皛毳的典故
① 皛檽 这两个字怎么念
皛xiǎo
“皛”字为白字部,由三个白组成,是明亮的意思,读音为“xiǎo”,有“皛饭”的回典故。
檽
[nò答u]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今者京师贵戚,(棺)必欲江南~梓豫章之木。”
[rú] 梁上短柱。
[ruǎn] 黑枣。;木耳:“今世用芝,此是树木枝上所生,状如木~。”
② 鑫森淼焱垚犇猋骉羴掱矗品晶皛厽畾磊毳奸赑灥怎么读
xīn ---鑫
sēn ---森
miǎo---淼
yán ---焱
yáo ---垚
鑫森淼焱垚犇骉羴猋麤鱻虫贔掱劦晶磊奸聂轰毳畾 飝刕叒版壵尛孨歮惢皛权嚞舙譶雥灥飍馫飝厵靐龘三众 叒品晿瞐舙雥雦鑫矗灥飍馫晿 三字堆起来的字
③ 皛这个字怎么读
皛[xiǎo]
“皛”字为白字部,由三个白组成,是明亮的意思,读音为“xiǎo”,有“皛饭”的典故。皛皛:洁净明亮的样子。杜甫《即事》: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中文名
皛
外文名
brilliant
拼音
xiǎo
五笔
:RRRF
部首
白
快速
导航
古籍解释
词语解释
基本字义
● 皛
xiǎoㄒㄧㄠˇ 又 jiǎo ㄐㄧㄠˇ [1]
◎皎洁,明亮:陶渊明《述酒》诗:“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并序》:“天皛无云,朔风清海。”
皛皛:洁净明亮的样子。杜甫《即事》:“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1]
po四声 拍打。 左思《蜀都赋》:“皛貙氓于葽草,弹言鸟于森木。”
宋本广韵
广韵目次:上二十九篠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皛
胡了
匣
萧
上声
篠
开口四等
效
萧
ɣieu
gheux/hev
广韵目次:入二十陌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声调
平水韵
等呼
韵摄
韵部
国际音标
罗马字
拍
普伯
滂
陌二开
入声
陌
开口二等
梗
庚
pʰɐk
phrak/pheak[1]
方言集汇
◎ 粤语:kiu5 miu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au3 hieu3 [梅州腔] hiau3 [海陆丰腔] hiau3 [客英字典] hiau3[1]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午集中】【白字部】皛 ·康熙笔画:15·部外笔画:10
《广韵》《集韵》《韵会》𠀤胡了切,音薂。《说文》显也。《潘岳·关中诗》虚皛湳德,缪彰甲吉。《注》湳,甲,二羌号。德,吉,其名也。皛,显也。
又《博雅》白也。《郭璞·江赋》沆瀁皛溔。《注》皛溔,深白貌。
又《玉篇》明也。《陶潜·江陵夜行诗》皛皛川上平。《注》皛皛,明也。
又皛饭。《曾慥高斋漫录》钱穆父召东坡食皛饭。及至,设饭一盂,萝卜一碟,白汤一盏,盖以三白为皛也。
又《集韵》戸茗切,音迥。亦白也。
又《集韵》畎迥切《正韵》古迥切,𠀤音铺。亦明也。
又《广韵》普伯切《集韵》匹陌切,𠀤音拍。打也。《左思·蜀都赋》皛貙氓于梦艸。《注》皛,当为拍,拊也。[2]
说文解字
【卷七】【白部】皛
显也。从三白。读若皎。乌皎切 文十一重二
说文解字注
显也。显当作㬎。显,头明饰也。㬎,众明也。显行而㬎废矣。许云古文以㬎为显。则小篆以显为㬎久矣。
④ 鑫森淼焱垚犇猋骉羴掱矗品晶皛厽畾磊毳奸赑灥
垚驫嚞羴芔鱻
⑤ 苏轼有什么故事
东坡肉的来历: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从历史资料来看,苏轼也堪称美食家。他写的有关美食的诗文很多,而且他也确实喜爱吃猪肉。《说郛》就记载了有关他喜欢吃猪肉的一个故事。被贬到海南后,他在诗中埋怨这里肉菜少:“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回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当地人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苏东坡与妹妹对诗
苏小妹的额头较高,苏东坡是个长脸。有一天,苏东坡又和妹妹开逗:“未出厅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苏小妹更不示弱张口就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方流到腮边。”兄妹俩都用这个斗嘴的方法来演练学习。
一天,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到访,进门后苏小妹说:“您来得正好,我有两句没写完的诗,您来帮我修改修改吧。”黄庭坚忙说:“不敢,不敢。在苏东坡面前哪用我来班门弄斧修改你的诗。”苏东坡谦虚地说:“兄弟不必客气了,我妹妹是真心敬重你向你请教的。”
黄庭坚也不是一般人,他江西派诗文也是有很大的名气,但他还是虚怀若谷:“那我试试看吧。”
苏小妹说:“我有两句诗,要想添加两个字却又不知填什么字合适。你们帮我琢磨琢磨。”好的你说吧,两个人同声说到。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这两处中间加个什么字能好啊?”
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加‘摇’和‘映’好!”
黄庭坚也认为苏东坡的意见是正确的:“依我看‘摇’和‘映’就挺好。”苏小妹皱了皱眉头。
苏东坡转身又说:“那么就加‘舞’和‘隐’,成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可好?”
黄庭坚夸赞说:“这两个字好,有动有静。”
小妹又皱了皱眉头笑着说:“我加的字是‘扶’和‘失’,也就是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你们说怎么样?”
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以后即刻拍手叫好:“这一‘扶’一‘失’,把轻风、细柳、淡月、梅花都写活了,太好啦!小妹才思敏捷更胜一筹啊!”
皛饭与毳饭
苏东坡吃“三白饭”
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文友刘贡父交谈时,谈到他当年学习时的生活情况,说他那时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饭”,并说他吃得非常香甜,感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吃的饭菜了。刘贡父就问苏东坡,“三白饭”是什么名饭使他这样爱吃。开始,苏东坡笑而不答,在刘贡父再三追问之下,苏东坡才说,“三白饭”即白盐、白萝卜、白米饭。
过了一段时间,刘贡父向苏东坡发了一张请柬,邀请他到府上吃“(白白白)饭”。苏东坡接到请柬很纳闷,心想,这“(白白白)饭”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能是一种什么样的饭菜呢?后又想,刘贡父博学多识,这“(白白白)饭”必有典故,一定很讲究。苏东坡来到刘府,发现宴席上只摆了三样东西:洁白的细盐、水灵灵的白萝卜、雪白的大米饭。苏东坡恍然大悟,原来这“(白白白)饭”字由三个“白”字组成,暗喻“三白”,是刘贡父对他开的一个玩笑,明白了刘贡父请他吃“皛”饭的意思。也不多说,欣然落座,与刘贡父共享“皛”饭。饭后,苏轼郑重其事地对刘贡父说:“明日我也要在家设宴回请您,请你吃‘毳’(cuì)饭,请按时赴约。”见苏轼如此说,也爽快地答应,心想,不知苏轼的这“毳”饭又是什么花样
第二天,刘贡父也如约来到苏轼的家中。二人在桌边坐下,天南海北、诗词歌赋聊了起来。眼看时间也不早了,还没有饭菜端上来,刘贡父就说:“快把你的‘毳’饭端上来吧,我早就饿了。”苏轼听了,只是笑。刘贡父似乎看出了点什么,说:“噢,看你光是笑,是不是这‘毳’饭又是戏弄我的啊?快说,是不是?”听刘贡父这么一说,苏轼哈哈大笑,笑过之后,说:“盐也冇(mǎo),白米饭也冇,白萝卜也冇。”原来啊,“冇”就是“没有”的意思,苏轼巧用“冇”与“毛”读音的相同,把三个“毛”摞起来,组成了“毳”字。请刘贡父来吃“毳”饭,不过是与刘贡父开的一个玩笑。
二人笑过之后,苏轼让家人摆上早已备好的饭菜,边说边吃完了这顿饭。
⑥ 聂皛皇毳这四个字怎么读
聂皛皇抄毳这四个字这样读:
聂袭(niè)皛(xiǎo)皇(huáng)毳(cuì)
朋友,请采纳正确答案,你们只提问,不采纳正确答案,回答都没有劲!!!
朋友,请【采纳答案】,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如果没有明白,请追问。谢谢。
⑦ 关于苏轼的生平典故
1、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宋绍圣七年苏轼从惠州贬移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有幸与其贬雷的胞弟苏辙邂逅,悲喜交加。
兄弟择日游罗湖泛舟,被罗湖秀丽的风光吸引,恋不思归,游罢到湖滨天宁禅寺憩休,苏城游趣尚浓,“万山第一”四字就是此时此地写就的。
2、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
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3、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
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
4、苏轼炼字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5、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
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
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
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⑧ 皛饭的典故
文/安然之
早上,无意中,看到一个生词“藠头”,觉得这个字很特别,故之,去网络查了一下。“藠”字,读“jiao”,第四声,是一种石蒜科,长的跟大蒜有些相似。
人们说到“藠”字,一般都会用“藠头”来表达的居多。
藠头
今天主要说的是藠的衍生词——皛,也是很特别的一个生字。
“皛”字,读“xiao”,第三声,是皎洁,明亮的意思。
这里听的最多的,也就是“皛饭”典故啦。
皛饭:谓米饭、白萝卜和清汤。三者皆白,故戏称。
皛饭典故主要讲的是:
苏轼曾对刘贡父说:“我和弟弟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贡父问:“什么叫三白饭?” 苏轼答道:“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这就是‘三白’。”刘贡父听了大笑。过了很久,刘贡父写请帖给苏轼,请他到家里吃“皛饭”。苏轼已忘记自己对刘贡父说的话,就对别人说:“刘贡父读书多,他这‘皛饭’定是有来由的。”等他到了刘贡父家吃饭时,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是贡父用“三白饭” 开的玩笑,便大吃起来。吃完饭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贡父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饭款待你。”
刘贡父害怕被苏轼戏弄,但又想知道“ 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像这样好几次,苏轼的回答老是这句话。最后,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啦!”苏轼才慢吞吞地说:“盐也毛(冇,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刘贡父捧腹大笑,说:“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苏轼这才传话摆饭,二人一直吃到傍晚,贡父才回家。
其实,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学到不少东西。遇到不懂的字,学会去查阅它,这习惯值得保留!
⑨ “皛”字白话怎么读什么意思
皛
读音:xiǎo
解释:皎洁,光明。
关于此字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苏轼曾对刘贡父说:“我和弟弟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贡父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这就是‘三白’。”刘贡父听了大笑。 过了很久,刘贡父写请帖给苏轼,请他到家里吃“皛(xiǎo)饭”。苏轼已忘记自己对刘贡父说的话,就对别人说:“刘贡父读书多,他这‘皛饭’定是有来由的。”等他到了刘贡父家吃饭时,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是贡父用“三白饭” 开的玩笑,便大吃起来。 吃完饭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贡父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cuì)饭款待你。”
刘贡父害怕被苏轼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 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贡父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像这样好几次,苏轼的回答老是这句话。 最后,刘贡父说:“饿得受不了啦!”苏轼才慢吞吞地说:“盐也毛(冇,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 刘贡父捧腹大笑,说:“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苏轼这才传话摆饭,二人一直吃到傍晚,贡父才回家。
⑩ 苏轼有哪些故事
1、巧骂贪官
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
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王笔说:“我先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
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
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王笔无言以对。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询问苏东坡的身份后,他们心中暗暗叫苦。
2、考官出题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当地开课讲学,培养出许多知名学子。朝廷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考官来到后,想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坡说:“苏学士名扬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苏东坡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
考官指着外面的宝塔出了上联: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结果学子们都对不出来,一个个满面羞惭,低头摇手。考官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
苏东坡不慌不忙地说:“他们已经对出来了,对的下联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考官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3、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
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4、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
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5、痛骂和尚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可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苏东坡提笔在手。
疾书一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拴牢。那住持喜不自胜,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人见了,都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是:秃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