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王阁典故
❶ 滕王阁序中有哪些典故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晋书•张华传》: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后来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见于《后汉书•徐穉传》。徐孺,即徐稚,字孺子。东汉时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人,为人刚正方严,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宾客,只是徐稚来时才特设一榻,徐稚走后就把榻悬起来。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词;扬雄著《太玄经》,梦见自己在《太玄经》上吐出了凤凰。
4、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其中第二把叫紫电。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列子•汤问》: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得精髓就以为自己已经都学会了,于是向老师秦青辞行。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为他饯行。饯行时秦轻抚节悲歌,歌声振动林木,连天上的云朵都为之停了下来。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
(1)腾王阁典故扩展阅读
在艺术上,《滕王阁序》有以下写作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起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
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瞳,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
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❷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全部
【翻译】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代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世说新语记载,太守陈蕃赏识徐孺子,专门为其在家中设置榻,当徐孺子来的时候,就将榻放下来,徐孺子走了就将榻吊起来,此处应该是称赞滕王阁的东道主欣赏才俊,也有夸赞宾客的成分)。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公,(使)打着仪仗(的高人)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让)驾着车马(的雅士)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文章的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
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
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似海的文才吧。
【注释】
〔1〕豫章: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为汉豫章郡治。 唐代宗当政之后,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篡改为“南昌故郡”。所以现在滕王阁内的石碑以及苏轼的手书都作“南昌故郡” 。
阁中帝子今何在〔2〕洪都:汉豫章郡,唐改为洪州,设都督府。
〔3〕星分翼轸:古人习惯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称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据《晋书·天文志》,豫章属吴地,吴越扬州当牛斗二星的分野,与翼轸二星相邻。翼、轸,星宿名,属二十八宿。
〔4〕衡庐: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庐,庐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5〕襟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的江河。襟:以……为襟。带五湖:南方大湖的总称。带:以……为带
〔6〕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瓯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区。古东越王建都于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
〔7〕物华天宝……:据《晋书·张华传》,晋初,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据说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人寻找,果然在丰城(今江西省丰城县,古属豫章郡)牢狱的地下,掘出龙泉、太阿二剑。后这对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8〕徐孺……: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
〔9〕俊采:指人才。
〔10〕都督:掌管督察诸州军事的官员,唐代分上、中、下三等。阎公:名未详。棨戟:外有赤黑色缯作套的木戟,古代大官出行时用。这里代指仪仗。
〔11〕宇文新州:复姓宇文的新州(在今广东境内)刺史,名未详。襜帷:车上的帷幕,这里代指车马。
〔12〕十旬休假:唐制,十日为一旬,遇旬日则官员休沐,称为“旬休”。
〔13〕腾蛟起凤:《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孟学士:名未祥。
〔14〕紫电青霜:《古今注》:“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二曰紫电。”《西京杂记》:“高祖(刘邦)斩白蛇剑,刃上常带霜雪。”王将军:名未详。
〔15〕三秋:古人称七、八、九月为孟秋、仲秋、季秋,三秋即季秋,九月。
〔16〕帝子、天人:都指滕王李元婴。
〔17〕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钟鸣鼎食: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
〔18〕舸:《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青雀黄龙:船的装饰形状。轴:通“舳(zhú)”,船尾把舵处,这里代指船只。
〔19〕彩:日光。彻:通贯。
〔20〕彭蠡:古代大泽,即今鄱阳湖。
〔21〕衡阳:今属湖南省,境内有回雁峰,相传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返。
〔22〕甫:刚、顿时。
〔23〕爽籁:管子参差不齐的排箫。
〔24〕白云遏:形容音响优美,能驻行云。《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25〕睢园绿竹:睢园,即汉梁孝王菟园。《水经注》:“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6〕彭泽:县名,在今江西湖口县东。陶渊明曾官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樽:酒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有酒盈樽”之句。
〔27〕邺水:在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邺下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朱华:荷花。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28〕光照……: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即谢灵运。曾任临川内史,《宋书》本传称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29〕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嘉宾难得。 另一说,四美: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二难: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说“二难并”活用谢文,良辰、美景为时地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赏心、悦目为人事方面的条件,归为一类。
〔30〕望长安……:《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31〕吴会: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云间:江苏松江县( 古华亭)的古称。《世说新语·排调》:陆云(字士龙)华亭人,未识荀隐,张华使其相互介绍而不作常语,“云因抗手曰:‘云间陆士龙。’”
〔32〕地势极……:南溟,南方的大海。(见《庄子》)《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北辰:《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33〕帝阍:天帝的守门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34〕奉宣室……: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汉文帝复召他回长安,于宣室中问鬼神之事。宣室,汉未央宫正殿,为皇帝召见大臣议事之处。
〔35〕冯唐易老:《史记·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36〕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37〕屈贾谊句: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圣主:指汉文帝。
〔38〕窜梁鸿句:梁鸿,东汉人,因得罪章帝,避居齐鲁、吴中。明时:指章帝时代。
〔39〕君子见机:《易·系辞下》:“君子见几(机)而作。”
〔40〕达人知命:《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41〕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2〕青云之志:《续逸民传》:“嵇康早有青云之志。”
〔43〕酌贪泉……:据《晋书·吴隐之传》,廉官吴隐之赴广州刺史任,饮贪泉之水,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伯)夷(叔)齐饮,终当不易心。”贪泉,在广州附近的石门,传说饮此水会贪得无厌。
〔44〕处涸辙:《庄子·外物》有鲋鱼处涸辙的故事。涸辙比喻困厄的处境。
〔45〕北海二句:语意本《庄子·逍遥游》。
〔46〕东隅二句:《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
〔47〕孟尝二句: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事见《后汉书·孟尝传》。
〔48〕阮籍二句: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49〕三尺:指幼小。
〔50〕无路二句:据《汉书·终军传》,终军字子云,汉代济南人。武帝时出使南越,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时仅二十余岁。等,相同,用作动词。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称“弱冠”。
〔51〕投笔:用汉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事见《后汉书·班超传》。慕宗悫(què却)句:宗悫字元干,南朝宋南阳人,年少时向叔父自述志向,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事见《宋书·宗悫传》。一本“慕”作“爱”字。
〔52〕簪笏:冠簪、手版。官吏用物,这里代指官职地位。百龄:百年,犹“一生”。
〔53〕奉晨昏:《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54〕非谢家……:《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55〕接孟氏……: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事见刘向《列女传·母仪篇》。
〔56〕他日二句:《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孔鲤,孔子之子。
〔57〕捧袂(mèi妹):举起双袖,表示恭敬的姿势。喜托龙门:《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58〕杨意二句: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又云:“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杨意,杨得意的省称。凌云,指司马相如作《大人赋》。
〔59〕钟期二句:《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钟期,钟子期的省称。
〔60〕兰亭: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与群贤宴集于此,行修禊礼,祓除不祥。
〔61〕梓泽:即晋石崇的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
〔62〕请洒二句:钟嵘《诗品》:“陆(机)才如海,潘(岳)才如江。”
基础知识
1、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 (“俨”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 (“销”通“消”,消失)
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
接孟氏之芳邻 (接通“结”,结交)
2、古今异义
时维九月 维:古义:在 今义: 常作“维护”、“维持”之义
俨骖騑于上路 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 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 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 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3、一词多义
故: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故:旧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地
(4)、既克,公问起故 故:原因
尽:
(1)、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
(2)、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没,干
(3)、则智者尽其谋 尽:全部用出
(4)、聊乘化以归尽 尽:完,尽头
属: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属:是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3)、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属:在
即:
(1)、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即:依附
(2)、胡天八月即飞雪 即: 就
(3)、且壮士之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即: 则
4、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襟,以……为带
(2)、形容词活用 四美具,二难并 美、难:作名词,美好的事物,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得的宾主,指贤主、嘉宾。
(3)、动词活用 川泽纡其骇瞩 骇:使动,使……吃惊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省略句 渔舟唱(于)晚,雁阵惊(于)寒
(3)、倒装句 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相关成语
胜友如云
【拼音】:shèng yǒu rú yún
【解释】: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人杰地灵
【拼音】:rén jié dì líng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高朋满座
【拼音】:gāo péng mǎn zuò
【解释】: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形容宾客很多
腾蛟起凤
【拼音】:téng jiāo qǐ fèng
【解释】: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物华天宝
【拼音】:wù huá tiān bǎo
【解释】: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钟鸣鼎食
【拼音】:zhōng míng dǐng shí
【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
逸兴遄飞
【拼音】:yì xìng chuán fēi
【解释】:指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
天高地迥
【拼音】:tiān gāo dì jiǒng
【解释】:迥:远。形容极其高远。
萍水相逢
【拼音】: píng shuǐ xiāng féng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无深交
【解释】: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命途多舛
【拼音】:mìng tú ō chuǎn
【解释】: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老当益壮
【拼音】: 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释】: 当:应该;部分国:更加;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一介书生
【拼音】:yī jiè shū shēng
【解释】: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拼音】:dōng yú yǐ shì,sāng yú fēi wǎn
【解释】: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用典修辞
(一)用典详释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青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传》,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水,故曰涸辙,此处喻穷困的境遇。“阮籍”之典见《晋书·阮籍传》,身处魏晋间的阮籍,因不满于司马氏,便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以免被害,他常自己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痛哭着回来。
以上这些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3、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化用
化用即点化后使用。这是一种作者将叙事详备,文字较长的事典合理化简点睛,以简驭繁地表达情感的用典方法 。《滕王阁序》中“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即属典故的化用。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朝杨得意禀告汉武帝,说《大人赋》为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召见相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而杨得意却仍做个掌管猎犬的小官。“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上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只有钟子期知其音。
以上两个化用典故,涵蕴深刻。只有26岁的王勃受邀作序,但面对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禁兴尽悲来,又不便直说,乃妙笔生花,化用典故,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可谓比况自如,毫无斧凿之痕。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
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二)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1)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襜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三尺:指衣带下垂的长度。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绅,指衣带结余下垂的部分。微命,即“一命”,周朝官阶制度是从一命到九命,一命是最低级的官职。
三尺微命,指地位卑微。一介:一个。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通假字:俨=严(俨骖騑于上路)
销=消(云销雨霁)
异文:天人、甫畅、即、目、见机、余、兹、怀、珠。
《古文观止》:仙人、俯畅、列、指、安贫、怀、晨、诚、朱。
❸ 滕王阁典故
滕王阁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3]
贞观年间,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著名的“滕王阁”,此阁因王勃一首“滕王阁序”为后人熟知,成为永世的经典。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
http://ke..com/link?url=W8JqY0RXPj_xQetKb5QrnmitL3AFMR5cmW4Mg9__8xG
❹ 滕王阁序里的典故分别是哪些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
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口:‘日下荀鸣鹤。’”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又载,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
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7、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文章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
走时便痛哭而返。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1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1、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
名士。
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1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1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三、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说:“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是说,请各位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❺ 滕王阁序中典故
一、出自神话传说的典故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
之美。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庄子•外物》记载的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
二、出自历史故事的典故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后汉书•徐稚传》记载:徐稚是洪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其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口:‘日下荀鸣鹤。’”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4、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5、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又载,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
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7、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后汉书•梁鸿传》记载,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文章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8、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9、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
走时便痛哭而返。作者借此来反衬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
10、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1、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宋书•宗悫传》记载,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2、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半句出自《烈女传•母仪传》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者借此表达有幸在宴会上结识了各位
名士。
1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14、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这句的意思是说既遇知音,就在宴会上赋诗作文,不以为惭。
15、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的兰亭集会的情况。《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三、出自文人词句的典故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彭泽,指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论语•季氏》记载:“(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钟嵘《诗品》说:“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这句是说,请各位竭尽文才,写出像潘岳、陆机那样的好作品。
❻ 谁可以告诉我《藤王阁序》中所有的典故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释
骈体文用典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约有四五十个),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用典,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骈体文用典是一个特殊的传统。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用典的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厚,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所以,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文章看不懂。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
❼ 滕王阁序人物及其典故(全部)
《滕王阁序》的典故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晋书•张华传》: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
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后来宝剑入水化为双龙。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见于《后汉书•徐穉传》。徐孺,即徐稚,字孺子。东汉时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人,为人刚正方严,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宾客,只是徐稚来时才特设一榻,徐稚走后就把榻悬起来。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词;扬雄著《太玄经》,梦见自己在《太玄经》上吐出了凤凰。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其中第二把叫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列子•汤问》: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得精髓就以为自己已经都学会了,于是向老师秦青辞行。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为他饯行。饯行时秦轻抚节悲歌,歌声振动林木,连天上的云朵都为之停了下来。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睢园:西汉孝梁王在睢水边修筑的竹园。孝梁王喜欢招引文士,他常和枚乘、司马相如等文人在园内饮酒赋诗。
彭泽之樽,陶渊明曾任彭泽令。他之前十分贫困,当彭泽令后有所改善,能“有酒盈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邺水:指邺城,三国时魏的都城。曹氏父子经常在此与文人聚会。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的句子。朱华,指芙蓉,也就是荷花。这里用邺水朱华指代邺下文人的风流;
临川之笔指南朝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成就很高,是我国山水诗作的开创者。曾任临川太守。
(这两句指这次宴会就像梁孝王睢园的文人聚会,胜过陶渊明独饮的豪兴,又如邺下文人的风流,可与谢灵运的文采媲美。)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世说新语》:晋明帝小时候坐在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从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所以这样说。”元帝感到很惊讶。第二天,大宴群臣时又问明帝同样的问题,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变了脸色,问:“怎么和昨天的回答不一样?”明帝回答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天柱高而北辰远
“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
“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奉宣室以何年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一个宫室。是皇帝办公之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曾把他召回,在宣室接见了他。(指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召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见于《史记》。冯唐:西汉人,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曾当过官,后被罢免。汉武帝时求取贤良,他被举荐,可是当时已经年过九十,无法任职;
李广:西汉名将,在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多次征战,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但始终未获封侯。(借冯唐、李广的遭遇,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汉文帝时,贾谊因有才华,被召为博士,一年内被提拔为太中大夫,又准备任为公卿,后来听信朝中元老的谗言,贬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梁鸿之典见于《后汉书》。梁鸿,东汉人。曾隐居山中。他有一次路过京师时,写过一首对现实有所批评的诗。皇帝听后,深为不满,派人找他。他于是改变姓名,与妻子逃到齐鲁间,后来又逃到吴地。(用贾谊和梁鸿为例,说明在贤明君主的统治下,贤能之士也难免遭遇不幸。)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传说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有个叫吴隐之的广州刺史,听了传说后就去喝了贪泉的水,并赋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表明自己清廉的决心。果真,他上任后,是一个人人称颂的清官。(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不受污染。)
涸辙:水干涸了的车辙沟。见于《庄子•外物》:庄周到监河侯家借粮食,他不借,庄周便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我来的途中听到有人叫我,我环顾四周,发现是一条掉在车辙沟里的鲋鱼。我问他:“你叫我干什么?”鱼说:“我本来是生活在东海里的,但是现在流落到这里,你可以找来一斗的水救我吗?”我说:“可以,让我到越国去游说越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水,现在只要有一斗一升的水我就可以活下去。你这样说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鱼干的地方去找我。”(在此反用其意,是说无论处于何种恶劣环境,都不会改变高尚志节和乐观情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见于《后汉书》:东汉将领冯异出征,先战败于回谷,后得胜于渑池。汉光武帝刘秀致书慰劳他说:“你开始虽然在回谷战败,但终于能在渑池获胜,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见于《后汉书》。孟尝,字伯周,东汉人,曾任合浦太守,为官清正贤能,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后隐居。汉桓帝时,尚书杨乔多次举荐,称他“清行出俗,能于绝群”, 但始终没被起用。
见《晋书•阮籍传》。阮籍,晋朝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内心忧愤,以饮酒来掩饰自己,不拘礼法。他常独自驾车外出,也不顺着路走,当前面有什么障碍不能前进时,就恸哭而返,借此宣泄苦闷心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汉书•终军传》:元鼎四年,汉武帝要选择一位能干的使臣出使南越。终军知道后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前往。他向汉武帝请求到:“请陛下授予我一根长缨,南越王如果不肯归顺,我就用长缨套着他的脖子把他捉来。”汉武帝立刻答应他出使。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的说服了南越王,南越划入汉帝国版图指日可待。可天有不测风云,元鼎五年,南越丞相吕嘉不肯内附汉朝,发动叛乱,终军等人惨遭杀害,壮烈殉国。终军死时,年仅二十余岁。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班固的弟弟。他因家境贫困,曾经辍学投笔叹道:“大丈夫应该有雄才大志,学习英雄人物建功立业,怎能长久地在笔砚之间留连?”于是就弃文从军了。成语“投笔从戎”。
宗悫:南朝宋人。从小就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一次他在哥哥的婚礼上赶走了潜入库房的盗贼,大家纷纷称赞他机敏勇敢,少年有为。他的叔父问他将来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乘风破浪”这一成语的来源。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晋书•谢安传》: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比如有芝兰玉树,人们都会希望它生于自己的庭院中。” 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
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孟子的邻居是做丧事的,孟子跟他们学做丧事,孟母就搬家;第二个邻居是商人,孟子跟他们学做买卖,孟母就又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私学旁,孟子就开始学习知识和礼仪。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鲤对”之典见于《论语•季氏》:孔鲤是孔子的儿子,有一次他快步走过庭前,孔子问他学了《诗经》没有,他回答没有。孔子就说不学《诗经》。说话时就没有依据,孔鲤于是去学《诗经》;又一次,孔子问他学了《礼记》没有,他回答说没有。孔子就说,没有学《礼记》,就没有立身的准则,孔鲤于是又去学《礼记》。
“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当时朝纲不振,政事腐败,只有李膺高风亮节,声名极高,人才纷纷投奔他,有受到他接待的人,就被称为登龙门。后遂以登龙门比喻得到名人的援引而提高声望。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杨意不逢”之典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是掌管天子猎犬的官。有一次,他在侍候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正在读《子虚赋》,并且感慨说:“我不能与这个人见面啊。”杨得意于是进言说:“臣的同乡司马相如说这篇赋是他所作。”汉武帝很惊奇,于是派人召见司马相如。后来司马相如又作《大人赋》,说的是神仙之事,汉武帝读后大悦,感觉“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凌云: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
“钟期既遇”之典见《列子•汤问》。钟期,即钟子期。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钟子期可以听出俞伯牙弹的是高山还是流水,凡是俞伯牙弹琴时想到的,钟子期都能体会得出,于是两人成为知音。(说古喻今,比况自身,希望有知音识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指永和九年的兰亭集会,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
梓泽:就是晋代石崇的金谷园。石崇当时以生活极端奢侈著称,频以财富炫耀于世,竟与皇亲国戚竞奢赛宝,每每争奇斗胜,弄得不可开交。有一次晋武帝赐给舅父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王恺以为是天下至宝,兴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示,谁料石崇却嗤之以鼻,漫不经意地用铁如意敲击,结果三下两下被打得粉碎。王恺大惊失色, 石崇却若无其事,叫仆人把家中藏的珊瑚树全部取出来让王恺挑选: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王恺看得目瞪口呆。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别墅,园内屋宇金碧辉煌,宛若皇宫,奇珍异宝堆积如山,珊瑚树光彩夺目。金谷园是当时全国最美丽的花园。石崇结诗社24人,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朝夕游于园中,饮酒赋诗。人们把“金谷春晴”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金谷园的景色一直被人们传诵,
金谷园内筑有华丽的崇绮楼,相传是石崇宠姬绿珠所居。绿珠是广西合浦的采珠女,能歌善舞,出落得珠圆玉润,妩媚动人,且又颖慧明敏,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使得石崇如醉如痴,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特别宠爱。可惜好景不长,“八王之乱”打碎了金谷园的歌舞升平。当孙秀带兵到金谷园收捕石崇,逼取绿珠,石崇再也没有了那昔日的威风和尊严,而绿珠不畏强暴,不慕荣华,不愿苟且偷安,宁可坠楼身亡,也不愿屈服就范。石崇与绿珠死后,金谷园几经更手,园中的风光仍然不减当年,历代文人雅士依然流连园中,但题咏的中心已不再是金谷园的繁华。人们敬仰绿珠的节义和刚烈,把崇绮楼改称为“绿珠楼”。请洒潘江,各倾陆海
潘岳,西晋有名的才子,可称“才貌双全”,是西晋著名的美男子。“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即说的是他。
潘岳和陆机齐名,史称“潘陆”。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是是骈文的奠基者。
❽ 滕王阁序的典故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2、“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3、“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
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4、“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5、“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引此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❾ 《滕王阁序》里的典故分别是哪些
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晋书•张华传》: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后来宝剑入水化为双龙。
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见于《后汉书•徐穉传》。徐孺,即徐稚,字孺子。东汉时名士,豫章南昌人。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人,为人刚正方严,他曾任豫章太守,在郡不接待宾客,只是徐稚来时才特设一榻,徐稚走后就把榻悬起来。
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作出了《春秋繁露》的词;扬雄著《太玄经》,梦见自己在《太玄经》上吐出了凤凰。
4、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其中第二把叫紫电。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
5、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列子•汤问》: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得精髓就以为自己已经都学会了,于是向老师秦青辞行。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为他饯行。饯行时秦轻抚节悲歌,歌声振动林木,连天上的云朵都为之停了下来。
6、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谢家之宝树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接孟氏之芳邻典出刘向《列女传·母仪篇》。据说孟轲的母亲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最后定居于学宫附近。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典出《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喜托龙门典出《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❿ 有关《滕王阁序》中的典故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详释
骈体文用典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滕王阁序》中的典故不仅数量多(总共约有四五十个),用得恰当,而且善于把古代事典中传颂的美谈与眼前的情景和作者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通过用典,在这篇序文中,那种怀才不遇的悲凉感和不甘于失败的上进心理就表现得非常充分,同时由于用典,又表达得非常委婉曲折
前人诗文喜欢用典,骈体文更是用典的极端。骈体文用典是一个特殊的传统。其主要好处是:借前人故事或诗文成句,用极少的笔墨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用典的方法有正用、反用、明用、暗用……,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比较丰厚,在语法修辞上又有倒装、节缩、对仗、借代等不同的方法,加上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与今天又有很大差别,所以,要理解这些典故,这对读者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读者的知识面不够,就会觉得文章看不懂。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如果不知道陆荀之辩,就会觉得作家只是在写登高望远,其实这句是用典故来形容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
下面按照课文中出现典故的顺序,对文中的主要典故尽可能作出详细解释
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
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
更多典故可以去http://www.jszyw.cn/Article/bzluw/ynluw/200511/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