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谚语
㈠ 有人有节气的农谚或俗语吗
一、农谚: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解释:在大寒节气当天,如果是刮南风,换句话说就是大寒节气当天比较的暖和,那么在正月份的时候就很寒冷,就连农村所养的土狗都因为天气寒冷而不愿意出门。农村的老人都说,在过年的时候冷不冷,只需看大寒节气当天暖不暖就知道了。
如果大寒当天比较暖和,则在春节期间会比较寒冷。在农村里还有很多类似的农谚,比如“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等,这些农谚都表明了,如果在大寒节气的天气暖湿,那在阳历二三月份的时候会出现低温阴雨的天气,而这显然对春耕是不利的。
二、农谚: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
解释:在过去没有天气预报,常以24节气的天气情况来预测后期的天气,而大寒节气当天的天气就曾是农业的重要指标。老辈人的经验是如果在大寒节气当天吹北风,并且天气寒冷,那预示着来年的收成很好。
反之,如果是刮南风并且天气暖和,那往往来年的收成会受到影响。并且在大寒节气当天下雨了,那也预示着来年的雨水不太正常,所以老辈人是很怕大寒节气当天下雨的。
三、农谚: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解释: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大寒、小寒节气的时候,天气如果比较寒冷,那就表示在来年开春之后,天气升温比较早。虽然用现代的科学解释不清楚,但这也是农谚的厉害之处,其都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
而且小寒、大寒比较寒冷,来年的收成也往往不错,反之小寒大寒不冷,那来年收成就会受影响,有农谚“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㈡ 在二十四节气中,属于春天的节气有哪些并各收集一则相关的谚语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南园桃李花落尽,春风寂寞摇空枝专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属色遥看近却无
4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6春雨贵如油
7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
8春无三日晴
9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10立春赶春气
11早春晚播田
12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3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14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15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16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7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18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19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20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㈢ 我需要谚语(农谚、学习)
1.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2..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
3.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4.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5.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6.杨叶钱大,要种黄瓜。
7.飞杨花,种棉花。 8.柳絮扬,种高粱。
9.柳毛开花,种豆点瓜。 10.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11.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12.柳絮落,栽山药。 13.柳絮落地,棉花出世。 14.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15.桐树开花,正种芝麻。 16.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17.桐花落地,谷种下泥。 18.椿芽鼓,种秫秫。椿芽发,种棉花。
19.椿树头,一把抓,家家户户种棉花。 20.椿树盘儿大,就把秧来下。
21.枣芽发,种棉花。枣芽发,芝麻瓜. 22.枣儿红肚,磨镰割谷。
23.枣儿塞住鼻窟窿,提着耧腿耩豆种。 24.犁花香,早下秧。
25.榆挂钱,好种棉。榆钱鼓,种红薯。 26.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27.榆钱唰唰响,种子耩高粱。 28.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
29.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 30.桃树开花,地里种瓜。
31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卖薹菜。 32.七里花香,回家撒秧。
33.揪花开,谷出来。 揪花开,麻出来。 34.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35.荷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36.柿芽发,种棉花。
37.秧摆风,种花生。 38.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39麦扬花,排黄瓜 40.四月八,苋莱掐,四乡人家把秧插。
41.四月南风大麦黄,才了蚕桑又插秧。 42.菊花黄,种麦忙。
43.荷花菡,犁耙乱;荷花开,秧正栽。 44.椹子黑,割大麦。
45.麦黄杏子,豆黄蟹子。 46.枇杷开花吃柿子,柿子开花吃枇杷。
47木瓜开花种小豆,小豆开花收木瓜。 48.高粱熟,收稻谷。
㈣ "年"字开头的谚语或诗句有哪些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释义: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释义:年年春社的日子妇女们停下针线,孤单的她怎忍看见,双飞双栖的春燕?今日江城春色已过去大半,我独自还羁身于乱山深处,寂寞地伫立在小溪畔。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释义: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李颀《故从军行》
释义: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释义: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
释义:每年衣袖上都沾有泪水都是因为现在的相思之意。问问谁也是追忆这梅花的人,这使得小鸿低下头皱着妆眉。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韦庄《江外思乡》
释义:我长年在外,每年一到春天的时候,独自在他乡不胜悲伤,坐在树下饮酒,那树上的黄莺也应该了解我思乡的心情吧。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屈原《九章·橘颂》
释义:你虽然年纪轻轻,却可做人们的老师。
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宋玉《九辩》
释义:时光如水一天天流逝啊,老来倍感空虚安身无方。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于谦《立春日感怀》
释义: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
㈤ 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第二句诗是作者写的什么中的
这其实是谚语,全句应该是: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这是一条气象谚语,是说云在山头上,盖住了山顶,像戴了一顶帽子一样,就要下雨;云在山的中间,看不见了山腰,就是晴天。指山与云的位置关系。要下雨了,山顶有云,如“戴帽”;当云横山腰的时候,就不会下雨。
相关农谚:
1、东风急,备斗笠。
2、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3、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4、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5、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5)春社谚语扩展阅读:
一、农谚简介: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
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
二、农谚的理解:
1、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
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
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
“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
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
2、是要注意注意农谚的省略手法农谚由于口语的限制,常常需要简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词。
这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者来说,数量一多,常常闹不清楚,或者张冠李戴,这就要我们要有较广泛的生物学的、农业的知识。
㈥ 求有关寒食节的对联和谚语
寒食节的对联:
1、悯介推而禁火;怅崔护之题门。
2、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回消息杏花知。
3、寒食雨答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4、寒食芳辰花烂漫;中秋佳节月婵娟。
5、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6、玉柳风斜寒食节;银花月朗上元宵。
7、广市卖饧,箫声吹暖;前村禁火,雨意催晴。
8、雨过平添三尺水;风寒为勒一分花。
9、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寒食节的谚语:
1、春到寒食六十天,丢下篮儿七十天。
2、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
㈦ 我想写一张有关于农谚语的手抄报,标题可以怎么写,帮一下忙!
谚语的脚步
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像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内容概述】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齐揪
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种两样
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立秋种,处暑栽,立冬前后收白菜。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
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加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
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
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把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期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割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
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
大抵是将物比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了分蘖的。
·叠字
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
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
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三、农谚的其他语法特色】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和宾语的互调位置或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编辑本段]五、怎样正确理解农谚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正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对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小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了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日时辰的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的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二)是要注意注意农谚的省略手法 农谚由于口语的限制,常常需要简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词。这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者来说,数量一多,常常闹不清楚,或者张冠李戴,这就要我们要有较广泛的生物学的、农业的知识。
[编辑本段]六、农谚示例
春不种,秋无收。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有水才有谷,无水守着哭。
水库是个宝,防旱又防涝。
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
人靠饭养,稻靠肥长。
肥田长稻,瘦田长草。
土肥长谷,猪肥长肉。
万物土里生,全靠两手勤。
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好种长好稻,坏种长稗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好儿要好娘,种田要好秧。
作物不好胡搭配,乱点鸳鸯要吃亏。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麦秀寒,冻煞看牛囝。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
腊雪不烊,种田人饭粮;春雪不烊,断脱人肚肠。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
日出猫迷眼,有雨不到晚。
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月着蓑衣,天要下雨。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要知明天热不热,就看夜星密不密。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
日落乌云洞,明朝晒得背皮痛。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棉花云,雨快淋,缸爿云,晒死人。
东南风,干松松;东北风,雨祖宗。
东风急溜溜,半夜雨稠稠。
西风刹南脚,泥头晒勿白。
立夏东南百草风,几日几夜好天公。
小暑起燥风,日日夜夜好天公。
五月南风落大雨,六月南风海要枯。
虹高日头低,明朝着蓑衣;虹低日头高,明日晒得背皮焦。
东虹日头西虹雨。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雷打惊蛰后,低地好种豆。
南天霍西(闪电)火门开,北天霍西有雨来。
东霍霍(闪电),西霍霍,明朝仍旧干卜卜。
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
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
六月里迷露,要雨到白露。
三朝雾露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早晨落雨饭后停,饭后下雨不得晴。
雨前麻花(小雨)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停。
一落(下雨)一个泡,落过就好跑;一落一个钉,落煞落勿停。
蛇过道,大雨到;蛇上树,有大雨。
鸡啁风,鸭啁雨,蚂蚁拦路要落雨。
蜻蜓成群绕天空,不过三日雨蒙蒙。
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正月八,二月八,小猫小狗全冻煞。(寒潮来临)
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十月南风转一轮。
清明有雨正黄梅,清明无雨少黄梅。
端午落雨还好熬,初六落雨烂脱瓦。
夏至三朝雾,出门要摸路。(多雨)
正月二十不见星,沥沥拉拉到清明。
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未秋先秋,踏断蛮牛。(干旱需戽水)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㈧ 陕西的农谚、谚语
陕西农谚"种田不上来粪,等于自瞎糊混";
陕西农谚"麦东黄,秋西黄"。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指在晴朗的夜晚,当你仰望满天繁星时,星星好像被一层水波遮挡一样,这是因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空气“乱流”、“对流”积累了能量,这时,只要有冷空气,雨就会下起来。“雷轰天顶,有雨不猛;雷轰天边,大水连天”指一块乌云从天边移来,随之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紧跟着下起大雨,但过一会儿又云消雨散。这就是大家常见的热雷雨。假如有朋友旅游在外或有事在途中,碰到此情况不要心慌,在附近躲一会儿。如果隐隐约约听到在远处有响雷或光闪电不见雷声,那就说明下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
判断下雨的农谚还有很多,如“东闪太阳红彤彤,西闪雨重重”,“先见电后听雷,大雨后边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等,你若不信不妨记上几条,检验看看。
嘿嘿`` 你说的是语文寒假册子上的把?``莪也是``刚刚找到
㈨ 谚语 名人名言 必背的诗词 歇后语 小升初 会考的 小学必要会的
古诗之最
1最贵的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2、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苏小妹戏东坡)
3、最穷的夫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敞筐(白居易)
4、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6、最多的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7、最消瘦的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李清照)
8、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9、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0、眼里最差的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11、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12、最凄美的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13、最高的楼: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14、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15、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16、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
17、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李白)
18、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杜甫)
19、最长久的恨: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20、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21、最美的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22、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3、最难请(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4、精神最好的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5、思维最乱的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南唐 李煜
27、最痛苦的离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28、最奇特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0、最荒芜的地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33、最难攀登的道路:“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4、白得最快的头:“朝如青丝暮成霜。”
37、最强劲的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38、最奇妙的泉水:“山中一夜雨,树上白重泉。”
40、最遥远的邻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2、最贵重的酒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43、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45、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
57、眼泪最多的人---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58、最痴心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6、最大的酒量--烹羊宰牛切为乐,会需一饮三百杯.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