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韩愈典故

韩愈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08 03:31:08

⑴ 贾岛和韩愈的故事有那些

贾岛初次参加科抄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⑵ 卿欲效韩愈耶 什么典故

典故应该是指韩愈反佛

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给人说得相信了,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要凑个趣。许多人千方百计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

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⑶ 潮州和韩愈的故事

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韩愈在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然而却回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答一辈子。在潮州,韩愈积极投身于为民谋利的工作中。

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明,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潮州人民感恩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很多都为纪念韩愈而命名,后人因此赞道:“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3)韩愈典故扩展阅读:

韩愈被贬潮州: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后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⑷ 聪明的韩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了韩来愈把蜡烛点燃,用烛光照亮整个自屋子。他买蜡烛用的钱比别的同学买的稻草和树苗用的钱少,还完成了老师给同学的作业,所以老师夸他很聪明。我们要向他学习,遇到事情要动动脑子。
故事原文
聪明的韩愈
从前,有位教书先生,他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看谁用不多的钱买一件东西,能把书房装满。

学生人人动脑,认真思考。放学后,他们都到集市上去了。

第二天,有的买来了稻草,有的买来了树苗……可是谁的东西都没把屋子装满。

一个叫韩愈的学生走进书房,从袖子里取出一支蜡烛,把它点燃。烛光立刻照亮了整个屋子。先生见了,高兴地连声说:“好,好!韩愈真聪明!”

⑸ 与韩愈有关的历史典故及其论点

韩愈抄(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⑹ 韩愈文章涉及的典故

杂说四
【题解】
本文选自《韩昌黎集·杂说》,题一作《马说》。本文题从通行古文选本。全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说乃一种文体。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师说
【题解】
本文见《昌黎先生集》。为作者赠李蟠之作。主旨在于阐明师道。“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调张籍

【题解】 ‘
《调张籍》立意高妙,构思新奇,千百年来,有口皆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千古不易的定论;“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是千古流传的比喻。好诗,名句,相得益彰。

【原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垠崖卉崩豁,乾坤摆雷硠。
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刺手拨鲸牙,举瓢酌天浆。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X。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即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俩诗人孤独的心境。
【韵译】
五月盛开的榴花红似火,
绿叶掩映着初结的小果。
静冷角落没有车马经过,
任那谢了的花开了又落。
【说明】
石榴原产伊朗,引入我国栽培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相传汉朝张骞从安西国(今伊朗西部)带回,故名。据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得徐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唐诗人元稹《感石榴二十韵》诗:“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反映了这一史实。唐诗人李商隐《茂陵》诗云:“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石榴花的优美,也道出了石榴的来源。
仲夏季节,灿烂红似火的石榴花破蕾怒放,艳丽如锦;繁花似火,凝红欲滴。晋代词赋家潘岳有《安石榴赋》:“安石榴者天下之奇树,九洲之名果。植于堂隅,华实并丽。朱芳赫奕,红萼参差。含英吐秀,乍合乍披。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川;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
石榴花“丹葩结秀”,它的素茎、翠叶、红蕤、朱实、金房、皓齿、冰肌,曾激发了唐代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佳句。“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是杜牧咏石榴的一首绝句,别其巧思,把石榴写活了。唐诗人子兰的《千叶石榴花》云:“一朵花开千叶红,开时又不藉春风。若教移在香闺畔,定与佳人艳态同。”以美人拟花,遗貌取神,人花融一,情兴丰沛,寄慨颇深。 唐诗人孔绍安《咏石榴》云:“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借榴花而述志,别有趣味。如唐代诗人李商隐也唱道:“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为石榴花的丽色倾倒。如唐方九功的“流霞色染紫罂粟,斓斑似带湘娥泣”并倾注了火热的深情。尤其唐诗人许浑《游楞伽寺》:“碧烟秋寺泛潮来,水浸城根古堞摧。尽日伤心人不见,石榴花满旧琴台。”充分寄寓诗人满腔孤愤的感慨,这一切更增添了人们对石榴花的向往和喜爱。
石榴花,有红、黄、白三色。人们特别欣赏红花。夏天繁花如火如荼,蔚为壮观。还有一种观赏类石榴,枝梢生花两朵,并蒂而开,似对对红铃挂在绿色枝头,也很可爱,叫作并蒂榴。还有一种重台榴,《花镜》说:“南中有一种四季花者,春开夏实这后,深秋忽又大放,花与子并生枝头,硕果罅裂,而其傍红英灿烂。又一种中心花瓣如起楼台,谓之重台榴,花头最大,而色更红艳。海榴花跗萼皆大红,心内须黄如粟密。又有红花白缘、白花红缘者,亦异品也。”
云鬓上斜插石榴花,恰如石榴迎火而出的刚烈。莲步轻移,石榴裙摆,带动如水柔情,留下一路火红。一朵含苞欲放的石榴花一如炽热的思念,那样流光溢彩。青春的容颜在五月南风的吹拂下,旋转成一片恣意的娇媚,中国古代女子就这样把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只是现代社会女人似乎都很匆忙,并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来赢得宠爱,因为她们往往忽略了路边的石榴花开的美丽。
【轶事】
《榴花欲燃》·据记载,唐代临潼华清官四周遍植石榴树,均系杨贵妃所植,每年榴花开放,娇艳的花朵给华清官增添了无限情趣。当地有一位姓杨的青年,来此读书。月明风清之夜,一位身穿红色裙衣的姑娘轻歌漫步而来,天长日久,互生爱慕,遂结为夫妻。华清官老僧发现此事,竞仗剑追刺姑娘。姑娘逃往榴园,不见踪影。气急败坏的老僧用剑在榴花丛中乱砍,结果朵朵榴花落地,滴滴鲜血人土......据说,这位红衣姑娘,就是榴花的化身,那满坡遍野红榴花,就是榴花姑娘的血染的。
《榴花洞天》·闽县东山有榴花洞,唐代永泰年间,有个樵夫叫蓝超,遇见一头白鹿,一直追到榴花河口。洞门极窄,进入深处,豁然开朗,内有鸡犬人家。蓝超见一老翁,说是避秦时战难来到此地,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世道了。并劝他也留下,蓝超说回去辞别妻子再来,老翁临别时赠予石榴花一技。蓝超出来后像是做了一场梦,不久再欲前往,但已经找不到洞口在哪里了。这个故事和陶渊明作的《桃花源记》颇类似。不过也说明古人也许因爱石榴而想塑造一个“榴花源”式的理想世界。
《石榴裙下》·唐天宝年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唐明皇投其所好,在华清池等地广种石榴。每当榴花竞放之际,这位风流天子即设酒宴于“炽红火热”的石榴花丛之中。杨贵妃饮酒后,双腮绯红。因石榴可以醒酒,唐明皇剥石榴喂她,这些情状为大臣们所不满,因此对贵妃侧目,拒不施礼。唐明皇邀杨贵妃献舞助兴。可贵妃向皇上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使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明皇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立即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贵妃一律使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凡见到杨贵妃身着石榴裙走来,无不纷纷下跪施礼。大臣们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解嘲。于是“石榴裙下”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了对女子的倾心迷恋,崇拜女性的俗语。石榴裙其实就是大红裙,藉喻女子。因榴之花和果皮,古时长捣碎成红汁来染布,制成红裙。如南朝梁何思澄《南苑逢美人诗》云:“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唐武则天《如意娘诗》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⑺ 韩愈和李贺的故事

据说李贺从小对诗太入魔,认为写诗一定要到民间去找灵感,于是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布袋四处溜达,想到好的字句就赶紧写下来,回到家后再慢慢揣摩。

正因为这种刻苦,李贺十几岁就名满京城。当时已名满天下一代文宗韩愈和古文家皇甫湜听说他的才华,心生好奇,便决定登门拜访。

来到李贺家,韩愈准备故意考考他,让他就眼前的景物即兴做诗一首。年仅18岁的李贺,当场写下了这首94字的《高轩过》,韩愈看完直呼天才,让人不得不感叹:诗鬼当真不简单。

李贺本来是可以早日登科及第的,即遭父丧。服丧三年后,韩愈写信给李贺,劝其举进士。后因妒才者拿其父名“晋肃”说事,“晋”与“进”犯“嫌名”,李贺愤然离开试院。

再后来经韩愈的推奖,加上李贺为唐宗室后裔,承父荫出任奉礼郎,从九品的小官差事。

(7)韩愈典故扩展阅读

李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对下层人民的哀怨、痛苦亦多有同情,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

在艺术方面,他的诗调高气峻,或如云崩雪涌,奇峭浪漫;或如明霞秀月,清丽璀璨。在想象的奇特、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精辟等方面,极富独创性,在中唐别树一帜,有开拓之功。

⑻ 韩愈写诗时的故事

除了贾岛,还有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版何时照我还?权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脍炙人口,已成千古绝唱,尤其是第三句中“绿”字的选用,更是为后人啧啧称道,赞誉有加。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看来王安石也是煞费苦心,字不惊人死不休。《童蒙诗训》把王安石这种遣词用字精心提炼的创作作风列为“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的经典范例。

⑼ 韩愈的故事10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专牙,韩属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