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误解
❶ 有关历史上人物之间用语言化解误会的事例
1.乾隆抄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带了大学士纪晓岚在身边。一天,两人走得口干舌燥,纪晓岚看到路边有棵梨树,就摘了一个梨独自吃了起来。
乾隆皇帝很是生气,质问道:''孔融四岁能让梨,爱卿得梨为什么不让呢?''
这时候,纪晓岚才发现自己失礼了,赶忙说:"梨者,离也!微臣奉命伴驾,不敢让梨。”
乾隆皇帝又说:"你不能分给我一口梨吗?"
纪晓岚接着说:"微臣有生之年,都将为皇上效命,决无二志,怎敢与陛下分离(梨)呢?"乾隆皇帝无可奈何,只能咽了咽口水。
2.老头子”这一称谓,与清朝乾隆皇帝有关。相传,乾隆年间,纪晓岚在翰林院编撰《四库全书》。有一天,纪晓岚和同僚们开玩笑称皇帝为“老头子”,恰好被乾隆皇帝听到。乾隆怒问纪晓岚:“老头子三字作何解释?若能讲出道理,可免你一死。”纪晓岚不慌不忙回答:“全城人都这样称呼您。您想,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父天母地之谓子,这就是老百姓称您为‘老头子’的缘故。”乾隆皇帝听后开怀大笑,赦免了纪晓岚的死罪。从此,“老头子”的称呼便流传开来,不仅臣可称君,妻可称夫,幼可称长,且毫无半点儿不敬之意。
❷ 有什么历史典故是关于 误会
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后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时,把他们一家都杀了。
他杀人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款待他,这才会“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凄怆,就是凄惨,悲伤。曹操发现自己无杀无辜后,心里也是很凄惨,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作一个辩护。当然,这种辩护不能洗刷他的罪过。但能够‘凄怆’,总算还没有‘丧尽天良’。
❸ 有没有那种因为辜负他人忠诚,或误解他人,最后没好下场一类的历史典故、故事都可以。谢谢了!
很多皇帝都犯过同样的错误。影响最大的就是宋朝,从来不相信回自己的武将,重文轻武。结果答是对外战争屡战屡败,最后被逼流亡海外而亡国。明朝杀了袁崇焕而亡国,汉朝杀了韩信而不得不向匈奴和亲、纳贡,商朝杀了数不尽的忠臣义士而亡国。
❹ 古代关于误会的故事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婚后他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於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
咬著奶瓶喂 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一天主人出门叫它照顾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赶回家,狗闻声出来迎接主人。
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 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
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
以为狗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著狗头一劈,
把狗杀死了之后,忽 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
於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
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狗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
口里还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会杀了。
注: 误会是人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
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
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❺ 历史上有哪些被冤枉误会的人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靑进宫,王导希望周靑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靑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乎乎的,王导和他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贼子,取个斗大金印……”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询问王导:“周靑也算是个人才,是不是给个官当当?”连问了几次,王导因想起周靑曾在宫门口不帮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语。王敦见他这样就眼中凶光一闪:“如果不配为官,那么应该杀掉!”王导还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杀害。 后来,王导有一次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才发现周靑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奏章。又听说了那天自己跪在宫门时,周靑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王家全家,只不过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来而已。联想到自己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伸手相救,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负此良友呀!”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来历。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 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❻ 古今中外被误解的例子谁有
为被误解的乌鸦正名 我们孩提时大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儿,不知谁不小心将窗玻璃打破了,主人却认为是你打的,其实是别的孩子。你这时肯定特委屈,不管你怎么解说都没有用,主人就一口咬定是你。这种被误解的滋味相信你不会忘记,而且在生活中你还会遇到……古今中外,大大小小这样的被误解、背黑锅、受委屈的人和事不乏其例。 这里不妨饶舌说几个例子。庄子到梁国(诸侯国)去看望朋友惠子,被人误传是来争夺惠子的相位。惠子信以为真,派人搜捕庄子。于是有那一段精彩的庄子独白:“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凤凰,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这时,猫头鹰捡到一只腐臭的老鼠,凤凰从它头上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您也想拿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是智者,用一个寓言就消除了朋友的误解。 明朝儒将袁崇焕,在与清军作战中,几次大败努尔哈赤、皇太极,却因崇祯帝听信离间计,误解袁崇焕叛国而将他问罪处死。当时的北京城市民纷纷到菜市口,去争食袁将军被凌迟割下的人肉……这样的被误解导致被残杀,实在是令人发指。 还有在战争中、政治斗争中被误解误杀的冤魂,那些不知名的一般的人,又有谁去为他们申说?有谁能为他们去平反昭雪正名?即使平反昭雪正名了,又能挽回什么呢? 以上无非是说,被误解所造成的损失有多大!所遭受的伤害有多大!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难道我们没有看到人类曾经多次犯下过这样的罪责、造成过这样的灾难吗? 当然,我们这是以人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的。一切是非曲直,好与坏,有益与有害,善与恶……都是拿人的价值标尺度量的。对于人类社会,这个价值尺度或许具有普适性。但对于人以外的生物界来说,就不具有这种普适性,或者说,就不见得合适,甚至有些荒唐。 在自然界,每个生物都是为了自我活下去,自然生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否则,它无法活下去。自然生存,这是自然界的公平法则。“弱肉强食”这一丛林规则也是自然生存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能仅从人类的角度去判定一切是非、好坏、利害、善恶等等价值。换位思考,从动植物的角度比如鸟的角度看问题,它的生存原则就是捕食其它生物赖以维持。它有错吗?在此仍借用人类的哲学命题来说:存在即是恶。凡是存在的个体都是以牺牲别的个体的利益为生存条件的,那么,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是恶的结果,换句话说,每一个个体都是恶的。那么,我们人类指责某一类个体为非、为坏、为害、为恶,就有失公允,甚至武断霸道了。这也说明我们人类始终存在着傲慢与偏见。 就拿乌鸦来说,由于它的黑羽,它的粗砺的叫声,它的食量大且杂食爱吃腐肉,它的聪明不肯顺服于人,等等这些自然习性,就招致人们误解,把它与不吉祥等同起来。有的甚至给它编造了不少坏的故事、寓言,来编排它,给它蒙上不少的恶名。于是,我们就不假思索,人云亦云,众口一词,说,乌鸦是坏鸟,不吉利。就像对待袁崇焕一样,恨不能置之死地,食肉寝皮而后快。中国人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不去动脑子,不去想问题,只要有人说了,有权威下了结论,那就是绝对的,只管相信就是了!这是多么可怕的民族心理!这是多么可怕的思维定势!这是多么可怕的接受文化! 其实,关于乌鸦的知识和资料,书籍上、网络上均有记载,应该说较为科学和详细,不必费言,就到此打住吧。总之,乌鸦是可爱的!
麻烦采纳,谢谢!
❼ 被误读的典故有哪些,你也被误导了吗
被误导的典故中,最为有名的便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以及草船借箭!以及我们最为熟悉的三顾茅庐!当然这些历史事实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之中,真假性有待考证,而且有一些假的有可能是真的,相反,真的反而是假的。
三顾茅庐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经典的局面,那就是三顾茅庐,而三顾茅庐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的,换句话说——刘备这个人确实存在,他确实是蜀汉的皇室宗亲,但是诸葛亮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村民,因此更不可能存在着刘备,张飞以及关于三顾茅庐这一说,这只是历史的一种虚无罢了……
❽ 历史上有哪些被误解的名句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被认为是牛顿的一句自谦的话,实际上这是一句十分傲慢且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句话。
❾ 简短的历史故事和成语误解20个
头悬梁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版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权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❿ 对于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那么让你误解最大的是哪一位
中国历史绵延几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英雄豪杰,忤逆小人数不胜数。
现代人很难去分清历史人物的大是大非,对对错错,我们在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大都是从历史书籍、典故中获取知之甚少的线索,好多历史上的故事经过时间的冲刷抑或是人为的记载而变的不真实。
商朝的灭亡来得很突然,公元前1046年,本来是为了庆祝征讨东夷连连胜利,邀请百官前来吃饭,欣赏歌舞,不料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起事,商王朝的军队还在外做战,朝歌兵力空虚,于是将朝歌的俘虏暂时组建成军队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谁知俘虏们临阵倒戈。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帝辛见大势已去,便躲进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在传统历史上,大家都认为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十分残暴,不过大概是被周朝的历史记载给黑了吧,周朝是通过不义的叛乱得到的天下,如果不把帝辛写成大坏蛋,周朝的统治就不会名正言顺,只有前朝皇帝昏庸无道,不能管理好国家,周才合法的顺应天意,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