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中的典故
Ⅰ 乌衣巷的故事七十字以内
朱雀桥边的野草开满了鲜花,
从乌衣巷口中可以看到夕阳西下。
以前王导和内谢安两家的几只燕子容,
至今已经飞进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家中。
乌衣巷里有谁能在这里住?
回首令人回忆谢安家中的那些事儿。
不要埋怨巷前人烟稀少的地方,
只见一少女面带笑容。
Ⅱ 乌衣巷哪两句引用了典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Ⅲ 古诗乌衣巷的故事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这首诗,把原已名扬六朝的乌衣巷的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
乌衣巷历史悠久。据志书记载,其名源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孙权刘备结盟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当时在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通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当年秋七月,孙权将都城由武昌迁南京,取“建功立业”之意,将南京改为建业。孙权是史上第一个建军都南京的皇帝。当时,孙权的兵士们都是穿黑衣,驻军之地就称为乌衣营。
公元280年,晋军攻占建业,孙皓投降,吴亡,改建业为建邺(南京城内有一个区就叫建邺区)。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皇宫和诸王争夺权力,互相残杀,酿成八王之乱。公元307年,晋怀帝司马炽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管理扬州、江南等地,公元317年,当时的皇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被推戴为皇帝,定都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业,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再延,系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庭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此时的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刘禹锡的感慨源自这条古巷曾居住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更令人惊奇的是:王、谢家族人才辈出,他们居住的这条古巷,还有“王家书法谢家诗”的风采。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沟,书法成就登峰造极。
司马睿一向缺少才能和声望,是晋室中又是疏属,他移镇江南,主要是就王导的主意,王导出身中原著名的高级氏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政权的实权创造者,司马睿依靠王导的支持才取得帝位。
王导逝世,后二十年谢安辅政,谢安是一代风流人物,为政“弘以大纲,不存细察”;“兴灭国,继绝世”。人比作王导,而雅量过之,由于谢安辅佐,晋得以中兴,抗衡北朝,延续了东晋王朝的寿命。谢安年轻的时候住在今天浙江上虞县的东山,中年后出山为官。成语“东山再起”就是指的谢安。
※ ※ ※
乌衣巷名贯古今,不仅因为王导、谢安居住在这里,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洮”也住在这里,还因为王谢两户大家族,在这里居住了三百年,出现了一批对晋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历朝历代都有两大家族的人物参与重要政治事件,对历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公元588年,隋灭陈,隋文帝下令将“建康城邑平荡耕垦”。一时间,六朝豪华的宫阙、殿宇破坏殆尽,乌衣巷的繁华也随之烟消云散,如长江之水浩然荡去。
Ⅳ 风骚的典故出于乌衣巷
提及“风骚”一词,一般会认为这不是好词。特别是用它来形容女性的时候,常常使人联想到放荡轻佻、卖弄姿色等。然而,“风骚”一词最早就源于《宋书》,并与南京乌衣巷一位原来的“住户”很有关系。
许多人对乌衣巷的记忆都来自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怀古七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这首诗刻在巷口左侧一块毛体狂草石碑上,许多人路过时偶尔会看看这块碑,感觉夫子庙的小吃和秦淮河的游船远比千年古巷更有吸引力。
而实质上“乌衣巷”这个名字蕴含的历史,至今大约已经2000年了。相传东吴孙权的军队着黑色军服,驻扎在秦淮河北岸以拱卫京都的营地称“乌衣营”,这就是乌衣巷的来历。东晋时期,乌衣巷因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的宰相王导,以及谋划淝水之战大胜、中兴晋室的宰相谢安及其世族子孙,绵延近300年居住于此而声名远播,并留下许许多多兴衰浮沉、变幻无常的故事。
相传谢安的重曾孙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其诗写得很有才气。《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莫不祖同风骚。”意思是400多年来,文体虽不断在变,但仍以《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为典范。赞美诗作“媲美风骚”,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称誉。
Ⅳ 有关于乌衣巷的故事
有一个金陵少年,从小以打鱼为生。每天,他都会乘着小船大鱼。有一天,他照旧划着小船,越划越远,不知道就划到了哪里。恰在此时,忽然狂风大作,天上下起了大雨。少年的小船也摇摇摆摆,好像要翻过去一样。
没多久,突然一阵巨浪打来,少年身子一斜,便掉入了江中。等他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世外桃源,风景优美,人人过着快乐的生活。救了少年的人,便是此处的族长。
族长告诉他,这里是乌衣国。少年觉得很新奇,就在乌衣国待了下来。他一直住在族长的家里,渐渐和族长的女儿产生了感情。后来,少年就和族长的女儿成了亲,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在乌衣国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少年却有些想念家乡,想回到金陵去。于是,他就和妻子商量。结果妻子却说:“你要回去,就把两个儿子带上吧。但是,我是不能跟你回去的。”
少年觉得很伤感,但是思乡情切。有一天,他就带着两个儿子回乡了,妻子一路送他。不久,少年就带着两个儿子回到了金陵,住在原先的一个巷子里。
过了不久,少年又开始想念妻子。他就带着两个儿子,想返回乌衣国。谁知,他划船划了几天几夜,却再也找不到乌衣国的入口了。
最后,他只好带着两个孩子回家。因为无比思念在乌衣国的生活,还有他的妻子,少年便把自己住的这条巷子,取名“乌衣巷”。
(5)乌衣巷中的典故扩展阅读
相关诗词: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朝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白话释义: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Ⅵ 我要查“朱雀桥”“乌衣巷”的典故,谁能告诉我
是在学刘禹锡的诗吗?两个地方诗里都有出现。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版,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权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乌衣巷与朱雀桥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在今中华门内,已不存。
Ⅶ 乌衣巷的典故
乌衣巷(在老地名抄中,这个很出名的,相传是明朝时候的兵将为了执行任务,隐蔽在城南的一块地方,身着乌衣,在黑暗的夜里,冒着雨等待黎明,很有意境的,以后这个地方就叫乌衣巷了)
乌衣巷在今南京秦淮河南岸夫子庙文德桥边,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乌衣巷得名于三国时吴曾在此扎营,吴兵皆穿乌衣。六朝时,成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
Ⅷ 关于古诗《乌衣巷》的由来、故事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属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Ⅸ 介绍一下乌衣巷的典故
乌衣巷 今南京市秦淮河畔文德桥南的一条幽静狭小巷子。 三国时是吴国守石头专城的部队属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 东晋初,为大臣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乌衣巷因为唐·刘禹锡的七言绝句而闻名。 图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E%DA%D2%C2%CF%EF&z=0
Ⅹ 乌衣巷的由来是什么
乌衣巷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这里曾是东吴时期的禁卫军驻地,由版于军士悉穿乌衣,由此得名权乌衣营,后改乌衣巷。
2、第二种说法:东晋时期王谢两家居住于此,而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彰显身份尊贵,所以得名乌衣巷。
3、第三种说法:来自南宋时编纂的《六朝事迹编类》,称刘禹锡诗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乃是误笔,原是旧时王榭堂前燕。
南京曾有个名叫王榭的人,以航海为业。海船失事,他误入乌衣国,娶妻生子。后来,王榭独自返回故乡南京,为了怀念乌衣国的时光,便将所住的巷子更名乌衣巷。
(10)乌衣巷中的典故扩展阅读: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
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