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石门山典故

石门山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06 19:57:53

① 咸阳历史典故知道多少

1. 咸阳曾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和京畿重地,请说出是哪十三个朝代?
答: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2. 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荟萃,请问咸阳在哪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答:1993年。
3. 秦始皇于哪一年在咸阳建都?
答:公元前221年。
4. 咸阳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请问咸阳建城已多少年?
答:2354年。
5. 请问“咸阳”名城的由来是什么?
答:因地处“九宗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6. 据统计,历朝文人墨客直书咸阳的诗篇多达二千余首,请您说出其中二首?
答:A:《兵车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B:《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7. 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荆轲刺秦”、“指鹿为马”等事件都发生在什么地方?
答:咸阳。
8. 秦咸阳宫遗址位于今天的咸阳市的什么地方?
答: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一带。
9. 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出土的一组壁画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宫殿壁画,请说出其中一幅壁画的名称?
答:车马图(驷马图)或仪仗图、建筑图、麦穗图。
10. “江南才子北方将,咸阳原上埋皇上”,请问有什么个皇帝埋在咸阳原上?
答:29个。
11. 汉高祖长陵陪葬墓出土的西汉兵马俑是我国最早经科学发掘的大批量兵马俑,请问这些兵马俑的出土?
答:1965年,比1974年发现的兵马俑早了9年。
12. 咸阳市渭城区的顺陵是谁的陵墓?
答:武则天之母杨氏陵墓。
13.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文景”是指西汉的哪两个皇帝?
答: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
14. “苏武牧羊”、“飞鸿传书”都反映的是西汉时期,出使匈奴的外交家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故事,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不辱使节。请问:苏武墓在什么地方?
答:咸阳市武功县。
15. “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写《咸阳》的一首诗,请问这是诗人看到什么有感而发的?
答:诗人看到被项羽焚烧的秦咸阳宫殿遗迹后有感而发。
16. 历史上咸阳境内最早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答:秦代的郑国渠。
17. 茂陵陵区内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说出这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
答: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
18.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是一批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古代古雕艺术珍品,请说出其主题性石刻的名称?
答:马踏匈奴。
19. 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是什么陵?位于咸阳市哪个县?
答:是昭陵,位于咸阳市礼泉县。
20. 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中四骏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其余两骏现藏于美国的哪一所大学博物馆?
答: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21. 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城北梁山上,请问乾陵是谁的陵墓?
答: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
22.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的《渭城曲》,请问诗中国的“渭城”是指什么地方?
答:渭城,即咸阳。汉武帝时更名为渭城。
23.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她葬于何处?
答:杨贵妃(杨玉环)。杨贵妃墓位于咸阳兴平市马嵬镇西。
24. 乾陵陪葬墓出土的唐墓壁画具有非常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请说出其中的一幅?
答: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观鸟捕蝉图、礼宾图、侍女图等。
25. “元老记者”、“监察之父”、“近代草圣”是对控历史上哪一位著名人物的赞誉?他出生哪里?
答:于右任。于右任先生出生在咸阳市三原县。
2. 2 魅力咸阳探究
26. 三原县境内的李靖故居,又称东里花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哪位著名将领曾在此居住过?
答:杨虎城将军。
27. 茂陵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马”造型生动,比例匀称,体态矫健,昂首挺胸,有一发千里之势。它在古籍中被称做什么?
答:金马或者天马。是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为模特精制而成的。
28. 咸阳市彬县大佛寺中著名的阿弥陀佛有“关中第一奇观”之称,请问这座坐像有多高?
答:20米。
29. 昭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园,请问昭陵陵园面积有多大?
答: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0000公顷(约合30万亩)。
30. 三原县城隍庙内陈列有一件石刻,明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了“纯正不曲,字如其人”的赞叹,请说出它是什么石刻?
答:岳飞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31. 传说中国农业始祖后稷的封地,位于咸阳市的哪个县?
答:位于咸阳市武功县。
32. 渭河、泾河是流经咸阳的两条主要河流,有一个著名的成语反映的是两条河的交汇情况,请问这个成语是什么?
答:泾渭分明。
33. 咸阳古生物化石非常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化石是什么?
答:旬邑出土的黄河象和板齿犀牛化石。
34. 咸阳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俗风情别具一格,具有特色大众参与的民间舞蹈项目有哪些?
答:咸阳的牛拉鼓、社火。
35. 咸阳的民间工艺品名扬海外,其中有一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请问这位艺人是谁?
答:旬邑县的剪纸艺人库淑兰。
36. 咸阳风味小吃众多,备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的乾州四宝是什么?
答:锅盔、叉酥、挂面、豆腐脑。
37. 咸阳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答:张家山郑国渠首旅游风景区、永寿槐树林生态旅游区、石门山森林公园等。
38. 中国最早的彩色显像管产自什么地方?
答:陕西彩虹集团公司。
39. 西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先声。请问这位哲学家是谁?
答:董仲舒。
40. 中西比较文学的奠基人吴宓是咸阳市哪个县的人?
答:咸阳市泾阳县人。
41. 著名的“关中八景”中有咸阳的哪一景?
答:咸阳古渡。
42. 咸阳是我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请说出咸阳优质苹果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吨?
答:约200万吨。
43. 咸阳近代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秦腔剧作家,著有秦腔剧本60多个,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人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范紫东,秦腔《三滴血》、《火焰驹》。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咸阳市何处?
答:位于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
45. 咸阳市何时被国有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答:1998年12月。
46. 东汉年间,著名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弃笔从戎,征匈奴,出西域,建立了卓著功勋。请问,班超是哪里人?
答:咸阳市渭城区人。
47. 咸阳的民间乐器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什么?
答:旬邑唢呐。
48. 咸阳民居较有特色,代表性的明清民居有哪些?
答:三原孟店民宅和旬邑唐家庄园。
49. 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的内容是什么?
答: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
50. 咸阳AAAA级旅游景区(点)有哪些?
答:乾陵博物馆和茂陵博物馆。

② 大禹治水的典故内容

简洁版:
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在浙江省绍兴市嵇山门外,人们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庙,气势雄伟,古木参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庙,已成为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

详尽版: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番外篇: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③ 江南第一关的历史典故

门当来关而立,山风猎猎,恍若自凌空驾虚。入关后,石径稍夷,仍盘旋陡壁间。关东施茶亭旁岩壁上,刻记古道小史:宋宝佑间(1253—1257),大石门胡旦随山势凿石为磴,凡五里余,以便行旅。元大德间(1297—1307),北乡(今北村)程氏视下深险,复伐石为栏,障于旁,往来愈安。明成化间(1465—1487),汪以茂等重修。以后历代均有修补。建国后,附近村民立约组织维修至今。关内有“二程”庙,胡家村胡桂森建。传民国21年(1932)春,北村程灶起、程瑞湖去浙经商,避而悬岩下,岩崩俱毙,遂筑庙志哀示诫。后由邵在炳出资造石亭于旁。江南第一关得名的由来:相传太平天国待王李世贤于1861年率部经此,赞为天险而命名;一说为明代胡宗宪所取。图中所示的是江南第一关的前景图,关口上方一排石头的最前面写着“江南第一关”五个字。走过这个关口,你才能真正发现或许说是体会“江南第一关”这个地方魅力所在。

④ 大禹治水典故

简洁版:
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握木锸,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对于大禹的功绩,人民歌颂他,感谢他,怀念他,当时人们把整个中国叫“禹城”(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在浙江省绍兴市嵇山门外,人们修建了夏禹的陵墓——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禹陵旁有一座禹王庙,气势雄伟,古木参天。今日禹陵和禹王庙,已成为中外游人游览的胜地。

详尽版: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孟子·滕文公下》)远古的时候,洪水肆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时,出了两位治水英雄:鲧和他的儿子禹。他们治水的神话流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
鲧是一个聪明能干、造福民众的英雄,他不但创制了农具耒耜,驯服驾驭了耕牛,教导人民播种五谷,创建城郭,更带领人民筑堤防洪,战胜洪水。当时洪水实在太大了,鲧填了九年,依然是“滔滔洪水,无所止极”。鲧为了制服洪水,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不待天帝允许,私自取了“息壤”去治水,救黎民百姓。息壤是天庭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取一点投向大地,就能积成山、堆成堤。鲧的行为触怒了天帝,被天帝殛杀于羽山之野。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天帝命人剖开他的肚子,肚子里跳出一条虬龙,这就是鲧的儿子禹。大禹出生后,鲧的尸体化为一条黄龙,永远沉入了羽渊。治水英雄鲧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禹继承父亲的遗志,决心治理滔天的洪水。大禹治水采用两个办法,一是填堵筑堤,二是疏通引导。大禹让黄龙帮助勘察地形,用尾巴划开地面,让洪水流向应当去的地方。黄龙长着两只美丽的翅膀和强有力的尾巴。大禹又让曾助鲧治水的玄龟,背着息壤,去填堵筑堤。
大禹还与兴风作浪的恶神进行了殊死的战斗。狂暴的共工,制造洪水,直到今天的山东曲阜,中原大地一片汪洋。禹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大会诸神,定与共工决一死战。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山,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终于打败共工,获得胜利。
大禹治理黄河,是从青海的积石山开始疏导的。据说当时的石门山与吕梁山相接,堵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疏导至此,遇到了障碍。于是他启动自己的神力,把龙门山劈开为两半,黄河水就顺畅地从峭壁间流过,这就是今天河南洛阳的龙门。黄河穿过龙门往下流过几百里,遇到了一座砥柱山,不能通过。大禹就开凿砥柱山,使河水绕山分流,好像穿过三道门,这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如今三门峡上游建有禹王庙,渡船的艄公常来烧香许愿,祈求平安。
大禹治水,不仅时间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然而,他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奋斗不息。走路太多,脚指甲都磨光了,得了“偏枯”病,走路十分艰难,但他却走遍了中国的山河大地,常常是“昼不暇食,夜不暇寝”,吃饭睡觉都顾不上。在紧张治水的日子里,好几年都经过家门而不入。直忙到三十岁,大禹还没成家。一天,他来到涂山附近,看见一只美丽的九尾白狐,相传她是幸福与权力的象征。大禹于是爱上了涂山的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以后,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只在家待了四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所以这里就有了“望夫石”。
经过多年的奋斗,大禹终于领导人民制服了洪水,治理了黄河,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览黄河时,遥想当年大禹治水的不朽业绩,写诗赞叹道:“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州始桑麻。”
大禹的精神,为后世治黄的艰巨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番外篇: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⑤ 典故"石门之徒"是什么意思

这是郑遨传《新五代史》中的,原文:“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译文为:“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⑥ 剑门山的历史典故

传说大抄剑山有七十二峰。袭千百年来,谁也没有认真去数过剑门山究竟有多少山峰。在众多山峰中,最吸引人的有苦竹寨、东山寨、仙峰观、鸡心山、笔架梁、玉女峰、营盘嘴等四十多个山峰。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称颂道:“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塘倚,刻画城廓状。”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 见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便题字刻于河水礁石上。“衮雪”二字似乎让观者看到了长江水流不息、波涛有如飞瀑滚雪的壮观场面。

⑦ 求战争典故

有些诗句: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 ——(清)袁牧《沙沟》
岁岁金河复玉关版,朝权朝马策与刀环。 ——(唐 柳中庸《征怨》)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唐 李白《风》)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 (唐 李白《寄远》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唐 杜甫《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将进酒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唐·王之涣 《凉州词 》
明月黄河夜, 寒沙似战场。 ——〔明〕李流芳 《黄河夜泊 》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李白 (《赠裴十四》)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 《浪淘沙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王维 《使至塞上 》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南北朝)王褒《渡河北》

⑧ 蒲伊村典故是什么

蒲伊-尧王访蒲伊的传说

尧王年事已长,想让贤。听人说隐居吕梁南段石门山蒲峪村的蒲伊(现太林乡蒲伊村),是位德隆望重的贤者,尧王决定亲自拜访他。

一天,尧王来到石门山下武家崖,不远处就是蒲峪村,村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尧王在河湾处遇见一位农民,便上前询问蒲伊的住处。农民告诉了他,蒲伊上山打柴去了。尧王急于见到蒲伊,便顺着蒲伊家人所指的方向前行,来到一条沟口,两山秀色迷人,林涛滚滚,雀鸟欣鸣,适逢对面来了一人,肩挑柴担,头裹葛巾,须眉斑白,步履矫健。尧王上前,拱手施礼道:“敢问,贤者蒲伊子现在何处打柴?”但见那人缓缓放下柴担,上下打量了尧王一番,便道:“在下就是蒲伊,请问尊姓大名?有何贵干?”尧王再要施礼,被蒲伊一把拉到附近一块巨大的青石上坐下交谈。尧王本想让贤于蒲伊,不想他比自己还要年长,便改变主意,虚心地向蒲伊请教强国富民之道。蒲伊再三谦让,随后便侃侃而谈。尧王连连点头,表示称赞,当即拜蒲伊为师。后来,他们坐过的这块石头便被人们取名为“讲道台”,还修起了一座亭子(现已坍塌),这条山沟便叫“如意沟”。

尧王要告别,蒲伊送他至武家崖山腰上,快分手时,尧王才将这次来访的意图告诉了蒲伊,并请他推荐一位可接替帝位的贤者。蒲伊似已深思熟虑,便举手遥指前面云蒸霞蔚的一座青山道:“前面便是卢山头,山的东面有个西圈头村,村里有位远近闻名的贤者叫‘舜’,你可把帝位让与他”。后来,尧王果然让位于舜。大约由于蒲伊曾被尧王拜师,又有荐舜之功,他所在的村改为蒲伊村,所在的县被叫蒲子县,地域包括现在的蒲县、隰县,后又改称蒲县,这可能就是蒲县县名的来由吧

⑨ 谢灵运的轶事典故

所到之地
始宁县建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废置于隋开皇九年(589),其地为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南部,嵊州北部,县治曾在今嵊州三界附近。谢家在始宁有大片庄园,其范围基本上在古剡县境内。
谢灵运在始宁实际居住时间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钱塘杜明师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王谢大族多为天师道信徒,灵运亦幼奉道教,后亦喜欢翻译佛法。谢灵运生后即寄养于钱塘,“初,钱塘杜师夜梦东南有人来人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始宁)。旬日而父殁。其家以子孙难得,送录运于杜治养之。”杜家是信奉五斗米道的,此举总有借宗教之力祓除不祥之意。
十五岁至二十一岁(晋隆安三年至晋义熙元年,399~405)由钱塘移京都建康乌衣巷,与王谢子弟共乌衣之游,文义相赏,度过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
二十一岁起入仕途,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中间两次还乡隐居。
始宁始终是谢灵运真正的故乡,是他一生向往和皈依之地。这里有他引为自豪的功勋卓著的祖旧之业,更有供他啸傲风月、陶然忘机的灵秀山川,还有足资养生的良田美池,丰厚产业。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恋、时时怀念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对他也怀有同样深情,千百年来,地方志书记载其行迹和诗文,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他那脍炙人口的轶事。
谢灵运诞生后即离乡,后来两次回乡。第一次返回故乡已经卅八岁。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武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等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离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宁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宁,逗留数天,即折回钱塘,经富春、桐庐、七里濑,再折回南至东阳郡长山(今金华市),然后陆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踪有本人诗作可证。这次枉道而行说明当时会稽与临海两郡之间陆路难通。这次回乡,时间很短,不能说是隐居。
才高八斗
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根据《释常谈》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应该是谢灵运比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赋,当然夸张的成分是很大的。谢灵运说这话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谦之词,其实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并不在曹植之下。
入朝被诬
刘义隆即位后,政局起了变化,谢灵运的政敌徐羡之、傅亮先后伏诛。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上使光禄大夫范泰与灵运书敦奖之,乃出就职。”这才离乡北上,经丹徒,谒庐陵王墓,再进京任职,时间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刘义隆)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灵运第二次回始宁隐居,也是三年。“灵运既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等。这次回乡,谢与会稽太守孟顗不和直至发生冲突。“孟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日:得道应需慧业,丈人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坚守不与。灵运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宁坯嶂湖为田,岩又固执。灵运谓顗非存利民,正虑决湖多害生命,言论毁伤之,与顗遂构仇隙。”于是顗一而上疏文帝(即太祖),谓灵运有“异志”,一面如临大敌,发兵自防。灵运获知,急驰京都,上表文帝自辩。文帝知其被诬,不加罪,也没让他回始宁。灵运暂住京中,元嘉八年(431)冬被派往临川任内史。从此,灵运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扩建庄园
始宁庄园为谢家几代经营所成。今绍兴上虞区上浦乡东山有谢安(玄从叔)故居及墓葬,山顶有国庆院、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谢玄、谢瑍在始宁有故宅及墅。今嵊州东北江东乡、幸福乡之间有车骑山。“晋车骑将军谢玄为会稽内史,尝于此山立楼居止,后人因以为名。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崤山东北太康湖,晋车骑将军谢玄旧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而临江,尽升眺之趣。舟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有三精舍,高甍凌云,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江有琵琶圻,临江有石床,名钓鱼台。”
始宁庄园基本格局早已形成:自北而南沿曹娥江傍山依水而进,占有大片田园山泽。谢灵运在继承祖业基础上又扩大了始宁庄园,增加了不少建筑物。《山居赋》及谢本人的诗篇中对此有具体描述。但由于千年来地貌变迁,江流移动,加上当时地名指称不明确。今天要完全搞清楚庄园范围和建筑布局已很困难。现根据顾绍柏先生研究心得和实地考察作一简介。
始宁庄园范围大体上北起今上虞上浦东山,当时又名旧山、北山,南达嵊县崤浦仙岩一带,南北绵延约40里,中有曹娥江剡溪(当时也称浦阳江)流贯,两岸河谷地带有一片积水沼泽区,中间分布着汀洲小丘。系太康湖堙废后形成,当时又名大小巫湖。嵊山在江东,嚼山在江西,两山相距不远,当时又泛称南山盖与北山相时而言。庄园东西距离宽狭不一,约10~20里。谢灵运归隐期问新增加建筑物主要以下数处:
始宁别业:即谢灵运别墅,在谢安故居东山之西一里,即西庄。景平二年(424),灵运回乡隐居时,修营别业,尽幽居之美,纵山水之乐,屏尘世之忧,即指此。 石壁精舍:在石壁山,为东山之一峰,立精舍接待四方过往僧人,昙隆、法流二法师来东山即居此。谢作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田南园林:在东山旧居以南,确址难考,有诗《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写庄园向南发展,其事当在筑石壁精舍后,建南山新居前。南山新居:在今嵊州城区西北崞山,石门山一带,系灵运新增卜居之地。诗中多次提到“石门新居…南楼”应包含在南山新居范围内。
经营始宁庄园主要在第一次回乡隐居期问。他确实是想认真做一辈子隐士的。谢经历二十年左右坎坷的仕途生活后,年近四十回乡隐居,前尘影事,颇似噩梦。他是带着失败的伤痕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走出来的,加上他的本性和当时的文化氛围,使他深悟“准丘园是归宿,唯隐中有乐趣15的道理;始宁也确实可算是他理想的安身之命之处。这个时期他踏遍了始宁的山山水水,结交的是隐者、道士、僧人;“见柱下之经,睹濠上之篇”,更坚定他皈依佛道、超脱尘世、远离政治的人生信念。谢的退隐确与“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者不同。他所增加的筑构大都较简陋,”云初经略,躬自履行,备诸苦辛也。罄其浅短,无假于龟筮,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谢效郭而殊城傍。然清虚寂寞,实是得道之所也。这与谢玄在车骑山筑桐亭楼气魄就很不一样了。
袭封康乐公
据县志记载,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僧人片云募款,邑人龙王向在该县东北十里名丁田的地方建了一座桥,以康乐侯灵运名,叫康乐桥。此桥为康乐县(今万载县)最大的一座石桥,四墩五孔,全长98米,是万载到宜丰、铜鼓的必经之桥。如今还稳稳当当地横跨在蜀江之上。另有一条河名为康乐水,在邑东北三十里,《环宇记》云:“谢康乐尝游此,因名。源出谢山,东流出西江桥、黄田桥、锦江桥、万岁桥,至丘江会龙河水绕于上高。”
为纪念康乐公谢灵运,该县在明代前就建有三处康乐祠,其一在县东的小水双江桥侧;其二在康乐桥左,元至正年间建,由欧阳元书额:康乐祠。其三在该县东北四里的杉树亭,人称相公庙。清邑副贡何艮曾题《谢康乐庙》五言诗一首:“先生六朝秀,敛迹谢宠禄。发韵寄烟萝,超兴自林麓。凿险搜洞壑,缒幽穷水陆。逸翰纷云委,寻旨交绮属。荒祠托岩阿,遗像祀山足。虚愰暗尘生,古座苍苔伏。容范虽代去,徽猷动心曲。视瞻荐萍藻,高风彻流俗。”为使文事昌盛,激励后人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尤其像康乐公谢灵运那样有文采,清代万载县还建有两座谢灵运读书堂,其一在县北四里,地名叫山峡的地方,台上石砚至今犹存;其二在县东北二里,地名叫厂塘的地方,此遗址后改建为公祠。
得罪权贵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又才华横溢,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在郡心情烦闷,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平日写写诗文,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由于谢灵运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不久,谢灵运再辞官归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
视死如归
元嘉八年(431年),文帝以之为临川内史,赐秩中二千石。在郡游放,与任永嘉太守时同样不理政务,为有司所纠。司徒遣使随州从事郑望生拘捕之,谢反而将郑扣押,并兴兵叛逸,并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文帝爱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谓不宜恕,但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其后,有人犯赵钦,招供有人欲于三江口将谢劫走,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临死作诗曰:“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巖上泯。”诗所称龚胜、李业,犹前诗子房、鲁连之意也。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故事载,已被处死的金侠客曾对解缙裔孙解必昌说:“顷亦蝉蜕羽化,如郭璞、谢灵运诸公,非真遭戮也。”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遇鬼被杀
元嘉五年(428年)时,谢灵运忽然看见死去的谢晦手里提着自己的头,进屋坐在另一个床上,鲜血不停地流,惨不忍睹。后来他又发现自己装貂皮袍子的衣箱里被血浸满了。后来谢灵运当临川郡守时,吃饭时饭里忽然有大虫子。不久他就被杀了。

⑩ 李勉的轶事典故

李勉任开封尉时,审理犯罪案件,一个囚犯很有气概,请求活命,李勉专便放了他。几属年后,李勉被罢官,游历河北,偶然碰到这个囚犯。囚犯把他接回家中招待,因难以报答,竟在妻子的唆使下动了杀心。李勉得到囚犯家僮仆的通知,连忙骑马逃跑,驰到半夜,已行了百余里,便在一个渡口的客店投宿。店主问他:“此处有很多猛兽,你怎敢连夜赶路?”李勉就把前后经过讲述一遍。还未讲完,房梁上便跳下来一个人,道:“我几乎误杀长者!”随即离去,在天亮时又提着囚犯夫妻的人头回来,交给李勉。
这个故事后来被收录在《醒世恒言》中,名为《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李勉在广州任职六年,所用器物车服等仍为原样,没有增加装饰。后来,李勉回京任职,在石门山(在广州西北江中),将全家人贮存的南货犀象等物,统统投入江中。当地耆老都认为李勉可以与宋璟、卢奂、李朝隐三人(三人都曾任职岭南)相媲美,当地吏民立碑以颂其德。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