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誓言典故
⑴ 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
1、“血飞白练”化用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2、“天降瑞雪”化用了“飞霜六月因邹衍”;
3、“抗旱三年”化用了“东海曾经孝妇冤”.
(典故均可在书上找到原文.)
⑵ 窦娥冤 十个典故
《淮南子》曰,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回为之下霜。”答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啼到血出才停止。
苌弘,周敬王的夫人,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血化为碧玉。
《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
⑶ 窦娥冤引用的所有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
东海孝妇:
《汉书
⑷ 请问历史上关于窦娥晕的一个典故叫什么
窦娥冤,不是晕
穷书生窦天章的女儿窦娥自小卖给蔡婆家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专,婆媳相依为命。属流氓张驴儿意图占有窦娥被拒,威胁毒死蔡婆,却不料误杀自己的父亲。而后为逃脱罪责,诬靠其父为窦娥所杀,窦为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指天为誓: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果然一一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出任两淮提刑隶政廉访使,重审此案,终为女儿申冤。
⑸ 窦娥冤中的四个典故
《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四个典故。
1、望帝啼鹃
传说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人是蚕丛,后来天上降下一个男子杜宇,做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他做国王时,关心百姓,教导老百姓怎么种植庄稼,叮嘱人们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的鸣叫。人们互相转告:“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是时候了,该播种了。”
2、苌弘化碧
周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虹联手刘文公,借助晋国的力量平定内乱,拥立了周敬王。因此,苌虹深得敬王信任,也因此被诸侯所嫉恨。后来,晋国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智氏、赵氏、魏氏、韩氏所灭,因为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周王室明显地支持范氏和中行氏。
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就要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把矛头指向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不肯惩处他。后来赵、智、魏、韩便是用反间计,故意把一封伪造的苌虹写给赵氏信遗落在周敬王面前。
周敬王打开一看,写的是:“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苌弘百口莫辩,一腔悲愤,剖腹自杀。蜀地百姓同情他,便把他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3、六月飞雪
战国时,邹衍尽忠于燕惠王,而被人陷害入狱,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
4、亢旱三年
周青在丈夫死后孝敬自己的婆婆,婆媳二人生活极为贫苦,婆婆让她改嫁,她不肯,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而死。婆婆女儿告状说媳妇周青害死婆婆,官府将孝妇屈打成招。狱吏于公认为孝妇不可能杀死婆婆,但太守不听,最后把孝妇处斩,后来郡中干旱三年。
(5)窦娥誓言典故扩展阅读
《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
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创作背景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
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感天动地窦娥冤》对后世文学、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仅就改编之作来说,明代即有叶宪祖以《感天动地窦娥冤》为题材,改编成三十二出的传奇《金锁记》,其中的《羊肚》、《探监》、《斩娥》等出,直至近年来还在舞台上演出。
很多地方戏曲如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桂剧、滇剧编演的《六月雪》,汉剧的《羊肚汤》、《斩窦娥》,川剧高腔的《金锁记》,也都是取材《感天动地窦娥冤》的改编作品。此外,各种说唱艺术,如鼓词、宝卷、子弟书等等,也都有以窦娥故事为题材者。
《感天动地窦娥冤》在20世纪即被翻译介绍至西欧与日本。
⑹ 请问窦娥三桩誓言引用了哪些传说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窦娥临死前发出的三桩誓愿:血不溅地,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
对于窦娥的三桩誓愿,常有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手法来作解释的,这当然是对的。但又可视为我国传统中“天人感应”观的一种反映。《元史》中的《王恽传》和《邓文原传》都有民间有冤狱,就出现久旱不雨的记载,元人文集、奏章和笔记中有关天变与人事相应的记载不可胜数,说明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在这以前,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颐有一种说法:“匠夫至诚感天地,固有此理,如邹衍之说太甚。只是盛夏感而寒粟则有之,理外之事则无。如变夏为冬,降霜雪,则无此理。”(《遗书》卷十五)窦娥所唱“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恰像是对程颐上述那番话的回答。窦娥还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说明并非“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传说汉东海郡有孝妇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见《汉书.于定国传》)窦娥这一愿望也得到了回答。这回答不是属于事理逻辑,而是深化了的感情逻辑。关汉卿的这些描写在深层意义上也已突破了“天人感应”的观点,它们为作家对黑暗势力的愤懑、抗议所充实,成为强烈的对正义呼唤的感情依托,化为一种复仇愿望的象征,一种揭露和谴责的深深力量。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窦娥誓愿六月飞雪,不仅要求证明她的冤屈,还要求“免着我尸骸现”,白雪葬身,胜过埋在古陌荒阡,这同不要血洒红尘一样,表明了对那个污浊社会的最后决裂,也表现了她的品格的高洁。
⑺ 《窦娥冤》中出现的典故
1、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卓文君是汉代临邛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
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但两人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两人只好私奔到成都,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
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从此而来。
含义:比喻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对爱情的忠贞。
2、东海孝妇冤
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
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
3、望帝啼鹃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袁珂编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189页)::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
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
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亦囚之。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含义:比喻冤魂的悲鸣。后人常用以“杜鹃”借喻哀怨、凄凉或思归的心情。
4、苌弘化碧。
博学多才,懂得天文律历和方术,是周景王倚重的重臣。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为婚姻,在晋卿内讧中帮助范氏,晋卿赵鞅为此来声讨,苌弘被周人杀死。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病逝,悼王(姬猛)继位。王子姬朝率军攻陷王城,悼王遇害,另一王子姬匄出逃到成周的狄泉,后来。
晋国会同诸侯把姬朝赶到楚国,姬匄在成周即位,这就是周敬王。在这场激烈的王室斗争中,卿士刘文公手握重兵,苌弘审时度势,力劝刘文公襄助姬匄,为驱逐姬朝、稳定成周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491年,晋国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六卿中,范吉射和中行寅联合起来攻打势力强大的赵鞅。
赵鞅由于得到了晋定公和其他三卿的支持,后来反败为胜,将范吉射和中行寅赶出晋国。范吉射和成周的卿士刘文公世代姻亲,赵鞅取胜后,便把矛头对准了刘文公身边的重臣苌弘。
实施反间计。周敬王把苌弘流放到蜀地,苌弘悲愤万分,在蜀地拔刀自尽。蜀人怜惜、同情苌弘的遭遇,把他的血用匣子盛起来,埋入地下,三年以后,血化碧玉。
含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浩气长存。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5、浣纱女与伍子胥
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把大将伍奢全家三百多人抄斩,独伍子胥幸免于难。伍子胥逃往吴国。在今天的南京高淳县固城镇沙滩头村附近迷失了方向,见一女子在溪边浣纱,便上前问路。
浣纱女得知伍子胥是忠良之后,以浆纱的米汤给其充饥,并告诉伍子胥通往吴国的道路。走了几步,伍子胥回头看见浣纱女还站在原地遂心中起疑,便折身回来。浣纱女知其心意,纵身跳入溪中,舍生取义。
⑻ 在窦娥表达三桩誓愿的曲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 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帮你总结一下哦:
苌弘(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大夫),望帝(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
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齐国人);
东海孝妇(汉朝的).
⑼ 窦娥三桩誓言引用了哪些传说
其中一个是.六月飘霜.
高2下语文书上有
⑽ 关汉卿--窦娥冤--中引用了哪三个典故
著名悲剧人物窦娥出自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中国戏曲史的巅峰之作,堪称千古绝唱!
窦娥的悲惨命运是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黑暗的现实逼迫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的确,窦娥这个悲剧人物从孤儿到童养媳再到寡妇,最后被人陷害无辜地走向断头台,我们因此同情她;窦娥对丈夫的忠,对婆婆的孝,我们由此赞美她;窦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我们敬佩她。但是窦娥临死前的“三桩誓愿”又引起了我的反思。窦娥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怨,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怪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种强烈的复仇情绪不仅有着时代的特殊意义,更反应了人性里内在的一种可怕!
中国人当时相信因果报应,更相信,冥冥之中有个大清官在主宰着人世的一切,当他们走向绝望,走向死亡时,他们会呼天喊地,希望这个万能的清官出来帮忙,主持人间公道。窦娥立下了三桩毒誓,清白证实了,冤情洗清了,我们为她感到热欣慰。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来遮掩尸首,这一场大雪就会使当年的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本就民不聊生了,接着再来三年大旱,整个楚州会饿死多少百姓啊!中国宗教与哲学教给人们三种人生态度:以冤报冤,以德报冤,以直报冤。很明显,窦娥选择了第一种方式工。当然我不否认窦娥是善良的,可是这善良太狭隘了,这是一种自私的善良,受苦受累的还是老百姓,无辜的老百姓,因为这些誓愿根本没有涉及及到当时的贪官污吏!
由窦娥的“三桩誓愿”联想到现实,人与人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呢?20世纪60年代生物学界的学者里德雷说:自私的基因,相互报复,社会将走到极端!愿我们不要以怨报怨,更不要把怨气发泄到无辜者的头上!希望人性呈现美好的一面,希望社会给我们一片清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