立即又为她唱了一曲《草生盘石》,歌声清亮流畅,婉转动听,深合女子的心意。她听到歌声里面隐含的淡淡孤独和哀怨,就对赵文韶说:“只要有了瓶,哪里还怕没有水啊?”并回头对丫鬟说:“回去把箜篌拿来,让我为扶侍弹一曲。”没有多久,箜篌拿来了,女子在琴弦上拨动了两三下,声音泠泠清越,凄楚异常。女子于是吩咐丫鬟唱《繁霜》,自己则解开裙带把箜篌拦腰系着,弹着箜篌相和着歌声。《繁霜》歌中唱到:“曰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晓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一曲唱完,夜已经很深了,女子于是留下来与赵文韶相拥共寝,四更过后,才飘然离去。临行时,她摘下金簪送给赵文韶,赵文韶也把一只银碗和一枚白琉璃勺子回赠给她。
天亮以后,赵文韶到外面去,很偶然地来到清溪庙里休息,突然看见自己昨夜赠给那名女子的银碗放在庙里的神座上,他感到非常迷惑不解,转身走到屏风后,发现白琉璃勺子也在,昨夜那女子弹的箜篌也在那里,箜篌上的裙带还同原来一样地系着。清溪庙中只有清溪小姑的神像,一个青衣小丫鬟站在神像跟前,赵文韶仔细辨认,发现他俩都是昨夜见到过的人。从这天起,清溪庙里的神像便不知去向。这件事发生在宋元嘉五年。
附吴均《续齐谐记》原文:会稽赵文韶,为东宫扶侍,坐清溪中桥,与尚书王叔卿家隔一巷,相去二百步许。秋夜嘉月,怅然思归,倚门唱《西夜乌飞》,其声甚哀怨。忽有青衣婢,年十五六,前曰:“王家娘子白扶侍,闻君歌声,有门人逐月游戏,遣相闻耳。”时未息,文韶不之疑,委曲答之,亟邀相过。须臾,女到,年十八九,行步容色可怜,犹将两婢自随。问:“家在何处?“举手指王尚书宅,曰:“是闻君歌声,故来相诣,岂能为一曲邪?”文韶即为歌《草生盘石》,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乃曰:“但令有瓶,何患不得水?”顾谓婢子:“还取箜篌,为扶侍鼓之。”须臾至,女为酌两三弹,泠泠更增楚绝。乃令婢子歌《繁霜》,自解裙带系箜篌腰,叩之以倚歌。歌曰:“曰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歌《繁霜》,侵晓幕。何意空相守,坐待繁霜落。”歌阕,夜已久,遂相伫燕寝,竟四更别去。脱金簪以赠文韶,文韶亦答以银碗白琉璃勺各一枚。既明,文韶出,偶至清溪庙歇,神坐上见碗,甚疑;而委悉之屏风后,则琉璃勺在焉,箜篌带缚如故。祠庙中惟女姑神像,青衣婢立在前,细视之,皆夜所见者,于是遂绝。当宋元嘉五年也。
❺ 一副对联,两个典故
这是一片博文,原文如下:
近日翻阅我剪贴的对联,其中有一副很有意味的对联:“官无长物唯求石;家有遗书何用金。”
实际上,这副短短只有十四个字的对联,包含着两个典故。
上联说的是,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陆绩的官员为政清廉。他任郁林(现广西玉林)太守几年,任期届满还乡时,一家四口及全部家当不足一船。装完船后,艄公三篙头对陆绩说:“你任太守多年,今日还乡所带东西不及一介寒士。船太轻了遇到大风很危险,得想办法增加一些重量。”陆绩与家人商量后,买了一担笋干,两只坛子,装满咸菜以压船舱。但船还是太轻,而此时陆绩身上的银两所剩无几。怎么办?忽然他看到岸边有一块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头。经打听,这块石头没有主人,陆绩雇请民工把它搬上船来。
行至中途,一帮水盗拦截了官船。他们蹿上官船,揭开正在煮菜的锅盖一看,里面仅是一点青菜。就说:“看来你这个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定是个守财奴。”他们翻箱倒柜,打破坛子,结果一无所获。当他们揭开舱板看到那块大石头时,个个疑惑不解。艄公介绍:“这块石头是作压船之用。”水盗首领听后感慨地说:“我在江湖闯荡多年,今天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官员,这样的官船。”艄公说:“陆大人为官两袖清风,就是俸银,他也常常拿来周济百姓。如今离任返乡,只有几件破行李。”水盗首领听说眼前就是以廉政爱民著称的郁林太守陆绩,抱歉地说:“如果早知是陆大人的船,我们就不来了。”
陆绩以石压船还乡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陆绩用来压船的那块石头收藏起来,吟诗赞颂:“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这块巨石也因陆绩被人们称为“廉石”。
下联颂的是,宋代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著述甚丰,有文集七种169卷,诗近万首。是说他的遗著价值远比金钱还贵。
下联关于陆游的典故就不展开来说了。这里要说的是上联的联语中的“长物”问题。
什么叫“长物”呢?长物就是指多余的东西。
《世说新语·德行》载:“王恭从会稽还,王大(忱)看之。见其坐六尺簟(一种竹席),因语恭:‘卿东来故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即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 ‘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这王恭为官也确清廉,连一领多余的竹席都没有。因而他不置长物的美名也留了下来。
是不是一个人有多余的长物,也就是多余的财物就不好了。这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这些多余的财物获得的途径。如果是通过个人的勤劳努力,艰苦奋斗,不违反道德、法律等途径获得,那么,这些多余的财物就“多多益善”,那怕堆出“金山、银山”,也无可非议,还应该大力弘扬。因为这些多余的财物对社会有益,对人对己都有利。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的同时,可以捐献社会,帮助更多的人,使自己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啊!因此,国家像李嘉诚、曾宪梓、马云、禹敏洪、王石等这样的创业型人物,创造出来的财富,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通过个人的出卖良知、违法乱纪,如商官勾结等途径获得,那么,这些多余财物越多,受害的人也越多,个人的罪行就越深重,最终就会“自取灭亡”走上“断头台”。如时下的假疫苗事件。靠造假疫苗的途径获得更多的财物,就会害更多的人,罪行就更深重。
至于改革开放以来,官场腐败,大小官员,“老虎苍蝇”纷纷落马,更能说明,这些腐败官员通过买官卖官,行贿受贿,权力寻租等非法途径,获得的财物越多,罪行越重,最终不但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反而过上了牢狱生活,只有悔恨终生的分,有的甚至连生命都搭上,一颗子弹就终止一生。
据传,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奉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道理,这里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古往今来,被法办的贪官,都有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这些贪得无厌之徒,总嫌“水井”不满,于是利用职权,不择手段地谋取不义之财,当他们的“长物”,这些多余财物如大江大河之水滚滚而来时,也就是连他们自己一同毁灭之日。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为什么还要贪图这些“长物”,不引以为戒呢?
一副对联,两个典故,上联告戒为官要清廉,不要贪图“长物”;下联教人要明白,比金钱还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是书本,是知识,是智慧。可谓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❻ 在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古人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什么典故吗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内:“为了抉择真理,容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 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❼ 黎元洪的轶事典故
1911年10月17日,湖北军政府门前祭坛高筑。祭坛前香烟缭绕,坛上黄帝轩辕氏灵位庄严肃穆。灵前摆设香案,陈玄酒,旗立两侧,鼓乐喧天,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跪读祝文,三军鸣枪,全体跪拜,山呼万岁。这是湖北军政府祭黄帝仪(一说为祭天大典)的盛典,也是黎元洪视职的庆贺大典。
辛亥革命首义取得取成功,照理说应该推选一个有才干、孚众望的革命中坚人物出来担任新政权的首领,以便把革命进行到底。
有的革命党人回忆说,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及其他的湖北军政要员员纷纷躲藏逃路,省城很快被革命军控制。当时,黎元洪躲在姨太太黎本危的床底下,被部下马队第一标第一营的排长萧燮增知道。萧带班长虞长庚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拖出来,他们用手枪逼首黎元洪来到省咨议局(即今阅马元红楼),将其关押在楼以上兵守卫。黎当时吓得魂不附体,一言不发,像个木菩萨。有的人持另一种说法:武昌起事后,黎元洪更换便衣,由执事官王安澜带领,躲到黄土坡刘文吉参谋家中。当革命军闻讯找来时,黎元洪吓得躲到屋中蚊帐后面,又从帐后钻入床下。革命军马荣将子弹上膛,命他出来,黎元洪见再也无法躲避,只好从床下爬出来,最后被革命军推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席位。以上两种传说,反映了黎元洪被胁迫参加革命的事实。
就在武昌起事的第二天早晨,革命军在黄土坡找到了黎元洪,当即将他带到楚望台,接着又拥至资议局,让他出任都督。但黎元洪执意不肯接受。他说:“此举事体重大,务要慎重。我不是革命党,我没有做都督的资格,够资格的是孙文,你们何不接他来担任都督。”这时,革命军将预先拟好的安民告示拿出来要黎元洪签字,黎元洪像怕被蛇咬一般,连声说“莫害我,莫害我!”黎元洪这种消极抗拒的态度激怒了周围的革命党人,他们气愤地骂道,“黎元洪不识抬举,是满清的忠实走狗”,“干脆给他个枪子儿吃算了”。在场的李翊东也大怒,他举枪对着黎元洪吼道:“你本是满清奴才,当杀!我们不杀你,举你做都督,你还不愿意。你甘心做清朝奴才,我枪毙你,另选都督。”说着就要扣动板机,吓得黎元洪面无人色,出了一身冷汗。此后几天,黎元洪一直是不思米食,缄默不语,他抱定主意既不再做清朝官事吏,亦不宜担任革命军职务。直到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仍不肯就任都督,革命军只好将他软禁在军政府。他整天愁容满面,心思重重。心想,这下可完了,朝廷把我当叛徒,党人把我当囚徒,妻妾儿女,不得见面,如有手枪在身,莫如饮弹自尽,一致了之。由此可见,当时黎元洪消极抗拒的决心之大。
萧致治:“床下都督”并不是真的,当时黎元洪并没有躲在床下。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问过喻育之——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辛亥革命老人——黎元洪究竟是不是躲在床下?他说这个事情并不是事实,黎元洪当时是躲在帐子后面,并不是后来说的是革命党人从床下把他拉出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黎元洪当时杀了革命党人,是与革命为敌的,但之后随着形势转变,他也被动地参加了革命。毕竟他没有主动组织军队镇压革命党人,他只是躲起来了。而且根据当今一些回忆录记载,在辛亥革命前革命党的领导人就曾策划过,如果革命后没有首领的话,就拥护黎元洪为领袖。当天清晨,马荣把黎元洪找到之后。就把他带到楚望台军械库。吴兆麟得知黎元洪即将到来,就把部队组织起来,列队欢迎,希望他能出来指挥作战。在楚望台停了几个小时后,到了10月11号中午,黎元洪就被带到谘议局,除了革命党人之外,谘议局的一些议员,主要是立宪派,也都请来了。大家就推举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随着汉口、汉阳的先后光复,以武昌为中心的革命大有形成波澜壮阔之势。在这种形势下,黎元洪看到武汉三镇已归民军掌握,于是,他的态度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剪掉长辫。
1911年10月13日,革命军的炮队击退了清政府的兵舰,黎元洪得知此消息后,表面上一副苦愁,但暗中已开始盘算,准备接受革命军的要求。这天下午,他开口同革命党人甘绩熙和陈磊说起话来。甘说:“你这几天总是苦脸对待我们,太对不起我们。我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成绩,抬举你做都督。革命成功了,你可做华盛顿;革命不成功,你可做拿破仑。你很讨便宜呢!你再不下决心,我们就以手枪对你。”黎元洪答复说:“你年轻人说话不要太激烈,我在此近三日,有什么事对不起你们?”陈磊接着说:“你的辫子就对不起我们,武汉三镇人人都剪辫子,你身为都督,就该做个模范,先剪掉辫子,以表示决心。”黎此时也顺水推舟地说道:“你们不要如此激烈,我决心与你们帮忙就是。你们说要剪辫子,我早有此意,你们找个理发匠来,我把辫子剪去就是了。
甘绩熙见此状,立即报告有关方面,并请来了理发师。理发师请示道:“都督剪去辫子,留多长头发?”黎元洪签道:“剃个光头。”不到半小时,理发师便给黎理了个光头。这时的黎元洪头是圆的,肩是圆的,身子也是圆的,肥头大耳,顶放青光。蔡济民在旁打趣道:“都督好像个罗汉。”黎元洪嘻嘻一笑说:“像个弥勒佛。”一句话惹得周围开怀大笑。黎元洪去掉发辫后,吴兆麟还特地买回一挂鞭炮,以示庆贺。接着士兵们请去掉长辫的黎元洪训话,黎元洪说道:“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现在是已下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生死以之。”黎元洪的一席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转变,也才有了1911年10月17日祭天大典中黎元洪的就职表演。 辛亥革命时,黎元洪首先想到的是家人。清兵进攻汉口时,他托人在上海的公共租界租房子,把家人送去避难。黎家人在上海不随便外出,遇人问话,不说来自武昌,也不说姓黎,而说姓吴——用黎的妻子吴敬君的姓。
黎在天津时,每日8点吃早餐,餐后浏览报纸。看到中国的政局恶化,就用练习毛笔字来排遣烦闷。午饭后他会睡午觉。晚饭后和家人在客厅里聊天,除新闻外多是家长里短。他很喜欢在这时听留声机。9点回卧室就寝。 黎感到精神不振时,便在清晨骑马出游。黎家的花园里有个自建的网球场,他常在下午打上一小时网球,到了冬天便把网球场改为溜冰场,自娱自乐。在北京任大总统时,他常到北海去溜冰。
黎的另一个爱好是京剧。每逢春节,黎家总是邀请京剧名角和杂耍艺人到府演出。在北京时,他常到城南游艺园看戏,这是大众游乐的场所。黎出门看戏或看电影多不要人跟随,相当平民化。 黎热心教育,屡屡助学。他捐2000元中国银行股票开办天津北塘第一所小学。南开创校他捐“七长公债”1万元。家乡黄陂创办前川中学(今黄陂一中)他捐款3万、家乡黎家河创办孝义学堂(现大悟县彭店乡黎家河)。他还曾拨中兴煤矿10万元股票,筹备创办江汉大学。后学校未成,筹款被用来建了一座体育馆,即武汉大学的宋卿(黎元洪字)体育馆。
❽ 长歌行这首诗的意思,还有七步诗和出塞的意思
1、长歌行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专天把希望洒满了属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出塞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❾ 求经典骂人典故
楼主的问题还挺有意思的,我试着说几个:
1、“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这是苏轼的一个小故事,一日他去山中游玩,路过一座寺庙,就进去歇歇脚,寺里的老僧颇为势利,打眼一看见苏轼衣着简朴,觉得只是一个普通人,言语中也就很冷淡,只是淡淡地说:“坐,徒儿,茶。”
待到两人落座闲聊了几句后,苏轼谈吐不俗,气度高雅,老僧暗暗吃惊,也客气了许多,把苏轼让进大殿就坐,亲自搬了把椅子道:“请坐,徒儿,敬茶。”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苏轼字字珠玑,妙语连珠,老僧佩服得五体投地,问起苏轼的姓名,才知道这是名满天下的苏大学士,连忙将苏轼请到内堂,连声说:“请上座,徒儿,快敬香茶。”
苏轼很反感老僧的前倨后恭,起身要告辞,老僧却再三请求苏轼留一副手迹给他,苏轼推辞不过,便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做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暗暗讽刺。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是以“融四岁,能让梨”而著称的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孔融幼时的小故事,这一年他随父亲去洛阳游玩,一天突发奇想,独自去拜访当时颇有名望的士人李元礼,看门人不让进,他便说:“我与李大人是故交。”从而顺利地见到了李元礼。李问他:“我们有交情吗?”孔融很机智地回答:“我的先祖孔子曾向您的先祖老子(即李耳)问礼,所以我跟大人也算是故交。”
在场的人包括李元礼在内都对孔融的机敏灵变啧啧称奇,惟独有一位叫做陈韪的客人不以为然,讥讽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别看这小子现在鬼灵精怪,长大了说不定就泯然众人了。孔融马上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您说得对,我看您小时候必定是聪明伶俐的。这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使得恰到好处,让陈韪很没面子。
3、“三十年前尘土面,如今使得碧纱笼”
大唐乾元年间进士王播的故事,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寄居在扬州一座寺院里复习功课准备参加科考,久而久之,庙里的和尚对这个终日闷头读书、不事生产只吃白食的人非常厌恶,有一天就想整他一下,由于寺院开饭是以敲钟为号,因此这一天和尚们故意吃过饭才敲钟,王播听到钟声来到饭堂,发现只剩下残羹剩饭,非常愤怒,但又对寄人篱下的现实无可奈何,只好作罢,提笔在墙上写了两句诗抒发心情:“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阇黎是对和尚的一种称呼。
后来王播发奋读书,终于考中进士,并被派到扬州做官,他上任后又故地重游,来到当年寄居的这座寺院,此时看到的却只有和尚们的谄媚和逢迎,甚至当年落魄时写的两句诗也被和尚罩上了碧纱保护起来。王播非常感慨,就又提笔续了两句:“三十年前尘土面,如今使得碧纱笼。”算是小小的讽刺了一下。
4、“井底蛤蟆穿绿袄,落汤螃蟹着红袍”
这是明代才子解缙小时候的故事,他幼时便以通晓诗书,善作文章闻名乡里,特别善于对对子,有一次一位尚书听说他的事迹,故意把他叫到府上,意欲考校一下。赴约的解缙穿着一件绿色的袄,尚书便说:“井底蛤蟆穿绿袄。”解缙看到尚书穿着一件红色袍子,张口对到:“落汤螃蟹着红袍。”当然后来这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了知交。
5、“宋张弘范灭宋于此”
张弘范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出生于北宋时期河北保定一带,后来金国灭北宋,他父亲便投靠金国,再后来金又被蒙古所灭,张弘范因为出众的军事才华得以入仕蒙古,成为蒙将伯颜的先锋将军,统兵南下攻宋,上演了一幕汉人打汉人的悲剧,但是张弘范不但不以为耻,反而得意洋洋地在一首诗里写到:“我军百战征袍红,俱是汉人儿女血。”等到张洪范在崖山战役中击溃宋将张世杰的水军、彻底灭亡了南宋皇朝后,竟然在崖山一块石头上狂妄地写下“张弘范灭宋于此”几个字。
斗转星移,百余年后汉人朱元璋揭竿而起,驱逐了鞑虏,恢复了汉人江山,有一位书生一次到崖山游历,看到了张弘范当年的字迹,不由义愤填膺,挥笔在前面加了一个“宋”字,这句话就变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也成了对汉奸的绝妙讽刺。
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一首诗中的两句,其中的典故与南北朝时期南梁朝武帝萧衍有关,他虽然于治国上颇有建树,但是也因酷爱佛教而受到后世非议,并被冠之以“和尚皇帝”的称号。他在位后期,居然上演了几次到寺中出家的闹剧,甚至要大臣们用钱来赎,前后花费了四亿钱之多,由此朝政也渐渐荒废。
杜牧生活的唐中期时代,也是佛教大发展甚至是恶性发展时期,因此杜牧本人对佛教有一种厌恶情绪,使他对以“佞佛”著称的梁武帝颇有微词,因此在这首诗里,前两句描绘了江南风光,后两句话锋一转,表明上赞叹寺庙规模宏大,实际上暗讽了萧衍盲目崇信佛教的荒唐可笑。
❿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典故啊具体的哦!!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看到朝政腐败,奸臣当道,预感到潜伏变乱的危机,他借送朋友入蜀之机写下《蜀道难》这诗揭示现状:“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意思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驻守的官员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据险作乱。每日每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出自唐朝李白《蜀道难》。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10)银子弹典故扩展阅读:
《蜀道难》创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创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
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
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一直理想去长安做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