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林纾
⑴ 林纾的资料哪里能查到啊
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同里薛锡极问古文辞,读杜诗、欧文务于精熟。自十三龄至于二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不下二千余卷。三十一岁结识李宗言,见其兄弟积书连楹,一一借读且尽。非但经、子、史籍,凡唐宋小说家言也无不搜括。后由博览转为精读。对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
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却能揭露“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性,嘲笑“理学之人宗程朱,堂堂气节诛教徒。兵船一至理学慑,文移词语多模糊”。他维护封建礼教,指责青年人“欲废黜三纲,夷君臣,平父子,广其自由之途辙”,还说“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又敢把与封建礼教不相容的《迦茵小传》整部译出。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云:
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林纾的古文论,以桐城派提倡的义法为核心,以左、马、班、韩之文为“天下文章之祖庭”,以为“取义于经,取材于史,多读儒先之书,留心天下之事,文字所出,自有不可磨灭之光气”。同时林纾也看到了桐城派的种种弊病,反对墨守成规,要求“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并提醒人们,“盖姚文最严净。吾人喜其严净,一沉溺其中,便成薄弱”;专于桐城派古文中揣摩声调,“亦必无精气神味”。他认为学桐城不如学左、庄、班、马,韩、柳、欧、曾。并以为在学习中应知变化,做到能入能出。“入者,师法也;出者,变化也。”
林纾青年时代便关心世界形势,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中年而后,“尽购中国所有东西洋译本读之,提要钩元而会其通,为省中后起英隽所矜式”。他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常向马尾船政学堂师生“质西书疑义”。后来他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林纾(1852-1924年)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激励着林纾沿着翻译文学作品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在之后短暂的27 年生命里,他不仅用一腔爱国热血挥就了百余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用犀利、恰切的文笔完成了《畏庐文集》《讽喻新乐府》《巾帼阳秋》等40余部书,成功地勾勒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人生百态;而且在不谙外文的特殊情况下,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留学海外的才子们合作翻译了180余部西洋小说,其中有许多出自外国名家之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著的《大卫·科波菲尔德》、英国哈葛德的《天女离魂记》,俄国托尔斯泰著的《恨缕情丝》,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法国 森彼得的《离恨天》,英国司哥特著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笛符著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至此,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佳话。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戊戌维新前,林纾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更有发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海军的为国牺牲。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北京大学,并攻击革命家章炳麟为"庸妄巨子,剽袭汉人余唾","意境义法,概置弗讲"(《与姚永概书》)为桐城派张目。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
林纾有《畏庐诗存》,却删去了《闽中新乐府》。他自称"吾诗七律专学东坡(苏轼)、简斋(陈与义);七绝学白石(姜夔)、石田(沈周),参以荆公(王安石);五古学韩(愈);其论事之诗则学杜(甫)"(《林畏庐先生手札》)。他最推重自己的古文,批评康有为赠诗称赞他的译著,而不谈他的古文,是"舍本逐末"(同前)。他自言在京与吴汝纶论《史记》为文之用心,深得吴之首肯。又推重吴汝纶评点《史记》"发神枢鬼藏之秘"(《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读本序》)。又称吴始见其文,赞曰:"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赠马通伯先生序》)他标榜桐城派,其实他的古文跟桐城派并不相同。像《冷红生传》、《先妣事略》、《苍霞精舍后轩记》、《赵聋子小传》,都善于叙事抒情,写得生动而有感情,或杂以诙谐,能感动人,不像桐城派文的谨严而较平顺。他的《畏庐文集》,于闲漫细琐之处,曲曲传情,与归有光文相近。他自己也说:"六百年中,震川(归有光)外无一人敢当我者。"(《林畏庐先生手札》)晚年名高,好自矜张。或伤于蹇涩,不复如初集之清劲婉媚了。其实林纾的成就还在他的"林译小说",他的诗文和画,都为译著所掩。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 7种。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 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 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 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孝女耐儿传自序》),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窦长君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通过用《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他在《不如归序》里,称德富健次郎"夹叙甲午战事甚详。余译既,若不胜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又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⑵ 伊索寓言中《徒劳的寒鸦》的寓意是啥
《徒劳的寒鸦》寓意:
1、自己没有真才实料,却剽窃别人的成果、或借别人的优点来突出自己,只能欺骗昏庸的人,最终却逃不过群众的眼睛。一旦虚伪的外表被发现,一切就现出了原形。
2、只注重外表, 不注重本质, 往往会被华丽的外表所欺骗。
原文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他指定了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从中选出最美丽的鸟王。于是,所有的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只有寒鸦没有这样做。
他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就等到众鸟都梳洗打扮完毕,飞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将它们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水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儿都一起来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见五彩缤纷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最漂亮,于是准备立他为王。众鸟非常气愤,就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就这样,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子全没了,又变回了一只丑陋的寒鸦,徒劳一场。
(2)伊索寓言林纾扩展阅读: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在中国
利玛窦在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启笔录,1608年)引用过一些《伊索寓言》,但中国最早的《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由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口授、教友张赓笔录的《况义》(“况”就是“比喻”的意思)[5],该书在西安出版,共收寓言22篇,巴黎国立图书馆有藏。
1837年,广州一家教会出版了英汉对照的《伊索寓言》,名为《意拾蒙引》,译者署名“蒙昩先生”,共收寓言81篇,不知何故一度遭禁,但于1840年重印。这个版本附有汉字的罗马化拼音,主要是供外国人学习中文之用。
1860年代,香港英华书院曾经翻译此书,名为《汉译伊苏普谭》,将伊索的(Aísôpos)翻译成伊索普,谭即故事集。1876年原书经日本翻刻,在东京出版。 最早使用“伊索寓言”这个书名的是林纾,他的版本于1902年出版,由严璩(严复的长子)口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组织翻译了几个从古希腊语直接译出的《伊索寓言》汉译本:周作人(周启明)独力完成的译本、罗念生等多人合作的译本。
《伊索寓言》的影响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
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
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
《伊索寓言》的思想
《伊索寓言》里面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用人的方式来表现行为举止,作者借以形象化地说出某种思想、道德观或生活经验,使读者从中得到教育。
这些故事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告诫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为;还有不少反映了强者虽然凶残但却常被弱者战胜以及各种寓意深刻的人生道理。内含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讽刺懦弱、懒惰,赞美勇敢斗争,教人如何处事,辨别是非好坏。
⑶ 《伊索寓言》四则的翻译
苏秦刺股
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都是秦王[这个不用抄上去,解释上说的是苏秦自己错,但是我们老师觉得是秦王的错,你如果想用苏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错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成了六国的相印。
回答者:美梦破晓 - 魔法师 四级 4-22 19:48
苏 秦 十 次 上 书 游 说 秦 王 都 不 成 功 。 现 在 他 只 得 披 著 破 旧 的 黑 皮 裘 , 一 贫 如 洗 , 离 开 秦 国 回 家 。 他 打 著 绑 腿 , 穿 著 草 鞋 , 背 著 书 囊 , 脸 容 瘦 削 , 面 色 灰 黑 , 颇 为 羞 愧 的 样 子 。 回 到 家 裏 , 妻 子 继 续 织 布 不 迎 接 他 , 嫂 子 不 给 他 做 饭 , 父 母 不 跟 他 说 话 。 苏 秦 唉 声 长 叹 , 说 : 「 妻 子 不 把 我 当 作 丈 夫 , 嫂 子 不 把 我 当 作 小 叔 , 父 母 不 把 我 当 作 儿 子 , 这 都 是 秦 国 的 罪 过 ! 」 於 是 他 连 夜 翻 书 , 把 几 十 个 书 箱 都 翻 出 来 了 。 他 找 到 姜 太 公 的 兵 书 阴 符 , 闭 门 钻 研 , 仔 细 精 读 , 反 覆 思 考 。 每 当 疲 倦 要 打 瞌 睡 时 , 他 就 用 锥 子 刺 大 腿 , 鲜 血 直 流 到 脚 背 上 去 。 他 说 : 「 哪 有 人 游 说 国 君 而 得 不 到 财 富 官 位 , 名 成 利 就 的 呢 ! 」 过 了 一 年 , 他 学 有 所 成 , 说 : 「 现 在 我 有 本 领 可 以 成 功 游 说 国 君 了 。 」
苏 秦 经 燕 乌 集 阙 , 到 了 富 丽 的 王 庭 中 游 说 赵 王 , 双 方 谈 得 十 分 投 契 。 赵 王 很 高 兴 , 封 苏 秦 为 武 安 君 , 授 予 他 宰 相 的 印 鉴 , 并 赐 他 百 辆 战 车 , 千 匹 丝 绸 , 百 对 白 玉 , 万 镒 黄 金 , 以 此 来 出 使 六 国 , 游 说 各 国 合 纵 , 破 坏 连 横 , 共 同 抑 制 强 秦 。 自 此 , 苏 秦 在 赵 国 做 宰 相 期 间 , 秦 国 不 敢 发 兵 通 过 函 谷 关 进 攻 六 国 。
回答者:董光 - 举人 四级 4-22 19:50
这是苏秦刺股的文?
锥刺股
战国苏秦,因求仕于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贱,乃将太公《六韬》、《阴符》兵法之书,昼夜勤读。每值更深夜静,昏迷眼闭,乃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 译文:
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涨,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自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读书。
那应该是苏秦说秦王才是
你那段翻译如下: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连夜清检书籍,把几十个书箱打开,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经》,立即伏案诵读,反复研习揣摩,深入领会。有时读书读得昏昏欲睡,他就取过铁锥,照着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脚跟,他发狠说:“哪有游说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锦缎,并以卿相之尊位给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经学成,便道:“这次真可用所学的去游说当今的君主了。” 于是他出发了,经过赵国的燕乌集阙,在华丽的殿堂进见赵肃侯,和赵肃侯抵掌而谈,十分投机。赵王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任命他为赵国的相国,并赐给兵车百辆,锦缎千匹,白壁百双,黄金万镒,让他带着这些财物去游说各国诸侯,推行合从散横的计谋,以打击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当赵的相国时,秦与东方六国的交往被切断,秦军不能出函谷关
⑷ 谁能说说林纾其人
林纾:(1852—复1924年)中国近代文学制家,翻译家。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举人,官教论。工诗古文辞,以意译外国名家小说见称於时。复肆力於画。山水初灵秀似文徵明,继而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故其浑厚之中颇有淋漓之趣。其题画诗云:“平生不入三王派,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攻苦学名家?”花鸟得其师陈文台之传,淡墨薄色,神致生动。晚年居北京,求者多以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更多资料可参考网络
⑸ 哪有林纾翻译的小说
林纾翻译外国小说,始于四十四五岁。1900年,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在福州刊行。是为第一部中译西洋小说,“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随即,商务印书馆邀林专译小说,至他逝世,共发表各类翻译作品222种,其中小说约160种。〔注3〕(另说林译作品共180余种〔注4〕)林译小说里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作品,共20种;其次是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系列等,7种。另外属于名家名著的译作有:俄国托尔斯泰 6种,法国小仲马 5种、大仲马2种,英国狄更斯5种、莎士比亚 4种、司各特3种,美国欧文3种,以及《伊索寓言》、易卜生《梅孽》、塞万提斯《魔侠传》、笛福《鲁滨孙飘流记》、斯托夫人《黑奴吁天录》、巴尔扎克《哀吹录》、雨果《双雄义死录》等。林译作品数量之巨、范围之广,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也是无人能及的记录”
http://www.51shi.com/SoftView74669_2.htm
⑹ 格林兄弟、伊索写过了什么作品
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是德国人雅科布·格林(1785年 - 1863年)与威廉·格林(1786年 - 1859年)所著。格林兄弟具有很高创造力,将当时民间的文学资料搜集起来,并合而为一,最后他们共同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亦即格林童话。其中以《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勇敢的小裁缝》、《青蛙王子》最为著名。因为这套童话十分闻名,并且深受民众欢迎,因此与《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并列为「世界童话三大宝库」。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相传由伊索创作,再由后人收集成书。也有人认为并无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将一些民间故事结集成书。《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诗》即以《伊索寓言》为主要素材。
利玛窦在著作《畸人十篇》(徐光启笔录,1608年)引用过一些《伊索寓言》,但中国最早的《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由比利时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口授、教友张赓笔录的《况义》(「况」就是「比喻」的意思),该书在西安出版,共收寓言22篇,巴黎国立图书馆有藏。
1837年,广州一家教会出版了英汉对照的《伊寓寓言》,名为《意拾蒙引》,译者署名「蒙昩先生」,共收寓言81篇,不知何故一度遭禁,但於1840年重印。这个版本附有汉字的罗马化拼音,主要是供外国人学习中文之用。
最早使用「伊索寓言」这个书名的是林纾,他的版本於1902年出版,由严璩(严复的长子)口授。民国以来,又有周启明(周作人)和罗念生等多种《伊索寓言》的译本。
[编辑]
著名故事
《伊索寓言》的名篇包括∶
* 狼和小羊
* 龟兔赛跑
* 狗和影子
* 农夫和蛇
* 乌龟和老鹰
* 狼来了
* 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
* 生金蛋的鹅
*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
* 狐狸与白鹳
* 老虎的金手镯
* 狮子与老鼠
* 老鼠开会
⑺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哪个时候的人`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一个丑陋无比,智慧无穷的寓言大师。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30491.htm
⑻ 林纾 伊索寓言 翻译
译文:
1.一头驴在郊外行走,听到草丛中的虫子在叫,驴听到后很高兴,问到:“你吃版喝了什么的东西,权而叫成这样?”虫子说:“我也是喝露珠啊。”驴觉得喝露珠很好,于是(去刍:我个人认为,“刍”跟现在说的“反刍”的“刍”一样,“去”即为“去掉”,所以“去刍”应该是不再嚼吃东西)不再嚼吃东西而改成喝露水。等到了十天之后,驴死了。
2.冬天蚂蚁出洞来把它从夏天取得的粟米拿来晒,其他的虫子很饿,路过蚂蚁的旁边,向蚂蚁乞要粟米。蚂蚁问:“你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粮食呢?”虫子说:“我刚才(“方”:我认为可当“方才”的“方”讲,即为“刚才”)向着夏天的风而歌唱。”蚂蚁笑着说:“你能够对着夏天而唱歌,则也最好乘着现在的冬天而睡觉,为什么在这说饿呢?”
3.有个人要出远门,就赁了一头驴.当时天气很热,太阳晒得人精疲力尽,那个人想找块树荫凉快一下可是没找到,就趴在驴肚子下边遮阳。但是驴肚子下只能趴一个人,行人和驴夫都抢着要趴。驴夫说:”我把驴租给了你,但并没把驴的影子租给你.”行人就说:”我赁了你的驴,那驴的影子就也应该是我的.”两个人争论了好长时间,回头一看驴已经被晒死了.
⑼ 林纾怎么骂鲁迅,鲁迅回去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一本其他的文言文学术著作
不是林纾骂鲁迅,而是鲁迅攻击林纾。
鲁迅与林纾未曾正面发生冲突,但鲁迅的具体创作中回应与顺手一击林纾的地方却不少,这主要表现为接受链双方的文化立场差异。针对林纾《致蔡鹤卿书》斥白话文为“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的说法,鲁迅具体创作之中不乏顺手讥刺的文字。1919年《现在的屠杀者》云:“却只能在呻吟古文时,显出高古品格;一到讲话,便依然是‘鄙俚浅陋’的白话了。四万万中国人嘴里发出来的声音,竟至总共‘不值一哂’,真是可怜煞人。”1924年《论照相之类》亦载:“林琴南翁负了那么大的事名,……更就用了‘引车卖浆者流’的文字来做文章的诸君而言,南亭亭长我佛山人往矣。”话锋所指,落脚于林纾不谙时势,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固执行举。
鲁迅回去花了几年的时间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一本其他的文言文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系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首次正式出版时,取用后者为书名,此后各版均同。
本书是鲁迅先生1920至1926年间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小说史时的讲义,先曾有油印、铅印本供内部使用,1923年12月至次年6月,始分上下册由北京大学新潮社正式出版,书名已由讲义名《中国小说史大略》改为《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