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24课寓言两则课文

24课寓言两则课文

发布时间: 2021-02-05 14:09:29

Ⅰ 二年级寓言两则的故事有哪些还有课文

本课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Ⅱ 寓言两则这篇课文的内容里的邯郸学步

是南郭先生吧?你犯了欺君之罪,可是要杀头的。”南郭先生听了,吓得浑身发内抖,正想逃走,北容郭先生急忙拦住他:“你走哪去啊,齐泯王正在派兵到处找你呢,你先到我家去避一避吧。”南郭先生连忙道谢:“谢谢你,谢谢你!”
南郭先生来到北郭先生家,只见满屋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乐器,南郭先生惊呆了。他羞涩而惭愧地对北郭先生说:“请教我学乐器吧!”北郭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南郭先生从此起早贪黑,用功吹竽。七年后,他不但学会了吹竽,还学会了吹笙、击磬、鼓瑟等许多乐器,成为了大音乐家。过了几天,他还开了一家音乐学校,大家都抢着到他那儿报名学习。
齐泯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赦免了南郭先生,并让他留在宫里继续为他演奏。
邯郸学步的人最后终于回到家乡,后来才明白是自己盲目学习造成的后果,便决心独立做事不盲目学习,10年后终于有了一番大作为

Ⅲ 25.寓言两则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郑人置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矛与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揽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夸张地说:“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小伙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郑人置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矛与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揽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夸张地说:“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小伙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郑人买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 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搬教条
灯 谜 河南人买鞋

典故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且置——且,将要。置,购买。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
《郑人置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尺码,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从实际出发,信守教条办事呆板的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矛与盾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揽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吹:“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造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夸张地说:“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小伙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话可说,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矛与盾》的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的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Ⅳ 苏教版练习与测试24课寓言两则第四题

发育夫妇与

Ⅳ 七年级上语文课文《寓言两则》!!

《赫尔墨斯》和《蚊子和狮子》两篇寓言的相同点是(至少写四点)
(1)都选自《伊索寓言》
(2)都有语言描写
(3)结局都出人意料
(4)结尾都点出寓意

Ⅵ 四年级课文第25课寓言两则邯郸学步后记后续日记

《邯郸学步》是一则寓言故事,下面是关于邯郸学步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反思一: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燕国寿陵的一位少年因羡慕赵国人走路姿态的优雅,不辞辛苦地来到赵国都城邯郸,跟着街上的行人模仿学习,其结果是:学步不成,反倒丢了以前的步法,只能爬着回去,成了千古的笑柄。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不免为这位寿陵青年惋惜不已:他不远千里出国学步,为的是改进自己的风度举止,其诚心可赞,其精神可嘉;只可惜他不是根据自己原有的条件,取人之长,因时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其结果当然是可悲的。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样。而作为教师,他必然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教学个性。这种个性是教师在生活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是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学识才能、艺术追求和审美情趣的总和。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具备一种近乎完美的教学个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比如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激情四溢,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注重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都体现出教师个体的独创性,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独创性,才展现出教学的多姿多彩和生机活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师劳动的价值。因此,一个真正有教学思想的老师,不在于机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种教学模式,而在于能博采众家之长,在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发挥个人优势,大胆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而并非是模糊个性,追求“大同”;也并非是否定求异创新,大家只走“华山一条路”。

寿陵的年轻人到邯郸去学步,初衷是好的:是要改进自己的行走方式,然而他却迷失了自我,终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在探寻改进课堂教学之路时,千万要吸取他失败的教训:那就是要正确地认清自我,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同时又不能妄自菲薄、迷信权威,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并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

邯郸学步教学反思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反思二: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邯郸学步》这则寓言通过读让学生悟出一个人生道理:抛弃个人所长,盲目模仿他人,其结果只能使自己无所适从。我让学生带着文后的两个问题阅读短文,边读边思考,读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异常积极热烈,然而,学生所感悟令我吃惊。部分学生认为燕国的那个青年人学来学去最后连路也不会走,是因为他太笨,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学习别人的东西”、“早知学不会如此难堪,还不如不学。”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老天不公平,以燕国青年的精神,结果不应该爬回去”。

课后,我反复思考着学生的看法,又反复读这则寓言,读着读着,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成人只看到了燕国青年的狼狈相,可是燕国青年人身上那么多的闪光点,我们竟然忽视了;我们只看到了结果,却看不到过程,看不到那个青年人为了达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

邯郸学步教学反思文章邯郸学步教学反思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077251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一、燕国青年有强烈的求知欲。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爬山涉水,赶到邯郸来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这种学习来自他内心的渴望,他的求知欲是那样强烈,相比那些墨守陈规的人显得难能可贵。这不正是当今我们所努力造就的学习型社会的人应有的品质吗?

二、燕国青年善于学习。为了学习邯郸人走路,“他整天呆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人家怎样走路,边看边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边摹仿人家走路”,既观察,又琢磨,还有实际行动,你看人家多用心,多投入呀!他学习走步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学习境界吗?怎么能指责他学习方法不对呢?顶多不该“跟这个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个人后边走几步”。可是这又有什么错呢?“这个人”、“那个人”都是邯郸人,他们的步法肯定有共同之处,一定要拜师学艺才可以吗?要知道他已经是青年了,应该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三、燕国青年善于反思,不肯轻易认输。刚开始,“学来学去,总是不像”,他并没有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去学习,他想“也许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原来的步法,所以学不好”,经过认真地思考,他才丢掉了自己原来并不好看的步法,学习的过程很辛苦,常常“把他弄得手足无措”,但他还是坚持学习了几个月,一直到把钱用光了,才不得不回家去。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他们有理由得出不同的答案,几年来我们努力培养的创新精神在他们身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反思三:邯郸学步教学反思

邯郸学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二则》第一课时除疏通课文之处,还学习了第一则成语《邯郸学步》,这则故事我主要采用引导的方式来展开教学的.

如:我先让学生围绕"为什么燕国少年到最后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了?这时学生听了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我赶紧抓住时机让学生回到文中,把关键句子画出来,还有的学生更不得了,把平时听到的或见到的一些事例来理解,接着,我连忙出示学生找出来的句子如:他今天跟这个人学这样走路,明天又跟那个人学那样走路,结果哪种姿势也没有学好.最后,让学生概括寓意或者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样教学,不但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但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邯郸学步的近异词与反义词做的不尽人意,说明课文分析不到位,或者是学生缺用这个成语的经验.

Ⅶ 四年级下册语文29课寓言两则扁鹊治病课文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求赞!!

Ⅷ 24课寓言两则里的筋疲力尽的尽是什么意思

《寓言两则》筋疲力尽

这篇课文有两则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回》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答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鹬蚌相争》主要讲的是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 9个生字,绿线内2 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 有条理的口述课文中的故事。
4、 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Ⅸ 苏教版24课寓言两则近反义词有什么

【近义词】

赶快──赶紧

后悔──懊悔

奇怪──奇异

劝告──劝说

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结结实实──扎扎实实

【反义词】

结结实实──松松垮垮

远──近

劝告──怂勇

接受──拒绝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