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有关苏轼的典故

有关苏轼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12 04:18:04

1. 苏轼有哪些故事

1、巧骂贪官

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

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王笔说:“我先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

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王笔无言以对。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询问苏东坡的身份后,他们心中暗暗叫苦。

2、考官出题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当地开课讲学,培养出许多知名学子。朝廷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考官来到后,想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坡说:“苏学士名扬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苏东坡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

考官指着外面的宝塔出了上联: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结果学子们都对不出来,一个个满面羞惭,低头摇手。考官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

苏东坡不慌不忙地说:“他们已经对出来了,对的下联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考官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3、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

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4、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5、痛骂和尚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

疾书一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拴牢。那住持喜不自胜,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人见了,都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是:秃驴。

2. 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轼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3. 苏轼的轶事典故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4. 苏轼的有关故事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

5. 关于苏轼的故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黄州时苏轼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6. 关于苏东坡的所有故事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是北宋杰出的散文家和诗人,而且书法、绘画也很出名。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一门三杰,人称“三苏”。

这时,苏东坡和大家一起举杯饮酒,一面观赏西湖的水光山色,心情快慰,现场赋诗:“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贤太守,就将此堤定名“苏公堤”,将他亲自慰蒡民工的方块肉称“东坡肉”。

7. 有关苏轼的用典

苏轼及多数诗人于诗作引用典故,多数是某词汇或某一句用典,苏轼诗作之中也有整首诗句句用典故者,或一个典故衍生多个诗句,或一个句子融会多个典故等不同的用法,分述如下:
(一) 句句用典
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轼诗集》,页508)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四句之中引用四个人的四件事当作典故。首句典出《维摩经》:「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减。」第二句语出《传灯录》:「乌窠禅师曰:『汝若了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即真出家,阿假外相,汝当为在家菩萨戒施俱修,如谢灵运之流也。』」第三句语出《宋史‧乐志》:「魏文《折杨柳行》: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第四句语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一椀喉吻润,二椀破孤闷,三椀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椀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椀肌骨清;六椀通仙灵;七椀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二) 多句用一典
1. 六句一典:〈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苏轼诗集》,页1178)这首诗的前六句都是引用石延年生前死后的事迹为典故。第一句见欧阳修《六一诗话》:「石曼卿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体兼颜、柳,为世所珍。……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愤然骑一素驴,去如飞。」(《宋诗话全编》,页218),后五句〈施注〉引《欧阳公诗话》:「石曼卿通判海州,以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使人以泥裹核桃为弹,抛掷于山岭之上,一二岁间,花发满山,烂如锦绣。」(《苏轼诗集》,页1178)以石延年事铺写为六句,显见苏轼善以典故敷陈的技巧。
2. 四句一典:〈破琴诗,并叙〉:「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苏轼诗集》,页1769)房次律即唐代房管,典出《旧唐书‧房管传》:「此时管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但与庶子刘秩、谏议李揖、何忌等高谈虚论,说释氏因果、老子虚无而已。此外,则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管,自是亦大招纳货贿,奸赃颇甚。颜真卿时为大夫,弹何忌不孝,管既党何忌,遽托以酒醉入朝,贬为西平郡司马。宪司又奏弹董庭兰招纳货贿,管入朝自诉,上叱出之,因归私第,不敢关预人事。谏议大夫张镐上疏,言管大臣,门客受赃,不宜见累。二年五月,贬为太子少师,仍以镐代管为宰相。」(《新校本旧唐书》,页3322)苏轼这首〈破琴诗〉藉房管事讽刺刘挚、贾易、朱光庭等人之作为,刘挚最后也如同房管一样获罪被贬。
3. 二句一典:〈次韵刘景文见寄〉:「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苏轼诗集》,页1797)典出《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新校本晋书》,页2557)
(三) 一句用多典
苏轼常将二个以上的典故融入一个诗句里,而彼此又有诗意上的关连性,例如:
1. 一句二典:〈次韵景仁留别〉:「倒屣发一握」(《苏轼诗集》,页721)「倒屣」典出《三国志‧魏书‧王粲》:「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新校本三国志》,页597)「发一握」典出《史记˙鲁世家》,周公戒其子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新校本史记》,页1518)。
2. 一句三典:〈张安道乐全堂〉:「步兵饮酒中散琴」(《苏轼诗集》,页642)「步兵饮酒」,步兵指阮籍,典出《晋书‧阮籍传》:「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新校本晋书》,页1360)、「中散琴」,中散即嵇康,典出嵇康〈与山涛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疏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昭明文选》,页1929)以及庾信〈咏怀〉诗:「步兵未饮酒,中散未弹琴。」一句诗共计引用二个事典,一个语典。
二、 用典含义
(一) 直用其义
直用其义应是使用典故最简单的技巧,例如:〈临安三绝:锦溪〉:「楚人休笑沐猴冠」(《苏轼诗集》,页490)引用《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新校本史记》,页315)
(二) 多典多转折
苏轼使用典故被认为「不易读」,是因为苏轼时常将二个以上的典故融合在一个句子里,取用的词义又经过转折,举例如下:〈和董传留别〉:「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诗集》,页221)苏轼这首诗写于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时,董传曾与之相从,有诗名于当时。文献对董传的记载很少,从这首诗看来,董传当时应是贫困的。诗中「囊空不办寻春马」句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着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新校本南史》,页1178)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而引用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但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着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三) 出处相同,取义不同:
苏轼有时引用同一个典故在不同诗作中,但因心境不同,所要表达的诗意不同,所以同一个典故,会因前后文不同,使典故取义也因而不同,例如〈别黄州〉:「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帏。」(《苏轼诗集》,页1201)与〈和陶咏三良〉:「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苏轼诗集》,页2184)同样引用《礼记‧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马死,埋之以帷。」的典故,苏轼因乌台诗案于神宗元丰二年被贬黄州,元丰七年获赦离开黄州时,写下〈别黄州〉诗,以「病疮老马」自居,因获赦而有「犹向君王得敝帏」的感激,但是后来屡为谗言所害,一再遭贬,谪居惠州时写〈和陶咏三良〉:「我岂犬马哉,从君求盖帷。」心境已从感激转为悲愤,同一个典故,侧重之词义不同。
(四) 词汇相同,出处不同,词义不同:
苏轼诗典故难解,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苏轼诗使用典故,有词汇相同,出处不同,词义不同的情形,如〈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苏轼诗集》,页448)〈夜直秘阁呈王敏甫〉:「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君。」(《苏轼诗集》,页225)二诗均有「此君」词,「此君」在诗词里通常指「竹子」,典出《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字子猷。……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新校本晋书》,页2103)苏轼〈于潜僧绿筠轩〉的「此君」指竹子,殆无疑义,但是〈夜直秘阁呈王敏甫〉:「只有闲心对此君」句下有冯、翁二人的注,所注不同。冯应榴注曰:「『此君』用王子猷语。」(《苏轼诗集》,页225),但翁方纲引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并序)之六〉:「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团团新晴月,林外生白轮。忆昨阴霖天,连连三四旬。赖逢家酝酿熟,不觉过朝昏。私言雨霁后,可以罢余尊。及对新月色,不醉亦愁人。床头残酒榼,欲尽味弥淳。携置南檐下,举酌自殷勤。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我有乐府诗,成来人未闻。今宵醉有兴,狂咏惊四邻。独赏犹复尔,何况有交亲。」认为此处的「此君」指的是酒,二人批注不同。唐宋诗写「此君」虽然多数是指竹子,但除了唐代白居易用以指酒,宋代秦观〈送张和叔兼简鲁直〉:「未试霹雳手,低回从此君。……岂无一樽酒,谁与通殷勤。」陆游〈拄杖歌〉:「禅房按膝秋听雨,野店敲门暮赊酒。……老矣更踏千山云,何可一日无此君?」也都用以指酒。检视苏轼诗,有六首诗用「此君」,五首指的是「竹」,只有这一首指的是「酒」。这一首诗之前一句「共谁交臂论今古」典出《九州春秋》:「韩遂、樊稠交臂相加,共语良久。」整首诗虽未言及酒,也未言及竹,但想来苏轼夜直秘阁,作诗呈好友,与好友交臂论今古,对的应是酒不是竹,翁方纲的批注是对的,而冯应榴的批注是错的。
苏轼使用典故被认为「不易读」,是因为苏轼时常将二个以上的典故融合在一个句子里,取用的词义又经过转折,举例如下:〈和董传留别〉:「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诗集》,页221)苏轼这首诗写于从凤翔回到长安时,苏轼在凤翔时,董传曾与之相从,有诗名于当时。文献对董传的记载很少,从这首诗看来,董传当时应是贫困的。诗中「囊空不办寻春马」句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及《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瓒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着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新校本南史》,页1178)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而引用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但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着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

8.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要有很强的文学性的,至少五个以上~)

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9.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1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⑴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