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三祖僧璨典故

三祖僧璨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10 04:01:53

⑴ 达摩祖师的简介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专南印度人,属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传的禅法褒贬不一,约当魏末入寂于洛滨。据《景德传灯录》在民间常称其为达摩祖师,即禅宗的创始人。著作有《少室六门》上下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6种。

(1)三祖僧璨典故扩展阅读

菩提达摩的影响

达摩学说而传的许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说”似乎是达摩真正思想所在。唐·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据昙林的序文说,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达摩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亦名为《达摩论》。这两论文理圆净,当时流行很广。

⑵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话的出处是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出自《新唐书》中的《陆象先传》,全句比版喻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遇事权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

典故:

庸人自扰

陆象先常道:“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是非,庸人自己心里不安,才生出许多是非。如果能从心灵的源头上开始清理,那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

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谚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以及成语“庸人自扰”,比喻本来没有问题而自找麻烦。

(2)三祖僧璨典故扩展阅读:

《新唐书·陆象先传》

陆象先(665年-736年),原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门下侍郎陆元方之子。

陆象先出身于吴郡陆氏太尉枝 ,早年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侍郎,并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担任宰相。但他始终不肯依附太平公主,并拒绝参与政变密谋。先天政变后,进封兖国公,出为益州长史、剑南道按察使。后历任蒲州刺史、太子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同州刺史。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陆象先病逝,追赠尚书左丞相,赐谥文贞。

⑶ 三祖寺的历史文化

春秋时,三祖寺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南岳天柱山。
三祖寺也曾以它历史上的辉煌招来了历代达官显贵、墨客骚人。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至于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吕渭,宋代的李师中、周邦彦、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刘基等,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直接吟咏三祖寺的诗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却留下了真迹。 宝志开山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建观造刹,传经布道。武帝知道他们都有很高的法术,命他们各显灵通,以物为记,得者而居。宝志和尚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手持锡杖,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以鹤止处为记。说毕,白鹤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顿时化为一只白鹤。宝志见状,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顿时化为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而去。白鹤飞到凤形山上空,正要敛翅落地,忽见身后巨龙飞来,吓得掉头向东飞去,落在白鹿岗上,宝志收起锡杖,卓土处便涌出一股甘泉,这就是位于寺后的卓锡泉,又名“卓锡井”。宝志便在凤形山开山建寺,梁武帝赐名为“山谷寺”。白鹤道人在白鹿岗上建起白鹤观,宋徽宗赐名“真源万寿宫” 。
卓锡井和白鹤泉仍存,前者在三祖寺圆通门斜对面的天柱山敬老院内,后者在三祖寺东侧白鹤岗下真源宫旧址处,都是天柱山的著名景点。
三祖驻锡
南朝齐梁之交,达摩法师从印度渡海将禅法带到中国,被誉为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与梁武帝应对时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于是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少室山五乳石洞面壁9年,参禅打坐,伺机传法。后遇慧可诚意求法,立雪断臂,达摩遂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衣钵传之,慧可因此被尊为禅宗二祖。
僧璨到二祖慧可处请求开示佛法的典故。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悔。”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后接衣钵,是为禅宗三祖。隋开皇十年(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
始创禅宗
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僧璨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宋代张同之: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石龛擎古木,山谷卧青牛。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白居易《题天柱峰》: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⑷ 三祖到底是什么

应该说的使禅宗三祖僧璨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510—606)被称为禅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处请求开示佛法的典故,见于《祖堂集》记载:北齐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求曰:“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我忏悔。”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悔。”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后接衣钵,是为禅宗三祖。隋开皇十年(590)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
禅宗师承 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⑸ 达摩祖师流支三藏叫什么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始祖。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慧能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是却通晓佛经的原因。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典故
历史流传
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不少关于达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户晓、为人乐道的有: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等,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达了后人对达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⑹ 僧璨的师承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510—606)被称为禅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处请求开示佛法的典故,见于《祖堂集》记载:北齐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求曰:“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我忏悔。”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悔。”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后接衣钵,是为禅宗三祖。隋开皇十年(590)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

⑺ 求基三各门派别称及由来~~

【ps:太限字数了 未完待续 楼主要继续看的话请点一下追问】
纯阳
武学特点: 纯阳武学融合了道家真谛,万法自然,随心所欲之间不但可将自身内力如意运转,更可用自身能力构造出一片太极气场,攻守如一,进退自如。随他敌强敌弱,顺其自然,自以不变应万变。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公元598年),太宗李世民降世在他们回太原的路上。刚到太原,便有一道人拜访,说这婴儿将来必救世济民,遂取名"世民"。尔后,道人又赠予李渊一书:《开元典论》。李世民从书中逐渐悟出了开国之道,便是这一书,给予李世民打江山很大的帮助。
可惜的是,《开元典论》大部分内容讲的是如何打江山,治国方面却谈之甚少。但照那道人所说,这世间必还有一部讲治国之道的宝典,道长留诗曰这部宝典必出 "纯阳"。于是太宗登基后派人四处寻找叫纯阳的地方或人,终无果。后来的君主皇子都已忘却此事,唯有一人却注意到这一伏笔,那便是皇子李隆基。李隆基当时 只有十五岁,正是武后当权,皇子们提心吊胆,只能乖乖待在宫里读书,李隆基却暗下决心要把这一典论找到,遂偷偷派亲信四处打听。
在一个意外中,李隆基查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有一进士中榜后却立刻辞官,他名吕洞宾,号纯阳子。李隆基隐隐感觉到此人便是诗中所提的"纯阳",便让人四处寻找这纯阳子。奇怪的是这纯阳子却自己飘然上门了,给李隆基送来一本《大统典论》,讲的全是治国之道。
但好景不长,李隆基获悉,武则天手下一密探状告李隆基欲反武后。武则天不假思索,立刻派她最信任的神策军侍从暗中处决李隆基,但那侍从却反过来被李隆基 和纯阳子杀死。李隆基知道瞒不过去,便主动负荆请罪,并在众大臣面前献上《大统典论》,慷慨陈词道:自己正要献上《大统典论》,半夜却有人来盗,不得已杀 之,后才发现是神策的人。武则天无计可施,此事便不再追究。
这武则天本来就好拜佛主、神仙,见到纯阳子肯定不会放过,便要他为自己祈福。纯阳子也不推辞,遂为武后(实则为大唐江山)祭天,又留在宫中讲道两日,武则天非常满意纯阳子,对他大大嘉赏。李隆基趁此机会向武则天提议:为纯阳子在京城附近建座道观,好天天为皇室祈福,以后皇上或者后宫去进奉时也会更方便;而且纯阳子是得道高人,若不好好对待,实是朝廷的损失。年老的武后没有考虑过多,只盼自己延年益寿,焉有不允之理?吕纯阳对于这些宫廷斗争倒也不排斥,欣然答应。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吕洞宾在朝廷支持下,于华山建立纯阳观。玄宗即位后,纯阳得到更大的发展。
吕洞宾共收了六个弟子。其中,谢云流和李忘生是纯阳还未建成便跟着吕洞宾修道了,两人跟着师傅做了好些事情,所以三人感情很深。景龙元年六月(公元710年),唐中宗去世,韦后临朝,立子重茂为帝。睿宗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围杀韦后及安乐公主,逼重茂逊位,拥立睿宗。很不幸的是,谢云流与李重茂乃是挚友,因而谢云流也被认为是韦氏余党。因谢云流的武功早已远超同辈同门师兄,于是宫中径直向纯阳教颁下诏书,令之擒拿谢云流。
吕洞宾虽然知道徒弟所为,但毕竟疼如骨肉,怎么忍心将谢云流交出去,但朝廷要人又不能不给。吕洞宾找来李忘生,二人商议如何既保住谢云流,又不致与朝廷冲突。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谢云流出去躲躲,至于朝廷则由吕洞宾自己进京面圣独自承担此事,只求放过纯阳弟子。李忘生舍不得师傅,忍不住责怪大师兄。吕洞宾只说:“事已至此,总要有人承担,可不能为了(我)一个人,让纯阳众多弟子受苦……”谢云流在门外恰好听到师傅和师弟最后的这番对话,以为师傅要将自己交给朝廷,转身就走。吕洞宾闻声追出,谢云流更是施展轻功要摆脱师傅,吕洞宾知其误会,急忙赶上,谢云流只当师傅要抓自己给朝廷,情急之下出手打了师傅一掌。毫无防备的吕洞宾被已有自己七分火侯的谢云流震退三步,谢云流连忙夺门而出,众师兄弟见谢云流如此,皆指责他的不是,但只有吕洞宾清楚并能体谅谢云流当时的心情。唐玄宗知道如此后,也不便再追究了。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忘生刚接手纯阳。丐帮这时正欲联合武林各派打击明教,少林不肯出手相助,丐帮遂转而向纯阳。李忘生听从于睿的建议,不但拒绝了丐帮,反而好言相劝让丐帮打消此次争战。后来,丐帮和唐门大败于枫华谷,丐帮便怀疑是纯阳作祟,可一直苦于无证据。

七秀
武学特点: 七秀作为纯女性门派,招式华丽而不繁琐,曼华绝伦的舞姿当中暗藏种种玄机,或者弱敌于无形之处,或者助友于转瞬之间,眼花缭乱让人防不胜防,常常能在出人意料之时决定战局的倾覆...

话说回神龙年间,那时江湖上还没有七秀坊这个地方,但武林中出现了一名奇女子,人称公孙大娘,大娘还有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同胞妹妹,但江湖上能分辨她俩的人没有几个。公孙氏的剑舞在当时可以说是名动天下,就连当朝皇帝唐中宗都不免在一年内连下七道圣谕招大娘入宫只为一观公孙氏剑舞,公孙二娘请旨入宫。数年后二娘出宫那天唐中宗以扬州乐坊相送。为求剑舞绝艺不至失传,她们在瘦西湖畔建立了七秀坊,将剑舞绝艺发扬光大。
十余年后,公孙大娘和二娘没有辜负中宗的期望,她们在中年后收养的二十个孤女如今在江湖上的名气直追她们当年,人称“七秀十三钗”。她们无一不是色艺双修的绝佳女子。无论是当今的达官贵人,还是各大门派的英年才俊,都以能一睹芳泽为荣。
七秀坊也是这时候才定名的。一时间,七秀坊成为与万花谷、长歌门齐名的大唐三大风雅之地。有关公孙氏的剑舞与故事有杜工部的诗为证: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
如今公孙大娘和二娘早已不问世事,七秀坊已经完全交由七秀之首叶芷青管理。七秀坊与别的门派不同,徒弟基本上是由七秀十三钗每年在江湖上救来的孤儿与被男人伤了心的年轻女子。而她们最痛恨的也是轻薄与薄情寡义的男子。
曾经日本遣唐使吕庵贤在七秀坊内醉酒闹事,被削去了耳根。回国后向天皇这样介绍:“唐朝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尤其是那个叫做七秀坊的地方,我以天照大神的名字发誓,那里的唐人女子真是无与伦比……”

少林
武学特点: 少林武学讲究以禅入武,禅武结合。招式大开大阖,稳重而不迟滞,一招一式之间无不充斥佛光普照之意,修行到后期更可将气劲运于全身,金刚护体,即便被打中,对手也会受到极大损伤。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而来,得到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的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养跋陀。后来又过了三十余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广罗弟子,传授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见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扬,终于一花五叶,盛开秘苑,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少林寺自从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就与李姓王朝结下不解之缘。少林僧兵起初只是一个为维护寺院不受社会战乱侵扰而建立的武装组织。至隋末唐初,隋将王世充拥兵东都称帝,国号为郑,并命其侄王仁则为大将军,在柏谷庄设重兵建城池,以阻挡秦王李世民东进。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高祖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统领诸路军马前往征讨王世充,李初战失利,此时,驻守柏谷庄的少林武僧志操、惠锡、昙宗等十三名武僧因不满王仁则侵占少林寺封地,“率众以拒伪师”。昙宗等十三武僧夜间攻入郑兵大营,生擒王仁则,献于李世民,为秦王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登基后对少林武僧大加封赏,赐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十三棍僧俱受封赏,封昙宗为大将军。
此后历经战争洗礼,少林武功日趋成熟。武则天一代时少林更是千方百计保存李氏血脉,与天策府一起成为李家的坚实后盾。光明寺一战,少林众僧大显神威,少林武学正统之威重现江湖。自那以后,谁都知道要想与大唐为敌,必须先过少林寺这一关。到了杨国忠这一代,更是欲将少林这个对朝中许多大臣都有影响力的门派铲除,他一面控制神策军打压天策府,一面从天竺请来迦兰高僧,以图在信仰上将少林击倒。

天策
武学特点: 天策武学不同于其他武林门派,天策武功往往直接由战争中的技击演化而来,实用性极强,招招致命,没有一丁点花哨之处。再配合天策府独有的兵书阵法和马上战斗,进退自如,威力惊人,霸道无比。

坐落在洛阳的天策府是李世民还在做秦王时就设立的组织,后随李世民称帝成为机密机关,负责江湖事宜。虽然经过武周一代的极力打压,天策府还是成为大唐王朝在江湖上的一支秘密代表。明教势力的日益扩张早就落在官府眼中,玄宗上台之后立刻颁布了《破立令》,宣布明教为非法,明教与天策的冲突在所难免。光明寺事件爆发,天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击明教高层聚集地,直接击杀明教四大法王及许多高层,明教损失惨重,仅以教主一人身免,明教不得以西迁。自此之后,天策府“东都之狼”的外号不胫而走。
天策建自太宗李世民之手,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精兵。在这些男儿好汉眼里大丈夫就该精忠报国,“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他们不愿过多地浪费时间,总要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他们行色匆匆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接到任务后骑上枣红马奔驰而去。在院后教头带着弟子习武,他们偶尔喝酒却不会喧哗,站岗的时候一丝不苟,待人待事刚正不阿,仁慈善良。
他们身着厚甲重铠,是大唐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加入江湖多年,但是内部还保持早期天策府的军队编制。自军师、教头以下,各类军士一应俱全。他们心中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善与恶、正与邪。没什么宗教信仰,但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一切以李唐王朝为本。
作为一支进入江湖的官府力量,天策府众人一直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对内,他们是混迹江湖的武林人士;对外,他们又是大唐官府的维护者,两边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但是,他们不在乎,因为,他们是狼!狼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在他们心中,没有比维护自己理念更为重要与崇高的了。为了维护大唐的安定,他们愿意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即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也在所不惜。
天策府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枪术。尽管天策府的领导者中也有少林、霸刀等名流的武功高手,但天策府大部分成员都是进入天策后才学习的枪士。天策府武学与平常武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实战武艺。总教头杨宁在教授武术时虽用的是木枪,但一招一式都从怎样在战场上使用着眼。天策府从不强调招式或是原则,只要求找到对手的弱点,快速出招,将对手一击必杀。除了李承恩、杨宁等人外,天策府的其他人实力也很强。虽然怎么说都是被正统武林看不起的武功,但这些军旅出身的人实力不在其他侠客之下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令天策府强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有名的集体战术。由于当时天策府的主要对手是单个的过激志士,所以天策府在人数上是占优的。根据经验,李承恩把天策府编成天杀、天枪、天盾、天弓四营,除了天杀营是独立行动以外,其他三营协同作战,每队十四人许,由各队队长带队巡逻,副统领轮流统一指挥各队。队士们统一行动,坚决避免一对一的战斗,而要以众击寡。平时,天策府里就常进行这种集团战斗的演练,战斗时,谁吸引注意,谁迂回到后面,互相掩护,一切都井井有条。这种战术是李承恩的发明,它大大减低了伤亡,成功地掩盖了个别队士的较差实力。

万花
武学特点: 万花武学最精妙之处乃是点穴截脉,可控人生死于一线。通过将精湛医术与点穴手法结合起来,既可为伙伴疗伤续命,稳定战局,也可挺身而出,用精妙手法制敌控场,实乃掌控全局第一武学。

大唐开元二十三年,万花谷主东方宇轩游历四方,恍惚间误入秦岭青岩,叹西部山间竟有如此仙处,于是招纳贤士在此居隐,并命之为"万花谷"。
万花谷可以说东方宇轩一人建立的门派,他凭借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笼络天下奇人异士,一时间,万花谷成为大唐时期思想最超前、气氛最自由的地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花谷以其兼容并包的宽容态度,成为各种思想各种特长人才的圣地。
东方宇轩琴棋书画无一不晓无所不精,建立万花谷后,常常邀请社会名流以及武林高手到谷中下棋品茗,饮酒弹琴。久而久之,万花谷竟成为江湖上第一风雅之地,许多厌倦了武林生活、官场险恶的名士们纷纷选择到万花谷隐居。万花谷之名盛,几乎可以和当时的长歌门相提并论。但是万花谷又与长歌门有所不同,长歌门是骚人墨客聚集之所,讲究的是诗词歌赋,吟诗作对等风雅之事,而万花谷则可以说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各种奇人异士都可以在万花谷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但是既然踏入江湖,就很难做到不问世事。江湖上很快传出万花谷主东方宇轩其实是侠客岛方家的人,因为某种原因来到中原,一时间侠客岛这个名字又在武林引起一阵新的骚动。
据说《万花秘笈》共分为《总纲》、《武经》、《棋经》、《书经》、《医经》、《琴经》和《杂经》七部分。这是隐居在万花谷的能人异士们耗十年之功呕血完成,内容博大、所蕴精深,其中《武经》与《医经》是武林人士最为关注的。
万花谷医术之神奇是众所周知的,人在江湖行走,难免有各种伤病,据说《医经》所含医术有起死回生之效,而且更关键的是,万花谷的医术是五毒毒术之克星,受够了五毒之苦的武林人士更是恨不得早日拿到《医经》。
但是最让大家关注的还是《万花秘笈》中的《武经》,原本倒也不打紧,但是据有人从隐元会高价收购的消息,说他把一部分方家的武功心得写到了《万花秘笈》之中,一下子勾起大家当年的回忆。一时间,万花谷成为了武林的焦点。

藏剑
武学特点: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轻剑游龙,翩然千里。藏剑武学深谙剑之极意,藏剑弟子身配轻重二剑,运使如意,可快速切换不同运剑心法。大巧似拙,举轻若重,令敌手迷惑于藏剑山庄的深奥剑法之中而无以应对。剑有锋而形不露,以心为剑,是为藏剑。

藏剑山庄的历史并不久远,传到现任庄主叶英也只是第二代而已,但是藏剑山庄之名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中缘由多为藏剑山庄所设立之名剑大会。名剑大会十年一次,每次都会择当时武功最强之士赠予藏剑山庄十年来精心打造的宝剑一把,此剑不但锋利绝世,且打造之法独特,普天之下绝无相同之剑,第一次名剑大会以来,能够持有藏剑山庄十年一铸之剑,在江湖上已然成为身份与荣耀的象征。
大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江南名侠叶孟秋第三次离家远赴长安赶考,然天意弄人,叶孟秋题诗犯忌,空手而回。从此以后朝堂中少了个舞文弄墨的儒吏,江湖之上却多了一个叱咤风云的门派。叶孟秋归来之后,便弃了叶家三代以来求取功名的心思,一心求剑,大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他在杭州西子湖畔大兴土木,建造了如今名动天下的藏剑山庄。
“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景龙三年二月初二(公元709年)青龙节,叶孟秋发下藏剑邀剑贴,以品剑为名,举办名剑大会,而恰逢此日也正是霸刀山庄例行扬刀大会之日,霸刀山庄乃百年名门,藏剑此举,其时江湖中人看来不啻以卵击石,但正所谓“胜败岂无凭,兴亡谁人知”,世事向来叵测难料,当年霸刀山庄竟然没有名刀问世,而叶家乃是江南铸剑世家,藏剑山庄所出之“御神”剑却是庄主江南大侠叶孟秋亲手操刀,经多道繁杂工艺,历时三年精炼而成,早已被传为江湖十大名器之一。是故该次名剑大会应者云集,公孙大娘力压群雄,得获此剑,藏剑之名也藉此愈加显赫。
其后每隔十年,藏剑山庄皆要举办名剑之会,三十余年以来,“御神”、“正阳”、“碎星”、“残雪”、“流风”天下五剑逐一现于江湖,每把名剑问世,必在江湖上掀起轩然大波。
叶孟秋生有五子一女,半数经历坎坷,叶家看似风光无比,实则自有其难言苦楚。
开元十七年(公729年),叶孟秋传位于长子叶英,叶英于第二届名剑大会之上,以少壮之年独斗明教法王莫言笑,叶家四季剑法声名大噪。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藏剑山庄三庄主“无双剑”叶炜与霸刀山庄柳文虎在霸刀山庄大战,双双重伤。
同年,藏剑叶蒙为替三哥报仇,独闯霸刀山庄,周身大小伤口三百多处,“血麒麟”之名遍传江湖。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第四次名剑大会上,藏剑山庄大小姐叶婧衣神秘失踪,藏剑至今仍四处搜寻。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藏剑风流五公子叶凡携唐门门主次女唐小宛离家私逃,唐门尽遣弟子追拿不果。
藏剑山庄建庄以来,行事有理有轨,庄中名侠辈出,待到天宝年间,藏剑叶家已与蜀中唐家、霸刀柳家、长歌杨家,并称四大世家。

五毒
武学特点: 五毒武学融合苗疆蛊术与五毒毒术,控虫之术。通过对毒和蛊的神秘运用,以各样奇诡之剧毒攻敌,以蛊术疗伤续命,尽在鼓掌之间,更可操控五种毒虫,圣蝎,玉蟾,灵蛇,风蜈,天蛛,为苗疆不传秘技。

五毒教(内部自称五圣教)是一个历史悠久,非常神秘的组织。就连他们自己许多教众都不知道五圣教是怎么创立起来的,对于中原武林来说,五毒永远是一个最神秘的门派,他们自给自足,一般不涉足中原,但是一旦惹是上他们,除了一死,别无他法,不然五毒将会对你追杀至天涯海角,再加上五毒难以解释的施毒之术,常常杀人于无形之中,五毒成为武林人士最不愿意招惹的门派。
而离五毒最近的唐门为了牵制五毒的发展(其实这只是个比较好的理由,他们更看中的是五毒制毒炼蛊技术),唐门门主就暗暗策划了两年前的五毒的分裂。
七年前五毒教主魔刹罗的突然失踪,五年后带着一个与汉人所生的女儿曲云回来,并欲立为新教主。有汉人的血统也好,还是唐门的唐淑燕挑动也好,还是年青曲云难以服众也好,右长老乌蒙贵发动了叛乱,并乘乱击杀旧教主魔刹罗(但至今仍未发现尸体,五毒弟子都相信她没死),但最后被右长老艾黎镇压成功,不得不逃出五毒,自立了一支天一教,不但如此,乌蒙贵为报前耻,居然勾结南诏,并用偷出来的最高蛊术秘方《尸咒》研制尸人,意欲重回五毒。而由于五毒奉为至宝的《尸咒》失传多年,而且复杂无比的炼制过程,导致第一批尸人的炼制失败,但经过过后的几次炼制成功过后,乌蒙贵决定要制造更强大的尸人,所以决定去中原用武林高手做尸人的原型,这也导致苗人在中原武林的恶名招彰,但汉人有怎么能分清谁是天一谁是五毒的弟子呢?而五毒弟子也是痛恨汉人的狡诈加上语言的不便,更是懒得解说什么,如此一来仇恨也越积越深。
侠士们即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旅程,伴随着新的剧情,新的挑战,一片广袤且神秘的巴蜀场景等待着侠士们的探索。

唐门
武学特点: 唐门武学以暗器和机关闻名江湖。在战斗中,唐门善于利用可变形的千机匣和神出鬼没的身法,消无声息地布置各种机关陷阱,再配合各种远程的淬毒暗器、弓箭,使之变幻莫测,威力惊人。

唐门最初是刺客世家,但只在川蜀一带出没。他们善用暗器,神出鬼没,让当地人惊恐不已。贞观之治,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当刺客已经不能满足唐家的日常需要。唐家为了继续生存便开始涉足商业,并从此不断壮大。唐门的名气也开始越传越大。
唐家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的支派。有的支派在唐家几乎没什么地位了,只是挂个唐姓而已。有的支派则世袭负责唐家的买卖。主要的支派住在内堡,其他的都安排在外堡。现任门主唐傲天那一支,还有唐门四老其余的三支,都是现今唐门最有地位的支派,他们掌管唐门一切事务。唐门男子每代都有自己的辈分。如上一代是“怀”字辈,门主这一辈是“傲”字辈,而下一辈是“无”字辈。内堡的唐姓才有资格排辈份,学唐家所有的武学——只要你有天赋能学完。而其余的唐姓只能修习唐家入门的武功。
唐门门主并非世袭,而是由门主以及四老从所有唐家子弟中精心挑选出来,然后是几年的培养,直到上代门主退了才可继承。而门主和四老平常因为日常事务繁忙,在挑选下代门主的事情上,老太太(门主的母亲)往往起了关键作用,所以门主的妻子也是要精心挑选,须得精明能干,没有私心方可被纳入唐家。然而,唐门的门主却并不是能呼风唤雨的,门主的一个决策若是四位长老都反对,门主便不可任意而行。
六十余年前唐家出了个不出世的武学齐才,名叫唐简小伙子在十八岁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出道,在江湖上的二十年间未尝一败,最难得的是行侠大江南北,让唐家的声望一下传便了中原,成为当时武林中的第一大家。当时江湖上最热门的话题是唐简、方乾这两个新起之秀谁的武功更高。可惜的是这永远只能是一个谜。提起唐简那有两个谜是不得不说的:一是,是除了暗器功夫了得外,不知道为何唐简的剑法也甚为高强,但这剑上的功夫并非唐家所传。二是,当年三十八岁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如日中天的唐简竟然金盆洗手退出江湖,并在那之后就离家出走,到现在谁也没有人再见过他,唐家对此也是讳莫如深。这两个谜好像到今天也没有被人解开,就连隐元会对这两个谜开出了五千两黄金的价钱。
唐简留有一独子名傲天,由于母亲早亡,带大傲天是他奶奶(江湖上人都尊称唐老太,江湖辈份非常高,如今正好九十九岁),唐傲天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是大家心中的大英雄,名镇中原的川中大侠了,从小在心中父亲就是他的偶像。唐傲天非常聪明而且于武学上也非常有天赋,爱争强好胜的他在十二岁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的时候已经在唐家同辈中鹤立鸡群,被公认为唐家下一代的门主最佳人选。可惜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唐简退出江湖的消息,在那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父亲了,年少的他由唐老太帮着打理了数年家务,在二十八岁那年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正式当上了唐家的主人。
可惜这时的江湖已经不是唐傲天认识的那个江湖了,武林中群雄并起,包括很多新起的门派,像万花谷、丐帮、藏剑山庄等等,这些门派一时间的声望威名都盖过了唐门,从小心高气傲看着父亲威镇群雄长大的唐傲天怎么能吞下这口气。当初父亲还在的时候,就有人言,“唐简虽然厉害,却逊于方乾”。当初,年幼的唐傲天听了就心中不服。而今方乾的儿子东方宇轩,在那么短的时间建立了万花谷,而且威名远扬。而唐家却依然如故,唐傲天总觉得对不起父亲。父亲的声名已在江湖陨落,而唐门也已开始不为人所关注。唐傲天开始施行一系列的计划,重振唐门威名。
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七月廿七,丐帮与唐门联盟在长安城外的枫华谷和明教展开决战,由于联军的计划已被明教事先知晓,在明教的埋伏与机关之下,联军遭到重创。唐门元气大伤,门主唐傲天失去双腿,死了一位长老及唐傲天的两位兄弟;丐帮高手死伤大半,帮主下落不明,郭岩接任帮主。丐帮认定这其中有内奸,便四处搜寻证据,最后怀疑是唐门搞的鬼。愤慨的丐帮弟子欲西去挑战唐门,却被唐无影的到访打消了念头。唐门和丐帮恢复往日的平和,但实际上,这冲突的阴影已埋在两派人的心里,无法抹去。

明教
武学特点: 明教武学由教主陆危楼所创,出招之时如有日月之威,往往能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动摧枯拉朽般之攻击,防不胜防。坚定的信仰则可令信徒受到明尊护佑,身化琉璃妙相,常常令敌人难以捉摸,攻击落空。即便遭受攻击,也能从敌人身上获取新生的活力。

明教本为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三大长老之一穆萨·哈贾尼,汉名陆危楼一手所创,穆萨创教的原因要从琐罗亚斯德教派教义说起。
琐罗亚斯德教教派历史悠久,Zoroaster(约公元前628~约前551) 是古波斯的宗教改革者,琐罗亚斯德教创立人。“琐罗亚斯德”出于古代希腊语,古波斯语本作“查拉图施特拉”(Zarathushtra)。琐罗亚斯德教传入波斯后,势力发展极为迅速,教主总令教中诸事,三大长老负责弘扬教义,而教中圣女乃是教派的精神象征。
袄教三大长老分别是“暗星长老”伊玛目(三大长老之首),“寒日长老”霍桑·阿萨辛,“影月长老”穆萨·哈贾尼(汉名陆危楼)。
霍桑·阿萨辛精通绘画、技击、宗教、医学、幻术、天文、数术诸多才能,居寒日长老之位。
穆萨·哈贾尼(陆危楼)精通中华、波斯、日本等多国语言,自幼学富五车,且因家世之故,具有非凡的商业才能,因而他虽是中华血统,却凭借过人的才华在教中被选为影月长老。
他们两人在波斯均是举国闻名之人,担任长老数年来在波斯广播教义,令祆教好生兴旺。而相比之下,伊玛目虽然和二人同列教内三大长老,但身负在邻国传教之任,常年居于波斯国外,波斯教内教外,“暗星”长老之名却从来不显。

⑻ 中国六位佛祖的故事

一般佛教说的“六祖”是禅宗六祖,六位祖师,而不是六位佛祖。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从3000年前到9000年后,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祖所传法。

释迦牟尼的故事: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净饭王性情淡泊,抚恤百姓,深受人民爱戴,摩耶王后,端庄秀丽,然而,时光流逝,仍是膝下无子。

王后郁伤不止一日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胁进入身体,顾见自身,如日月照,见此端相,廓然而觉,不久摩耶王后就怀孕了。

摩耶王后怀胎十月,正值四月初八日,风和日丽,舂光明媚,引诸婇女游监毗尼园大吉祥地,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树枝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名悉达多,当时天上的帝释将精细殊妙的乔尸迦衣里在手上,用来承接太子。

四大天王抱看太子放在圣母面前,太子不用人扶朝东、南、西、北四方吝走了七步,举足出大连华观自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旨苦,吾当安之。是时九龙吐水浴太子身,不料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于后便不幸去世了净饭王悲痛不已。

(8)三祖僧璨典故扩展阅读:

释迦牟尼简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光普照来源: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⑼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是何意啊

“达摩来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源夫。”的意思是达摩从印度来中国的时候没有带来任何经卷,带来的是“以心传心”的佛法禅法。

出处:《禅宗七祖谈禅》:“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译文: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时候没有带来任何经卷,带来的是“以心传心”的佛法—禅法。如果要从纸堆上来寻求佛法,就算墨水装满了洞庭湖,也写不完佛法的经典。

(9)三祖僧璨典故扩展阅读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寓意

世人多喜欢从经文典故里学习佛法,却不知佛法是要身心参悟修行而来,并不是枯坐空谈读书可求。

佛家的宗传“禅宗武学”,是禅武合一的功夫。通过武学来强化筋骨,再通过参禅悟化来开启智慧天真,使文武合一,以致天然。

这句佛门偈颂,极言返观内照,观心自在,即心即佛的般若风光,说的是佛性就在心头,不假外求,而且佛法不是光用来纸上谈兵的,是完全可以用来实践、应世的。

⑽ 江西诗派“一宗三祖”

“一祖三宗”: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详见谢思炜《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三期)把以黄庭坚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10)三祖僧璨典故扩展阅读:

文化影响

“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

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

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