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来源的典故
① 在古代,为什么会把学生说成是桃李呢有什么典故
以桃李喻学生古以有之。
汉朝《韩诗外传》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这就是“桃李满天下”的来历。
“桃李满天下”还有狄仁杰有关。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就载:狄仁杰先后荐举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都成为当代名臣,有人恭维狄仁杰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而今“桃李满天下”中的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意为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② 桃李在中国古代指什么像桃李满天下,投桃报李,有什么典故吗
桃李:比喻所培养的人才或学生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栖 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
投桃报李: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康叔於卫,遂立卫国。康叔之八世孙姬和,以殄灭西戎有功,获周平王赐爵为卫武公。武公治国开明,广听众议,多纳雅言,以为施政参考,深得百姓称颂与爱戴。故政通人和,卫国大治,遂为春秋初期之大国也。武公在诗中自勉曰:“百姓皆效君德行,故行为举止,既善且良。谨言慎行,不失礼仪,不逾本分,不悖常理,则众人皆以君作则矣。人以桃馈我,我以李报之,乃合乎情理。或言小羊生角,则欺人矣
③ 以下词语的来源典故:替罪羊,桃李,古稀,孩提,桃园,三不知
“替罪羊”一词是舶来品。英语里专门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词。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献祭上帝的牺牲,还承担了一项任务,就是给人类“替罪”。 用羊替罪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仪式是这样的:先牵来一头公羊和一头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为赎罪祭品。再牵来一头活山羊,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和牛烧死。“替罪羊”一说由此传开。 孩提: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三不知”的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桃李: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麻烦采纳,谢谢!
④ 知音.替罪羊.桃李.汗青.抱佛脚.墨守 的来源典故
【墨守】:来源于战国时墨子的典故。其善于防守,因称善于守的人为墨守。
【抱佛脚】:来源于孟郊 《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即黄庭经)。”
【替罪羊】:来源于一个宗教典故,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有记载。
【桃李】:来源于春秋时期子质和简子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象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
【知音】: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终身不再弹。
【汗青】:来源于古时侯人们用来记事的竹简,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这样较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⑤ 知音、汗青、桃李、古稀、孩提、桃园的典故来源
1、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2、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3、桃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áo lǐ,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4、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
5、孩提: 2~3岁的儿童。幼儿时期· 孩提之童。——《孟子·尽心》 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 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6、桃园是《三国演义》第一回《桃园结义》中的一个场景。张飞庄后花开正盛的桃园。桃园亦为后人仿效他们结拜的地方。
(5)桃李来源的典故扩展阅读: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⑥ 桃李的典故
据汉朝《韩诗外传》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这段话的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指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就载:狄仁杰先后荐举的张柬之、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都成为当代名臣,有人恭维狄仁杰道:“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⑦ 桃李来源典故
司马迁《史记》中对李广的评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⑧ 关于“桃李”的来历
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内学生的代称。
春秋容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栖 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