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寓言与经济
A. 蜜蜂的寓言与总需求决定理论总需求调节和政府有什么关系
《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的作者是曼德维尔,
这就是说,私欲的回“恶之花”结出的答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
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其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
B. 蜜蜂的寓言的历史地位
曼德维尔曾经被人们辱骂着,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 英国一位叫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但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美德与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紧张矛盾。
《蜜蜂的寓言》中,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更明确地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家用于建构其体系的若干基本假设和信念。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在强制性的行为限制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曼德维尔就是这其中的主要建筑者之一。当社会承认“私人恶德”换成斯密著名的“自利”之时,我们同样就可以从《蜜蜂的寓言》中获得斯密关于“商业社会”的根本概念:如果让每个人去合理地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那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繁荣。通过把自利观念、经验主义、劳动分工和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结合起来,曼德维尔得以解释了商业社会的运行和物质进步。当把这些思想的大多数运用于国家事务时,曼德维尔解释了如何给这种社会提供指导。
在伦理学上,“曼德维尔悖论”迫使他的批评者们不得不关注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上,曼德维尔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构成了斯密分工理论的重要来源;他还是第一个为奢侈行为进行辩护的经济学家,以及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石——个人主义的重要奠基者。从实践层次上看,《蜜蜂的寓言》有助于人们正视某些现实问题,思考如何改善谋利活动主体的道德形象。
曼德维尔认为:“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难以驾驭的动物”。人类的行为,不论是出自生命自保的冲动,抑或是为荣誉而产生的善举,其动机都发端于利己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人类的这种自利本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最多的不对称可能性。”从原始生命到如今,人类就是在这不对称可能性中创造着、演变着,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经济作为生存的主导永远永远站在第一的位置之上。
“人类的最高理性,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满足于温饱后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我们反省,哲学、文学、宗教、音乐、绘画等被称为艺术随影而现,其从最朴实、最真实的一面反映着人类的阴暗之面。我们的心在颤抖、我们的灵魂在无助之中越发的失去了逻辑。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让我们永远无法找到确定的答案。人性是自私的,即便我们意识到了却因为利益的趋势和现实的残酷,贪婪的脚步从未有停止过。社会在这种意识中发展着,经济社会下淡漠的是灵魂,公众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共识。曼德维尔为我们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清晰而真实的近代社会的图像。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是要服从与集体及国家利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从根本上也打破了这一点,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不是说为了个人利益的获得就可以破坏他人以及集体、社会的利益。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去遵守的,但也有人指出: “人类的最高道德,映照在人们的私人恶德之中。”也因此我们在这经济社会下也质疑着,当道德与自私的动机相违背时,当自私的结果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也同时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之时,我们是坚持传统的伦理信念还是相信曼德维尔的思考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C. 凯恩斯从蜜蜂的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18世纪初,英国医生孟迪维尔,在他写的讽喻诗《蜜蜂的寓言,或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版益》里就主张:权“增加经济繁荣的,是消费而不是储蓄。”
凯恩斯继承了孟迪维尔的观点,也认为:“私人致富之道,应用于国家行为之上,失业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节俭是美德的观点,断言节约造成失业。他说:“节约的目的是使工人解除工作……不论什么时候,你节约了5先令,你就要使一个人失去一天的工作……假定我们处于这样的极端情况,把自己的收入全部储蓄了起来,那就没有一个人再能找到工作。”
概言之,从宏观经济的短期分析角度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能够使国民收入和就业增加。
D. 如何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解释《蜜蜂的寓言》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因此,凯恩斯的理论后来被一些人解释为需求决定论。
在深受读者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萨缪尔森指出:“本·富兰克林的《穷人理查德的手册》告诉我们:‘节俭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但是,“正当我们学习穷人理查德的智慧时,出现了一代新的理财奇才,他们声称在萧条时期,古老的美德可以是现代的罪恶。”
古老的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的罪恶?萨缪尔森试图用冷静的态度来解开这个悖论之谜。他告诉我们考虑以下两点有助于澄清问题:一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永远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误。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线索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
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时。然而,美国罗林斯学院的马克·斯考森在《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中指出:萨缪尔森的反储蓄主张近年来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萨缪尔森的心思不再专注于此,始于第十三版(1989),他加进了支持储蓄的部分。”实际上,针对凯恩斯主义者的反储蓄偏见,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储蓄的关键是增长而非节俭。新古典主义者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节俭悖论学说也提出了批评。现在,西方有一种对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有关储蓄立场的补充方法,即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者支出。这种方法使得消费者支出上升时,储蓄和投资也上升,结果将使经济增长进入新境界。
节俭悖论给我们哪些启示呢?笔者以为,任何悖论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体系或特定的语境而言的,节俭悖论也不例外。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E. 请说明蜜蜂的预言说明了什么经济道理
答:
1.奢侈(消费)会推动社会经济。“挥霍是一种高贵罪孽;而奢侈……那恶德虽说是格外荒谬万分,却在推动着贸易的车轮前进”。
2.劳动分工理论。在蜂国,有国王、卫兵也有使用斧头和铁铲从事劳动事业的农民,还有骗子、寄生虫、皮条客还有小偷,造假币的、庸医和算命先生。俨然是一个有明确社会分工的国度。
3.剥削无产者剩余劳动。寓言中有丰沛股本的蜜蜂痛苦很少收益丰饶。而无产阶级在从事体力劳动,这种有产者投入生意获利,无产者付出劳动力而收益微薄,已反映出对无产阶级劳动力的剥削。
4.国际间资源互换。文中蜂国自身的百万蜜蜂主要都是拥有货币资源的一方,如律师、医生、神甫、士兵、大臣、正义女神(司法人员)等,而涌入蜂巢的别国蜜蜂则被雇来从事体力劳动,这已是不同国别间劳动力资源与货币资源的互换。
5.既鼓励消费,还强调生产。蜂国兴旺的主要原因是“虚荣与贪欲”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即使贫穷者也通过劳动力满足了所求。显然并非完全单一强调消费对经济的作用,通过消费增加就业带动工业生产才是蜂国繁荣安定的原因。
6.改进制度协调个人利益可起到稳定更经济体系的作用,本来没有生产资料的贫穷的蜂众每天辛苦的工作,劳累疲惫,但当大臣们以津贴堵百姓之口时,这些最底层的蜜蜂更加努力工作,对社会的贡献更多了。
F. 跪求蜜蜂的寓言读后感1000字左右!
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过曼德维尔这个名字,其最最为引人注目的著作就是《蜜蜂的寓言》这本书。 事事都有其正反之面,与此同时也熟知了曼德维尔这各名字,以及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著名的观点:“把公众利益理解为社会经济,并表明在强制性的行为限制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还有这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在他看来,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驱策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为基础而建立起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 曼德维尔曾经被人们辱骂着,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 英国一位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但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美德与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紧张矛盾。 《蜜蜂的寓言》中,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更明确地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家用于建构其体系的若干基本假设和信念。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在强制性的行为限制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曼德维尔就是这其中的主要建筑者之一。当社会承认“私人恶德”换成斯密著名的“自利”之时,我们同样就可以从《蜜蜂的寓言》中获得斯密关于“商业社会”的根本概念:如果让每个人去合理地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那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繁荣。通过把自利观念、经验主义、劳动分工和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结合起来,曼德维尔得以解释了商业社会的运行和物质进步。当把这些思想的大多数运用于国家事务时,曼德维尔解释了如何给这种社会提供指导。 在伦理学上,“曼德维尔悖论”迫使他的批评者们不得不关注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上,曼德维尔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构成了斯密分工理论的重要来源;他还是第一个为奢侈行为进行辩护的经济学家,以及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石——个人主义的重要奠基者。从实践层次上看,《蜜蜂的寓言》有助于人们正视某些现实问题,思考如何改善谋利活动主体的道德形象。 曼德维尔认为:“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难以驾驭的动物”。人类的行为,不论是出自生命自保的冲动,抑或是为荣誉而产生的善举,其动机都发端于利己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人类的这种自利本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最多的不对称可能性。”从原始生命到如今,人类就是在这不对称可能性中创造着、演变着,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经济作为生存的主导永远永远站在第一的位置之上。 “人类的最高理性,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满足于温饱后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我们反省,哲学、文学、宗教、音乐、绘画等被称为艺术随影而现,其从最朴实、最真实的一面反映着人类的阴暗之面。我们的心在颤抖、我们的灵魂在无助之中越发的失去了逻辑。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让我们永远无法找到确定的答案。人性是自私的,即便我们意识到了却因为利益的趋势和现实的残酷,贪婪的脚步从未有停止过。社会在这种意识中发展着,经济社会下淡漠的是灵魂,公众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共识。曼德维尔为我们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清晰而真实的近代社会的图像。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是要服从与集体及国家利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从根本上也打破了这一点,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不是说为了个人利益的获得就可以破坏他人以及集体、社会的利益。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去遵守的,但也有人指出: “人类的最高道德,映照在人们的私人恶德之中。”也因此我们在这经济社会下也质疑着,当道德与自私的动机相违背时,当自私的结果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也同时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之时,我们是坚持传统的伦理信念还是相信曼德维尔的思考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G. 论述题蜜蜂的寓言1.什么是节俭悖论
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观点大概如下: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H. 蜜蜂的寓言的历史功绩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曼德维尔是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深刻思想家。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就在于他的《蜜蜂的寓言》。该书18世纪初在英国出版后,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并引致了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曼德维尔本人也遭到了人身许多攻击,被称为“品行极坏的人”。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
《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在美德和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张力。因此,曼德维尔主张,如果想以道德说教为手段并以“公共精神”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遵循着这一思路,曼德维尔差不多最早提出了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说:不是人之美德和良善而是制度性规则使品德不良的恶人也能为社会的福祉服务;而制约人们自私的恶行的绝大多数制度规则,则是在充满罪恶和欺骗的商业行为的人类实践中生成的。从曼德维尔悖论中,我们会看到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萌芽,也会看到休谟的那种人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美德之力量的情感伦理学的影子。这里更不用说哈耶克在20世纪公开承认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曾受曼德维尔思想的影响了。
英国一位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这一评论很到位,《蜜蜂的寓言》是带有英国和欧洲时代印迹的一部古典著作。从现代伦理学和思辨的道德哲学视角来看,也许有人会认为,曼德维尔当时出版这部书,抑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抑或只是看到了社会的表面现象。至少现在看来,曼德维尔没有看到非道德现象中的道德。因此,如果曼德维尔的著作对今天的社会还留有什么理论意义的话,也许只有两句话:制度规则是重要的;制度是自发生成的。
I. 蜜蜂的寓言的内容简介
这就是说,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曼德回维尔悖论”。从道德的答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
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其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
但自问世起,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一直遭到理论上的质疑和事实上的挑战。具体到商业领域,关于企业是一个纯粹为自身赚取利润的组织,还是一个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组织,也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J. 蜜蜂的寓言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属于什么主义
“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其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