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典故 » 杜甫诗和典故

杜甫诗和典故

发布时间: 2021-02-05 13:51:41

⑴ 杜甫的一则故事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

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

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1)杜甫诗和典故扩展阅读: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对杜甫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曾经加入《新青年》,以《狂人日记》等名作参与发动“五四”文化革命之鲁迅,到三十年代,岿然成为众望所归之革命文学导师,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

⑵ 杜甫的故事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⑶ 关于杜甫的成语典故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版一件值得高兴权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⑷ 雨中登泰山中作者分别引用孔子典故和杜甫诗句有什么好处

雨中登泰山中

作者分别引用孔子典故和杜甫诗句

有什么好处?

当然有很多好处

首先增加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

不然太平淡无光了

其次增加了文化的精神财富

再就是增加了历史的深厚

你认为呢?

⑸ 关于杜甫故事的传说

有一来天,杜甫又缠着自姑母讲故事。姑母说:

“咱们杜家出过许多名人,晋朝著名大将杜预(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2集)就是我们的第十三代远祖。他打仗有勇有谋,为朝廷立过大功。百姓们还编歌谣称赞过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翘起大拇指称赞道。

“你爷爷(杜审言)是个有名的诗人,他写的诗,受到过皇上的奖赏,人们都夸他是个才子。”

这些故事给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读书,好学苦练,七岁的时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咏凤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给父亲看,正巧有两位客人来访。他们也很有兴致地看起来。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扬雄(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的手笔呀!”客人们看完后说。

从这以后,这两位客人经常向人们夸奖杜甫,还带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听当时著名的宫廷乐师李龟年的绝妙音乐。这对他的影响很大。杜甫一生写诗都十分讲究技巧,反复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

⑹ 关于诗人杜甫的故事

⑺ 杜甫诗中有典故的句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内,长使英雄泪容满襟。
杜甫《蜀相》
老臣:诸葛亮
典故:三顾茅庐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这就是“老臣心”。

⑻ 杜甫诗三首中的典故

高中杜甫诗三首
1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专波浪兼天涌,属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未引用典故
2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出塞

⑼ 关于杜甫的故事

杜甫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我们谈到杜甫就会想到李白,谈到李白也会想到杜甫,但是这 两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在我们的心中,是一个饱经沧桑,关 怀国计民生的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李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 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譬如:“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再譬如:“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类似的情景都会非常自然 的想起来,我们说从杜甫的诗,我们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对于任何一个小的人物,对于生活当 中的一件小事,总是那样的饱含深情的关怀,所以他的诗,我们在千百年之后,我们去读,仍然止不住会 掉下眼泪,他的魅力在这个地方,所以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 一、少时杜甫 诗圣也有童年,也有小时候,也有成长,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样,杜甫小时候的生活 是非常多元多样的,而且是很活泼的,他写的诗说“学诗犹孺子,乡赋念嘉宾。”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写诗, 他写的很具体,说什么呢?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写什么呢?关于凤凰的 诗,跟凤凰有关的,或者以凤凰为题目的诗,他三十九岁那一年在给皇帝的一篇奏章里边说道:“臣自七岁 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换句话说,我从七岁那年开始写诗,到现在三十九岁,这三十多 年里面写了有千余篇的诗文,那应该说每一年的还是挺高的,换句话说,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这话不是虚的,他非常的勤奋,创作量也很大,那是不是说杜甫就是一个十足的身体发育不良的读书童呢? 不是,到了晚年,他有一首诗,回忆他的童年,这诗写的很有意思,说:“忆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 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什么意思?我记得我当时十五岁的时候,壮的像小牛犊子一样, 院子里有一颗梨树、枣树,一天之内,我上树下树一千多回呀,这肯定是夸张了,没事你上树下树干嘛, 但是梨树、枣树,我们知道也不高,换句话说就是他身体好,因为写这个诗的时候的杜甫,身体已经很不 好了,所以他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少年的时候,上树下树,上树下树一千多回,很怀念那时候健壮的自 己,但是作为我们来看,就知道杜甫是有一个活泼的,健康的,有文化修养的这么一个童年,这么一个少 年。 正因为杜甫生活在一个具有诗书传统的仕宦家庭,文学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体、心智,特别是 在文学素质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逐步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而家乡巩 县对于杜甫来说,显然是太小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吸引着他去认识,去闯荡。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 漫游是大多数文人都要有的经历,一方面漫游是年轻的诗人们,扩充知识丰富生活的绝好机会,另一方面 漫游也是青年文人结交权贵,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从十九岁开始,杜甫走出家乡, 开始了他边漫游,边寻找政治机会的新生活。 他去哪儿呢?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就是去洛阳、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吴越,大 体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绍兴这一带地区,寻访古迹拜访名人,捎带手地参加了一次科举,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次他没考中,但也没在乎,那意思就是还年轻,机会多得是,这次参加科举是什么呢?是在唐玄宗 的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说公元 735 年,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杜甫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没考中,不要 紧,接着漫游,他接着到哪儿去漫游呢,到齐赵,就是现在的山东与河北的南部地区,他的父亲当时正在 山东的兖州做兖州驷马,所以二十多岁的杜甫漫游的时候,不存在经济问题,我们原来讲过李白的收入, 李白的漫游,那都需要什么做基础,车马钱总该有吧,吃饭的钱总该有,穿衣裳,有时候还要请客,不能 老别人请你,你也得回请一下,这都需要钱,所以杜甫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他父亲在做官,他可以“放 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春歌丛台尚,冬猎青丘旁。”那简直是**潇洒,这就是青春的杜甫,以前我们总说 青春李白,杜甫也有年轻的时候,也有浪漫的时候,也有狂放的时候,为什么呢?因为他写这诗的时候是第 1 页/共 13 页 在盛唐之盛的时期,盛唐最黄金的时段,他是一个年轻人,一次科举没考中都不在乎,接着漫游,他相信 在后来的时光里面,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这种自信,不但来源于自己的才能,也来源于这个时代。 有着出众才华的杜甫,确实对他人生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样惨淡落选不太在意,在他的心目中, 他还年轻,才华与学问也还可以继续长进,这种科举考试的机会还多得是,在这段时间,二十五岁的杜甫 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伟,富有哲理,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杜甫远大的胸襟抱 负,也看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雄厚实力,杜甫在经历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失败之后,继续过着裘马轻狂的 漫游生活,并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假话。 二、三吏”“三别” 公元 759 年,唐朝大将郭子仪率兵围困驻守邺城的安庆绪,并在相州,即河南省安阳市附近,与安史 叛军展开决战,双方损伤惨重,郭子仪被迫退守河阳、洛阳及附近地区陷入战乱。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不是去洛阳探亲吗,到老家吗,返回来的时候,沿路就看到战乱之后的情景,写 了著名的“三吏”“三别”,这“三吏”、“三别”就在这个时候写的就是说郭子仪率领的九路节度使来围困安史叛 军,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遭到了一次大的溃退,大溃退之后,郭子仪把军队驻扎在了河阳,就是现在 的河南省的孟县附近,在黄河北岸,所以,杜甫回长安的路上,回华州的路上,就从洛阳出发,一路走回 来,所见所闻,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就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指的是 、 、 。 什么呢?指的是当时在河南的新安这个地区征兵,征到一个小孩子孤儿,这孩子没有家人照顾,还很小, 杜甫很同情他,还鼓励了他一番。 《潼关吏》是要告诫当时戍守潼关东大门的唐朝军队,要他们不要再犯哥 舒翰的错误,至于《石壕吏》我们一会儿再讲。 那么“三别”就是所谓的《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新婚别》是说一个新婚不久的妻子要送自 、 。 己的丈夫送前线。 《无家别》是说刚刚在前面的战场上溃退回到家的战士,看到自己的家已经荡然无存,却 接到了官府的文书,要求他再次参军。 《垂老别》你说一个老人家里没有孩子了,也被征到兵要去作战,跟 自己的老太太,老伴儿告别,上前线。 我们在这儿重点的来看看《石壕吏》 ,因为《石壕吏》一直是流传很久的一个名篇。石壕其实就是河南 省陕县的石壕镇,它正好处在从洛阳往西要回到陕西华县的路的当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很有意思呀,晚上杜甫住在这个石壕村,突然听到有官吏进来捉人呀,这哪是征兵 呀,他说的是捉人,老头一翻墙就没影了,老太太出去应付,为什么呢?家里就剩下老头一个男人了,那 个《垂老别》不就是老人去要当兵吗,所以老太太去应付, (杜甫)他是在那儿听,因为老太太开门在门外 头说话,大家可能有疑问,杜甫怎么没给抓走呀,杜甫是世家子,什么是世家子,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祖 父,他的曾祖父都是做官的,他本人也是做官的,所以杜甫说自己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我不用交 个人所得税,什么税也不用交,我也不用去服徭役,服兵役,这是第一。第二,我碰到这种情况也没事, 他享有豁免权,所以他能在这儿听,而不是被抓走,他听见什么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见暴喝 一声,老太太就哭了,然后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地说,我们家这情况你倒是看看,还能不能再派出一个 人去,怎么回事呢?就是“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符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他说什么呢?说我就三个儿子,他们都围困邺城,邺城的战斗是非常酷烈,酷烈到什么程度?城里人没吃 的,一只老鼠要卖到四千文钱,一个儿子给我写信他说那俩兄弟都战死了,我们读到这个诗就想到拯救大 兵瑞恩,他实际上征兵反映了一个社会情况,唐朝的时候征兵有制度,一般是有三男出一男,就不能再征 了,他三男都已经上了前线,而且两个男孩都死了,老太太说什么呢?说活着的人只不过是苟且偷生,谁 知道指不定这命什么时候就丢了,死的人我现在都不想了,没了,就当这儿子我都没生过。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我还得给我们家保留点骨血呀,没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有孙母未 去,出入无完裙”因为有这孙子在,他母亲就在,那意思是如果连这孩子都没有,可能这妈妈也给你们抓走 了,她都没法出去,因为什么呢?家里太穷了,没有个象样的衣服穿出去,出不了家门,这就是我们家的第 2 页/共 13 页 情况,你看抓谁吧。“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我老了,我是一个老太太,没事,你们要实在完成不了任务, 我跟你们去,我连夜跟着你们去,为什么连夜跟去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刚才讲郭子仪的军队驻 扎在哪儿呢?驻扎在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孟县,我晚上连夜跟着你们回去,第二天早上还能再给河阳的 唐朝的军队做早饭。 这个诗的主题非常的复杂,你知道吧,他是“有吏夜捉人”可是他不是在捉人,他是在什么?他是郭子仪 的军队发生那么大的溃退,他在邺城那儿发生溃退之后,退守河阳,洛阳还能不能保住,这很危险了,洛 阳是什么地方?是东都啊,东都失守了,哪儿就危险了呢?长安就危险了,所以郭子仪他是不是愿意晚上 大半夜的派这些人跑去捉人呢?他也不愿意,所以老太太说,晚上我就跟你们走,早上还能给军队做早饭, 这是处于国家的大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都死了,一个儿子生死未卜,但是我依然跟着你们去,杜甫写 这个诗的时候,当然是很沉痛的,就说老百姓活的这么难,可是只要国家需要,她还能去,但是有一个漏 洞,老头干吗爬墙跑了呢,就是因为还得留下来一个人,来照顾这个小孙子,来照顾儿媳妇儿,因为什么 呢?因为如果一旦去前线了,就回不来了可能,我回不来可以,但是总希望家里面有个男人家,能够更好 的照顾家里,所以后人在评这首诗的时候说,这个老太太有丈夫气,家里面的事情老头翻墙走,肯定是她 让走的,早就商量好了,有什么事来了你就先跑,要死我就先去死,但是家里面你来照顾。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老想着这样了,就别给老太太真抓走了,没有,到了晚上的时候没声音 了,恍惚之间还听见有人在哭,其实是错觉,老太太真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就剩老头一个人了, 这时候杜甫怎么想?这家人怎么过呀,过两天再打败仗了,又有人来抓壮丁,那是不是给老头也抓走,这 家人不就完了吗,但是《无家别》里边,当战败的战士刚回家以后,他的家不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吗,但是 , 我们的老百姓还是非常坚决的支持这场正义的战争,有一个关键的在哪儿?本身郭子仪的这个战争是一个 正义的战争,所以我们说,“三吏”“三别”它象征着杜甫诗歌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他由以前的 盛唐的那种理想主义的情绪,到后来揭露统治者上层的黑暗,到后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这样一种情怀, 再到后来他的眼睛开始向下看,深入到民众当中,其实也不是他深入到民众当中,杜甫已经完全变成了这 个阶层的,虽然他还是做官的,但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到了广大的老百姓当中,他 所想的,他所写的,他所说的都是老百姓的心声。 所以,我们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而言,这“三吏”“三别”包括以后所写的一系列的诗 篇,都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安史之乱中间,饱受苦难的人民和老百姓人文关怀的最高的水平,达到了一 个很高的水准,包括后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表现了杜甫一个真正的,无私的仁者的情怀,这仁者的 情怀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特别难,一般人是达不到的,尤其是自己还在苦难中,所以我们说,杜甫的诗 他有个特点,他的眼睛越朝下看,他的思想境界就越高,他看的越低,深入的越低他的境界就越高。 杜甫一直用诗歌记录着动乱中的大唐,鲜活真切的词句,千年之后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情境,字里行间 抒发着对苦难人民的无限悲悯之情,然而,一直忧国忧民的杜甫,却以身居微不足道的八品小官而无力回 天,无奈绝望之极,最终他将做出怎样的抉择呢? 三、漂泊人生 杜甫一生漂泊不断,一次去秦州找一个亲戚。你注意,这个杜甫他跟李白在漫游的时候都有这个特点, 杜甫虽然做过一点小官,但这回他是辞了官走的,李白压根儿就没当过官,没做过官还要漫游,还要生存, 那就得靠什么呢?靠朋友,靠一些世交,这个时候他来到秦州固然有那么多优点,可秦州有一个最大的缺 点是什么呢?就是地瘠民贫,黄土高原,出产很少,你想它就十万来人,本身经济就不繁荣,这怎么办呢? 他就靠他的一个祖侄,本家侄子,也就是说是他们杜氏家族里面的,不是他的亲侄子,叫什么呢?叫杜佐, 靠这个人,这个杜佐跟杜甫一样都是襄阳的度使,所以他肯定不是秦州本地人,但是从杜甫的诗里边能看 处理,这个杜佐很善于经营,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杜佐,他在秦州可能有自己的一个小庄园,里边种的 瓜果蔬菜,草木繁盛呀,总而言之,虽然不能说是大富大贵,但是吃穿不愁,这一点对杜甫来说,吸引力 太大了。因为现在杜甫迫切需要解决的首先是什么问题?是肚子问题,所以他看见这个杜佐在这儿混的挺第 3 页/共 13 页 好,经营的不错,他恍惚之间觉得,自己可能也能经营的不错,可是现在当下先得要吃饭呀,这吃饭就得 去给人家要粮食,他是长辈,这杜佐是个晚辈,杜甫也好歹是做过官的人,又是个大知识分子,脸皮又薄 , 可是还得开口说话,怎么办呢?先写一首诗吧,谁让咱就会写诗呢。 这诗怎么写的呢?说“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这说的什么意思?就说前两天咱们见面的时候,你曾经说起过你们家的米好像 差不多了,收割了,收获了,现在白露的这个节气已经过了,这米还没送来,我知道你没忘这个事,你为 什么现在还没送来呢?你想把这些米舂的更细一点,这个米舂的越细蒸出来就越香甜,然后他就给人家分 析,他为什么吃舂得细的米,他说这个米舂得细了以后,蒸出来的这个米饭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非常圆 润的珍珠一样,在那个汤匙里面滚来滚去,他说你看,我已经看见仿佛那个米粒在汤匙里面滚来滚去,我 老人家没别的爱好,就好这一口,就喜欢吃这个,我没催你,你还在舂这个米呢,我知道你没忘,你想他 这个给人借米,拉着一张脸皮这也确实是不好说,可是你得要,要我们是诗人,我们的要法跟别人不一样, 你们就是伸手就要,张嘴就要,那太俗了,杜甫用诗来要,这诗其实就是一个借条,就是一个便条,我要 说的是什么呢?他连个借条都能写的香死个人,那么你想他的诗歌创作到了什么境界。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写诗写的好,曹丕认为写文章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曹丕 说文章这种事情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把文章的作用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在杜甫看里,诗当然要 言志,诗言志嘛,歌以咏志,但是呢,诗也可以用来充当很多的功能,换句话说这诗写到杜甫的时候,就 没有不能写的题材,一张借条,一页笔记,一封书信,甚至可以用它来算帐,就说诗真正成为一个人生活 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和一种精神存在的方式,所以杜甫说“诗是吾家事”,一方面是说他的家族从来就是一个 诗的家族,另外一个方面来讲,也说明诗在杜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占据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你瞧,就是一张便条,咱们也给杜甫这诗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解决了难以启齿的求援问题,也赋于诗歌表达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也就是说诗歌 在杜甫的手中,不仅仅是抒情言志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实际生活功用的文学形式。 除了跟人家借米,你还得住地方不是,杜甫刚来到秦州的时候,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就在那个郊区的 一个小破屋里头,这个屋子特别破,下雨了以后外面也下,里头也下,然后满地爬的都是蚯蚓,总而言之 , 这不是久居之地,怎么办呢?因为他刚来对秦州这个地方不熟悉,他还得找个熟人陪他去看什么呢?看楼 盘,就得看楼盘,不然怎么办呢?他请的是谁呀,就是咱们还记得当时杜甫让叛军抓住以后,押回长安, 我曾经说过有个和尚叫赞公,曾经接济过他,给他吃的,这个赞公怎么又跑到秦州来了,好好的不在长安 呆着,难不成也是因为灾荒年跑这儿来?不是,赞公在长安是大云寺的主持,大云寺是什么?当时唐朝全 国各地都有大云寺,是皇帝下诏书敕建的寺庙,所以赞公他属于衙门里的和尚,是个什么呢?可能也是个 处级,局级的和尚,他到秦州来可能是被贬到秦州来,他的生活依然能够维持,就是因为什么呢?除了香 火钱之外,朝廷给他还有钱,拨款,这老头在这儿住着。 杜甫见了他之后,可算见到亲人了,赶紧帮我看看这楼盘怎么样?这个赞公也难得非常热心,我现在 说的这些情况,都是从杜甫的诗里面得出来的,杜甫当时并没有写一本《寻楼记》《借米记》 、 ,没有,全是 从他的诗里边表现出来的,这两个人就去找,去哪儿找呢?杜甫听人家说在秦州以东六十里有个东柯谷, 那个地方挺不错的,就央求这赞公陪着他,两人也不说是跋山涉水吧,但你想想杜甫这回也 40 多岁的人了, 这赞公年龄也不小,两个人去了之后,到了都月上枝头的时候,这才回来,累得确实够呛,问题是还没看 到合适的地方,这就是杜甫刚到秦州的时候的惨状,要吃的没吃的,要住的没住的,所以杜甫刚来秦州的 时候亲情不会太好,杜甫当时有一首诗,就写他穷到什么程度,这诗因为写穷写的好成为一个名篇了,他 怎么说呢?说:“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君道属艰难,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说什 么意思呀?说我呀,人家都是求仙访道,不是有一种辟谷之术嘛,就是不吃饭,不吃荤的,他说我不是因 为要求仙访道饿肚子,我是真的很饿,我饿呀,可是找不到吃的,我这口袋里头没有一分钱,为了防止我 的口袋特别的不好意思,我给它里面放一文钱,看着这空口袋,让这口袋面子上还算过得去,他本来是说 没钱的,他非要给里边放一文钱,为什么呢?就是说我这张脸没所谓了,可是,别让我这口袋面子上过不 去,所以说什么呢?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宝贝看着我这口袋,不然这口袋就太没脸面了。第 4 页/共 13 页 但是你想想看,这叫黑色幽默,是自嘲的,我们今天在这儿讲这句诗的时候,多半是一种调侃的,欣 赏的,甚至有点半开玩笑的谈这首诗,但是你想,作为当事人来讲,他饿着肚子咕咕叫,然后拄着个拐杖 还得出去找楼盘,我们在这儿说是楼盘,哪儿来的楼盘呀,他是想找个地方,看那么地儿能不能盖个茅草 屋,就连这样的地界他都找不来,杜甫本来就拙于谋生,他就不是个像李林甫一样能经营的人,他要能经 营,能算帐,他就不是什么呢?就不是杜甫了。所以你说这怎么办呢?家里头乱哄哄的,饿成一片,他自 己还老得琢磨着怎么来赶紧把这个家庭问题处理掉,脑子里还在盘算另一个事,这就是杜子美,杜甫,盘 算什么事呢?还在盘算着国家的大事。 后来他又来到同谷,他来到同谷之后,按道理,按杜甫写诗的习惯,因为杜甫他是一路走来,一路的 求告人家,给人家借大米,写一首诗感谢人家,你给人家借一杯水你也得感谢人家,他得有一个记录,记 载,像帐本一样记载下来,可是他到了这个同谷之后,就没有一首诗里面提到同谷县的主人,你看我们现 在说杜佐,恩公,这都是他感谢人家写的东西,可是这么一位重要的人物,起码在杜甫这个时候很重要的 人物,姓名都没有出现过,连一个字都没有出现,显然的,他到这儿以后发生了一些变故,可能是这个人 工作调动调走了,也可能是这个人改变注意了,总而言之,他来了同谷之后还不如在秦州呢,那就太惨了, 他来同谷之后住在哪儿呀?同谷县城七八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凤凰山,山下有一个凤凰台,凤凰台底下 有一个万丈潭,万丈潭的边上有一个飞龙峡,飞龙峡的底下有个凤凰村,为什么我说这些地名,你听这些 地名都是什么呢?都是万丈深渊一样的地名,就是不是什么好去处,所谓穷山恶水,但是如果你带着审美 的心情去看的话,那当然是非常雄奇壮丽,可是对于一个饿的快死的人,成天就想找一个地方住的人来讲, 这种地理环境真没什么好的,可是好楼盘你住不起呀,一万多块一米的你能住得起吗,你住不起,你只能 住在万丈潭飞龙峡的凤凰村里。 他有一系列的诗,写了七首诗一组,来形容他的惨烈的状况,这诗的名字叫什么呢?叫《乾元中寓居 同谷县作歌七首》 ,第一首“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 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狂飙为我从天落”那个诗的句子实 际上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写的什么意思?说“有客有客字子美”说我这个客人当得太惨了,我杜子美来到同 谷,乱发垂过耳,什么意思?头发,说没理发,错了,古人是不理发的,就是说头发都没有整理,原来说 是“荤欲不胜簪”大家还记得吧,这儿不是“不胜簪”的问题,而是懒得簪了,因为什么呢?肚子都吃不饱你还 簪个什么劲儿呀,吃什么?吃那个橡树的籽,那个橡籽拾回来以后磨成粉,然后蒸着吃,那个吃下去之后 消化严重不良,不是粮食呀,但是不吃这个又吃什么呢?“中原五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说我在寒冷 的东风里,拾这个橡仔,这多大一把年纪了,白发,一头乱发,什么也顾不得了,皮肉都冻皴了,哎呀, 这个苦吃的,这是第一首,他不是一共七首吗,我们不可能全念,但是第二首写得也很惨。 说什么呢?说“长铲长铲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什么意思?我 拿一把木头柄的铲子,去铲什么呢?去找这个黄独的苗,黄独是什么呢?黄独是一种野生的山芋,雪太大 了,他到这个同谷的时候,已经都是十一月份了,雪太大,他半天找不着这些野生山芋苗在什么地方,这 个苗找不着,你怎么找着这个野生黄独呢?下这么大的雪,穿的衣服太短了,裤子太短了,每次都想把这 个裤子往下拽一拽,可是老拽不下去,因为什么?它本质上就是短的,你怎么拽呢?你穿的短裤能拽成长 裤吗?你拽不成,下着大雪,没办法,采不到黄独,山芋都采不到,饿着肚子,拿着这个小铲子回家了, 回到家一家人还在等着他拿回来煮山芋呢,煮什么呀,煮铲子吗,你想他是个读书人。

热点内容
古代励志的名言 发布:2021-03-16 21:50:46 浏览:209
形容儿孙绕膝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9:35 浏览:878
席慕蓉赏析印记 发布:2021-03-16 21:48:26 浏览:311
权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语 发布:2021-03-16 21:48:22 浏览:584
能听的儿童故事 发布:2021-03-16 21:48:15 浏览:285
关于足球的诗歌词句 发布:2021-03-16 21:47:40 浏览:870
拖拉机的古诗 发布:2021-03-16 21:42:53 浏览:571
亮甜的诗句 发布:2021-03-16 21:42:00 浏览:831
广东话生日快乐祝福语 发布:2021-03-16 21:38:55 浏览:409
嘘的短句 发布:2021-03-16 21:38:07 浏览: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