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俗语是歇后语吗

俗语是歇后语吗

发布时间: 2021-02-06 18:35:02

歇后语和俗语是一回事吗

不一样啊!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版短小、风趣权、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而俗语就是很大众的,广泛被人知晓的话语!

谚语 惯用语 成语 歇后语都属于俗语吗

俗语和歇后语和成语是独立的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包括俚语、谚语及口头常用的成语
举例如
“小二”管“大王” 挨着勤的没懒的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笨鸟儿先飞 鼻子气歪了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拉屎占茅坑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操心不见老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扯淡 陈芝麻烂谷子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狗还得看主人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打着灯笼找不着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付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付掉到灰堆里 豆付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一添作五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墙有耳 隔行如隔山 各打五十大板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给脸不要脸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头不干鸡跷脚干 顾前不顾后 挂羊头卖狗肉 官不大,僚不小 官船漏,官马瘦 光许愿,不烧香 鬼迷心窍 贵人多忘事 锅大勺有准 孩子哭了,抱给他娘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③ 俗语是歇后语吗

不一样!
从语言学角度看,都是属于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一、歇后语: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1、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2、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二、谚语: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4.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3、枣芽发,种棉花。
4、春雷响,万物长。
5、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6、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7、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伤筋动骨一百天
5.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满意望采纳

④ 这个 俗语/歇后语 对吗

这不是歇后语,只是俗语。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手法。或者带有地方性,就像川渝地区的俗语,宝刀不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应该是对的。

⑤ 歇后语属于俗语吗

你好,是属于的。楼上讲的不明了。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专的语句。从广属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⑥ 什么是谚语什么是歇后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 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2011年5月23日,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气象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1.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5.天上钩钩云,地下水淋淋。

6.燕子外迁,地旱天干。

二、农业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4、春雷响,万物长。

三、卫生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4.要想人长寿,多吃豆腐少吃肉

5. 伤筋动骨一百天

四、社会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1.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7.擒贼先擒王。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女人嫁汉,穿衣吃饭。

10.王气垫,气垫王,为卖气垫到处忙。

五、学习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1.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2.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鼻孔里灌米汤—— 够受的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豆芽炒虾米(小虾)—— 两不值(直)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火烧旗杆——长叹(炭)

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百日不下雨——久情(晴)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老爷下轿——不(步)行

老公拍扇——凄(妻)凉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一脚踢翻煤油炉——散伙(火)

大胖小子抓周——小人得志

⑦ 俗语是不是歇后语

不是有区别:谚语一般是用得很多,流传时间较长,因而文字会文学化、或回者更精炼一点。答
相比而言俗语和惯用语就没那么正式,通常用于口头(书面语很少用俗语的,但用谚语没关系)。但俗语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种观点的话,歇后语就算一种吧。而惯用语是指对某一词的习惯叫法,比如说现在叫中国南海叫南中国海,是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俗语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种观点的话,歇后语就算一种吧。而惯用语是指对某一词的习惯叫法,比如说现在叫中国南海叫南中国海,是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谚语即地方性官方语言
俗语即地方性地方语言谚语一般是用得很多,流传时间较长,因而文字会文学化、或者更精炼一点。
相比而言俗语和惯用语就没那么正式,通常用于口头(书面语很少用俗语的,但用谚语没关系)。但俗语通常是指有一定道理,表述一种观点的话,歇后语就算一种吧。而惯用语是指对某一词的习惯叫法,比如说现在叫中国南海叫南中国海,是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歇后语即最通俗地方性语言

⑧ 俗语和谚语有区别吗

有。区别如下:

1、基本概念不同。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许多谚语揭示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总结了人们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误砍柴工等。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俗语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则有口语的气息。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如:八字没一撇、成者王侯败者贼。

2、概念阐释不同: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一般是集体创造,言简意赅且较为定型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外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俗语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3、发展时间不同:谚语用得较多,流传时间较长,更文学化,更精炼,一般用于口头;俗语通常指有一定道理,表述某一种观点的话,另外,歇后语也算俗语的一种。这里要特别指出,我们、、日常用的惯用语如中国南海惯用南中国海,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用法,并不是俗语。

⑨ 是歇后语 还是俗语啊

歇后语是由一个事情引出一个成语或道理
俗语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约定成俗的话语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