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来一典故扩展阅读: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贰』 "肥缺"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典故
“肥缺”源自官场的补缺制度,而补缺官中收入优厚的就称为肥缺了,并无典故专。
肥缺指收入多的官属职,有实权能实现,可进行权钱交易。缺,出缺。是指官位出现了空缺。当时考上进士以后常常不是马上分配,而是在某部候补,等有缺了就补上,叫补缺。
出自晚清·李伯元的长篇章回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十一回:“戴大理一个到手的肥缺活活被人家夺了去,这一气真非同不可,简直气出臌胀病来!”
(2)来一典故扩展阅读
补缺——递补官职的出处
清·张廷玉《明史·列传·卷一百零四》:“遗疏请厉明作,发章奏,补缺官,推诚接下,收拾人心。语极恳挚。”
译文:遗下奏疏请求皇帝严肃明理之作,发下奏疏,补充空缺的官职,对下面的臣民表示诚意,收拢人心。语言很恳切诚挚。
『叁』 来历史典故的成语
背水一战、望梅止复渴、纸上谈兵、三顾制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指鹿为马
退避三舍、如火如荼、请君入瓮、洛阳纸贵、高山流水、鸡鸣狗盗、草木皆兵、探骊得珠
胸有成竹、势如破竹、按图索骥、江郎才尽、唇亡齿寒、枕戈待旦、后来居上、闻鸡起舞
囊萤映雪、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一鸣惊人、凿壁偷光、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
一鼓作气、草船借箭、监守自盗、安步当车、暗度陈仓、明修栈道、班门弄斧、兵不厌诈
起死回生、鞠躬尽瘁、才高八斗、两袖清风、口蜜腹剑、夸夸其谈、入木三分、破釜沉舟
补充买椟还珠 一鸣惊人 狐假虎威 上下其手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三人成虎
一暴十寒 塞翁失马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气 重于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战
弄巧成拙 风吹草动 乐不思蜀 东山再起 安居乐业 程门立雪 逼上梁山
徒有虚名 骄兵必败 雪中送炭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城下之盟 其貌不扬
指鹿为马
『肆』 有什么典故吗怎么来的
典故------典制和掌故。
还可以分为【四类】:
成语典故
历史典故
文学典故
文化典故
【典故的来源】
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基本解释】
◎ 典故 diǎngù
[literary quotation;classical allusion] 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引用典故
【详细解释】
释义:(1).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讌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北史·高隆之传》:“ 隆之 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压角之来莫究其始, 开元 礼及累朝典故并无其文。”
释义:(2).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出处】:清 昭连 《啸亭续录·大戏节戏》:“其时典故如 屈子 竞渡, 子安 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
【示例】:老舍 《茶馆》第三幕:“‘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伍』 典故是什么意思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还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
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典故分类:
1、成语典故,如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2、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3、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4、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5)来一典故扩展阅读:
来源: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
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
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参考资料:
网络--典故
『陆』 历史上有哪些典故,知道的说一说
1.典故: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2.囊萤映雪
出 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凿壁偷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7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4. 铁杵成针
【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5.卧薪尝胆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典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此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也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三年,饱受侮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
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 6.圆木警枕
出处 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释义 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担任官职后,因为发现自古以来还没有一部较系统的编年体通史,所以决心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巨著。为了抢时间,不让自己睡觉睡过头,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圆木枕头――警枕。人在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就会醒来,于是起来继续读书...
『柒』 为什么叫大姨妈来了,有什么说道或者典故,来历
女生月经来了,总爱说是大姨妈来了。这种说法到底是怎样起源的?原来,这里面有一个爱情故事…… 古时候哦,据说汉代,有个美丽的小女孩叫佳儿,长到年方二八,正是出嫁的好时候,不过女孩命不是很好,早早父母双亡,一直跟着姨娘家的人生活。上门说媒的人多了,女孩子也总会留些心眼,这姑娘就看上了一个姓李的书生。 李书生也很爱慕佳儿姑娘,那时候人都很传统得,两个人定了亲后,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婚,不像现在的这帮小屁孩小小的年龄就同居了。但是毕竟年轻人都是春心萌动,李书生总会找些借口偷偷去看佳儿姑娘,但是两个人独处的机会不多,无非拉拉手什么的,接吻就更别提了。 当然了,李书生也是热血青年,当然也想吻吻心仪的女孩,可是,古时候嘛,女人都在家忙家务,这大姨妈呢就常在家里忙活,小情人自然偷偷摸摸怕人看见,说三道四,所以常常想再温存一下的时候就会听见大姨妈的脚步声,姑娘家自然警惕的多,听见脚步就会说,大姨妈来了,你快躲起来。 日子久了,李生寂寞难耐,找了个媒婆,女孩总算过门了,恰恰不巧,那天正好是女孩那个月的日子。入了洞房,哎,这男人从古到今本质就没变过,呵呵。书生就急匆匆想要一尽云雨之欢。可惜日子不巧,过去的女人多含蓄呀,不好直说,这姑娘也聪明,就说今晚大姨妈要来,书生那也是聪明人知道一定有难言之隐,但是不好问什么,就这样自己解决了。 从此以后就有了这个习惯说法,李佳氏(例假时)不方便的时候,就会说大姨妈来了。
『捌』 “有凤来仪”的典故是什么
典故抄:《尚书·益稷》:“箫韶九成袭,凤皇来仪。”
白话译文:《尚书·益稷》上说:当演奏虞舜时期的箫韶乐时,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了。
传说故事:
相传秦穆公之女小名弄玉,不仅如花似玉,还擅长吹笙,自成音调,其声宛如凤鸣。某天夜里,弄玉在"凤楼"上吹笙,远远好似有和声传来,余音美妙,如游丝不断。此后弄玉茶饭不思。秦穆公知道后派人找来了这个少年——萧史,弄玉的病不治而愈。
从此,弄玉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伉俪应和。某一天夜里,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双双翔云而去。
(8)来一典故扩展阅读
有凤来仪出处的解释:
“韶”,据《风俗通义校注》记载,乃五帝之一“舜”时期的乐曲。“夫乐者,圣人所以动天地,感鬼神,按万民,成性类者也。故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韶》”。
《尚书》有记,“《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九成,就是指九章。连起来“箫韶九成”的意思就是,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玖』 词语来源典故
知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汗内青——①古时在竹简上记容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才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桃李——①桃花与李花: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②《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后因以“桃李”比喻所栽培的门生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盈门|桃李满天下|桃李门墙古稀——指人的年龄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孩提——〈书〉儿童;幼儿。桃园——1.春秋晋园名。
2.指晋陶潜《桃花源记》中之桃源。
3.指桃园结义。铜臭——.铜钱的臭气。原用来讥讽用钱买官或豪富者。后常用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泰山——
女婿称老丈人为“泰山”、“岳父”,唐朝的一名艺人叫黄幡绰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