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原文
成语( 掩耳盗铃)就出自寓言二则第一则寓言。
原文: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版,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权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 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㈡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带拼音古文大全
【汉字】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内舟,曰:“是吾剑容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lǚ
shì
chūn
qiū
》
chǔ
rén
yǒu
shè
jiāng
zhě
,qí
jiàn
zì
zhōu
zhōng
zhuì
yú
shuǐ
。jù
qì
qí
zhōu
,yuē
:“shì
wú
jiàn
zhī
suǒ
cóng
zhuì
。”zhōu
zhǐ
,cóng
qí
suǒ
qì
zhě
rù
shuǐ
qiú
zhī
。zhōu
yǐ
háng
yǐ
,ér
jiàn
bú
háng
。qiú
jiàn
ruò
cǐ
,bú
yì
huò
hū
!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㈢ 六年级下册 寓言二则 预习内容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13、利:锋利,锐利。
14、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5、弗:不能。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矛与盾的介绍
古代兵器。在古典小说和传统评话中,常说武艺高强的人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据《五杂俎》和《坚集》两书所载,“十八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头如“几”状)、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例如——《自相矛盾》中提到的矛,是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是古代作战时遮挡兵箭用的。
㈣ 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课文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旳意思
意思是:禾苗长得非常慢,好像没有长高一样。
㈤ 初一学生应读的文言文寓言二则及其注释!
好像是《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译文: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事先专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属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
带上
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反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译文:有一个渡江的
楚国人
,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郑人买履》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o)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
舟中
坠
于水
。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
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㈥ 读了寓言二则课文我猜想什么
我喜欢读书,《历史的秘密》、《卡酷全卡通》、《喜羊羊与灰太郎》等杂志都是我平时常看的.但是最近我刚学的寓言《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使我印象最深刻,因为它告诉我一定的道理,让我很受启发.《亡羊补牢》的故事是说从前有个养羊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放羊时看少了一个羊,原来是羊圈破了个窟窿狼进去把羊叼走了.邻居叫他把窟窿堵上,他不听.第二天他又放羊发现羊又少了又是被狼叼走了.后来他把窟窿堵上后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人犯了错听从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还不算晚.我平时经常有丢三落四不好的习惯,平时大姑说我没有改正.所以以后我一定认真改正.《南辕北辙》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去楚国他的朋友问他去哪,他说去楚国.朋友问:“楚国在南边他怎么往北走呀?”.他说:“我的马跑的快”,朋友说:“马跑的快离楚国不是远了吗?”.他说没关系,我的车夫是好把式!朋友说:“那你哪天才到楚国呀!他说:”没关系,我带的钱多”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最后离地越来越远.以前我梦想是成为科学家,之后我喜欢音乐我的梦想是音乐家.我希望自己不要象他一样永远也到不了楚国,我要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喜欢这两则寓言,它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记得很清楚.我不但能讲出这个故事,还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㈦ 这句话出自寓言二则《刻舟求剑》讽刺了什么
【解释】:当剑落水后,不直接寻找,而只是在剑落水的地方的船上做专上标记,等到船到岸时,在做属了标记的地方去寻找剑。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会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情的人。
【原文】:“刻舟求剑”这篇文章出自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相吕不韦所组织撰写的《吕氏春秋》,本文则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㈧ 柳宗元《寓言二则》中的《传》全文翻译,还有到底是什么传答得好追加分。
是第一则《蝜(fu 4)蝂(ban 3)传》
原文: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版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权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止。至坠地死。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