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缨典故含义
Ⅰ 请缨 出自那个典故
《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尰(zhōng)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专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属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
【典故】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如同内地诸侯那样听从朝廷指令。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于是,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了,答应把整个南越国都为汉朝廷的属国。武帝非常高兴,恩准南越国使用大丰收的犯绶,统一实行汉朝的法度,以新的办法改变南越的社会习俗,命令汉朝的使者留在南越,担负镇守和安抚的任务。但是,南越的相国吕嘉不想归顺汉朝,起兵攻杀了南越王,汉朝的使者也都被他杀死了。终军死时,只有20多岁。所以,世人都称他为“终童”。
Ⅱ 请问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中请缨与终军分别运用了什么典故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出自滕王阁序
据《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终)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终军出使南越,向朝廷表示,只要给他一根长绳,定把南越王缚至汉朝宫廷来。后果然说服南越归汉。这两句是说,自己跟终军的年龄相仿,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请缨”作为典故,常表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投军或出使等意。今多用于指主动请求参战或参加某些重要而有风险的活动,或主动要求分配任务等。有赞扬的意味。如:“白衣天使纷纷请缨到抗非典一线工作”“武汉大学生请缨赴边陲”。“请缨”现已成为普通词语。“长缨”指缚敌的长绳,比喻克敌制胜的力量。***诗词多次引用“长缨”的典故。《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清平乐·六盘山》:“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终军(?—前112)字子云,今历城仲宫人,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终军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
终军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秦末,南越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之机,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
坏。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后,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20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原始文献: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上异此二物,博谋群臣。军上对曰:“臣闻《诗》颂君德,《乐》舞后功,异经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窜
屏葭苇,与鸟鱼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临境 ,而东瓯内附,闽王伏辜,南越赖救,北胡随畜荐居,禽兽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摄。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若罚不阿近,举不遗远,设官竢贤,县赏待功,能者以保禄,罢者退而劳力,形于宇内矣。履众美而不足,怀圣明而不专,建三宫之文质,章厥职之所宜,封禅之君无闻焉。……
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著作:主要有《终军书》等。
“等终军之弱冠”出于《滕王阁序》: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Ⅲ 典故:"请缨"指代的是什么
比喻主动请来求担当重任。
出处自:《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尰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
典故:南越与汉朝和亲,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如同内地诸侯那样听从朝廷指令。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于是,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了,答应把整个南越国都为汉朝廷的属国。武帝非常高兴,恩准南越国使用大丰收的犯绶,统一实行汉朝的法度,以新的办法改变南越的社会习俗,命令汉朝的使者留在南越,担负镇守和安抚的任务。但是,南越的想国吕嘉不想归顺汉朝,起兵攻杀了南越王,汉朝的使者也都被他杀死了。终军死时,只有20多岁。所以,世人都称他为“终童”。
Ⅳ 终军请缨的介绍
终军请缨,中国古代典故。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终军传》,西汉武帝朝,南越专(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属部)割据政权尚未完全归附,他又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请缨”一词即典出于此)。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世人称之为“终童”。1后以此典故指主动担当重任,建功报国。
Ⅳ 成语“主动请缨”中的“缨”是什么意思
缨”本来是红缨枪上的装饰物红绳,在成语“主动请缨”里代表武器 。
主动请专缨
【读音】zhǔ dòng qǐng yīng
【释义】属“缨”本来是红缨枪上的装饰物红绳,在成语“主动请缨”里代表武器 。古时也有前锋缨绶,为军队前锋部队的象征。故主动请缨也可解释为主动承担先锋任务。
请缨:指投军报国
主动请缨:是指主动请求报国立功的机会。
Ⅵ 主动请缨是什么意思
主动请缨,读音zhǔ
dòng
qǐng
yīng,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本来是红缨枪上的装饰物红绳。
【读音】zhǔ
dòng
qǐng
yīng
【释义】“缨”本来是红缨枪上的装饰物红绳,在成语“主动请缨”里代表武器
。古时也有前锋缨绶,为军队前锋部队的象征。故主动请缨也可解释为主动承担先锋任务。
请缨:指投军报国;投军杀敌。
主动请缨:是指主动请求报国立功的机会。
【例句】他主动请缨,誓将敌将斩于马下。
(6)请缨典故含义扩展阅读
【历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
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
Ⅶ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在《》中是什么意思
终军(?—前112)字子云,今历城仲宫人,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终军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
终军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秦末,南越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之机,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
坏。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后,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20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原始文献: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上异此二物,博谋群臣。军上对曰:“臣闻《诗》颂君德,《乐》舞后功,异经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窜
屏葭苇,与鸟鱼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临境 ,而东瓯内附,闽王伏辜,南越赖救,北胡随畜荐居,禽兽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摄。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若罚不阿近,举不遗远,设官竢贤,县赏待功,能者以保禄,罢者退而劳力,形于宇内矣。履众美而不足,怀圣明而不专,建三宫之文质,章厥职之所宜,封禅之君无闻焉。……
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著作:主要有《终军书》等。
“等终军之弱冠”出于《滕王阁序》: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Ⅷ 主动请缨是什么意思
主动请缨,读复音zhǔ dòng qǐng yīng,汉制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本来是红缨枪上的装饰物红绳。
【读音】zhǔ dòng qǐng yīng
【释义】“缨”本来是红缨枪上的装饰物红绳,在成语“主动请缨”里代表武器 。古时也有前锋缨绶,为军队前锋部队的象征。故主动请缨也可解释为主动承担先锋任务。
请缨:指投军报国;投军杀敌。
主动请缨:是指主动请求报国立功的机会。
【例句】他主动请缨,誓将敌将斩于马下。
(8)请缨典故含义扩展阅读
【历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庄公准备擂鼓,曹刿说:“不可。”齐国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刿说:“可以擂鼓了。”
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庄公准备赶车追击齐国军队,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看敌军的车印,登上车的高处观望敌军(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军队,大获全胜。
Ⅸ 请缨的典故
终军(?—前112)字子云,今历城仲宫人,西汉著名政治家、外交家。终军18岁被选为博士弟子,受到汉武帝赏识,封谒者给事中,参与朝政,后擢升谏大夫。
终军在维护中央集权,制止诸侯割据,抵御外族侵扰等方面,都有成就,他又曾先后成功出使匈奴、南越。当时的南越指居住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秦末,南越郡龙川令赵佗乘农民战争之机,起兵攻占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朝建立后,南越同汉朝的关系时好时
坏。终军出使南越前,曾请求汉武帝赐给他“长缨”,如果南越王不肯归顺汉朝,就用长缨活捉南越王,从此,终军弱冠请缨的故事便成为历史佳话,“请缨”也成为投军报国的代称。终军到南越后,慷慨陈辞,据理力争,终于使南越王答应归顺汉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年仅20余岁的终军被南越相吕嘉杀害,时人称为“终童”。据《济南府志》载,终军死后归葬济南。
原始文献: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从上幸雍祠五畤,获白麟,一角而五蹄。时又得奇木,其枝旁出,辄复合于木上。上异此二物,博谋群臣。军上对曰:“臣闻《诗》颂君德,《乐》舞后功,异经而同指,明盛德之所也。南越窜
屏葭苇,与鸟鱼群,正朔不及其俗。有司临境 ,而东瓯内附,闽王伏辜,南越赖救,北胡随畜荐居,禽兽行,虎狼心,上古未能摄。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若罚不阿近,举不遗远,设官竢贤,县赏待功,能者以保禄,罢者退而劳力,形于宇内矣。履众美而不足,怀圣明而不专,建三宫之文质,章厥职之所宜,封禅之君无闻焉。……
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Ⅹ 请写出“请缨”“投笔从戎”“长风破浪”三个典故所涉及的历史人物。
请缨 出处:《汉书·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尰(zhōng)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比羁南越而致之于阙下。” 典故:西汉武帝时,南越王请求与汉和亲,武帝打算乘机说服南越王归附汉朝。谏议大夫终军主动请求说:“请您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会把南越王绑来送到您的殿下。”终军不辱使命,最终说服南越王向汉朝称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翻译: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后来在西域立功,被封为定远侯
南朝宋国著名将领宗悫从小就有雄心壮志,喜欢舞枪弄剑,他的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来他带兵攻打林邑国,运用计谋取胜,被封为左卫将军。[3]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2] 《宋书·宗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