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固始典故

固始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16 21:50:48

① 林氏有哪些典故

1、源自子姓,是商朝末年名臣比干的后裔,属于王侯赐姓为氏。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泉。周灭商后,因泉生于林中,其父比干坚贞不屈,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

2、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

3、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

(1)固始典故扩展阅读:

林氏每两年举办一次恳亲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宗亲会议,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林氏宗亲加入。

在福建省南安市内厝,每年在农历十月廿五举办比干殉国的纪念活动。在比干出生地河南的卫辉,则在四月初四举办诞辰纪念日,形成南北春秋两祭的格局。

1994年起,南安官桥内厝发起成立了武荣殷比干文化研究会,开始深入研究林氏源流,协助各地林氏寻根问祖。韩国林氏中央宗亲会会长林香淳介绍,在韩国江华湾平泽地面,也有石碑和林八及铜像。

中韩之间,石碑彼此遥相呼应。每年春天,韩国的林氏宗亲都会在铜像处举行祭拜活动,韩国林氏还多次到泉州参加祭祖活动。

② 关于信阳历史名人传记故事

古代公祖句兹——固始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赐封为“期思伯”,明嘉靖九年(1530)又敕封为“先贤公祖子”。
息夫人——春秋时期,息国(今息县)夫人,贤良淑德,深受后世景仰。
春申君——潢川人,为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丞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为江南一带的人文始祖,上海世博会申办成 功的庆祝演出中,开场就演唱了一曲《告慰春申君》来纪念他。
卢丘子——潢川人,战国时期楚国令尹(丞相),为官刚正清廉,为楚庄王称霸立下举贤(举荐孙叔敖)之功。
孙叔敖——楚国期思(原属固始县,今属淮滨县期思镇)人,为楚相时,于楚庄王十七年,率“申息之师”大败晋军,使楚庄王得以称霸中原,他善于治水,且为官清廉,被司马迁誉为“古今第一清官”。
左司马眅——信阳市人,楚国左司马,掌管楚国军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申息之师”统帅。
魏延——信阳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
费祎——罗山人,三国时期蜀相,历任蜀国大将军、军师之职,和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
朱序——信阳市人,东晋名将,民族英雄,曾于淝水之战中大胜前秦军队。
陈元光——固始人,曾率8000府兵开发闽南,把中原文明传播到福建、台湾等地,被历代皇帝追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昭烈候”,后被乾隆皇帝封为“开漳圣王”。
王审知——固始人,五代时期闽国创建者。
司马光——光山人,为宋朝著名宰相,著有《资治通鉴》,对中国的史学界有极大之贡献。
马祖常——潢川人,元朝礼部尚书、枢密副使。擅长于诗文,有《缫丝行》、《踏水车行》、《河湟书事二首》、《上京输苑书怀》、《室妇叹》、《石田山居八首》传世。
宋世杰——信阳市人,明成化年间有名的侠义之士,好打抱不平,常为穷人写状子,不收分文,周星驰电影《审死官》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源自于他。
何景明——信阳市人,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前七子”的领袖。
刘绘——潢川人,明万历年大臣,因弹劾夏言而被排挤出京,后挂冠辞职回乡,设坛讲学,人称“嵩阳先生”。有《通论》40篇和诗、赋、序、记等20卷流传于世。
蔡毅中——光山人,明万历年大臣,礼部右侍郎,因助杨涟弹劾魏忠贤而罢官。
李若星——息县人,明末大臣,历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两湖、川、云、贵五省总督之职。敢于直谏,朝野尽惧其刚直。
苏昆生——固始人,明末著名歌唱家,人称“南曲天下第一”。
郑成功——族谱记载,其祖籍光州固始,有收复台湾的不世之功,为中华之民族英雄。
胡煦——光山人,清朝大臣,为《明史》总裁之一。历任兵部侍郎知贡举、礼部右侍郎,入直尚书房。其一生著作甚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周易函书》,至今仍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胡季堂——字升夫,号云坡,光山人,乾隆四十四年任刑部尚书,嘉庆三年,授直隶总督,赐孔雀翎。翌年,加封为太子太保。
黎世序——罗山人,清朝二品大臣。历任南河总督,卒赠“太子太保”。
祝庆藩——固始人,清朝嘉庆年中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
吴其浚——固始人,清嘉庆二十二年状元。历任翰林院修纂、兵部侍郎,写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
近现代吴元炳——固始人,清咸丰年大臣,历任两江总督、漕运总督之职。
蒋艮——商城人,光绪年授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入直上书房,为皇族子弟溥伦、溥侗之师。
熊晋阁——商城人,清末大臣,与张之洞是同榜进士,曾创办《鄂北公报》。
周祖培——商城人,清末大臣,历任吏部、刑部尚书之职。
洪永安——商城人,清末大将,历任福建总兵、福建水陆提督之职,中法战争中曾智胜法国海军。
丁振铎——罗山人。清末大臣,授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畿道台、云贵总督之职。民国成立后任总统府参政、审计院院长兼大总统高级顾问。
秦树声——固始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史学家。
秦瓒——固始人,秦树声之子,民国著名经济学家,为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昭文——光山人,同盟会河南第一人、主要创始人。1905年在东京被推举为同盟会总部执行部书记。1906年任同盟会河南分会支部长。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战时副官长,充前敌总指挥,为民国主要创立者之一。
李斌——浉河区人,辛亥革命前创立湖北军队同盟会,1911年,参与发动辛亥革命,先后被推举为汉阳府、荆州府知事,为武昌首义立下汗马功劳。

③ 走访固始县革命历史遗迹的心得

人才辈出 不如南方
南方是 多山多水多才子
北方是 一天一地一圣人
但齐鲁大地古代的名人是很多的

舜帝,山东诸城人

姜尚 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曾参 (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开创春秋五霸之首。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大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著作有《出师表》《隆重对》《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沿海入侵倭寇闻风丧胆,创竹竿战法。今山东蓬莱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刘墉:宰相刘罗锅 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历史文明遗迹:
泰山 蓬莱 孔庙 孔府 济南 蓬莱阁 烟台 孔林 趵突泉 威海 青岛 曲阜
大连 潍坊 淄博 崂山 于山 神仙居 岳阳楼 滕王阁 峨眉山 摩崖石刻
龙口 莱阳 肥城 德州 船棺
里尔广场 太清宫 八大关 栈桥

④ 蒙古人的神‘长生天’有啥典故

,“长生天”是蒙古萨满教的最高神明,蒙语为“孟和腾格里”,蒙古人有着天地崇拜的习俗他们称天为额其格腾格里意为苍天之父,称地为额赫嘎扎尔,意为大地母亲.<蒙鞑备录>记载"其俗最敬天地,每事必称天,闻泪声则恐惧,不敢行师,曰:天叫也."
萨满教认为长生天具有主宰世间万物的神秘力量,故应予以无限的崇拜与敬仰。

再历史的演化进程中,长生天逐渐演化成了集自然,宗教,阶级,政治,哲学意义于一体的复合观念,对蒙古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蒙古民族以"苍天"为永恒最高神,故谓"长生天"(蒙语读作"腾格里")。"成吉思汗",其含义就是"赖长生天之力而为汗者"。与汉民族帝王的"君权神授" 具有相同意义。成吉思汗通过战争征服,结束了蒙古民族各部落之间延续了上千年的仇杀争斗,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为蒙古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故以马头为造型的〔长生天〕酒命名为成吉思汗顶级酒。

关于成吉思汗“长生天”思想,有很多学者从政治角度进行过分析。西北民族学院的赵金平女士在《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上发表题为《再论成吉思汗与“长生天”崇拜》的文章,从宗教学的观点出发,探讨成吉思汗的“长生天”崇拜思想,论述了“长生天”崇拜思想的形成对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的影响。文章分为:有关长生天;成吉思汗“长生天”崇拜的主要内容;成吉思汗“长生天”崇拜对以后历代汗王的影响。

后固始汗时代五世达赖权利的集中与扩张

1645年,随着与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联合统治西藏12年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去世,联合政权中和硕特一方的权力急剧削弱,政权的中心逐步向格鲁派领袖人物五世达赖喇嘛的手中转移。继固始汗以后的几任和硕特汗王虽在西藏驻留达63年之久,但并未掌握统治西藏的实际权力,联合统治形同虚设。故这63年被称为后固始汗时期。后固始汗时期,原来西藏地方政教两权分立的政治格局逐步演化为政教合一的集权制统治,五世达赖喇嘛的政教权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一时期,五世达赖喇嘛不仅以西藏首席教派领袖的身份统领着藏区各教派,而且在和硕特汗王的继位、格鲁派政权各级官员的任免以及对西藏乃至整个藏区僧俗贵族封赐土地属民等大量世俗事务中都起着绝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为以后清朝政府正式册封七世达赖喇嘛为西藏政教合一的领袖,并授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做了铺垫。青海社会科学院藏学所所长马林副研究员在2002年第3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后固始汗时代五世达赖权利的集中与扩张》,从左右和硕特汗位的继立;掌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封赐僧俗贵族土地属民;积极联络蒙古各部首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元初西域少数民族翻译家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王朝。由于地域界限被冲破,各民族文化在接触中相互补充、吸收,出现了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特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的李星琼先生在2002年第2期《西域研究》上发表题为《元初西域少数民族翻译家的主要活动及其贡献》的文章,以安藏等五位西域翻译家的活动为切人点,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西域少数民族翻译家在促进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维护祖国统一中的贡献做一阐述。当蒙古铁骑横扫中原并建立其统治以后,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这里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与漠北迥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其统治,了解和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成为统治的需要。众多的通晓汉文的西域人纷纷入仕元廷。安藏、阿鲁浑萨里、迦鲁纳答思、察罕、必兰纳失里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不仅通晓包括汉语在内的多种语言,而且精通儒学释教,成为统治者需要的治世之才,为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具体表现在他们的翻译成就和参与国家的管理等方面。翻译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历史著作、儒学典籍方面的翻译;少数民族文史著作的汉译;佛教经卷的翻译。

大通境内的明长城考释

在明代官方文书、史籍中称长城为“边墙”、“墙堑”、“边垣”等。大通县境内的明边墙,即为明代修筑在青海的“长城”的一段。青海省大通县文物管理所陈荣女士在2002年第3期《青海民族研究》上发表题为《大通境内的明长城考释》的文章,考述了大通境内的“明边墙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明长城”,并对其修筑和维修时间等进行了考辨。从《西宁府新志,舆图》来看,西宁近境的长城基本上围绕着西宁卫城,从北、西、南三面构成拱卫形状。是时,构筑长城之意在于重点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儿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从内蒙古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它便成为西陲重镇——西宁卫的外围防御工事。西宁近境的明长城,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开始,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后经隆庆元年、六年,万历元年、二年、二十四年多次大规模的修筑,青海西宁近境长城段才初步完成。

康熙朝之公主与漠南蒙古的联姻论考

清廷与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的联姻,对于其入主关内以及巩固统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成为历朝清帝所遵循的祖制,康熙朝亦不例外,诸多公主陆续下嫁蒙古,继续用“姻好”巩固“盟好”。兰州大学历史系罗惠仙女士在2002年第3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康熙朝之公主与漠南蒙古的联姻论考》的文章,仔细分析了康熙朝公主与漠南蒙古联姻的情况。

探析蒙古考验婚史诗与好汉三项比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是九月在2002年第2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探析蒙古考验婚史诗与好汉三项比赛》的文章,认为好汉三项比赛从萨满教祭祀仪式演变成为衡量好汉的价值标准之后,渐渐渗透于蒙古英雄史诗之中,在完成任务式考验婚史诗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合式考验婚史。具有复合式考验婚内容的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史诗中为数不少。其复合方式是英雄完成任务式考验婚和好汉三项比赛式考验婚的两种考验婚情节,在同一篇史诗中结合在一起。这与好汉三项比赛向蒙古英雄史诗渗透有关。

宋元明时期僧道免丁钱问题探讨

免丁钱是一种例行于南宋绍兴中期的身丁税,课征对象为寺观僧道,仅盛行于南宋时期。至于元明时期的僧道免丁钱,则是发拔度牒的收费,其性质与宋代不同。青海师范大学白文固教授和赵春娥老师在2002年第2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宋元明时期僧道免丁钱问题探讨》的文章,从免丁钱的创行,免丁钱的课征办法,免丁钱的变化及其废除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个问题。

退契与元明的乡村裁判

在乡村制度史研究中,很少有人将元代和明代联在一起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往往把元明两代做对比研究。比如,通常都认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痛恨元朝胥吏鱼肉百姓,实行“以民管民”的政策,由此,在乡村设立粮长、里长、老人制度。老人制度,即在乡村举年高德劭者为里老人,主管一里词讼,建立了由里老人审判这种别于官府听讼的司法体系。明初的里老人审判意在减少地方官特别是胥吏、衙役等擅权弄法的机会,将官吏一手执掌的业务由编户齐民自己来进行。在说到老人制度时,也很少有人将其与元代村社制度联系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周绍泉研究员在2002年第2期《中国史研究》上发表题为《退契与元明的乡村裁判》的文章,通过徽州文书中保存下来的元明时代的一些退契及相关文书,发现这些退还土地文书的背后常常隐藏着诉讼纷争。而在处理这些土地纷争时,元代的社长和明代的里长,老人发挥着惊人相似的作用。
编辑词条

⑤ 谁知道“孙叔敖敖的举于海”这个典故

孙叔敖举于海的典故:

据今2600多年。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倾尽家资。

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



(5)固始典故扩展阅读:

《淮南子》人间训篇 有一句关于孙叔敖被楚庄王赏识并提拔的诗句:“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意思就是:孙叔敖引流期思之水,将其用于浇灌雩娄良田,楚庄王以此看出孙叔敖治理国家的才能,便任命孙叔敖为楚国令尹。

孙叔敖于淮河岸边长大,幼时饱尝水旱灾害之苦。因此,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成了他一生最大的抱负。孙叔敖当了令尹后,更是大修水利工程,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和期思雩娄灌区至今福泽两淮。

按孙叔敖的职位和能力看,只要他想,达到富甲一方的程度可谓是轻而易举,但他却是一个清正廉洁的模范性人物。即使是楚国令尹期间,他依然是衣着简朴。

公元前594年,孙叔敖身患疽病离世,他去世时家里完全可以说是达到家徒四壁的程度,甚至是连一个棺材都没钱买。孙叔敖生前就没有为家里留下一点遗产,死后他的儿子也只能是靠着卖柴为生。

⑥ 城隍庙典故

典故: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经典实例;故,当然就是故事了。
所谓城隍,是汉朝内末年兴起的容中国本土宗教 --- 道教 “创造出来” 的神。
道教开创伊始,本来只是讲 “黄老之术” ,他们是 “无为而治” 制度的 “遗老遗少” ,是汉武帝以后 “独尊儒术” 的 “反对派”,是在野派。
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就模仿佛教,开始了疯狂的 “造神运动” ,创造出方方面面的神和仙。道教是世界上最荒谬的宗教。
既然城隍之说在历史书不曾发生过,当然不是典故喽1

⑦ “血染荆楚”是什么典故

上柱国项燕被楚王负刍弃用后,楚国朝中众臣皆唾涎于上柱国之位,欲掌楚国的军权。令帛青先行发难,一番游说,负刍便赐予其权代上柱国之衔。这样,帛青就将楚国文、武两权全握于手。尔后,御史张简、郎中令陈羡又向负刍进言,建议将楚军分而治之,以防专权。负刍信其言,分兵三十万与二人,并赏监代上柱国头衔。后,国舅靳毁又谋得十五万兵权。这样,楚军就分散为三支,各行其是。负刍不以为忧,反赏识起自己分而治之的治军之法。

秦王政二十二年底,负刍听到楚国在秦国的间谍回来报说:“秦王政大肆征兵二三十万,可能要举国伐我。”心中亦不慌乱,也不设朝议论此事。

秦王政二十三年初,为秦王征兵之事,连连飞来间谍之报。负刍会集百官,商议此事。朝中百官对负刍唯唯诺诺,附庸负刍的荒谬之辞。

但有一个忠臣,名叫唐骄,官名司败,武级。他在忍无可忍之时,越班奏道:“天下除强秦之外,尚有燕、齐、楚三国未为秦伐灭。燕国仅有辽东之地,乃风中之烛,秦不急欲伐他。齐国暂时和秦友好,比我大楚力弱,秦也不会伐他。只是我楚国,地广军多,秦若不先伐我,难使天下混一。大王,秦军不日即来,我国应于国门之外御之!不然,他击我之东,我击他之西,可以成为僵局。”

负刍沉吟半晌道:“唐骄,寡人给你三千军马,你去伐他西,待你成功,寡人封你为太宰。”

唐骄道:“大王,三千军马何能伐秦?”

负刍道:“既然不能,汝就别逞能了。你退入班中,再不要煽惑百官之心。”

群臣无敢再言者,唐骄退回班去。正是这个时候,秦国大将军王翦的十二路先锋队,如风如电一样攻到秦楚边境上在蔡之南扎住。接着,秦军的中、后之军都到,如铁墙一般横陈了六十里地的大营。但秦军没有攻打楚国,静如瀚海,沙丘相连,只是不动。

一连几十道飞书,从楚之边界各县飞到郢都。负刍这次听说秦军真是六十万开到,心中着慌,连忙征集全国的壮丁应战。

行军之前,负刍用唐骄为先锋队,又听了唐骄之言,三十五万大军,分六路续进。楚军直趋到秦军之前十里安营,由于秦军不动,楚军也不敢贸然进攻。观望了三日,秦军那一方毫无动静,负刍问权代上柱国帛青道:“你是三军之首,该议一个如何进攻秦人的大计!”

帛青根本不会行军作战,连军队应在夜间如何布防也不明白。他痴呆了半天道:“大王,国舅靳毁有计破敌,臣也和他谈过。”

负刍的眼光转向了靳毁。靳毁好逞能,便回答负刍道:“大王,行军作战,无非是一个攻字。只要我们攻打秦人,秦人一还手迎击,战端就开始了。”

负刍问他:“明日就攻吗?”

靳毁道:“兵贵神速,今晚就攻。”

负刍问道:“谁为前队?”

靳毁道:“为臣。”

负刍问他:“何不用唐骄?”

靳毁道:“唐骄,小儿也,有勇无谋,何能指挥大军?若令他一个小武官为前锋,秦军岂不尽笑掉牙了?”

负刍摇头道:“若要使王翦害怕,还是寡人首当其冲,后边万士争先,可以冲入秦垒。”

靳毁道:“大王不可再冒险,只在中军等待得胜的佳音。臣只用十万军,便可破开秦军的门垒。”

负刍道:“好,国舅,开端一战,只待你马到成功。”

于是靳毁下令诸将,拨他所辖十五万军中之十万,编成二十队以攻秦军王翦之中营。又命步军都备芦柴一捆,以便攻到秦营栅垒前,放火烧栅排之处。又命:“三鼓进军,听军中鼓响为号。”

其时,唐骄亦在靳毁军中,听到靳毁的命令后,忙来见靳毁道:“国舅,我军不知敌军虚实,轻攻,恐为敌军所算。又今值春夜,西北风大,烧人毁之甚微,烧己恐毁之甚大也。”

靳毁不听,果然三更鸣鼓,十万大军鸣滔滔地冲向西边秦军栅垒前。秦军垒上、栅后只飘荡着严整的旗幡,不见有人观战。靳毁拍马在前,仰视了许久道:“秦军来之未久,未能尽修战垒,垒空之处,以栅补之,此易攻耳!”于是下令:“专攻有栅之处,攻到近前便举火。”

楚军喊着杀声,举着火把、芦柴、兵器、踅蜂般专攻秦营立栅之处。后边兵车高举火把瞭望,一俟步兵进栅,车兵继进,秦兵自是难挡。谁知有几处攻栅之军发起喊来,喊声愈急时,前队猛地往自家一方拥退下来。接着前面楚军喊声大起,如同雷滚,火把照耀之下,楚军接近木栅的地方,都腾空冒起人头来。紧接着,楚军前队一退一攻,自相践踏起来。原来,凡秦军立木栅处,栅前都挖了密密的陷坑,楚军不知,攻到前边的,几乎全部落入坑中。楚军后队又往前拥,前队顶不过后队,又接连落入陷坑者数千人。

秦军垒后、栅后如开地壳般鸣起鼓来,秦军不出垒,在暗处;楚军是攻者,在明处。楚军尸压阵地,秦军少有伤亡。

楚军也还射栅、垒之上的秦军,但目标不明,空往秦营赠送箭支耳。拿着芦柴的楚军没待引火,便落坑倒地了,后队拿芦柴的人,倒点着了火,引路败退,火光乱舞,反惊扰了自方的军将。

监代监上柱国靳毁先前已知前军失利,但他在战场上横着大戟,不断下令:“只攻不退!”后来自方军队如洪涛滚动般退下来,后队也乱。他所乘的战车,被人浪波及到西边去,绕了二里多地的一个大弯子,才回到败退的军中,再发令时,军中已无人传递。

不过。三千多楚军尸体扔到秦军的栅垒前,后来楚军来搬运,秦军也不管他,任其往还,而后退尽。

负刍升帐,面带怒色地问靳毁:“为何就退下来了?”

靳毁道:“臣在中军指挥,前军先退。”

负刍道:“退者斩!”

靳毁道:“不知哪个人带头先退的。”

唐骄道:“全军皆退,要斩即斩十万人。不然,可斩主将,以明军法。”

负刍哼了一声道:“此言确有理。十万军不可斩,主将可斩,靳毁,你知罪吗?”

靳毁叩头有声道:“大王,为臣虽有罪,若斩了,那王翦必喜。不如为臣明日再攻,不胜,死于敌手,也算向大王尽忠。”

负刍下了坐褥,踢了靳毁一脚道:“今日暂不治你罪,限你一日,如攻不开秦营,一定斩你!”

靳毁叩头起来,归位坐下。

负刍长叹一声道:“寡人错了,但是水已泼于沙上,难再收起。唐骄,你有何法和秦军战?”

唐骄年方三十二岁,面白如玉,唇若抹朱,眼似朗星,眉比黛青。又且猿臂狼腰,力能格虎。他官封司败,级品较低,所以楚国几次内变,都没裹他进去。他今日见负刍稍有悔悟之心,便趁机道:“大王,臣有二策面陈。”

负刍问他:“怎样的二计?”

唐骄道:“臣昧死上言,大王勿介意。第一策,我们暂将大军退回郢都之北扎下,尔后分一军驻扎在颍水之西,留一军屯扎郢都之北,尔后急急征调各地人马充实两军。王翦如进军郢都,有颍水之西一军为他背后患。他若分军袭我,王翦总有一军成为他的遥控,便很难两地取胜之。大王再使中军能为战之主将暂复原职,上柱国之印可交能兵之人。军中大小将领,亦以能者为先,提拔选用。如此一来,我士气定旺,打王翦一个有来无还,倾国之军或可败于我荆地矣!第二策,修战书以引王翦出战,看其军力形势,尔后定破敌之计,他若总不出战,我也不退回,和他僵下去。我后方粮草、兵役,派能臣办理,也可不怕秦人。第一策是上策,第二策是下策,大王可能取用之乎?”

负刍想了好久,道:“第一策太繁,一时又选不出能人为上柱国之职。第二策可行,明日修战书,派使给王翦送去,再激他一激,或可开战。”

次日,修战书送往王翦营中,王翦批以五日后会战。可是五日过去了,王翦还是不出战。于是负刍又派使送第二道战书,王翦应以七日后会战。七日过去了,王翦仍然不出战。共修了四次战书。王翦拖了一个月,也不出战。每次战书下过,楚军都整军备战,战书修多了,战气也消沉了下去。此时,楚军从全国亦调来二十多万新兵,数字也达六十万了;粮草也运来许多,可支半年,负刍心中欢喜,又犯了那得意洋洋的病。

王翦自屯军以来,只驻不战,日日练兵,兵法甚严,要求射箭在百步内命中者为上士,二中者为中士,一中者为下士,不中者,苦练不罚。又要求兵士投一斤重石块越百步者为标兵,不过百步者为随兵。他又罚赏分明,天天骑马到各大营同士卒同食共住。如此一来,万士欢心,战气旺盛,欲胜楚人之心,人人踞而有之。

楚军四次来战书,秦军中将领也有要战的,但都被王翦说服。他道:“暴雨之后,山洪一发,汹涌触石,响声虽大,力却甚微。若将此洪水拦坝顿住,再待大雨来时,趁机开坝,洪水之力,较之原来,百倍以上,一经放出,夺壑平崖,冲漫大地,鱼龙惊死,气势难抵。”

秦王政二十三年三月间,王翦看了一遍各军报来的练兵竹简,统计一下,投石超百步的就有四十万众了。王翦大喜,向蒙毅笑道:“我军之力足矣,可战楚人。只是还要等个机会!”于是又下令军中放出谣言:“秦邦国内有乱,不日大军退还。”

此谣故意传出,百姓也知,已传到负刍军中。但是王翦却向全军密令:“此乃故意松懈楚军人之斗志,我不日便全军出击,一战而下郢都。”

于是秦军六十万皆齐心备战。

事有凑巧,说战就战。郢都楚宫中向负刍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即五岁的太子熊结“忽患麻疹,昏迷不醒,汤水不下”,于是负刍与谁也不商量,一声令下如山倒:“全军撤回郢都!”多少文武也说服不了负刍,全都被他斥骂而退下。

谁也犟不过负刍,只好退下。但是唐骄还要献计,他向负刍道:“大王,王翦之死不出兵,非为怯也,乃为势也。我今退兵,他侦者必知,若以千仞山转滚石之势击我,我即溃矣!大王可带军先退,为臣带后队直攻王翦的垒、栅,臣即败,所失不过十万军,大王可保实力到郢都!”

负刍哈哈大笑道:“唐骄,寡人信任你以后,也没见有什么胜敌之处。秦军六十万,我军也六十万。他即追来,以一抵一我何由而败?勿惧!”

唐骄不再言语,只好归军中去了。楚军闻退令之后,便皆整装、拔寨,一片忙乱,谁也不顾及胜败之事。负刍虽下令“退兵”,但却没做退兵行军安置。兵不分路,一塌糊涂,好似群鼠搬家,争抢而行,自然便形成乱窜之象。

王翦早接到军中的探细之报,即“楚王负刍因爱子有病,全军撤退了。”于是王翦下达了如上蔡城那么大的两个字的命令:“出击!”

六十万秦军早有准备,一经出击,形成一对数十里长的铁打的蟹螯,弯钩拢来,夹住楚军,猛嚼之,立断之,死抱之……一百多万支矛戈拼杀,六万多辆战车驰撞,三十多万匹战马横飞,两国一百二十万个男儿,发出破天的杀声较量生死,三十多里宽阔的战场在忽忽地旋转,存有数百万斤粮草的营中烧起了倒树干海的大火。

秦军冲在最前头的是马军,共十六万多,形成一片一片的乌云,戈矛之光辉,在太阳的照射下,遥遥望去,似是无崖的铜铁之树,一时震翻,闪忽如金海鼓浪,掀天大水,一扬数百丈高。

第一日大战,由上蔡移向平与。这一日,负刍没能冲出千层秦人之围,只受楚将保护,横击竖扫,秦人不退。权代上柱国帛青要降秦军,被唐骄一箭射中面门,落下战车去,被战车之轮,碾成了加土拌砂的碎渣。此日楚军止败退万里。

第二日大战,战场由平与移向固始。楚人翻转杀回,曾把秦军击退二十里。但是秦人的生力军杀到,把楚军如冲乱木一样拥向下流。楚军此日伤亡最大,死、伤、逃,三宗累计,约有二十多万。负刍没有冲出包围圈,四百多朝官,已经血染黄沙了二百多人。一百几十里的战线上,人尸如盖地黑云一样。战车烧着熊熊的大火,如火狮子蹲伏,一辆一辆地泊在战场上,死马、坏戈、零盾和人尸相枕藉,行人难以通过。

第三日大战,战场由固始地区,移向淮南,秦军追杀楚军一百六十余里。这一日,秦将蒙毅紧咬住负刍之营不放。蒙毅斩楚将十三员,箭穿负刍的王旗。亏得唐骄拦住蒙毅,一退一追,共战了八阵,蒙毅才退下,唐骄保着负刍,冲出秦人的千层人浪,向郢都方向逃去。楚军只有二十多万了,但还不断地被秦军困住砍杀。秦军战力较之楚人,以一挡四,胜利之军,骄骜若龙,欢腾似虎,啃吃楚军。楚军畏怯如羊,可怜比鸡,一堆一堆的死,一排一排的死。

第四日大战,战场在淮阳。楚军还有二十多万,中军主将只是靳毁。靳毁见唐骄保着负刍逃回郢都方向去了,他下令全部楚军降秦。靳毁自己捧着他的那颗权代上柱国的黄金大印,免去甲胄,膝行见王翦,口称“从今为秦王出力,做个小将军也可以!”王翦扔了靳毁的大印,拔剑刺死靳毁。随即重兵围住已放下兵器的二十万楚军,砍杀了一昼夜,只许他们死,不许他们降。至此,楚军死伤四十多万,逃向四方者十多万,全部就歼,秦军大胜。

在四昼夜的大血战中,如把楚军的鲜血流在一条沟壑内,足能漂动人尸,翻起赤浪,形成一道血川……

⑧ 光武中兴有怎样的典故

刘秀平定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首先做的一件事,便是削夺功臣之兵权。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古代雕像“光武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建武十三年夏四月,“大司马吴汉自蜀还京师,于是大飨将士,班劳策勋。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罢左右将军官。”耿弁、邓禹、贾复等皆相继交出兵权,以特进奉朝请。不仅如此,刘秀还不使功臣参与朝政,而以优厚的封土食邑,使功臣们“以列侯就第”,“阖门养威重”。当时,只有极少数列侯,如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胶东侯贾复,特许“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与此同时,为了把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行政体制上,刘秀把中央政府的事权,由“三公”府转移到尚书台。《后汉书·仲长统传》云:“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尚书的官职创于秦代,原是少府属吏,其任务仅仅是在殿中传达诏令。西汉武帝时,成为侍从近臣,职权渐重,因以宦官充任,故又名为中书。成帝时,又复尚书旧名。尚书职名虽然由来已久,但直至西汉之末,在中央政府中,地位并不十分重要。东汉建立后,刘秀为了便于自己独揽国家大权,那些侍从其左右的尚书,就成为他最好的助手,尚书的职权,日益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尚书台已成为皇帝专制独裁的御用工具。

随着尚书台地位的变化,其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和加强。据《后汉书·百官志》等书记载,东汉尚书台的组织为: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据应劭《汉官仪》称:“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纪纲,无所不统,秩千石。若公为之,朝会下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光武帝特诏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于朝会时均专席独坐,京师谓之“三独坐”。这表明尚书台已成为国家的法定机关,其最高长官尚书令的地位也随之而升格。尚书令下设尚书仆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尚书台设六曹:一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二日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三日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等;日封客曹,主护驾、边疆少数民族朝贺事;五日二千石曹,主司法词讼事务;六日中都官曹,主水、火、盗贼、治安事。每曹各置尚书一人,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六曹即后来六部的起源。由上可以窥见尚书台组织之庞大和职掌之广泛,实为中央政府之缩影。

古代人物图光武帝除以尚书台为政治司令塔发号施令外,对于地方行政的控制,也很严格。汉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郡县(国)两级制。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监郡,属于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吏,他的任务是周行郡国,刺探政情,原无固定治所。东汉承袭西汉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其首都所属之州,亦设司隶校尉,督察中央直辖区。东汉州刺史的权力,远比西汉时为大,除监察二千石官吏之外,还有选拔官吏,直接向皇帝劾奏之权,甚至参与地方行政事务的管理,而且已有一定的治所和自己的衙门。这就形成内有尚书总揽朝政,外有刺史控制地方的高度集权的局面。

不仅如此,为了防止发生叛乱,光武帝在完成解除开国功臣的兵权后,又进一步削夺地方的军权。建武六年(30),“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同时废除每年八月各郡国集兵演武的都试制度。按郡尉主郡兵,太守主郡政,为西汉旧制。东汉裁撤各郡国的都尉,而以太守典郡兵,是使太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因此,东汉的太守,亦称“郡将”。翌年三月,又下诏解散地方兵,“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军中临时服役官员),令还复民伍”。在削弱地方武装的同时,又扩大禁卫军的编制,原来的正卒和戍卒,都改为由中央召募而来的职业军人担任。东汉兵制的改革,大大加强了中央职业军队的地位,也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为了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光武帝即位之初,即注意减轻刑罚和整顿吏治。建武二年(26),光武下诏书说:“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悯之。孔子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五年又下诏说:“久旱伤麦,秋种未下,朕甚忧之。将残吏未胜,狱多冤结,元元愁恨,感动天气乎?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务进柔良,退贪酷,各正厥事焉。”刘秀在位的三十多年里,曾多次颁诏大赦天下,举冤狱,出系囚。

光武即帝位后,在任用官吏方面,亦能做到选贤任能和奖廉斥暴。如擢王莽时密(今河南密县东南)令卓茂为太傅,名儒伏湛为大司徒。任用杜诗为南阳太守,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卫飒为桂阳太守,“役省劳息,古代风景画奸吏杜绝”。任延为武威太守,到官之后,查明将兵长史田绀纵容子弟,横暴乡里,任延拘捕田绀,诛杀其父子宾客五六人,自此“威行境内,吏民累息(因恐惧而呼吸急促)”。光武帝还重用不畏强权的董宣为洛阳令。时刘秀姊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董宣在公主出行时,于路上驻车叩马,以刀画地,数落公主过失,命令公主家奴下车,处以死刑。公主向光武帝告状,董宣据理力辩,刘秀不但未加罪责,反而给了他一个“强项令”的美名,并赐钱三十万。因而史称光武时期“政在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以口率计,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坷谓清矣”。

光武帝吸取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政权的教训,对于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加以限制。如建武二十四年(48),刘秀特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即继续实行西汉武帝时制定的左官律、阿党法及附益法等。规定诸侯王不得治民,王国设置的傅相,由中央直接委派,诸侯王仅保留食邑特权而已。对于外戚也特别注意控制,比如阴皇后的兄弟阴识、阴兴虽有功劳才德,也不曾委以机密要职。因此当时宗室诸王和外家亲属都比较遵奉法纪,无结党营私或对抗中央之事。

王莽时期,法令滋章,赋役繁重,刑法苛深,以致“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荒秽”。刘秀登基后,面对的是经济残破、户口大减的情况,并且震慑于农民大起义的威力,实行了一系列旨在缓和社会矛盾和恢复生产的措施。首先,奴婢问题曾经是西汉末年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放这部分生产力,从建武二年到十四年,光武帝曾先后九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如建武二年(26),下诏“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罪”。四年之后,又针对王莽时期不合西汉旧法而将吏人没人为奴婢的情况,下诏一律免为庶人。建武七年(31),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平定东部地区,又“诏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掠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此后在平定陇蜀过程中,又于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三次诏令释放益、凉二州奴婢,规定自建武八年以来被掠为奴婢“冉讼”在官者,一切免为庶人。此外,光武帝还在建武十一年(35)一连三次下令,规定“其杀害奴婢,不得减罪”,“敢灸灼奴婢,论如律”,“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以上一系列诏令的实行,使大量奴婢摆脱了豪族地主的奴役,重新回到土地上来,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民,这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古代风景图东汉初年,因统一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军费开支很大,国家用度不足,曾实行什一之税。后因实行军士屯田,军粮问题得到解决。为迅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光武帝于建武六年(30),特颁诏书减轻农民负担,“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即和西汉文景时期的租率相等。同年六月,他还下令各州县吏员减损到十置其一。光武帝统治后期,史称“时兵革既息,天下少事,文书调役,务从简寡”。这多少反映东汉初期的封建赋役负担比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

古代人物画像刘秀生长于民间,青年时期,颠沛流离于各地,颇知稼穑艰难,百姓疾苦,因而在即帝位后,能够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史书上说他召而不谒。光武不但不怪,反赐他帛四十匹。东海王良,在王莽篡汉时,寝病不仕,教授诸生千余人。建武三年(27),征拜谏议大夫,后迁沛郡太守、太中大夫,官至大司徒司直。还有一个与光武少年同游学的会稽严光(字子陵),少有高名,刘秀称帝后,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光武帝备车遣使聘请,一连去了三次,严光才来到洛阳。光武帝亲自到他的住处相见,请他出山相助,严光谦辞。光武帝再次请他人宫,与他同床共卧,论道旧故,并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严光仍不肯。建武十七年,又特征召,严光又不至,年八十,终老于家。光武帝非常痛惜,下诏郡县赐给严光家属钱百万、谷千斛。光武帝对待士人的礼敬政策,受到当时人的欢迎,许多原来宣布不与王莽合作的士人,都先后来奔,为东汉王朝效力。

光武在即帝位后的三十四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旨在缓和社会矛盾和恢复生产的措施,以重建汉朝对全国的统治。赤眉、绿林起义的严重教训,豪强地主势力的严重威胁,使他在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改变中央古代风景画鉴赏权力结构,以加强皇权;注意整顿吏治,精兵简政,释放奴婢,减轻赋税,礼贤下士,崇尚节俭。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自光武中期以后于明帝之末,其间四十余年,既未发生过内战,亦无封建割据,社会出现了基本安定的局面。《汉书·刑法志》称:“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建武初年,全国户籍遗存的人口只有十分之二,致田野荒芜;到建武五年,情况已有所好转,土地逐渐得到垦辟。光武末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到二千一百多万。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时代,这与光武皇帝开创之功是不可分的。因此,光武帝统治时期,史称“中兴”。南宋诗人陈亮说:“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可谓允论。一常生活:身不穿重綵之衣,耳不听妖冶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建武十三年(37),他将异国贡献的千里马送去驾鼓车,将价值百金的宝剑赐给骑士。他不建造专为皇家游乐的苑林,不从事浪费人力物力的狩猎。他一向提倡薄葬,将作大匠窦融向他请示园陵广袤,光武帝说:“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茅草)马……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中元二年(57)二月,光武临死前,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上行下效,在光武帝的带动和影响下,后宫妃嫔和东汉初期的一些臣僚,也多能做到生活俭朴,清廉自守。如在东汉建国初期,做过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的宣秉,“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家中的粮食储存不超过一担。比宣秉稍后,代宣秉为大司徒司直的王良,也是“在位恭俭……古代风景画鉴赏布被瓦器”,他的妻子还亲自到田间去曳柴,其清贫自守,可以概见。光武时期,著名的地方官会稽太守第五伦,虽身为二千石,然“躬自斩刍养马,妻执炊爨。受俸才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赢者”。东汉初期的政治,由于君臣同心,上下一致,因而是比较清明的。

另外,光武帝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团结士人方面,也很有策略。建武二年(26),寇恂拜颍川太守,当时大将贾复任执金吾,驻在古代风景画汝南。贾复的部将因杀人被寇恂逮捕,戮之于市。贾复引以为耻,心怀不忿,对左右说:“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自是寇恂常避让贾复。光武闻知,乃召见寇恂,时贾复亦在座。光武对二人说:“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解也)之。”在光武帝的调解下,两人又“并坐极欢,遂共车同出,结友而去”。

王莽代汉之时,不少士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其时“裂冠毁冕,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东汉建立后,光武帝为巩固新建立的政权,他礼贤下士,对士大夫表示非常敬重,史称其“侧席幽人(即侧席而坐以待隐居之人),求之若不及”。例如他对王莽时代的逸民北海逢萌、太原周党,皆曾多次聘请来朝。逢萌托以老耄,迷路东西,不肯就征。

⑨ 吴越争霸历史事件的故事、典故、成语。详细一点,最好有除了卧薪尝胆之外的,谢谢。

吴胜越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越,越以死罪刑徒阵前自刎,大败吴军。阖闾负伤回身死,夫差继位为王答。

后来,越以水军攻吴,越军战败,主力被歼。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被围请降。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争霸,未采纳伍子胥“今不灭越,后必悔之”的建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

越灭吴

当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作盟主时,越王勾践分兵两路攻吴。不久后,吴国发生灾荒。越再次乘机发动进攻,越已占有绝对优势。前475年,越再度攻吴。吴军无力迎战,据都城防守。越于吴都西南郊筑城,谋长期围困。吴八次遣使请和,均遭越拒绝。三年,城破,夫差自杀,吴亡。越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⑩ 求典故出处 你说帘外海棠.锦屏鸳鸯.后来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典故出自吴婷所著的诗歌体裁作品《你说,后来》,在意林2011年第04期"心灵花园"发表。该书内容多处引用古诗文和其他文学著作。

你说帘外海棠,锦屏鸳鸯;后来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解析:你说春光正好,韶华正茂,只羡鸳鸯不羡仙。后来春去难留,庭院深锁,咫尺天涯画堂前。

(10)固始典故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

吴婷,河南省固始县永和高中语文教师。自幼喜好作诗,其诗温婉柔和,富有古典韵味。2011年其作品《你说,后来》迅速在网络上转载,作品并刊登于意林2011年第04期"心灵花园"。

2、后网友续作

题材:现代诗。

创作年代:现代。

作者:半夏

【你说,后来...】

你说,蒹葭苍苍,浅画眉妆。后来,长天飞雁,木叶画堂。

你说,长阶清婉,并倚幽篁。后来,孤舟冷渡,烟雨微凉。

你说,琵琶锦瑟,一梦高唐。后来,空几茶冷,残梦深藏。

你说,惠而好我,巴山夜雨当共剪。后来,重门深锁,倚荷凝泪看鸳鸯。

你说,月上南楼,花影高墙。后来,萧萧荆楚,白露青霜。

你说,挑灯夜读,红袖添香。后来,花开彼岸,枉自彷徨。

你说,寒庐煮酒,雪落梅章。后来,君在沧海,我在潇湘。

你说,伊人窈窕,寤寐思之费思量,后来,一寸相思,化作十万秋水长。

你说,斜阳缓缓,可归故乡。后来,西风驿路,系马白杨。

你说,流苏缱绻,疏影昏黄。后来,桃花依旧,逝水汤汤。

你说,与子偕老,隐匿八荒。后来,浮云易老,陌路沧桑。

你说,并蒂莲开,喁喁私语连袂赏。后来,敛眉顾影,秋院梧桐冷玉床。

你说,东篱菊下,浮动暗香。后来,竹楼独饮,泪湿青裳。

你说,木樨花落,信马由缰。后来,风住花尽,眉目添伤。

你说,临风置酒,角徵清商,后来,小径青苔,雨打海棠。

你说,零落软红,不了三生思卿债。后来,天涯别过,疏枝瘦影漫横塘。

参考资料来源:《你说,后来》—网络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