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寓言故事
⑴ 孔子赞同过“白马非马说”吗
白马非马说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互相争鸣。
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特别善于辩论,因其《白马论》问世,而一举成名。故事曰:
当时赵国一逞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打枪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土自居,他娓刀道来:“‘马’是指名称而主,‘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公孙龙作为邓析、惠施之后的名家集大成者,以他的“白马非马”论名重当时,但也因此受到几乎所有其他思想家的一致反对。可是所有的反对者都无法正面击败他的学说,除了谩骂和诽谤别无良策。
有一回,孔子的后裔孔穿欲出马挑衅,假意请求公孙龙收他为弟子,但却提出拜师的条件是:要公孙龙放弃“白马非马”的学说。于是引出公孙龙一段精彩绝伦的言说:
“我之所以为世所重,正是因为白马非马的学说,你要我放弃这个学说然后收你为弟子,那么我就没什么东西可教你了。况且你想拜我为师,说明你承认智慧和学问都不及我;现在却要求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说明你又认定智慧和学问都超过我,这不是太荒谬了吗?再说我的白马非马论,是你的祖先孔子也赞成的。楚王有一次打猎,丢了一把宝弓,他的随从要去找。楚王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去找?’孔子知道后说:‘只须说“人失之,人得之”就可以了,何必要说“楚人”?’由此可见,令祖孔子认为‘楚人’和‘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楚人非人’。我的‘白马非马’,正是要论证‘白马’与‘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与你的祖先孔子的‘楚人非人’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虽说他并没有论证。你不反对令祖孔子的‘楚人非人’,却反对我的‘白马非马’,不是太荒谬了吗?总结一下,先生要维护儒学,却又反对孔子的‘楚人非人’;先生要拜我为师,却又反对我的‘白马非马’。这是双重的荒谬!”
孔穿被驳斥得哑口无言,此后再也没有人敢与公孙龙正面交锋。
公孙龙的这段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揭穿孔穿“先教后师”的可笑伎俩,用严密的逻辑证明了其中的荒谬。第二个要点是用孔穿的本门学说、他的祖先孔子的一个故事,引出与“白马非马”同构的“楚人非人”。
这个寓言出自《吕氏春秋》第一卷,是该书的第一个寓言。
原引为: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故事
有贬低孔子、尊崇老子或曰扬道抑儒的倾向,在儒学成为官方学说之前,似乎也不足为怪。虽有褒贬,但这个寓言确实抓住了儒、道两家学说的要旨,寓言中孔子和老子的话,也都符合各自的口吻,称得上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上乘寓言。但《吕氏春秋》是杂家之作,书中的大部分材料都是摭拾先秦诸子成说,而非师心独创。秦火之后,先秦子书亡佚甚多,因此《吕氏春秋》中的许多思想资料都成了海内孤本。这个寓言的原作者是谁,也就难以考定。现在能够看到的先秦子书中,惟有《公孙龙子·迹府》中涉及过这个寓言。
虽然原文并没有明确地归纳出“楚人非人”这一说法,但那是因为文言尚简,公孙龙能按自己的逻辑引用达到目的即可。如果从哲学范畴来讲,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言之成理,且从这个“失弓得弓”的故事来看──公孙龙好象是得到了孔子的有力援助,且不说故事是真是假,但无疑公孙龙创作了一个绝好的寓言故事。至于“白马非马”学说以及公孙龙全部思想体系的重大意义,本文未能详论。
只是读罢这些精彩历史故事片段,有了引申之外的感叹:或许
语言永远也不可能全面地反映事物,很多时候,实实在在地去感受事物比根据语言去了解事物,要更容易接近事物的本质。
⑵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或者寓言故事。
老马识途: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
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汗马功劳:古时作战多用马。战马疾驰疆场,冲锋陷阵,每战都要出很多汗。战斗次
数越多,战况越激烈,出汗当然也越多。因此,形容有战功,就叫“汗马”。
天马行空:相传汉武帝时期,在西域有一匹马叫做天马。那匹马四肢健壮,腿脚
灵敏,因此没人可以抓住它。后来人们在山脚下放了一匹五彩马,不久它与天马配对生出了很多匹小马。据说这种马出的是赭石色的汗,马蹄踏在石头上就可以形成深深的坑。不久这个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汉武帝十分高兴,便派使者通过丝绸之路送去百匹绸缎以换得一匹小马。可是西域人认为这马万万不能送,于是就将使者赶了回去。汉武帝十分生气,于是下兵攻打西域,终于得到了一匹小马。后人也将天马称作西极天马。
走马观花:走马观花,叙述一段春季相亲过程,在花开的季节,男子瘸子骑马,女
子豁嘴口馅鲜花,双方相遇,相互产生爱慕,成亲后懊悔不及。 指鹿为马: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马齿徒增:春秋时期,晋献公一心想吞并虢国,苦于没有路到达。大夫荀息建议用
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虞国借道。晋献公忍痛割爱拿出骏马和美玉。晋国轻而易举灭了虢国,荀息于是马上建议灭掉虞国,夺回了美玉和骏马,玉还是原来的玉只是骏马多长了几颗牙齿而矣。
马马虎虎: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
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形容想马和虎一样,没有人的机制头脑。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小马儿野性比较大,横冲直撞的,所以嫌路窄。告诫年轻人不要“牢骚太盛防肠断”,要踏踏实实的做事情。
千里骡马一处牛—— 牛不服水土只能在一地使用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 王亥驯马:王亥的时代,人们不知马为何物,王亥圈养并驯服了野马,使马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是工具。 九方皋相马:秦穆公问伯乐,有可以接替他相马的接班人吗?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
秦穆公命九方皋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说找到了。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九方皋说是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亲自看时,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的召见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雌雄颜色都不分,怎么会相马呢?伯乐叹曰,九方皋所看见的是内在的素质,发现它的精髓而忽略其他方面,注意它的内在而忽略它的外表。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是比千里马还要珍贵的。 马到,果然是千里马
⑶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如...
【答案】D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哲学的产生这一专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中国古属代的这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成语典故、寓意故事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这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说法正确;ABC说法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⑷ 有关马的故事。超急!
塞翁失马、白马非马论、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小马和他的妈妈住在绿草茵茵的十分美丽的小河边。除了妈妈过河给河对岸的村子送粮
食的时候,他总是跟随在妈妈的身边寸步不离。
他过的很快乐,时光飞快地过去了。
有一天,妈妈把小马叫到身边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做事了。今天你
把这袋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吧。”
小马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驮着粮食飞快地来到了小河边。可是河上没有桥,只能自己
淌过去。可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呢?犹豫中的小马一抬头,看见了正在不远处吃草的牛伯
伯。小马赶紧跑过去问到:“牛伯伯,您知道那河里的水深不深呀?”
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笑着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小马高兴地跑回
河边准备淌过河去。他刚一迈腿,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
啦。”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小松鼠翘着她的漂亮的尾巴,睁者圆圆的眼睛,很认
真地说:
“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小马一听没主意了。
牛伯伯说河水浅,小松鼠说河水深,这可怎么办呀?只好回去问妈妈。
马妈妈老远地就看见小马低着头驮着粮食又回来了。心想他一定是遇到困难了,就迎过
去问小马。小马哭着把牛伯伯和小松鼠的话告诉了妈妈。妈妈安慰小马说:“没关系,咱们
一起去看看吧。”
小马和妈妈又一次来到河边,妈妈这回让小马自己去试探一下河水有多深。小马小心地
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小松
鼠说的那么深。只有自己亲自试过才知道。
小马深情地向妈妈望了一眼,心里说:“谢谢你了,好妈妈。”
然后他转头向村子跑去。他今天特别高兴,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⑸ “白马非马”的故事 是唯心主义还是形而上学
其实白马非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是”在汉语中有两个常见的意思,一专个是“等于”属,一个是“属于”。比如说,“老虎是野兽”,意思是说老虎“属于”野兽,“唐太宗是李世民”意思是唐太宗“等于”李世民。
“白马是马”的“是”意思是“属于”,“白马非马”的“是”意思是“等于”,白马“属于”马,但不“等于”马。
城门守卫不许公孙龙出城,是因为不许骑马出城,而白马“属于”马。公孙龙用“等于”偷换了“属于”的概念而蒙混过关,只是个诡辩而已,哪用得着什么“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⑹ 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个寓言故事
庄子 拽尾泽中谁与游 凭借那些曼妙优美的文词,他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凭借那一百多个诙谐生动的寓言故事,他成为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寓言大师;凭借那些超凡睿智的思想,他成为那个伟大时代一座哲学高峰。他娓娓述说着一则则寓言故事,为我们画尽了人间万象;他放任自己思想的翅膀,让它抟扶摇直上九万里;他观照古今兴衰成败,让后世所有思想者望洋兴叹。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这是古今狂傲者之极致;生不愿为万户侯,死不多占一掊土,这是古今淡泊者之极致。面对庄子,我们仿佛面对高山。然而,他却只是一只拽尾泽中的游鱼,一只飞舞于梦里梦外的彩蝶,一粒逍遥游于天地之间的微尘…… 嵇康 嵇生已逝广陵休 这是文化史上少数有专门笔墨记载的美男子之一,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高居时代巅峰的少数伟大思想家之一。《与山巨源绝交书》和鲁迅的“一个都不宽恕”,代表了两个黑暗时代两位思想巨子的心灵默契。这位竹林领袖受戮前,从容弹奏《广陵散》,弹毕叹曰:“从此《广陵散》永成绝响。”不止《广陵散》,竹林风流、魏晋风骨亦从此成为绝响。 陶渊明 南山果是悠然见 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天真的诗人高唱《归去来兮辞》回到乡下老家。然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除了诗歌,诗人永远不可能在田园里收获五谷。当大家都以为诗人采菊东篱之下,果真每次悠悠然见到南山之时,我们的大诗人却在妻儿饥肠辘辘之际,奔走于告贷的道路之中。因此,后世之文人都很敬仰陶渊明的这种精神境界,却没有几个愿意继续他的人生道路,更没有几个人愿意继承他的铮铮傲骨。 李白 美酒能消万古愁 太白横空出世,标着着大唐帝国进入酒精中毒的时代:内有沉迷于酒色的皇帝,外有每日携妓狂饮的诗人,帝国从内到外都浸泡在酒精之中。太白一生的伟业除了诗酒歌妓之外,唯一的作为就是命高力士为他脱鞋。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和诗人都在干着这样的酒色事业,帝国衰弱的日子自然不远了。“安史之乱”其实正是帝国患上酒精肝的发病症状。酒果真能消愁,太白又何来万古愁呢?酒不能解愁,唐诗又为何每日酗酒?太白之后,唐诗虽然开始节制饮酒,但帝国的肝病,始终不再治愈。 唐伯虎 肯赖风流长卷著 唐寅落魄一生,穷困一生,除了诗和画,唯一剩下的就是狂傲不拘。然而,历史给他开了很大的玩笑,数百年来,他被演化成了妻妾成群仍到处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一生风流快活。这一切都源自于他那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图章。“风流”本指自由无羁的精神世界,却被后世之人移植到裤腰之下,难怪,当今未有真狂士,皆把下流当风流。 徐渭 皆因落魄丹青留 徐渭晚年才开始潜心于文学和艺术创作,卓然成为一代宗师。然而,若没有儿童时代的屈辱,青年时代的坎坷,中年时代的得意又失意,杀妻入狱的精神折磨,晚年景况的窘迫悲凉,恐怕我们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会失去这样一位绝世天才。那么,到底是我们幸运还是文长不幸?抑或是文长不幸而文化史幸?在文长身上,我时常想,天才和苦难难道总是这样成正比吗? 李贽 童心骇世真殉道 惊世骇俗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在牢里趁剃头匠不注意,夺剃刀自刎,由于割得不够深,流血两日不死。狱卒问他:“老和尚,疼不?”李贽答曰:“不疼。”狱卒又问:“老和尚为什么要自杀呢?”李贽答曰:“七十老翁何所求。”说完气绝。一位狂狷奇绝的哲人,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就这样消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金圣叹 妙笔评书枉断头 这位钻研哲学却没能成为哲学家,诗文有集却不以诗文名世的天才狂士,因为批了虽没能批完的六才子书,批批《唐才子律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一代宗师。然而,这位宗师的命运是如此的滑稽:有一年,他听说顺治皇帝称赞他评点的才子书和他的诗文,于是高傲的头脑突然阳痿,整日怀着“何人窗下无佳作,几个曾经御笔评”的感恩之心等待皇帝的召见。结果,等到的不是顺治的召见,而是顺治的死讯。后来,这位狂生参与书生们的反腐败斗争,到先帝庙中哭庙,向死去的“伯乐”倾吐自己的忠心并哭诉官吏的腐败,结果换来的是斩首的酷刑。临刑前不忘幽默一番,写信给儿子说:“腌菜与黄豆同吃,很有胡桃的味道。这一吃法能传下去,我就死而无憾了。” 黄景仁 天妒英才夭傲骨 这位狂野的文学青年曾经宣称:“臣本高阳旧酒徒,未曾酣醉起呜呜。弥生漫骂奚生傲,此辈于今未可无。”自比弥衡和嵇康。也许正是这种狂傲,使他六次高
PS:【希望可以帮到您,为您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愿您一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另外,本人在冲击满级,需要大量声望和经验,如果对答案满意请采纳,采纳时请点上“能解决”“原创”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⑺ 白马非马,什么遇意,
南怀瑾先生的《庄子讲记》,到庄子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时,先生如此博学之人,到这里竟然也打起了哈哈,绕来绕去绕了半天,说这段庄子有些“引喻失义”,解释“指”为指头,又说“这一段文章在中国文化思想上,文学、哲学上,几千年来分量都很重”,谈了几句禅,竟然没个解释就哈哈过去了。在网上翻来翻去找解释,看看两千年来关于这段的注释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莫衷一是,竟是两千年来的学术迷题。
小子我对这段却颇感兴趣,非要弄个明白不可?庄子这里用的“马”与“非马”,肯定是针对他的好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说的。于是就找来公孙龙的文章看。这一看,还真看出问题来了。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呢,千年以来解释“白马非马”的所谓哲学大师们全是近视眼,只盯向了“白马非马”四个字,或者说偏执于一个“白马不是马”的概念,竟然没有一个能正确注释“白马非马”的。伟大如南怀瑾大师,竟然在这里也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竟然把“指”解释为指头。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用来调笑这干人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能理解“白马非马”而去妄自猜测庄子那段话的意义,比如缘木求鱼,不但解释不了庄子,哈哈,连庄子那段话正是在笑自己都不知道。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咱们先来弄明白“白马非马”是什么意思。翻开《公孙龙子》,我们先看看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的逻辑:
“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是不是有些难懂?你需要多看几遍?我劝你还是不要再琢磨下去了,两千多年来琢磨这一句的人太多了,因为这一节写的论文那更是浩如烟海,绕来绕去,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弄成了千古哲学迷题,谁也好象明白,又好像谁也不明白了。实质上公孙龙的好朋友庄周同志早就在提醒大家不要再对概念偏执下去了,要触类旁通,理解其深刻寓意,也就是庄子的那段话,可是人们的脑筋就是绕不开这个弯子,越是学问深的或自以为学问深的,越绕不出去。
我也不再罗嗦了,切入正题。我希望大家首先来了解一下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怎样产生的,因为这个很重要。《公孙龙子》里记载了公孙龙自述的关于“白马非马”论由来的一段话,说“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我们知道,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是春秋人,公孙龙是战国人,孔子去世后一百多年才有公孙龙,不可能给公孙龙的诡辩题目命名。如果说“白马非马”这个概念是孔子先提出的,怎么在儒家典籍里从来不见?又为何是公孙龙以此诡辩成名?往后看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公孙龙是以“白马非马”悖论来比喻并取笑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悖”,他正是从《论语》里记载的一段事上获得了灵感: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忘归之矢,以射蛟兕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楚王到野外打猎,回来发现弓丢了,属下要去找,楚王大度地说:不用找了,在我楚国境内丢了弓,最终还要被我楚人拾到,跟没丢一样吧,何必去找。孔子听说后这件事后说,楚王在这件事上是行仁义却未遂仁义呀,人谁拾到弓不都是一样吗,何必楚?公孙龙就从这个“楚人”非“人”的典故延伸出了个“白马非马”,他还喊冤说,你们都认为孔子“楚人非人”的批驳有意思、有道理,为啥要批评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无趣呢,没道理嘛!
公孙龙发现,世间的很多东西,特别是那些统治者的诸多言行,都和“白马非马”论异曲同工地荒谬,在那样一个战乱频频的时代,人的生命跟草芥一样,直言纳谏直面向君王指陈错误,可能最后死都不知怎么死了。公孙龙聪明地学做起了滑稽的辩士,把表面看来荒唐无比的“白马非马”论作为自己暗藏的利剑周游列国游说,然后在和君王及大臣们的调侃的论辩中刺破层层虚伪的包裹,直到袒露出真理来,正如《公孙龙子》开篇第一段所说“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我这样说还有《公孙龙子》里记载的以下几段作为佐证:
公孙龙,赵平原君之客也;孔穿,孔子之叶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业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且夫欲学于龙者,以智与学焉为不逮也。今教龙去白马非马,是先教而后师之也;先教而后师之,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龙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有功则赏之,无功则亦赏之,而怨人之不理也,可乎?’齐王曰:‘不可。’尹文曰:‘臣窃观下吏之理齐,齐方若此矣。’王曰:‘寡人理国,信若先生之言,人虽不理,寡人不敢怨也。意未至然与?’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罪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焉。”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
这段古文我就不翻译了,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大家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到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的精神。
公孙龙在他那个时代开始,就以自己看似荒谬的论题诡辩被人曲解了。他的朋友庄周却十分理解他,同情他,他在自己的著作里隐晦地(说得太明白就没味道了,而且会给公孙龙的游说行动带来麻烦)呼吁那些只看到“白马非马”命题荒谬的人们,不要偏执于这个命题的概念,应领会“白马非马”的现实征喻意义和精神内涵。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庄周这段话:“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过去我们都认为这段是庄子在调笑公孙龙的执迷于概念,把这个喻理解为“比喻”,因为印象里庄子好用寓言,但大家注意了,此“寓”非彼“喻”,“喻”字除过比喻这个解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那就是“理解、明白、领会”。那个“指”字好像比较难解,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指头”,这显然是错误的,《公孙龙子》里除“白马论”外,还有一篇“非指论”,里面说“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已经明确指出“指”相对于“物”,是天下所无的东西。而庄周这段话里的“指”显然用得是公孙龙所谓的“指”。指相对于物,天下所无,那么在这里最恰当不过的解释就是“指出、所指、指向”了。弄明白了这几个关键字,我们来破译庄子这段话,成了:以所指来理解所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理解所指之非指也;以马理解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理解马之非马也”,还有些拗口吧,再细品品,意思出来了:
与其偏执于抓住“白马非马”这个表象的概念不放,不如越过“马”来领会白马非马的真实意义和现实启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万物身上都存在着“白马非马”所指的荒谬,但最终归为“故为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这样解释起来,跟庄子这篇《齐物论》前后的意思就连贯起来了。到这里再揣磨一下,庄子这段话是不是在笑那些执着于物、冥顽不化,抱着“白马不是马”不肯撒手的人呢?可悲可笑的是,两千年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就偏执于庄子这段话的概念研究来研究去不可自拔,连庄子这一段正是在调笑自己这类不能齐物的人都不知道,哈哈,谁都说自己懂了庄子,可是谁又能真得齐物,真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