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吕岱典故

吕岱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16 16:43:56

A. 孙权有什么经典故事(急)!

1、外貌奇伟

孙权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其臣下则多以“至尊”称呼他。据《江表传》记载,孙权出生时方颐大口,目光颇有神采。东汉朝廷使者刘琬奉命授予孙策官爵时,曾一一为孙权诸兄弟相面。刘琬形容孙权相貌最为高大挺拔,认为他有大贵之表且会是孙氏兄弟中最长寿的。

裴松之注《献帝春秋》记载孙权为“紫髯(紫髯象征武官威风凛凛,非指颜色)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世说新语》中记载,孙权相貌威武,司马懿与东晋权臣桓温都颇为神似他。

2、不记前仇

孙策掌理江东时,曾让吕范管理财计。当时孙权年少,私下向吕范借钱索物,吕范定要禀告,不敢专断许可,当时被孙权怨恨。后来,孙权代理阳羡长,有私下开支,孙策有时进行核计审查,功曹周谷就为孙权制造假账,使他不受责问,孙权那时十分满意他。

但等到孙权开始统管国事后,认为吕范忠诚,深为信任,周谷善于欺骗,伪造簿册文书,不再录用。吕范去世后,孙权路过吕范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毕泪流不止。

3、提拔囚虏

孙权攻下荆州后,荆州众将纷纷归附,只有潘濬称疾不见。孙权派人抬床将他接来。潘濬还是掩面于床,不肯起来,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孙权叫着他的字说:“承明啊,过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虏,楚武王任用为将帅。彭仲爽是申的俘虏,楚文王以之为令尹。

二人都是你们楚地的贤人,虽为俘虏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难道是认为我与古人有异吗?”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巾擦干他的泪水。潘濬打动于是下地拜谢。孙权任用他为治中,对关于荆州的事务一并向他咨询。

4、孙权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

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

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5、夺取荆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与和吕蒙商议,准备伺机收回荆州,于是积极备战。又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三国鼎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趁势进讨关羽,命吕蒙为前部,袭取荆州。吕蒙兵不血刃,得到刘备统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潘璋、朱然也将关羽擒杀。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向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作出示好举动。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袭位。同年秋,曹丕将领梅敷派张俭请求孙权安抚接纳,南阳郡中五县的五千多户百姓也前来归附。

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同年,刘备兴兵问罪,讨伐孙权。孙权果断任命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次年的彝陵之战中大破蜀军。稳固了东吴统治下的荆州疆土。

B. 哪位有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急!)

与王介甫书 熙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光居尝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于将命者。春暖,伏惟机政余裕,台候万福。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默,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向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髙而学富,难进而易退,逺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而巳,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亦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曰誉盛徳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樊湏请学稼,孔子犹鄙之,以为不如礼义信,况讲商贾之本利乎?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以饫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巳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苖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书曰:“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伊尹为阿衡,有一夫不获其所,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孔子曰:“君子求诸巳。”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顾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夫皇极之道,施之于天地人,皆不可须臾离。故孔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自古人臣之圣者,无过周公与孔子。周公孔子亦未尝无过,未尝无师。介甫虽大贤,于周公孔子则有间矣。今乃自以为我之所见天下莫能及,人之议论与我合,则喜之;与我不合,则恶之,如此,方正之士何由进?谄谀之士何由远?方正日疏,谄谀日亲,而望万事之得其宜,令名之施四远,难矣。夫从谏纳善,不独人君为美也,于人臣亦然。昔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否。或谓子产毁乡校,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薳子冯为楚令尹,有宠于薳子者八人,皆无禄而多马。申叔豫以子南观起之事警之,薳子惧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日有记,月有成,岁有效。周舍死,简子临朝而叹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吾是以忧也。”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鄼文终侯相汉,有书过之史。诸葛孔明相蜀,发教与群下曰:“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董幼宰参书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孔明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公明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孔明谢之。及颙卒,孔明垂泣三日。吕定公有亲近曰徐原,有才志,定公荐拔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定公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定公,定公叹曰:“是我所以贵徳渊者也。”及原卒,定公哭之尽哀,曰:“徳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哉?”此数君子者所以能功名成立,皆由乐闻直谏,不讳过失故也。若其余骄亢自用,不受忠谏而亡者,不可胜数,介甫多识前世之载,固不俟光言而知之矣。孔子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诗云:“执柯伐柯,其则不远。”言以其所愿乎。上交乎下,以其所愿乎;下事乎上,不远求也。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巳,介甫不幸亦近是乎?此光所谓自信太厚者也。

与王介甫第二书 熙宁三年三月三日作

光以荷眷之久,诚不忍视天下之议论汹汹,是敢献尽言于左右,意谓纵未弃绝,其取诟辱必矣。不谓介甫乃赐之诲笔,存慰温厚,虽未肯信用其言,亦不辱而绝之,足见君子宽大之德过人远甚也。光虽未尽晓孟子,至于义利之说,殊为明白,介甫或更有他解,亦恐似用心太过也。传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今四方丰稔,县官复散钱与之,安有父子不相见,兄弟离散之事。光所言者,乃在数年之后,常平法既坏,内藏库又空,百姓家家于常赋之外,更增息钱、役钱。又言利者见前人以聚敛得好官,后来者必竞生新意,以朘民之膏泽。日甚一日,民产既竭,小值水旱,则光所言者,介甫且亲见之,知其不为过论也。当是之时,愿毋罪岁而已。感发而言,重有喋喋,负罪益深。

C. 我想了解一些苏州的历史及人文典故,能推荐几本小说题材的书看看就行

文物考古与泰州历史 - 人文典故
引子:泰州的历史以前主要依靠文献记载,但文献记载有限,有的没有记载,有的过于简略,特别是距今时代较远的汉唐部分,更显得不足,这就需要运用考古资料作补充。本讲座以较多的考古材料结合少量文献来谈谈泰州历史。因为是第一次尝试,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泰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江淮大地上的文化名城,在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时期,素有“汉唐古郡”的美称。在介绍汉唐古郡前,先简要说一下泰州成陆的经过及古泰州的情况:

泰州这里在很早很早以前是一片大海。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曾有过多次海陆变迁,在全新世以后,最大的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8000年前。距今6500--7000年间,长江每年携带约4亿吨泥沙入海,在江流与海浪的激荡下,南北两侧各形成一条砂嘴,北岸沙嘴从扬州向东经泰州海安逐渐延伸到如皋、如东一带,有人称为古扬泰岗地,古泰州就位于扬泰岗地的东端,也就是说古泰州在距今6500--7000间开始从海中出现,正式成陆。泰州的南边古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大致北起镇江、扬州以东,泰州城北郊的新通扬运河至串场河,南抵杭州湾。泰州的北边为里下河大平原。这一平原是长江北岸沙嘴边与江淮平原东侧的岸外沙堤会合,封闭长江与淮河间的浅海,长江、淮河以及1194年后黄河夺淮大量泥沙逐渐填平浩瀚的浅海,成为江淮大平原。古泰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与里下河沉积平原的交汇处。

热电站孢粉 1986年5月,泰州西北郊热电站工地挖地基时,在距地表4。2米的地下出土了4处麋鹿角的化石,与化石同一地层中出土了的碳化树木,经对碳化的树木标本进行碳14测定,距今为6930±95年.,这是我市第一次以考古实物证明,约在距今7000年左右泰州已经成陆。我们将靠近碳化树木的2公斤泥土送上海同济大学地质系孢粉分析室分析,发现其中有197粒24种植物的孢粉,其中有喜温喜湿的龙骨科蕨类植物,有喜光的松属,有暖温带、亚热带生长较多的麻栎,有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青冈,还有长绿的木兰属等,反映了泰州成陆之初曾长有热带、亚热带的参天大树,又有四季常青的树木。但孢粉内没有稻谷,估计当时尚未有人类种植活动。

麋鹿化石 在讲到泰州成陆之初时,顺带将泰州特产麋鹿多说几句。刚才说的是泰州北郊热电站出土的4处麋鹿角化石,在泰州南郊西谢村也曾出土了一批麋鹿化石,1976年冬西谢村在挖河时,挖到了包括头骨、下颌骨、颈椎骨、肩胛骨、前肢骨、后肢骨、肋骨、胸骨、脊椎骨、尾骨等74件麋鹿化石。化石出土后,泰州博物馆的李汝家馆长赶到现场,尽管认不得是什么东西,但因是地下挖到的,还是全部运到了馆内,后来,经上海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员,泰州人曹克清先生的的鉴定与帮助,这些麋鹿化石经过上海自然博物馆专家进行修复,成为一具完整的雄麋鹿骨架,这是世界上唯一的雄性麋鹿化石,极为珍贵。因为化石的形成要有一定的条件,单体的麋鹿角化石并不很稀罕,完整的一具化石太不容易发现。

麋鹿化石出土的地层是青灰色淤沙土,是一种海相沉积,说明泰州南面原为大海。以前我们曾对泰州出土的麋鹿化石点做过统计,在东到东台,南至泰兴,北到高邮、兴化,西至江都范围内,曾有过80多处出土,是当时见诸报导的全国出土麋鹿化石的一半左右,其中泰州与泰县就有68处。麋鹿化石大多为亚化石,年代距今2000--7000年。后汉书郡国志注中就记有:(海陵)“县多麋”.在麋鹿生长的时代水草茂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位史家说过:“海陵县多麋,千万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 (音软,水田边)民随而种,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海陵多麋,这也是形成海陵仓的原因之一,早期开发海陵时,麋鹿也曾作出过贡献。(晋张华博物志)

青墩遗址 最早泰州人生活的地方是在泰州东约50公里的今海安青墩。青墩位于海安县西北沙岗乡青墩新村,东距海安28公里,西距姜堰约24公里,在姜堰白米的直北方向,地面海拔高度为3。。1973年在村中开挖了一条青墩新河时,,发现了大量陶、石、骨器,1978年和1979年南京博物院对这里进行了2次发掘,发现这里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经遗址内的碳14测定与树轮校正(5645±110),距今5600年左右。青墩遗址的发掘,不仅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泰州东边的已经成陆,而且已成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泰州先人聚居之处。孢粉分析:最下层的原生青灰色淤沙土中盐生藜科植物达12.1%,反映了人类居住前海水进退频繁,土壤含盐,向上文化层中盐生藜拉科植物急剧减少,说明海水已向东退走。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鱼猎、农业、手工业工具。有穿孔石斧,石锛,石铲,石凿;有骨角制作的骨镞、鱼镖、骨锥、耜。植物有水稻、菱角、芡实、桃核;动物方面有麋鹿、猪、狗、等,告诉我们当时人已从事原始农业,但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为主要食物来源。从遗址墓葬中发现:开始时生产力低下,随葬品少,可能处于母系氏族阶段,后来慢慢发展,随葬品渐渐多起来,而且有多少不均、贫富不均的现象,已进入父系氏族阶段。青墩遗址出土了987件麋角与骨的标本,有419件有人工加工的痕迹,有的麋鹿角上还刻有最原始的“八卦”符号。

南荡遗址 接青墩遗址发现后,距今4000年前后,兴化东边林湖南荡也发现有人类活动。南荡遗址文化堆积比较特殊,呈零星分布,文化层有深有浅,就是说有时间较长的也有时间较短的,时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

溱潼石斧 前些年姜堰溱潼十八号圩姓戚的农民,在挖鱼塘时,挖到1件青黑色的石斧,根据当时姜堰博物馆窦馆长调查,认为溱潼附近也是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石斧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估计泰州北郊将业也会发现同类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天目古城 就在南荡遗址之后,又一处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在泰州东边被发现,这就是在距今2700---3100年先秦时代,在泰州境东的天目山筑起了江淮间第一座城池。经考古发掘,此城东西较长南北较短,有外城和内城两道。外城东西,南北,周围有护城河。内城城墙底宽近,推算高度在之内,面积。内城规模,与万历《泰州志》所载“天目山”周二百三十步较为相近,在明朝编写《泰州志》时,仍较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只是因为志书编修者缺乏考古知识,未曾进一步深究。从采集的碳14标本测定,筑城年代在我国的商周至春秋早期。人们很少有人知道,在那远古洪荒的年代,今泰州地区,就曾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天目山古城是泰州人的自豪,作为我国早期城池的实例,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以国之瑰宝的身分,2005年登上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在历史的星空里,天目山古城划过了一道灿烂星光。其后,当海水西进时,这座古城被茫茫海水所淹没,与大海融为一体;在海水降低时,不时又从海里露出水面。

海阳面世 沧海桑田,又过了大几百年,海平面渐趋稳定,泰州地区成陆面积更大了,只是东面与南面仍为海水所包围,古人以“水之北为阳”,泰州最早的地名——海阳,伴随着黄海的朝阳,从祖国东方冉冉升起。海阳,海阳,海水之北,面海向阳。在中国历史上,此时为战国前夕。史书记载,苏秦说楚魏王:楚东有海阳。即是指此。

海陵出现 秦、汉之际,智慧的泰州先民也从当初的天目山附近西退,来到今泰州海陵境地。这里临近大海,能以捕捞为生,加之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合农耕,人丁越来越旺,西汉初年,被纳入了吴国的版图。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濞时为吴国的国王。刘濞在国内推行与民同富的国策,铸钱富国,煮海为盐,举国繁荣。有人描述吴国“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值得注意的是,刘濞的煮海为盐,就在古泰州境内,而海陵之仓,也在这里。刘濞在泰州这快宝地,煮盐,建粮仓,接着又开凿从扬州至海陵海边盐场的运盐河,引出了海陵仓与海陵许多古老鲜活的故事,(图8-1 8-2古代煮盐用的铁盘)海陵之名也从此时响起,海是大海,陵字从阜,意为高地。海陵者,海边的高地也,一个多么朴实而又形象的地名。

“七国之乱”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夺取政权之后,在国内大封同姓王。他的胞兄刘仲被立为代王。代王刘仲的儿子名刘濞。刘濞生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他20岁时曾随刘邦出征讨伐淮南王英布,战争中刘濞表现出众,屡立战功受到刘邦的赏识。战后刘濞就被封为吴王,管辖3郡53城。据《史记》与《汉书》记载,刘濞受印被召见时,刘邦仔细端祥了他一番,发现刘濞面相中有谋反的预兆,当时就很后悔,但受封仪式已进行,不便更改。刘邦只好当面嘱咐刘濞“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刘濞一听此言,心中一惊,表示决不违命。

吴国的都城定在广陵(今扬州),经过秦朝末年农民战争,当时广陵人烟稀少,一片凋零。刘濞立国后,采取富民强国的国策,利用吴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召集各地流民来吴国给田就食,煮海为盐,形成了铸钱、煮盐、造船三大产业。刘濞聚万人之众,在今南京附近的丹阳炼铜铸钱;将国内大量生活没有着落的人召到古泰州东边的沿海滩涂煮盐;在以“伐山”为业的山地发展造船业,同时实行“无赋”政策,(所谓无赋是指免除口赋,国王官僚机构依靠铸钱与煮盐的收入)又招贤纳士,接近知识分子如庄忌、邹阳、枚乘等文学之士,请他们辅佐国家,经过42年的努力,吴国成为“钱布天下,富埒天子(埒,音列,意等同)”的一大强国。

当初刘邦打败项羽后,曾分封一批将领为王,但统一全国后,刘邦借口异姓诸侯谋反,陆续剪除了异姓王,而封刘家子弟为王,以为同是刘姓一家,天下会太平。其实这些封国随着他们势力的增大,谋反不可避免。汉文帝时就开始有济北王、淮南王谋反,到景汉帝时御史大夫晁错看到了吴国这些诸侯王的强大所产生的危险,提出“削藩”之策。

早在汉景帝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就曾与他结有怨恨。刘濞的长子刘贤与太子刘启同在京中,两人常在一起饮酒下棋。刘濞的儿子刘贤棋艺较高,不肯输给太子刘启,太子就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儿子刘贤。明明是太子以势欺人,朝廷当时反说吴王“于古法当诛”,由此刘濞长期称病不再上朝,心中愤怒一只未消,当晁错提出“削藩”时,再也压抑不住,出来造反。晁错认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听到削藩的消息后,刘濞就联合了楚王等其他六个诸侯王共同起兵,理由是“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君侧”。意思是皇帝身边出了坏人,必须清除。时刘濞已62岁,他就将他所属3郡53城中14至62岁男子计20万人编成军队,亲自带兵从广陵北上。在吴楚七国来势凶猛之时,景帝动摇了,认为杀了晁错,就可以换来平安,于是以牺牲晁错为代价,杀了晁错。晁错被骟到长安,着朝服腰斩。接着他就派使者与吴王谈判。刘濞拒绝和谈,景帝这才下决心征讨。战争结果七国之乱被瓦解,刘濞在丹徒走东越时被伏兵所杀。此后,汉朝将王国的行政、官吏任免、及铸钱等权收回中央,诸侯王国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郡。

当刘濞谋反时,他部下的郎中令枚乘曾二次向吴王进评谏,其文章中有“夫吴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有隐匿之名,而居过于中国。夫汉并二十四郡,十七诸侯,方输错出,运行数千里不绝于道,其珍怪不如东山之府。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游曲台,临上路,不如朝夕之池。深壁高垒,副以关城,不如江淮之险。此臣之所为大王乐也。”这段谏文主要是劝刘濞不要造反,说吴国比天子还富,地大物博,海陵仓的粮食很多,居江淮之地,其乐无穷。

七国之乱对古泰州的影响 在吴楚七国之乱中,我们看到了有关刘濞“煮海为盐”和海陵仓的记载。古泰州东边黄海中海水盐的含量,较其他海域要高,海边不仅有广阔的海滩,而且又有茂盛的芦苇作煮盐的燃料,是刘濞看中了这块宝地,设灶煮盐。随着盐场的扩大,大量人口涌向海边,除了烧盐之外,在离海边较远的地方由于土地肥沃,雨量充足,又是农作物生长的好地方,经过开垦种植,海陵粮仓也在这时出现了。盐与粮的生产使早期的古泰州成为吴国富裕地区,吃不完用不尽的盐与粮,刘濞想到要运出海陵,于是他又下令开挖一条从吴国国都广陵通往海陵盐场的运盐河,这就是现今扬州湾头(古称茱萸湾)到泰州南门高桥向东经姜堰、曲塘、海安至如皋番溪的老通扬运河。因煮盐而种粮,再开运盐河,刘濞在古泰州这块宝地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海陵从此走上历史舞台。尽管刘濞晚期如何,泰州人当知道这位开发泰州的名人。但是,刘濞起兵时,将国内14岁至62岁的男子全都编成军队,战败后,兵卒多饥死叛散。刚刚在海边兴起的海陵元气大伤,几乎所有的男子汉们,都在战争中或死、或散,海陵之名随之销声匿迹。战争给早期海陵造成的灾难是极其深重的。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从今浙江温州带的古瓯越移民来江淮,古海陵这才又一天天发展起来。

海陵县 到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一个以海陵为名的建置县正式成立了。史学家班固在他的名著《汉书·地理志》中,记述全国郡县建置沿革时,在辖29个县的临淮郡下,出现了海陵县,下注“有江海会祠”。估计这时黄海已从海陵南面渐渐东退,长江水已在这里开始与海水会合。从这时起,海陵县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今已越2100多年。

海陵县的大致位置。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我们无法从历史文献里找到当初的海陵县位于何处。但借助于文物与考古资料,我们仍能考证出海陵县的大致位置。建国以后,泰州范围内不断进行基本建设,在向地下挖土时,一些古代的墓葬与遗物纷纷面世。汉代海陵人的墓葬分别从西郊的西夏、城西的江洲北路两侧、东郊328国道南北两边、姜堰官庄等处不断发现。当时人们使用的铜钱、铜戟、铜镜、铜带钩、铁剑、铁鼎、釉陶炉、釉陶罐、陶纺轮、黛板、骨针、锅灶、石磨、以及釉陶狗、釉陶鸭等从地下经常出土。同时众多的汉代水井在西郊九龙、城东鲍坝东南、城里青年桥至关帝庙前的城河里多次被挖到。汉代水井大多用陶井圈一圈一圈相接而成,井圈外径,高,厚3。,夹砂灰陶,羼有大量碳化稻壳,讲究的外壁还护有芦苇编成的芦席,井里多出土五铢钱、圜底绳纹罐等 墓葬是古人死后安息的地方,而水井则是生前使用的建筑物。放眼扬州宜陵向东,宝应、盐城之南,再东到南通地区,在这块广大的苏中平原上,能有如此多的汉墓与汉井分布,仅泰州1处,尤其是从海陵区青年桥到鼓楼大桥不到1公里的城河里,集中发现了5口用陶井圈筑成的汉井。据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今海陵区与汉代海陵县一脉相承,古海陵县城可能就在今海陵区政府附近。

吕岱 汉代以后的三国二晋南北朝时期,海陵县因世乱而时废时置。在狼烟四起的三国时代,海陵县内出现了一位官至吴国大司马的名人--吕岱。吕屡战沙场,功勋显赫,既具文韬武略之谋,又有廉洁奉公之节。最为感人的是他身为封疆大吏,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衣食不周。当孙权知道此事后责问朝中的大臣说,吕岱出身万里,为国勤事,家门内困,而孤不早知,股肱耳目其责安在?于是赐钱米布绢。今天的泰州人可能并不知吕岱其人,但吕岱高尚清廉的品格,作为一分精神文化的遗产代代相传,留给了我们的这座城市。(图11东汉至三国时的鎏金铜镜。

北人南迁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运荡,北方人民为逃避战乱,大量举族南迁,推动了淮南一带经济文化的发展,海陵地区人口也大量增加,促进了经济繁荣。汉初七国之乱后的南方移民来到泰州,此时北方一些人民也来到了海陵,南北交融,对海陵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南方人的精明强干与北方人的质朴无华,对后来泰州人性格有着重大影响。加上后明初苏州移民涌入泰州地区,又使泰州人增加了更多的智慧与才能。

海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晋安帝分广陵郡设海陵郡,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县。海陵的建置此时已从县而郡,并开始辖县。很少有人注意,早在南唐海陵县升泰州的500多年前,海陵已曾经是郡级建置。清嘉庆时泰州州署前木牌坊上刻“汉唐古郡”匾,用汉唐古郡来赞美泰州城,实乃名不虚传。

光孝寺 就在从海陵县成为海陵郡的义熙年间,江淮大地上一座后来名为光孝寺的古刹创建起来了。此寺虽屡有兴废,至今仍香火兴盛。这座寺庙不仅表明了泰州佛教历史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东晋时期海陵郡的历史非凡。东晋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海陵郡辖海陵、建陵、宁海、如皋、临江、蒲涛、临泽7县,比义熙年间的辖地多出2县。此时郡县较小,文献记载也少,今天已难窥全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建国后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瓷文物,给我们提供了当时海陵郡的许多重要信息。

六朝青瓷 年泰州西郊鲁庄,出土了1只十系青瓷莲瓣罐,接着一些青瓷碗、罐、水盂、鸡首壶、盘口壶不断从泰州地下出土。1984年台湾佳禾图书公司在编印《中国陶瓷精品》时,特地到日本拍摄从泰州博物馆选到国外去展出的这只青瓷十系罐,使之成为中国陶瓷精品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图15南朝青瓷十系罐)此青瓷莲瓣罐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定为一级文物。过了几年,在江洲路西侧也出土了一只完全相同的青瓷莲瓣罐。1994年在江洲路东侧,又一次出土了16件六朝青瓷,其中的青瓷莲瓣盖罐竟然是1件国宝。在迎接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汇报展》上,该青瓷莲瓣盖罐作为文物精品,陈列在显著的位置。我国文物界权威杂志《文物》作为彩色封面重点刊发,(图16六朝青瓷莲瓣盖罐)《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以“品味国宝”的形式隆重推出。六朝青瓷成了泰州博物馆的特色收藏之一,在我国陶瓷界泰州博物馆的六朝青瓷享有较高声誉。

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属于瓷器的初始阶段,就当时说来是非常珍贵的高档日用品。将这些宝贵的瓷器,作为随葬品埋入距地表一米多的泥土之中,沉睡了1400多年后重见天日,殊为难得。这些精品中的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宝级文物,便是贵上加贵,宝中之宝。这种在其他地方极为少见而在泰州不断出土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海陵郡的辉煌。因为能用得上这些精美瓷器死后又带入墓中的定是土族豪门与庶族地主,绝非等闲之辈。并且一次又一次地多次从泰州出土,说明曾经拥有这些青瓷的人为数不少。这对于研究海陵郡的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如这类罐子上装饰的具有佛教象征的莲瓣纹,就能让人看到当时海陵郡有着众多的佛教信徒。深入研究这些六朝青瓷的内涵,还原那时海陵郡的社会状况,是很有意义的历史课题。

隋代 隋代大运河的开挖,促进了扬州的繁华,紧靠扬州的海陵,继六朝以来,仍然一派兴旺。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不知何故,朝廷将海陵的富商大贾统统迁去了洛阳。隋末唐初,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山东起义军头领李子通率2万余人又从淮南打到海陵,并在此自称楚王。一时间海陵竟成了李的王都,跟着热闹了一阵子。几年后,李子通从海陵向西攻占江都,在江都正式称帝,国号为吴,不久兵败被杀。隋代青瓷四系罐、青瓷执壶等泰州常有出土,博物馆就收藏有隋代青瓷精品,一些古董店与地滩上也常见有隋代青瓷。(

唐朝 唐朝是我封建社会的盛世,海陵在唐朝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唐初武德三年至武德七年海陵县改称为吴陵县,并在吴陵县设置了吴州,此后,历史上曾有不少海陵人自称吴州人,盖源于此。

办学 唐朝开国不久,张买臣来到海陵任吴州剌史。这位张姓州官崇尚文治,在海陵创办州学,注重民众教育,开海陵一代新风。从此,办学崇教作为海陵特色,一以贯之,影响着我们的这座城市直至今天。接受过较多教育的市民,民风淳朴,传统优良。文献记载:“海陵幽邃而地肥美,故民惟事耕渔.性多朴野,耻以浮,薄相夸,鲜出机巧。虽无富强而家亦自给,不务争夺,……茅茨陋巷,弦诵相闻,蔚然有文雅之风。”宋代泰州出现教育家胡安定,考取进士者百余民;明代王艮创立泰州学派,子弟数百人;清代扬州府属8县考生云集泰州,参加科举考试的院试,泰州成为当时扬州府的文化中心。不难看出,自唐代以来,我们的这座城市连续演绎着文化昌盛的光辉。(图18唐双系白瓷罐 图19唐彩绘执壶)

张怀瓘 开元年间,海陵曾出现了一位书法家与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张曾任鄂州司马、翰林院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是唐代地方州级六品官员。他工书,善真、行、小篆、八分书。著有《书断》、《评书药石论》、《书诂》、《书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等。《书断》是张怀书论的代表作,主要阐述了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及书法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用,对后来书法评论影响极大。张怀瓘的父亲也是一位书家,弟弟张怀瑰亦有文学才能,同样也是书家,曾官至翰林、集贤两院侍读学士。张氏一家算是当时的书香门第,是唐代海陵文化见于史书记载的一个实例。

海陵红粟 唐武则天年间,发生了一起徐敬业起兵反武的大事。初唐四杰的骆宾王为徐写下了一篇誉满天下、青史留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炫耀起义军实力时,骆宾王写道:“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意思是起义军粮草丰盛,海陵的陈年粟米,仓粮储存得无穷无尽。这就告诉我们唐代海陵是产粮大县,是天下粮仓。

海陵盐监 唐代海陵除了粮食闻名全国以外,更为著名的还有海盐生产。海陵东边面海,这里的海水含盐量高,海边地势平坦,又有茂盛的芦苇作煮盐燃料,是天成地就的产盐盐场。汉初就开始煮盐,到唐代时盐场已很具规模。唐安史之乱时,财政困难,度支史第五琦作榷盐法,凡产盐地方,都设盐院,亭户盐丁生产出来的盐,统归官卖,严禁私盐,从此盐税成为国家一种重要收入。当时全国设有十大盐监,海陵为十监之首。唐开成四年(839年)日本国僧人圆仁来中国求法取经,在海陵县白湖镇桑田乡东梁丰村登陆,后沿汉吴王刘濞开挖的运盐河西行,途中见到“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圆仁看到的场景,正是盐商从各盐场收盐后从运盐河外运的实况。运盐船之多,竟使园仁为之目眩,可以想见当时海陵盐场产盐之多。

唐代寺庙 继东晋南朝以后,唐代的海陵佛教更加发达,见诸记载的佛教寺庙,除光孝寺外,又有南山教寺、东山长乐教寺、北山开化禅寺、雨声寺等相继创建,这些寺庙虽屡有兴废,但香火不灭,僧徒代代相传,至今大多保存。

唐代里坊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从弟惟祥任海陵县宰时写了一首诗。诗人笔下的海陵城“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充满浪漫色彩。实际上的唐代海陵城,我们可以在唐代的一些名人的墓志上看到更多的资料。在泰州现知出土的10方唐代墓志上,都记有墓主人生前居住与死后埋葬的里、坊等。初步统计有唐代海陵已发现有常乐坊,社父坊,大宁坊,祯实坊,静肃里,常乐里,祯实里,白露里等。按唐代规定,城内设坊,墓志上已看到唐代海陵城内有常乐坊和社父坊2个坊。当时的地方县城,一般只有1个坊,海陵县起码有2个以上的坊,是一座较大的县城。唐代随着经济发展,消除了按时开市、闭市的制度,打破了城乡间的城防障碍,城乡融为一体,而在郊外设坊,此时在海陵县城外已有大宁坊和祯实坊2个坊,商业经济发展也该相当繁荣。

中国历史上的大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的折腾,关中地区从此凋敝,政治、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因而促进了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唐代海陵县依靠着优越的地理优势,特别是里下河地区肥沃广袤的平原和海边的盐场,在全国大的历史背景下,曾有过诸多辉煌,这是泰州作为“汉唐古郡”的关键所在,也是泰州人值得自豪的地方。

尾音:唐以后的五代海陵县升格为泰州,宋、元、明、清的泰州发展更快,接下去的泰州历史,文献有较祥细的记载,有机会风城讲坛将会以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再作介绍。

引子:上一讲我们就泰州地区的海陆变迁、热电站考古、麋鹿化石、青墩遗址、南荡遗址、溱潼石斧、天目古城、海阳面世、海陵出现、海陵县、海陵郡、六朝青瓷、隋代海陵、唐代海陵等作了简单介绍,讲述了《文物考古与泰州历史》的上篇“汉唐古郡”。今天,我们继续《文物考古与泰州历史》的下篇“淮海名区”。

目前江苏全省有13个地级市,其中有5个地级市用古代州的名字,就是苏州、常州、扬州、泰州、徐州。泰州是五州之一。泰州是怎么产生的?先得介绍一下泰州产生的历史背景。

D. 古人谦让的事例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

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3、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4、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晋军凯旋时,上军副帅士燮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

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做法很赞赏。

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郤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

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与郤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景公称赞栾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

晋军将领互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
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晋侯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

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

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5、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E. 嘉鱼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皇帝,乘御舟路过嘉鱼,船正在江心行驶时遇到风暴,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蓬帆撕裂,桅杆折断,舵失灵,船摇摆,御舟倾刻有翻沉的危险。这时,江底顿时腾起两条黄龙,把这只即将沉没的御舟稳稳地从江心驾到岸边,保全皇帝一行人平安无事。

当地老百姓立刻传开啦:“还是皇帝有福分呵,皇帝是龙体,当然有神龙保驾。”从此,皇帝钦定此地为“驾御口”的民间故事也流传开了。

后来,唐明皇游江南,看够了苏杭的秀丽景色后,就沿长江向上游览,领略江南各口岸的水乡风光。御舟行到嘉鱼一带,发现这里江流、湖泊相连,一脉水天福地,默默自语道:“这里水多鱼多,联想此地鲜鱼必然别有风味。” 话音刚落,只见一条银光闪闪的鱼跳到唐明皇面前,他便叫侍臣赶快捡起来看了又看,高兴地说:“福承天应运,所想必至。”

侍臣们更是佳言相捧:“皇上洪福齐天,此鱼自献,必有吉祥。”马上叫随行厨师施出烹调巧技,献给皇上下酒。唐明皇吃了两口,觉得肉嫩味美,鲜甜可口,问道:“此鱼何名?”那些读死书的侍臣回奏:“臣未曾在书上见过。”

厨师也说:“自我当厨师以来,未曾见过这样好的鱼。”左右随员站了半天也回答不了这鱼的品名,好在唐明皇是个又开明又有学问的皇帝,说道:“凡鱼必有名,既然你们都不知名书上又无记载,联给它赐个名字吧!”

明皇想到古称“驾御口”的吉样故事;又看到这鱼跃波浴浪、银鳞耀日的可爱;又回顾诗经上有“南有嘉鱼”的美称。如是金口玉言畅开:“嘉者,美好也。就叫嘉鱼吧。”因此,这个御封名词就流传至今。

(5)吕岱典故扩展阅读:

嘉鱼县是湖北省咸宁市下辖县,沉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县境内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点甚多,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境内有三国古战场遗址——陆口,系三国东吴吕蒙、陆逊屯兵之地,现尚存有吕蒙城遗址、吴王行祠、孔明取箭所、鲁肃夫人墓、丁奉墓、吕岱墓等三国古迹和古迹“烟墩台”。

有万里长江第一湾——“簰洲湾”和层峦叠翠的牛头山森林公园、幽深蜿蜓的仙人洞群、风景优美的三湖连江水库风景区;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红粘土型露天金矿。

有全国第一组(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官桥八组;还有即将开发建设的集旅游、温泉、农业观光园、水上游乐、狩猎、住宿于一体的山湖温泉旅游项目。

F. 静海军的典故

唐朝武德四年在越南设置了交州总管府,永徽二年(651)年改称安南都督府,回679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从此答交州便正式被称作安南(早在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就任命吕岱为安南将军)。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镇南都护府。永泰二年(766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辖境约北面包括进云南省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南抵今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龙州、宁音、防城等县市边境。 咸通元年(861年)府治被南诏国攻陷,未几收复。四年(863年)再陷,寄治海门镇(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咸通七年(866年)收复恢复旧治。

G. 神算吴范的典故

三国时期预测家吴范

吴范,善占候,知风气。
他与善画的曹不兴、善相的菰城郑妪、善算的赵达、善弈的严武、善占梦的宋寿、善书的皇象、懂天文的刘敦八人,在三国之时,号称吴之"八绝"。

吴范最著名的事情是三国时关于项羽败麦城的一段。
关羽诈降,孙权问吴范:关羽是不是真的投降?
吴范说:他们有逃跑之相,说投降是假话。
吴范看破了关羽的花样,让孙权早有了防备,后来才有马忠擒关羽的好戏。

--------------------------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也。以治历数知风气闻于郡中。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会孙权起于东南,范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遂以显名。

初,权在吴,欲讨黄祖。范曰:“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亦身死国亡。”权遂征祖,卒不能克。明年,军出,行及寻阳,范见风气,因诣船贺,催兵急行,至即破祖,祖得夜亡。权恐失之,范曰:“未远,必生禽祖。”至五更中,果得之。刘表竟死,荆州分割。及壬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权以难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备卒得蜀。

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权以问范曰:“得之。”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权问范曰:“竞当降否?”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话耳。”权使潘璋邀其径路,觇候者还,自羽已去。范曰:“虽去不免。”问其期,曰:“明日日中。”权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权问其故,范曰:“时尚未正中也。”顷之,有风动帷,范拊手曰:“羽至矣。”须臾,外称万岁,传言得羽。后权与魏为好,范曰:“以风气言之,彼以貌来,其实有谋,宜为之备。”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终皆如言。其占验明审如此。权以范为骑都尉,领太史令,数从访问,欲知其决。范秘惜其术,不以至要语权。权由是恨之。

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权曰:“若终如言,以君为候。”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曰:“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权曰:“有之。”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范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及后论功行封,以范为都亭侯,诏临当出,权恚其爱道于己也,削除其名。

范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素与魏滕同邑相善。滕尝有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谓滕曰:“与汝偕死。”滕曰:“死而无益,何用死为?”范曰:“安能虑此坐观汝邪?”乃髡头自缚诣门下,使铃下以闻。铃下不敢,曰:“必死,不敢白。”范曰:“汝有子邪?”曰:“有”。曰:“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铃下曰:“诺。”乃排阁入。言未卒,权大怒,欲便投以戟。逡巡走出,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良久,权释,乃免滕。滕见范谢曰:“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于死。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

黄武五年,范病卒。长子先死,少子尚幼,于是业绝。权追思之,募三州有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千户侯,卒无所得。

H. 吕岱的轶事典故

起初,吕岱与吴郡人徐原亲近友好,徐原慷慨且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成大版器,便赏与他头巾权、单衣,与他谈论时事,后来便举荐选拔徐原,官至侍御史。徐原秉性忠直慷慨,喜欢直言,吕岱有时有过失,他就当即谏劝,又在众人面前公开议论这些事,有人将这些情况告诉吕岱。吕岱赞叹地说:“这就是我看重德渊的原因。”等到徐原去世,吕岱极为痛苦悲哀,说:“德渊,是我吕岱的益友,如今不幸归西,我再从何处听到责备我过失的言语呢?”人们谈到这件事都赞美他们的友情。

I. 三国演义的首领都有谁

109年
桥玄公祖(109-183)

124年
任安定祖(124-202)

126年
陆康季宁(126-195)

127年
郑玄康成(127-200)

132年
蔡邕伯喈(132-192)陶谦恭祖(132-194)

137年
王允子师(137-192)赵温子柔(137-208)士燮威彦(137-226)

141年
黄琬(141-192)程昱仲德(141-220)

142年
刘表景升(142-208)王烈彦方(142-219)杨彪文先(142-225)

147年
贾诩文和(147-223)

148年
荀悦仲豫(148-209)

149年
司马防建公(149-219)

150年
鲍信(150-190)许靖文休(150-222)

151年
钟繇元常(151-230)

153年
许劭子将(153-198)孔融文举(153-208)张紘子纲(153-212)

155年
曹操孟德(155-220)

156年
刘宏(156-189)朱治君理(156-224)董昭公仁(156-236)张昭子布(156-236)

157年
孙坚公台(157-193)刘繇正礼(157-198)荀攸公达(157-214)华歆子鱼(157-231)

158年
管宁幼安(158-241)

159年
崔琰季珪(159-216)韩暨公至(159-238)

160年
臧洪子源(160-195)

161年
吕岱定公(161-256)

162年
刘备玄德(162-223)胡昭孔明(162-250)

163年
严象文则(163-200)荀彧文若(163-212)杜畿伯侯(163-224)孙邵长绪(163-225)

164年
虞翻仲翔(164-233)

166年
太史慈子义(166-206)

167年
臧霸宣高(167-227)

168年
李通文达(168-209)曹仁子孝(168-223)徐宣宝坚(168-236)顾雍元叹(168-243)向朗巨达(168-247)

169年
田畴子泰(169-214)

170年
郭嘉奉孝(170-207)

171年
曹纯子和(171-210)司马朗伯达(171-217)徐干伟长(171-219)张辽文远(171-221)赵俨伯然(171-245)田豫国让(171-252)

172年
鲁肃子敬(172-217)刘巴子初(172-222)徐邈景山(172-249)王凌彦云(172-251)

173年
刘辩(173-190)弥衡正平(173-198)

174年
李典曼成(174-209)贾逵梁道(174-228)诸葛瑾子瑜(174-241)高柔文惠(174-263)

175年
孙策伯符(175-200)周瑜公瑾(175-210)杨修德祖(175-219)

176年
沉友子正(176-204)法正孝直(176-220)马超孟起(176-222)

177年
孙瑜仲异(177-215)王粲仲宣(177-217)霍峻仲邈(177-217)吴质季重(177-230)朱桓休穆(177-239)

178年
张承仲嗣(178-244)陈武子烈(178-215)吕蒙子明(178-219)

179年
庞统士元(179-214)仲长统公理(179-219)司马懿仲达(179-251)韦诞仲将(179-253)

180年
刘廙恭嗣(180-221)王祥休徵(180-268)司马孚叔达(180-272)

181年
彭羕永年(181-217)刘协伯和(181-234)诸葛亮孔明(181-234)

182年
荀纬公高(182-223)朱然义封(182-249)孙权仲谋(182-252)

183年
胡综伟则(183-243)陆逊伯言(183-245)留赞正明(183-255)卢毓子家(183-257)

184年
孙翊叔弼(184-204)

185年
刘基敬舆(185-233)

186年
缪袭熙伯(186-245)

187年
马良季常(187-222)曹丕子桓(187-226)

188年
孙韶公礼(188-241)宗预德艳(188-264)

189年
孙皎叔朗(189-219)陆绩公纪(189-220)凌统公绩(189-237)郑袤林叔(189-273)

190年
马谡幼常(190-228)何晏平叔(190-249)应璩休琏(190-252)鲁芝世英(190-273)

191年
辛宪英(191-269)

192年
曹植子建(192-232)

193年
骆统公绪(193-228)张温惠恕(193-230)

195年
龚禄德绪(195-225)孙奂季明(195-234)曹彪朱虎(195-251)王肃子雍(195-256)

196年
曹冲仓舒(196-208)朱据子范(196-252)

197年
邓艾士载(197-264)石苞仲容(197-273)

198年
杜恕务伯(198-252)陆凯敬风(198-269)丁固子贱(198-273)

199年
诸葛乔伯松(199-223)何曾颖考(199-278)

201年
陈表文奥(201-234)谯周允南(201-270)陈骞休渊(201-281)

202年
姜维伯约(202-264)范粲承明(202-285)

203年
诸葛恪元逊(203-253)

204年
韦昭仲嗣(204-273)华表伟容(204-275)刘寔子真(204-294)

205年
曹睿元仲(205-236)司马望子初(205-271)山涛巨源(205-282)

206年
王览玄通(206-278)王浚士治(206-285)

207年
刘禅公嗣(207-271)

208年
司马师子元(208-255)管辂公明(208-255)石伟公操(208-290)

209年
孙登子高(209-241)全绪(209-252)夏侯玄太初(209-254)傅嘏兰石(209-255)魏舒阳元(209-290)

210年
阮籍嗣宗(210-263)

211年
孙邻公达(211-249)司马昭子上(211-265)

212年
崔游子相(212-304)

213年
孙虑子智(213-232)郑默思玄(213-280)

217年
鲁淑(217-274)傅玄休奕(217-278)贾充公闾(217-282)

219年
孙峻子远(219-256)

220年
卫瓘伯玉(220-291)

221年
羊祜叔子(221-278)范乔伯孙(221-298)

222年
杜预元凯(222-284)

223年
嵇康叔夜(223-262)任恺元褒(223-283)王浑玄冲(223-297)

224年
孙和子孝(224-253)刘璿文衡(224-264)裴秀季彦(224-271)李密令伯(224-287)

225年
钟会士季(225-264)

226年
王弼辅嗣(226-249)陆抗幼节(226-274)皇甫谧士安(226-293)

227年
诸葛瞻思远(227-263)贺邵兴伯(227-275)司马伷子将(227-283)

228年
王蕃永元(228-266)

231年
孙綝子通(231-258)

232年
曹芳兰卿(232-274)司马骏子臧(232-286)张华茂先(232-300)司马干子良(232-311)

233年
陈寿承祚(233-297)

234年
唐彬儒宗(234-294)王戎浚冲(234-305)

235年
孙休子烈(235-264)

236年
司马炎安世(236-290)刘弘和季(236-306)

238年
文俶(鸯)(238-291)

239年
傅咸长虞(239-294)索靖幼安(239-303)

241年
曹髦彦士(241-260)司马攸大猷(241-278)

242年
孙皓元宗(242-283)

243年
孙亮子明(243-260)夏侯湛孝若(243-291)

244年
胡渊世元(244-301)

245年
曹奂景明(245-302)

247年
潘岳安仁(247-300)

249年
石崇季伦(249-300)

250年
陆景士仁(250-280)

252年
王浚彭祖(252-314)

256年
王衍夷甫(256-311)

261年
陆机士衡(261-303)

262年
陆云士龙(262-303)

曹昂 (?-197)
曹仁 (168-223)
曹洪 (?-232)
曹纯 (?-210)
王双 (?-228)
曹休 (?-228)
留赞 (183-255)
王戎 (234-305)
汉献帝 (181-234)
曹操 (155-220)
朱儁 (?-195)
孙翊 (184-204)
孙綝 (231-258)
王粲 (177-217)
曹芳 (232-274)
孙登 (209-241)
孙桓 (197-?)
曹丕 (187-226)
孙休 (235-264)
孙坚 (155-191)
孙皓 (242-283)
孙和 (224-?)
孙亮 (243-260)
孙瑜 (177-215)
孙峻 (219-256)
耿纪 (?-218)
邓忠 (?-264)
孙韶 (188-241)
孙权 (182-252)
张悌 (?-280)
太史慈 (166-206)
诸葛诞 (?-258)
公孙渊 (?-238)
毋丘俭 (?-255)
凌操 (?-203)
刘谌 (?-263)
管辂 (209-256)
张绣 (?-207)
荀攸 (157-214)
孙策 (175-200)
张济 (?-196)
曹睿 (205-239)
费祎 (?-253)
王朗 (?-228)
黄祖 (?-208)
杨怀 (?-212)
典韦 (?-197)
董昭 (156-236)
李肃 (?-192)
刘虞 (?-193)
石苞 (?-273)
华歆 (157-231)
陈寿 (233-297)
潘浚 (?-239)
樊稠 (?-195)
伏完 (?-209)

陶谦 (132-194)
胡遵 (?-256)
羊祜 (221-278)
贾充 (217-282)
董卓 (?-192)
马超 (176-222)
关羽 (?-219)
马忠 (?-249)
冯习 (?-222)
杨彪 (142-225)
陈琳 (?-217)
傅佥 (?-263)
邓艾 (197-264)
马良 (187-222)
文丑 (?-200)
桥玄 (109-183)
文鸯 (238-?)
薛莹 (?-282)
庞德 (?-219)
傅肜 (?-222)
雍?#93; (?-225)
杨修 (175-219)
朱桓 (177-238)
满宠 (?-242)
徐荣 (?-192)
刘琦 (?-209)
刘璋 (?-219)
刘巴 (?-222)
刘岱 (?-192)
李严 (?-234)
张松 (?-212)
刘禅 (207-271)
刘表 (142-208)
高顺 (?-198)
关平 (?-219)
张温 (193-230)
濮阳兴 (?-264)
夏侯敦 (?-220)
丁奉 (?-271)
桥瑁 (?-190)
胡奋 (?-288)
董允 (?-246)
乐进 (?-218)
郭图 (?-205)
刘焉 (?-194)
许仪 (?-263)
孟达 (?-228)
乐綝 (?-257)
曹训 (?-249)
韩遂 (?-215)
袁绍 (?-202)
张钧 (?-184)
陆绩 (187-219)
韩当 (?-226)
颜良 (?-200)
严纲 (?-191)

公孙越 (?-191)
汉灵帝 (156-189)
汉少帝 (173-190)
司马徽 (?-208)
曹嵩 (?-194)
许劭 (150-195)
华佗 (?-208)
法正 (176-220)
王浑 (223-297)
张温2 (?-191)
士孙瑞 (?-195)
鲍信 (152-192)
何晏 (?-249)
吕岱 (161-256)
眭固 (?-199)
张既 (?-223)
严舆 (?-195)
张杨 (?-198)
张南 (?-222)
桥蕤 (?-197)
牛辅 (?-192)
吴巨 (?-211)
吕据 (?-256)
边章 (?-186)
北宫玉 (?-186)
杨任 (?-215)
张纯 (?-189)
杨丑 (?-199)
马日磾 (?-194)
李堪 (?-211)
刘封 (?-220)
魏延 (?-234)
杨奉 (?-197)
沙摩柯 (?-222)
车胄 (?-199)
金旋 (?-208)
王浚 (206-286)
陆逊 (183-245)
张宝 (?-184)
高干 (?-206)
万彧 (?-272)
黄权 (?-240)
姜维 (202-264)
祢衡 (173-198)
孔融 (153-208)
于禁 (?-221)
诸葛尚 (?-263)
陈震 (?-235)
公孙度 (?-204)
袁谭 (?-205)
袁尚 (?-207)
蹋顿 (?-207)
卢植 (?-192)
高定 (?-225)
谯周 (201-270)
崔琰 (?-216)
杜预 (222-284)

黄忠 (?-220)
朱治 (156-224)
公孙瓒 (?-199)
曹奂 (246-302)
袁术 (?-199)
吴质 (177-230)
皇甫嵩 (?-195)
袁熙 (?-207)
孙礼 (?-250)
顾雍 (168-243)
吴兰 (?-218)
司马师 (208-255)
陈泰 (?-260)
周瑜 (175-210)
成宜 (?-211)
钟会 (225-264)
潘璋 (?-234)
刘备 (161-223)
凌统 (189-217)
廖化 (?-264)
霍峻 (180-219)
吕范 (?-228)
吕威璜 (?-200)
吕蒙 (178-219)
李恢 (?-231)
许靖 (?-222)
陈宫 (?-198)
高沛 (?-212)
骆统 (193-228)
轲比能 (?-235)
鲁肃 (172-217)
徐邈 (172-249)
张华 (232-300)
滕胤 (?-256)
马谡 (190-228)
吕布 (?-198)
朱异 (?-257)
州泰 (?-261)
吕乂 (?-251)
公孙续 (?-199)
李傕 (?-197)
陆凯 (198-269)
贺齐 (?-227)
桓范 (?-249)
曹植 (192-232)
于夫罗 (?-194)
田楷 (?-199)
士燮 (137-226)
曹彰 (?-223)
夏侯渊 (?-219)
何进 (?-189)
夏侯玄 (209-254)
夏侯尚 (?-226)
薛综 (?-243)
王昶 (?-259)
赵弘 (?-184)

王平 (?-248)
张布 (?-264)
张角 (?-184)
赵云 (?-229)
张嶷 (?-254)
张梁 (?-184)
张翼 (?-264)
陈矫 (?-237)
张昭 (156-236)
张邈 (?-195)
张让 (?-189)
张飞 (?-221)
董承 (?-200)
张辽 (169-222)
张郃 (?-231)
蔡邕 (132-192)
陈群 (?-236)
陈骞 (201-281)
陈武 (?-215)
王甫 (?-222)
丁原 (?-189)
蒯越 (?-214)
郭淮 (?-255)
蒋钦 (?-219)
王允 (137-192)
岑昏 (?-280)
文钦 (?-258)
田畴 (169-214)
王基 (?-261)
淳于琼 (?-200)
蒋琬 (?-246)
逢纪 (?-202)
向朗 (?-247)
蒋济 (?-249)
诸葛瑾 (174-241)
朱然 (182-249)
吴懿 (?-237)
诸葛瞻 (227-263)
司马炎 (236-290)
刘理 (?-244)
钟繇 (151-230)
诸葛亮 (181-234)
司马孚 (180-272)
司马昭 (211-265)
沈莹 (?-280)
阚泽 (?-243)
审配 (?-204)
曹爽 (?-249)
司马懿 (179-251)
秦宓 (?-226)
步骘 (?-247)
司马攸 (248-283)
王经 (?-260)
曹真 (?-231)
诸葛恪 (203-253)
曹髦 (241-260)
荀彧 (163-212)
郤正 (?-278)
曹羲 (?-249)
韩忠 (?-184)
徐晃 (?-227)
司马望 (205-271)
全琮 (?-249)
向宠 (?-240)
贾诩 (147-223)
邓芝 (?-251)
郭嘉 (170-207)
马腾 (?-211)
韦昭 (?-273)
庞统 (179-214)
陆抗 (226-274)
吕凯 (?-225)
梁兴 (?-212)
乌延 (?-207)
148年,贾诩生。224年,贾诩卒,年76。查《魏书文帝纪》与《贾诩传》,贾诩应生於147年,死於223年,年77。书误。
173年,杨德祖修生。。217年,杨德祖卒。219年7月又云曹操杀杨修。查《三国志武帝纪》,曹操杀杨修在219年,《后汉书杨修传》称杨修年45岁,故杨修应生於175年,卒於219年。
187年,李景则式生。查《三国志李通传裴注》,李通玄孙李式字景则,不可生之於187年。另按《魏书李顺传》,李顺次子李式亦字景则,但此已是北魏时。
188年,庞士元统生。223年,庞士元卒。查《三国志先主传》与《庞统传》,庞统应生於179年,卒於214年。书有误。
191年,陆康卒。按《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死於193年,孙策则在194年投靠袁术。袁术与陆康有隙,遣孙策围攻卢江,《后汉书陆康传》称陆康守城二年,城陷后数月卒,故陆康卒年约为195-196年间,其生年为126-127年。故书有误。另《三国志陆绩传》载陆绩见袁术怀橘之年6岁,袁术於194年3月攻占九江,195年孙策开始围攻庐江,故陆绩应生於189-190年。而《陆绩传》言陆绩32岁卒,应为220-221年。
195年,德绪生。225年,德绪卒。查《三国志》杨戏所撰《季汉辅臣赞》,中有龚德绪,生卒年也是195年至225年。应是吴荣光著书时一时不查所致。
199年,关靖生。查《三国志公孙瓒传》,公孙瓒长史关靖字士起,与公孙瓒同死,故此年应做关靖死。
200年,何熲考曾生。查《三国志何顒传裴注引干宝晋纪》,何曾颖考。《晋书何曾传》,何曾字也作颖考。
206年,王玄通览生。查《晋书王祥传》,王览字玄通,应是避玄烨之讳而改。另王士治浚生。《晋书王浚传》称浚字士治,而《晋书王沉传》有王沉之子王浚字彭祖。王士治应是王浚为是。
212年,陈骞卒。查《晋书武帝纪》,陈骞应卒於281年,年81岁,但《陈骞传》则称陈骞卒於291年,此已是司马衷当政时,依史传陈骞应於司马炎在位时已亡,故非291年,陈骞生年应为201年。另同年有崔子相游生,查《晋书崔游传》,游应作游。
223年,王元冲恽生。查《晋书王浑传》,王浑字玄冲。玄因避讳改为元,而浑则错字为恽。
225年,杨彪卒年四十八。查《魏书文帝纪》,杨彪卒年应为八十四。
231年,孙琳卒。查《吴书孙綝传》,孙綝生於本年,故应做孙綝生。
235年,魏中山王兖生。查《魏书武文世王公传》,中山王曹衮卒於本年,应为卒。
243年,简雍卒。考《三国志》各传,未见简雍卒年,而同年又有顾雍卒,「二雍」均年76岁,因是书中错为一人,简雍误。
252年,据《三国志朱据传》,朱据死於本年。书只载其生年,未言其卒。
274年,陆景生。303年,陆景卒。按《三国志陆逊传》陆晏、陆景兄弟均在280年晋灭吴之役殉国,陆景年31岁,故应生於250年,书误。考刘璿生卒年。《三国志二主妃子传》载刘璿於238年被封太子,年15岁。故刘璿应生於224年。同传又称刘璿死於钟会之乱,是年为264年,故刘璿享年为41岁。
考傅玄生卒年。《晋书傅玄传》称傅玄在司马师正妻羊徽瑜丧礼后,被御史中丞庾纯所奏而免官,寻卒,年62岁。考《晋书景献羊皇后》传,羊徽瑜死於278年,故傅玄应亦於同年或不久卒,故傅玄生年应於217年左右。

增补人物生卒年考。
考许劭生卒年。《后汉书许劭传》称许劭与刘繇同奔豫章后死,故应卒於197-198年之间,年46岁,故推其生年应是152-153年。
考刘繇、刘基父子生卒年。《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献帝春秋》言197年正月诸葛玄死时刘繇仍在,故刘繇应卒於197-198年间,年42,故生年约为156-157年。刘繇死时,其子刘基年14,故应生於184-185年,而刘基卒年49,故卒年约於232-233年。
考彭羕生卒年。《三国志彭羕传》言彭羕被杀年37岁,本年应在定蜀与刘备北攻汉中之前,因彭羕遗书未谈及汉中,约於215-217年间。推测彭羕生年应在179-181年之间。
考卢毓生卒年。《后汉书卢植传》载卢植卒於192年,而《三国志卢毓传》称卢毓十岁而孤,故卢毓应生於183年。又卢毓卒於257年,年应75岁。
考马良生卒年。《三国志马良传》言马良死於夷陵之败,即是222年,年36岁,故马良生於187年。
考孙韶生卒年。《三国志孙韶传》称孙韶父孙河被杀时孙韶17岁,又据《吴主权传》载孙河死於204年,故孙韶应生於188年,卒於241年,年54岁。考考凌统生卒年。据《三国志吴主权传》,孙权於203年几乎破黄祖,凌统之父应死於本年,又本《凌统传》,凌统此年15,代领父兵,故凌统应生於189年。凌统卒年49,应为237年。
考应璩生卒年。《三国志王粲传裴注引文章叙录》称应璩死於252年,《朱建平传》言应璩卒年63岁,故应生於190年。
考张温生卒年。《三国志张温传》称张温使蜀年32,此为224年,故张温生於193年。张温亦同年被废,后六年卒,为230年,年38。
考王肃生卒年。《三国志王朗传》言王肃卒於256年,而《朱建平传》传载王肃卒年62,故王肃应生於195年。
考韦昭生卒年。273年,孙皓杀韦昭。按《三国志韦昭传》,韦昭於狱中上书自称年已七十,故生年应在204年。另《三国志三嗣主传》称丁固卒於273年2月,《虞翻传裴注引会稽典录》言丁固卒年76岁,故丁固应生於198年。
考鲁肃遗腹子鲁淑生卒年。鲁肃卒於217年,鲁淑应出生与本年或翌年,而鲁淑卒於274年,年约55。
考文俶(鸯)生卒年。按《晋书景帝纪》载,司马师亲征淮南在255年初,文俶年18,故应生於238年。而《晋书东安王繇传》又载,助贾南风杀杨骏的司马繇因功进入权力中心,司马繇与与文俶有先世之仇,因而藉故杀害文俶,本年为,故文俶卒年54岁。
考胡渊生卒年。《三国志钟会传裴注引晋诸公赞》言胡渊杀钟会时年18,是年为264年,故胡渊生於244年,而同引文又称司马伦使胡渊拒齐王司马冏,后战败伏法,查《晋书惠帝纪》,为301年,胡渊年58岁。

J. 南通有哪些历史典故

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据古文化遗址考证,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境内海安青墩地区就有原始氏族部落繁衍生息。今市区一带,五代设郡,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定名通州。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崇州,又名崇川。辛亥革命后,废州设县,称南通县,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49年2月南通全境解放后,划城区、狼山、天生港一带建南通市,先后为苏北行署、南通地区专署所辖,1962年改为省辖市。1983年南通地区与南通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七个第一”,而占有重要地位。江海大地还孕育了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著名数学家杨乐及2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
江风海韵,风光绮丽。市中心的濠河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30华里的濠河环抱古城,被国内外游人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正在规划、开发的沿濠河博物馆群将赋予通城更深的文化内涵。位于市区南郊的狼山风景区同样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是江苏省六大自然风景区之一,狼山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初唐扩建广教寺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位于狼山两侧的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新添了不少景点。百里县区不乏寻幽探胜之地。海安的青墩文化遗址,如皋的水绘园和定慧寺,通州的文天祥南归渡海亭,如东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海滨放风筝),启东的圆陀角观日亭等名闻遐迩。

虽然南通只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但盐业厚利却促进了城市繁荣,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至明代时已成为苏北的重要城市,后因随着海滩淤涨,海岸线东移,海盐业才开始衰落,但代之而起的植棉业的发展和家庭手工土布业的兴盛,又使此地很快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1895年,清末状元张謇回家乡兴办大生纺织厂和大生企业集团,南通又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成为闻名遐迩的纺织城。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家纺城!
南通现有我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1902年)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馆(1905年),城周濠河环绕,狼山风景区主要由狼山、军山、剑山等五山组成,沿江绵延近4公里,是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是江苏著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之地。名胜古迹有通州三塔、水绘园等。

南通风景名胜精选:

>>>狼山风景区<<<
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边,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狼山、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滨江而立,五山秀丽多姿。站在五山之首的狼山上,举目眺望,莽莽长江,雾霭茫茫,此为长江最宽处,北岸至南岸,江水宽约八九公里,宛如浩瀚大海,无边无际。狼山,东西走向,北幽南畅,北麓沿边悬崖峻壁,难以攀登;南坡平缓,易于上行。
古代,狼山原是长江入海口江水中的一个孤岛,长年的泥沙淤积,便与江北岸连为一体。但山脚下依然留存下一条环山的清澈的“护山河”,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玉带河”,为狼山增添了一景。山上寺庙里有一副对联:“江束四围圆,潮平两岸阔”。这有力地证实了此山原为“江心岛”。古人巧喻此江心岛之狼山为“美女梳头”、“老衲坐禅”。真是诗韵优美,寓意深远……
狼山景区有个迎客宗旨:先照远,后照近。即先盛迎远方贵客,尔后接待近处嘉宾。可见,狼山胸怀天下,先人后己,乃有圣贤之心。
宽大为怀的狼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此山有一只白狼精,占山为王,无恶不作,把个风光优美的青山糟蹋成荒山野岭。一天,一位远方云游的年轻和尚累了,想借此地歇歇。“这有何难?”白狼精心想,一个座位之地能有多大,便轻狂地瞟了和尚一眼,“你要借多大地方?”“不大,不大。有个袈裟大小的地方就可以。”“无妨,无妨。”白狼精见那袈裟不过三五尺大小,便爽快答应了。“老衲这里有礼,谢谢施主。”只见那云游和尚挥起袈裟,往天上一撒,不料,那袈裟顿时飘飘洒洒散扩开去。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大网,从天而降,把整个山全都罩在网内……白狼精见,慌了手脚,知道遇到法力无边的仙人了,立即拜倒在地:“圣贤在上,受小人一拜!”白狼精算是知趣,自个儿卷起铺盖,让出狼山。临走,白狼精跪求道:“能否将此山叫狼山,也算给小人留个思念?”“老衲答应你。”
这位慈悲为怀的和尚,便是后来让狼山兴盛起来的大圣菩萨。由此,当地便留下了一句幽默有趣的后话:“大圣菩萨借狼山,有借无还。”
狼山顶上的广教寺,寺门两边粗大的黑色圆柱上,书写了一副气吞山河的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可见狼山气势之非凡。
步入寺院,登上大圣宝殿。大圣菩萨端坐堂上。大殿黑亮的圆柱上,可读到诗联一对:开门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大圣菩萨胸襟之大,如汪洋,似苍穹……
千年古刹的广教寺,殿宇雄丽,气势恢弘。环绕广教寺的众多景点,更是多姿多彩。北麓园内,山石奇绝,峰、岩、洞、石,颇负盛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鉴真和尚遇难纪念塔、清康熙御书亭、摩崖石刻、平倭碑亭、军山飞瀑、张謇铜像、三仙祠、关帝庙……风景万千,令人心驰神往。怪不得,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于狼山留连忘返。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赞叹道:“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游罢狼山,心潮澎湃,欣然挥毫:第一山。
这个闻名于世的狼山,其实高度并不高,只有海拔106.94米。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有四座佛教圣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另有八座佛象小名山,狼山即为八大佛教小名山之首,可与四大佛教圣山比名……站在狼山峰巅,眺望南通市。阳光下,城池璀璨耀眼,熠熠闪光。南通市不仅拥有“江海第一山”,还拥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南通籍的清朝状元张謇激于义愤,为挽救于危难中的中国,满怀抱负,返回故里,兴办实业,创建学校;大搞文化、水利、交通建设,为今天的南通留下了近现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格局。为此,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惊叹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濠河风景区<<<
环绕南通城的濠河,被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是南通的骄傲。南通人民为有这一条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国内现已罕见的濠河而自豪。
濠河 即古护城河、位于市区中心。濠河曲水回环,绕城而流,水面70万平方米,景观丰富,林木葱郁。亭台桥榭掩映其间,画舫游艇荡漾水中。濠河周围景致荟萃。东南之滨有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还有南通三塔之冠文峰塔,登其高眺远,可俯瞰南通全城。文峰塔院是市文联,书画院,艺术馆所在地。与塔院毗邻有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业研制刺绣等民间工艺品。与文峰塔一河之隔有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纺织大观园。三元桥畔新建的文峰公园,以自然风光与天然野趣倍受游客青睐。西南濠河风景区,以原五公园为基础兴建,这里河面宽阔,碧波荡漾,是南通市的文化娱乐区。北首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宁寺、光孝塔。民谣"南通有三塔,角分四六八;两塔平地起,一塔云中插",所称八角之塔即光孝塔。
>>>滨江公园风景区<<<
滨江公园总投入达1.8亿元。南接龙爪园,紧靠长江,总占地面积约375亩,是长江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景观带。根据规划,整个公园由港口风情区、沿江风光区、休闲新天地、市井传统文化区等四个区域组成。经过抛石护岸吹填土,将形成200亩腹地,向东南延伸至黄泥山、马鞍山,与“山水间”体育公园接壤,形成壮阔的沿江新景观。滨江公园是一处集观光、游览、休憩的临江生态公园,游客在此可以充分亲近江水,体验长江雄姿,观赏山水田园风光。此处景点增强了五山风景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创造了景区中央核心广场和绿色活动走廊,同时,还增强了“生态原貌”资源,使得这一景区地带形成为一个整体的临江生态公园保护区。该公园包括港口风情区、江岸风光区、碧水金滩区、休闲新天地、湿地生态区、龙爪礁石区等
>>>蛎岈山<<<
座落在东灶港东北侧的蛎岈山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岛,因盛产牡蛎而闻名,据中科院、南师大科学家考察后认为淤泥质海岸出现如此规模生物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实属罕见,为研究近二万年以来中纬度古海洋提供了难得的,甚至是地球上唯一的观照体。地理专家对其体表牡蛎壳测定证实它已有1540—1946年的历史,其固着基及造礁可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整个蛎岈山似山非山,似岛非岛,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60余个牡蛎堆坨积而成,方圆6600亩,沙丘起伏,岛上资源丰富,别有天地,整个蛎岈山奇观可谓世上一奇。蛎岈山真奇妙,可谓: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扑面来,有岛无岛汐潮离岛海上壮观踏浪去。在岛上你可尽情饱览大海风光,和大海零距离对话,任你在金沙滩上奔跑;若你躺在沙滩上休闲观海、悠然自得、尽享自然风光,渔港观光、海上休闲、蛎山探密、快艇击浪、海上日出、滩涂采蛤、骡马彩车等无不令你心驰神往。
>>>水绘园<<<
绘园位于如皋城东北隅,是国内著名的古园林之一。其特色“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秋峦葩卉,一一掩映,若绘画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与金陵名妓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水绘园亦名声远播。1981年,我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来如皋水绘园游览,即兴填了《忆江南》词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
>>>文峰公园<<<
三元桥东,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园神韵取胜的公园,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园(原名长春园)。此园三面临水,东边与纺织博物馆相连。占地近10公顷,除园畔流过的濠河外,园内与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顷,可谓“水包园,园包水”。文峰公园受人喜爱,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正处于“半村半廓”的濠河东南风景区,而且它本身造园艺术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游人,给人以美的享受。
>>>南通“园博园”<<<
“园博园”位于狼山与马鞍山、黄泥山之间的长江边,占地达49公顷,总投资4.2亿元,分江海风景区、灵山圣景区、西山怀古区、梅岭揽胜区和园艺集萃区。第五届省园博会于2007年9月20日在南通“园博园”开幕,本届省园博会的主题为:“山水神韵江海风”,将展示13个省辖市经典景观,包括南京的“梅林花雨”、南通的“映山泽镜”、无锡的“泉月赏心”、常州的“闻香寻芳”、苏州的“枫桥夜泊”、扬州的“三月烟花”、徐州的“西溪探源”、宿迁的“林霭秋雨”、淮安的“桑田村庐”、连云港的“松石水滩”、镇江的“西山径幽”、盐城的“泽地仙滩”和泰州的“翠园绿坡”,大多以各市知名景点为原型,结合“园博园”的地型地貌而构思建造的。
>>>体育会展中心<<<
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是南通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设计功能最全、建设标准最高的现代化体育会展设施,总占地6000亩,建筑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建成后,它将成为一座集各类竞技体育比赛、全民健身休闲、商贸旅游会展、大型文艺演出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会展中心。
该中心工程位于南通市新城区中心轴线南端、工农南路与平啬园路交接处,紧邻狼山风景区与在建的南通大学城。工程包括国内第一个可开闭顶体育场、具备体育比赛与会展双重功能的体育馆以及现代化的游泳馆。
据悉,由日本全日新设计公司和同济大学共同设计的开闭顶体育场拥有3万个座位,所开启面积为105米×1900米,这比21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方案”所开启面积还要大三分之一,堪称全国第一。同时拥有60000个座位和10000个展位的体育馆,采用具有飘逸感的多曲线屋面,更增添了体育中心的现代气息。位于体育馆东侧的游泳馆共800个座位,可承担国内国际的各类大型比赛。

南通名人简介:
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学家在南通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和轶闻逸事。
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
当代表演艺术家赵丹、国画大师王个簃、蛇药专家季德胜以及数学家杨乐等20多位两院院士也出自南通。
体育事业备受瞩目,先后为国家输送了林莉、赵剑华、张洁云、周天华、葛菲、李菊、黄旭等一批体育名将,被国家体育总局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今天,在全国中型城市中,南通更有许许多多的“第一”:二十多位院士、好几位闻名的大画家(袁运生、袁运甫兄弟等等)、二十多个世界冠军、主跨桥长达1088米的世界最大最长的钢索斜拉桥――苏通大桥……屈指一数,在全国地县级市中,在各个行业里,南通居然拥有70多个全国第一,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真是奇迹的“故乡”!尤其令人振奋的是“百岁老人之最”。据说,全国有4000多位百岁老人,南通居然拥有400多人。
南通为长江金三角的北角。南通大桥通车后,可与大上海连为一体,只需一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如今,上海与崇明岛之间,已在长江江底开凿江底隧道。而南通与崇明岛之间也正在计划架设长江大桥……明天,这个流金淌银的南通市,将是座开掘不尽的金山……

南通江海交汇的壮观,长寿健身的神奇,花园城市的幽雅,江海河鲜的美味,无不传递着春的信息;南通近期推出了“江海之旅、文博之旅、冠军之旅、教育之旅、长寿之旅”五条特色旅游线路,欢迎您来品味南通。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