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典故
『壹』 欧阳询和儿子在书房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后写出《仲尼梦奠帖》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欧阳询的书房内的书桌上面,阵阵清风裹带着青草的味道飘进了书房,使这个夜晚显得格外惬意。明月、繁星、轻风、流云。宣笔、徽墨、宣纸、端砚。在欧阳询书桌上有一盏明灯,灯芯上的火焰不断地跳动着,仿佛是一个活泼的精灵在翩翩起舞,灯光将整张书桌铺满了温馨的光彩。在桌案上放着压着宣纸的镇纸,表面上的纹路清晰可见。镇纸旁边的笔架上放着大大小小十余支毛笔,笔架旁边是一方端砚,上面放着半块徽墨。已经到了仗朝之年的欧阳询端坐在书桌前,双眼看着灯光下闪耀着金色光彩的文房四宝,享受着明月的温馨和轻风的吹拂。
忽然,一阵微风透过窗子吹进了书房,微风将欧阳询额头花白的眉毛与颔下的长须吹得轻轻摆动,远远看去灯光下的他宛如仙境之中得道的大罗金仙一般。
房间外响起一阵轻轻的脚步声,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手中端着茶壶来到父亲书桌前,在将欧阳询已经空了的茶杯倒满之后才开口说道:“父亲大人,夜深了,您该休息了。”
欧阳询缓缓地转过头来,看着站在一旁的儿子欧阳通,脸上带着慈爱的笑容,用手指了指不远处的座位问道:“通儿,你今年也已经迈入了花甲之年,这么多年的生活阅历,你对人的生命怎么看的呢?”
欧阳通将茶杯重新放回父亲的面前,沉思了一会儿后回答道:“父亲,您请喝茶。”
欧阳询接过茶杯,闻着茶叶淡淡的清香,放在嘴边轻轻地抿了一口,而后把目光投在儿子的身上。欧阳通与父亲的目光对视了一会儿,侃侃而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欧阳通继续说道:“我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所经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历史上能过耄耋之年的人寥寥无几,更不要说期颐之年了。在这个世间没有哪一个能够逃脱生老病死这个规律,我们这些活在世间的人能做的事情仅仅是让自己过得更加有意义一些罢了。”
欧阳询听着儿子的见解,满意地点着头,感叹道:“通儿你说得对啊,人这一生就是短短几十年寒暑,能够经历百年春秋的人是少之又少。而像我这样的经历了襁褓、垂髫、龆年、黄口、舞勺、舞象、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进而达到仗朝之年的高寿老翁当世又能够有几个人呢!”
“至于耄耋、期颐这两个境界可能只有当初的彭祖达到过吧!不过,即使如此,彭祖他到了最后还是身子被装进了棺材埋在地下,灵魂进入无限轮回之中。任何人这一世所有经历过的病痛心酸等种种经历,恐怕到时候就什么都记不得了。”
欧阳通听着父亲的感慨,安慰道:“父亲大人,如今皇上励精图治,大唐王朝欣欣向荣,四海之内都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达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而父亲您为大唐王朝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我想不论是皇上还是百姓,都一定会牢记父亲功劳的。父亲的名字一定会流传千古。”
欧阳询看着儿子,挥手说道:“你先去睡吧!我再吹一吹这舒爽的晚风,喝完这杯茶我就去休息。”
欧阳通站起身来到父亲的身边,说道:“父亲,那我就先去休息了,您不要熬得太晚。”
欧阳询微微地点头,目送欧阳通离开后,他伸手拿起面前茶杯,在鼻子前闻着茶水的香味,惬意地喝下了一口茶水。
书房内只剩下了欧阳询一个人了,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缓缓地迈步来到窗户前面,双手扶着窗框向外眺望着。
皎洁的月光在地面撒上了一层如雾如霜的柔白,轻轻的晚风吹动着树叶,叶子在风中“哗哗”作响,庭院里花草葱茏,墙根下、草丛里的小虫不停地发出清脆动听的叫声,夏夜里,在这祥和之中,潜伏着一种神秘的生生不息的躁动。
欧阳询回忆着今天与儿子书房中的谈话,突然想到了关于孔子梦中祭奠的一则典故,脸上不禁堆满了笑容。他发现在这一刻,自己似乎明白了圣人孔子做梦时内心之中的想法,于是他心中一阵激动。在明月的照耀和轻风的吹拂下,欧阳询转身离开窗子回到书桌前。
欧阳询一边在端砚上研磨着半块徽墨,一边在脑子里面构思着自己要写的内容,他觉得自己的思路就像是开闸的洪水一般,如果不能把这些东西写下来,那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遗憾的事情。
欧阳询伸手从笔架上取下一支宣笔,饱饱地沾满了墨汁,手下运笔如飞,在宣纸上写出《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寂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仲尼梦奠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