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的历史典故
A. 饮鸩自尽的典故由来
从问题的插图来看,题主应该是问的吕不韦“饮鸩自尽”的事吧。吕不韦从一个富商到秦国的相邦再到最后饮鸩自尽,是一段传奇的经历。
吕不韦原本是一名富商,在去赵国出差卖货的时候,偶遇了秦国的落魄公子嬴异人。吕不韦敏锐地察觉到,此乃齐货,可以居之。商人卖货在于盈利,但如果谋国呢?利润会不会更大。吕不韦在与父亲商议之后,便找到了嬴异人。
吕不韦回到洛阳之后,六国宾客前去拜访,邀请吕不韦为相,嬴政于是一封诏令将他赶到蜀地。吕不韦太熟悉嬴政的套路了,于是他为了留存全族的性命,保留自己的尊严便选择了饮鸩而亡。
至于鸩鸟,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不然哪里来的饮鸩止渴,古人造字可都有事实依据的。
B. 关于竭泽而渔的三个历史小故事
1、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用狐偃的计策打败了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们怎么能认为一时之利要比百年大计重要呢?”
2、不留余地
有一年,宰相向太宗建议:不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只要身形高大、体格强壮,都可以应征入伍。
唐太宗批准了这个建议,但奏章却多次被魏征驳回。唐太宗非常生气,于是召集众臣,准备当面训斥魏征。
谁知魏征毫无惧色,并说道:如果把湖水淘干,可以把鱼逮得一干二净,可是明年就没有鱼了;如果把森林烧光,林中的野兽就无处藏身,但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现在把不够十八岁的强壮男子都收入军队,不留任何余地,那么以后的租调杂徭将从哪里去征取呢?说得唐太宗恍然大悟,于是接受魏征的意见并重奖了他。
3、饮鸩止渴
霍谞是东汉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这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 (“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
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
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2)鸩的历史典故扩展阅读:
出处:
1、竭泽而渔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原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sǒu)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译文: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 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用欺骗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后却不会再有第二次了,这不是长久之计。
2、不留余地
出 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翻译:这只狐狸眼光亮如镜,但是词锋芒太有利,未免毫无保留地了。
3、饮鸩止渴
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翻译: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竭泽而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饮鸩止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不留余地
C. 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望梅止渴
问鼎中原
草木皆兵
草船借箭
很多了,在成语词典上有很多。
你自己找找。很容易得。
D. 巫马其买鸩的历史背景
巫马[巫马,读音作wū mǎ(ㄨㄇㄚˇ)]。巫马姓,为中国一复姓。巫马,是周朝一种负版责照顾马的官名,后人以权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遂称巫马氏。但在周朝后,巫马一姓逐渐减少,是因为大部分都改为巫姓了。所谓巫马,本来是周朝时的一种官名,即掌管治疗马匹的官职。巫马氏正是由这种官职的后人以巫马为姓,称巫马氏。这可以在《姓氏考略》得到印证,书中有关于他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以官为氏。”的记载。而《通志·氏族略》上有关于巫马氏的子孙,孔子门生之一的巫马施,曾经任单父的宰相的记载。巫马施精心于国事,可从史书记载中知道。但后来巫马这个复姓,就很少见名人出现,也可能是改姓巫的原因吧。
E. 鸠占雀巢是出自什么典故
鸠占鹊巢
词 目 鸠占鹊巢
发 音 jiū zhàn què cháo
释 义 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屋。
出 处 《诗经·召南·鹊巢》:“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F. 饮鸩止渴的典故出处
《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G. 历史上的伶洲鸠是怎样的人
《国语?周语》中记载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周景王(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2年在位回)向伶洲鸠问答乐的故事,大意是:周景王问其手下的乐官伶州鸠,十二律是什么,伶洲鸠就把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律名完全例举了出来。景王还问七音是什么?伶洲鸠便把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音阶名列举了出来,这虽然是一种记载,但却向我们说明了中国音阶发展的历史线索。
H. 东坡春鸠脍的历史典故
苏东坡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北宋诗人苏东坡遭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在黄州的下放生涯,填词饮酒,开创一代雄豪文风及精细美食。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一客家常菜尔。然而蜀芹,却难敌楚蕲,《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云梦之芹就是楚蕲,或者说是湖北蕲春的芹菜。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日子里,常到周边走动,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喝酒,春鸠脍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苏东坡来到黄州相邻的一个州———罗州,今天的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这个罗州从北齐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产丰富,城建豪华,风景优美,特别是其独有的特产蕲菜、蕲艾、蕲龟、蕲蛇、蕲竹闻名八方,苏东坡先生就吃用蕲菜做的春鸠脍。北宋时期,斑鸠还是普通的鸟类,极容易获得,鸽子是从斑鸠驯化而来的,惟斑鸠胸宽、翅尖窄、颈长,不宜远途飞翔。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蕲段、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蕲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蕲段、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于是蕲菜的辛香、丁香干子的豆韵、斑鸠丝的野鸟气息合并了春时的新鲜味道,实在是清新爽口,佐酒之佳肴。
苏东坡先生在罗州城吃了春鸠脍,就又去到罗州城外游览,蕲河两岸垂柳依依,蛙鸣鸟啼,蕲绿水白,小桥渔舟,忽见城墙涵辉阁上有一联“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顿觉有趣
,又觉有憾,于是前往,挥毫写出“春色柳藏桥”,便是“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一字之改使对子完美无缺了。苏东坡游完罗州返回黄州,就将春鸠脍带回去,东坡春鸠脍则是后人加上的,原意是苏东坡乃天下大诗人大美食家,加上东坡二字,就提高了春鸠脍的格调,其实以云梦之芹炒斑鸠———鸽子的先鸟,这正是阳春白雪呢,不过可以加上一条,就当是尊重苏东坡先生的知识产权吧。
I. 饮鸠止渴典故
首先指出,你在提问中有错字:把“饮(鸩)止渴”错写成“饮(鸠版)止渴”。鸩:权音zhèn ,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鸠:音jiū,是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无毒。
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霍諝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諝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諝上书予商,为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饮鸩止渴”。原指以鸩羽浸制毒酒来解渴。后喻仅求解救目前之困境,而不顾将来之祸患;或但看眼前之利益,而不顾严重之后果,常用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